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消息:如何評判世界各國的窮富差異?哪些因素應當被列為劃分標準?世界銀行在第60屆聯合國首腦峰會期間公布了一份長達190頁的報告,提出根據國內生產總值、產出資本、自然資源、人的技術和能力等條件綜合而得到的新標準。報告還根據這個新標準對世界各國財富情況進行"排隊",特別標出十大最富有國家和十大最貧窮困家。瑞士在富有國家中以人均財富64.8241萬美元傲居榜首,第2、第3位也同樣被丹麥(57.5138萬美元)、瑞典(51.3424萬美元)這兩個北歐國家包辦。美國(51.2612萬美元)和德國(49.6447萬美元)分別排在第4和第5位。
而在最貧窮國家中,來自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的國家幾乎囊括十大最貧窮國家。衣索比亞(1965美元)則"倒數第一",其次是蒲隆地(2859美元)、尼日(3695美元)、尼泊爾(3802美元)和幾內亞比索(3974美元)。
報告顯示,中國在2000年的人均財富為9387美元,其中無形資產為4208美元、產出資本為2956美元、自然資源為2223美元。這一數額比過去增長了200美元。中國內地的真實儲蓄率為25.5%,香港地區為21.4%,而美國僅為8.2%。中國在此項目上的排名僅次於第1位的海地,列全球第2。相比之下,日本的人均財富為49.32萬美元,韓國為14.l萬美元,俄羅斯為3.87萬美元,而印度的人均財富則是6820美元。
根據各國目前採用的傳統標準,評判國家財力的主要指標無疑是國內生產總值(GDP),即某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所有商品和提供的所有勞務的價值總和。然而專家指出,這種運算方式忽略了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等問題,不利於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在世界銀行公布的報告中,貧富標準則添加了另外幾大內容:產出資本、自然資源、人的技術和能力。德國籍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總幹事斯特納介紹說,"新的財富標準就是把傳統評判方式所隱藏起來的那部分可持續發展問題展現在世人面前,這樣我們就能更好地推動各國為長遠發展而進行科學的規劃。"
對於這種評估方式,世界銀行的首席環境經濟學家科爾克o漢密爾頓解釋說,經濟發展是否符合長遠利益是專家們的主要考量。漢密爾頓說,"如果一戶家庭每個月就只是從銀行帳戶裡提錢,或是為吃飽飯而變賣車輛、牲口等財物,那我們認為這戶人家是沒法支持很久的。國家的財富也是一樣,如果他們的淨儲蓄是負數,那麼這就給我們一個信號:該國的財富補救就會耗盡,其發展道路也無法持續下去。"專家還從中得出結論說,多數窮國的發展模式都難以長久支撐。例如在撒哈拉沙漠南部一些非洲最貧困的國家,如果將自然資源耗竭、人口快速膨脹等因素從淨儲蓄中扣除,那麼多數國家的人均淨儲蓄都是負數。
調查結果表明,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瑞士與最貧窮的國家衣索比亞的人均財富相差甚遠,世界貧富差距繼續拉大。瑞士人均財富為64.8241萬美元,幾乎是衣索比亞人均財富(1965美元)的330倍。今後這一趨勢還將得到延續,主要是窮國將更窮。窮國貧窮的根源在於資源衰竭,這些國家經濟狀況非常糟糕,礦產資源少得可憐,土地資源繼續衰竭,森林被砍伐,聯合國提出的在2015年前減少貧窮飢餓國家人口數量的千年發展目標未必能預期實現。不過,非洲國家也出現了一些可喜現象,有限資源得到了積極的利用,如茅利塔尼亞依靠漁業加速經濟發展,波札那利用金剛石礦產收入積極發展教育、衛生事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國際經濟信息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