世界銀行經濟學家:中國仍是世界增長引擎

2020-12-01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2月4日報導 美國《赫芬頓郵報》網站2月1日刊登《別擔心,中國會保持增長》一文,作者為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

經濟放緩不足為怪

文章稱,中國經濟將要出現的崩盤再一次成為全球媒體的熱門觀點。這一次之所以出現這樣的預測,原因是中國經濟在2010年後的持續減速。經濟增長率從2010年超過10%降至2014年的7.3%,2015年則進一步下滑到6.9%,創下25年來的最低紀錄。這是中國在1979年向市場經濟轉型後第一次經歷這麼長時間的經濟減速。

目前經濟下行壓力仍然巨大。這種減速通常被歸因為中國內部結構性問題,比如效率低下的國有企業、高債務槓桿、老齡化以及不可持續的投資拉動型增長模式。這樣的問題解決起來並不容易。如此一來,中國經濟的崩盤被認為不可避免。自去年下半年以來,股市和外匯市場的震蕩進一步強化了對於中國未來所持的悲觀論調。這成了最近的達沃斯會議和其他國際論壇的主導觀點。

文章稱,作為處於轉型期的經濟體,中國的確存在許多結構性問題。2013年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不過,經濟在2010年後出現的減速其實在很大程度是由於外部及周期性因素。

發展機遇依然巨大

文章稱 ,中國政府的目標是,在2016年到2020年的「十三五」期間,讓經濟每年保持6.5%以上的適度高增長率,從而到2020年讓國內生產總值(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由於未來幾年的外部需求可能會出現疲軟,中國能否實現這一增長目標取決於國內需求形勢,其中包括投資和消費。這兩方面都存在良好的機遇。

首先,作為中等收入國家,中國有充足的機會實現工業產能升級。儘管鋼鐵、水泥、玻璃、鋁、造船和其他工業領域出現嚴重產能過剩——雖然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加工工業因工資的不斷上漲已失去了相對的優勢——但它們都屬於中低產業。中國在向中高產業轉變的過程中有許多投資機遇,比如在特種鋼材、精密工具機、先進設備等領域。這樣的投資會帶來高經濟回報。

其次,中國過去的基礎設施投資主要是為了通過高速公路、高鐵、機場和港口將一座城市與另一座城市連通。然而,像地鐵和汙水處理系統這樣的城市內的基礎設施卻嚴重不足。投資這些領域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增加經濟效率並產生較高的社會回報和經濟回報。

第三,中國亟須投資環保領域。在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中國遭遇了嚴重的環境汙染問題。投資這一領域會帶來高社會回報。

最後,城鎮化。目前,中國約有55%的人口生活在城鎮地區。高收入國家的城鎮化水平通常超過80%。未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水平的提高,需要在住房、城市基礎設施和其他公共服務領域進行投資。

文章稱,在目前經濟放緩之際,中國還有許多好的投資機會,這一點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主要區別。如果發達國家的工業存在過剩產能,要找到好的新投資機會將非常困難。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和環境整體上是好的。城鎮化已經完成。因此,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不能簡單地拿發達國家的經驗來判斷中國的增長潛力。這也是為什麼中國領導人說,面對經濟下行,中國運用政策的迴旋餘地比較大。

財政資金仍很充裕

文章稱,除了好的投資機會,中國還有充裕的資金支持投資。

首先,中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公共債務總計不到GDP的60%。在其他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它們的政府債務已經超過GDP的100%。

中國有充足的財政空間支持一些中意的基礎設施投資。唯一的制約是地方政府從銀行或者影子銀行借短期債務來為過去的長期基礎設施投資埋單,導致了期限上的不匹配問題。中國財政部最近通過允許地方政府發行長期基礎設施債券置換他們的債務來解決這一問題。在必要情況下,中國政府可以採用另外一輪擴張性財政政策支持基礎設施投資。

其次,中國的家庭儲蓄佔GDP的近50%,屬世界最高水平。政府可以利用積極的財政政策撬動私人投資,包括利用公私合作的方式建造基礎設施。

再次,投資需要用外匯從國外進口技術、設備和原材料。中國擁有3.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是世界上最多的。

文章稱,上面的條件解釋了為什麼中國不同於其他發展中國家。其他發展中國家也有許多好的投資機會,但當它們遭遇外部衝擊或經濟下行風險時,它們的投資經常受到財政實力不強、私人儲蓄率低以及外匯儲備不足的制約。中國沒有這樣的限制。

增長目標定可實現

文章稱,在擁有上述有利條件的情況下,中國將能夠維持相對較高的投資增長率,而這會帶來就業機會,增加家庭收入,並將消費增長維持在相當高的水平。這些有利條件在「十三五」期間不會發生變化。即使外部條件沒有改善,出口增長相對較弱,中國仍有能力依靠國內投資和消費增長實現至少6.5%的增長目標。

因為有能力達到增長目標,中國將繼續充當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發動機,貢獻全球每年增長的大約30%。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片

相關焦點

  • 世界銀行發布2013年世界發展指標
    量發展進程的權威參考 2013年4月18日,華盛頓:世界銀行今天發布2013年版《世界發展指標》(WDI),提供了有關全球發展、貧困、人民生活質量、環境、經濟、國家與市場運作和金融、貿易與移民全球聯繫等最新數據。
  • 世界銀行副行長:中國經濟數據反映增長方式轉變
    世界銀行常務副行長兼營運長英卓華在會上表示,全球經濟復甦日趨脆弱,面臨重大風險。她呼籲,高收入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的政策制定者需要通過採取必要的政策措施和開展改革以改善基本面。 英卓華在講話中指出,2014年的全球經濟或令人失望。世界銀行下調了全球增長預測,目前預計今年增長2.6%,僅比2013年的2.4%略有回升。
  • 萬米高空俯瞰中國,世界看到了什麼
    從萬米高空看中國,中國和世界都看到了什麼?首先看到了成就和自信,這也是中國堅信自己能辦好自己事情的基礎。過去40年,中國主動融入世界,成就顯著。用出席研討會的世界銀行前行長佐利克的話來說就是:「我看到了中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我想大家都應對中國取得歷史性成就感到非常自豪。這是世界歷史上最大的減貧運動。
  • 世界銀行預測2021年全球經濟增長4% 中國達7.9%
    當地時間1月5日,世界銀行組織發布了2021年1月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在報告中,世行表示,假設新冠肺炎疫苗在一年中廣泛推廣,預計2021年全球經濟將增長4%。但是,如果決策者不採取果斷措施遏制疫情蔓延和實施促投資的改革,復甦可能會緩慢乏力。
  • 國際機構看好中國經濟 為世界經濟復甦增添新動能
    大部分國際機構與國際媒體也認為,中國經濟企穩回升,將為世界經濟復甦增添新動能。中國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報告預計,2020年中國經濟將增長1.9%,是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明年有望達8.2%;世界銀行的預測顯示,中國今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將增長1.6%,在2021年增速將達7.9%。
  • 世界銀行:2014年中國航班總量達336萬架次 居世界第二
    據《每日郵報》報導,世界銀行資料庫一項新的報告顯示,2014年全球航班總數約為3650萬架次,平均每天約10萬架次,美國在航班數量上仍然遙遙領先其他國家,為9553214架次。
  • 聚焦三大領域,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下月舉行
    今天上午,記者從中國科協獲悉,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定於2020年11月8至9日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展示交易中心舉行。論壇上,2020年度人類可持續發展十大科學問題將揭曉,論壇將聚焦衛生、安全和資源三大領域,通過數據檢索結合專家提名、專家投票的方式,遴選提出2020年度十大科學問題。論壇由中國科協、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世界工程組織聯合會等國際組織協辦。
  • 中國新十大經濟學家
    經濟學家是指擁有自己的經濟學範式與原創的經濟學基礎理論的經濟學人。有沒有自己的經濟學範式與原創的經濟學基礎理論是衡量一個經濟學人是否經濟學家的唯一標準。一、林毅夫,提出新結構經濟學,推動了世界發展經濟學的進步。二、孫國峰,提出貸款創造存款理論,顛覆了傳統貨幣信用創造理論。
  • 英媒:世界銀行警告政治變數危及全球貿易
    參考消息網2月23日報導 英媒稱,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得出結論稱,政治不確定性正在減緩貿易增長,這說明唐納·川普的崛起可能已經在給全球經濟蒙上陰影。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2月22日報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經合組織和世行等主要國際機構最近上調了它們對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主要是因為各方預期減稅、基礎設施支出增加和放鬆管制將提振新總統上任後的美國經濟。但世行經濟學家周二發布的報告凸顯出,貿易這個歷史上重要的全球增長引擎之一處於脆弱狀態。
  • 世界銀行公布世界最富有和最貧窮國家排名
    中國日報網站消息:如何評判世界各國的窮富差異?哪些因素應當被列為劃分標準?世界銀行在第60屆聯合國首腦峰會期間公布了一份長達190頁的報告,提出根據國內生產總值、產出資本、自然資源、人的技術和能力等條件綜合而得到的新標準。報告還根據這個新標準對世界各國財富情況進行"排隊",特別標出十大最富有國家和十大最貧窮困家。
  • 2020年世界眼中的中國什麼樣 他們這樣說
    在這一年裡,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經濟遭受嚴重衝擊,國際多邊體系面臨嚴峻挑戰。 同樣也是在這一年裡,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取得令世界矚目的抗疫成效,中國經濟穩步復甦,為世界經濟提供寶貴平臺與動力,而中國提出的國際治理理念更是獲得廣泛認同。 正值歲末,央視新聞對話各國人士,為您梳理2020年世界眼中的中國成績。
  • 世界銀行專家憂疫情持續 全球恐面臨金融危機
     《聯合早報》1月14日報導:世界銀行經濟學家擔心,若冠病疫情遲遲不終結,全球恐將面臨金融危機。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萊因哈特接受彭博電視採訪時指出,冠病大流行曠日持久,可能會使家庭和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不堪重負,並演變成金融危機。
  • 經濟學家:2025年前跨入
    我們國家的經濟一直保持穩定的發展勢頭,「中國速度」可謂是國人引以為豪的標籤。得益於「中國速度」,我們的GDP總量已經大大超越德國、日本、英國等傳統發達國家,目前僅次於美國,位居世界第二。 1980年,我們國家的GDP總量約為1900億美元,這對於一個人口大國來說,這真的少得可憐。
  • 外國學者:新時代的中國對世界舉足輕重
    自40餘年前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迅速增長。而今,中國擁有全球最大國內市場,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並致力於綠色發展。新時代的中國將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改革開放40餘年來,中國從低收入國家轉變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人均國民總收入(GNI)從1978年的200美元增加到2019年底的10410美元。根據世界銀行的現行標準,人均國民總收入在12536美元以上被定義為高收入國家。到2023年,中國預計將達到這一標準,成為高收入國家。從低收入國家轉變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主要得益於中國的對外開放,或者說是持續的結構性改革的成果。
  • ...對中國經濟未來增長保持樂觀」——國際社會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
    「中國發展前景不會因為當前的疫情而改變」  「中國經濟具備戰勝風險和挑戰的良好條件,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我們對中國經濟未來增長保持樂觀,並相信經歷此次疫情後,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將變得更加健康。」日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默頓對中國醫務工作者抗擊疫情付出的努力,以及中國為世界經濟增長所作努力表示肯定和感謝。  路透社最新調查結果持相同觀點。
  • 我們為何能預測中國增長的奇蹟?
    在這些事實面前,世界銀行作為世界上最為重要的多邊發展機構,在1993年出版了題為「東亞奇蹟:經濟增長與公共政策」的專題研究,探討東亞8個經濟體發展表現卓爾不群的原因。這8個經濟體除了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外還包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和泰國。
  • 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中國經濟明年或增長8.2%,內需回暖成...
    瑞銀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汪濤:中國經濟明年或增長8.2%,內需回暖成關鍵因素 本文來源 《財經》新媒體 2020-11-25 16
  • 世界銀行:12張圖回顧2017丨圖解世界
    整理:第一財經研究院   世界銀行近日用一組圖回顧了但也有鼓舞人心的方面——絕對貧困人口數繼續下降,創新和科技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人力資本也成為當今世界的財富引擎。 1. 全球財富的2/3是人力資本   技能、經驗和努力——這些人力資本是世界上最大的資產,佔到65%左右。但在低收入國家這一比例僅為41%。隨著經濟的增長,人力資本佔比至關重要,科技的加速發展也對此提出了新的要求。
  • 物理學家也在預測GDP,曾準確預測中國的經濟增長
    在羅馬大學的 Luciano Pietronero 的帶領下,研究人員使用公開的出口數據預測世界各國五年內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他們的預測結果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準確程度平均高出 25%。經濟領域的複雜性要求在對其研究時利用來自複合體系的跨學科工具。
  • 世界銀行數據:過去25年中國森林面積增加全球第一
    原標題:世界銀行數據:過去25年中國森林面積增加全球第一「過去25年,哪些國家的森林面積在增加?哪些在減少?世行的一篇文章顯示:中國是森林面積增加最多的國家。」10月1日,一組數據引起了網友@牛津-小裁縫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