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英格麗褒曼憑藉《煤氣燈下》一舉拿下奧斯卡+金球雙影后。作為影史流傳至今的大美人,她的演技毋庸置疑。影片中她飾演一個剛繼承姑媽遺產的單純少女寶拉。這引來痴迷珠寶的安東覬覦,最終被其俘獲芳心。在寶拉滿心以為幸福生活就此開始的時候,卻被安東極其殘忍地扭曲個人認知。有意地讓寶拉認定自己記憶差,並一步步導致寶拉精神崩潰覺得自己有精神病。
很多人覺得驚悚不可思議:一個人怎麼可能這樣輕易被戲弄並摧毀?但是從影片中的設定來說,實際上「煤氣燈效應」是可行的。
首先讓對方愛上你,讓對方覺得你毫無私心,全部都是為了彼此。
然後一步步地引導對方,從一些生活的小細節上讓他覺得自己是錯的。
最終逐漸讓對方越陷越深,沉淪在你的「控制」裡,認為你都是對的,自己都是錯的。
這個過程中,那個邪惡的男人一直在否定女人的認知,並扭曲她的主觀意念,讓她懷疑自己。但凡自我不太堅定的人,遇到了這麼一個人,煤氣燈效應效果顯著,甚至逃無可逃。
煤氣燈的背後
我們為什麼要去輕信這樣的一個人,單純只是因為他最開始的愛嗎?不全是。
在還沒遇到愛情之前。我們總是期許著愛情可以拯救自己,可以把我們從水深火熱的現實中拯救出來。於是在愛情裡全身心投入,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全部都寄託出去,希望對方能夠負責你的人生。
實際上不管碰到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都不應該讓對方來全盤承擔我們的責任。如果他是好人,他值得被愛,不該被你這樣對待;如果他是壞人,那你寄託出去的真心只能是對方拿來傷害你的利刃。
煤氣燈效應可行的原因在於,我們很多人都不願意承擔自己的責任,都希望能有個人來為自己負責,而這,正中這套理念下懷。
所以被傷害的原因不只是表面的愛情,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你虛弱無力,你希望在關係裡成為一個孩子般被愛,什麼事情都不需要自己去操心。這樣的觀念付諸行動的話,哪怕遇上一個相對包容的人也無法長久。
這不是愛情,這是一個成年人對孩童的照顧;愛情是兩個成熟獨立的靈魂,能夠相互體諒寬容對方,能夠一起成長。
當關係成為一種負擔,自體與客體之間的聯繫就像是沙漠中的綠芽,輕易就被風沙淹沒。當關係讓彼此都得以滋潤成長,兩個人便如同兩棵樹苗,不斷接受對方的甘霖最終成長為大樹。
實際上不存在「完美戀人」、也不存在「完美的關係」,不管是什麼樣的感情,重中之重從來都是保持自己的獨立。客體關係的核心是:你選擇了什麼樣的一個人,你願意陪他一起成長嗎?
那些源源不斷的委屈、怨恨,覺得對方對自己不好的本質是精神上的自私,從沒愛過對方。(小編可以閉嘴了,我都這麼委屈了我還不愛對方?)
我們不妨想想兩個問題,這段關係既然已經讓你這麼難過了,你為什麼還不離開?你覺得對方對你不夠好,那麼,你對他足夠好嗎?
你為什麼要索取這麼多?難道不是因為,他可以對你好,他可以忍讓退讓,所以他必須無條件地什麼事都要為你做到?這是愛嗎?
投射、移情、反移情、認同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投射性認同開始悄無聲息地影響著你們的關係。
當一方覺得對方不夠好,整天焦慮著對方可能會去做什麼不好的事情。久而久之,對方真的就去做他想像中的那些事情。
你以為是對方的無恥,實際上是你對他的心理暗示!
他怎麼每天都在想著我會不會出軌,我什麼事情都沒做,是不是我真的做了什麼他才會開心?
電影《苦月亮》中的mimi與奧斯卡的關係正是投射性認同,在奧斯卡覺得乏味想要斷絕關係的時候,mimi卑微地回到他面前跪地求饒:「我求求你不要趕我走,你可以喜歡其他的女孩,可以跟她們做愛,但讓我留在你身邊好不好?」奧斯卡心想,既然你都這麼說,這麼想了,那我必須要去這麼做。對方是渣男沒錯,但讓他傷害你的權利是你交出去的嗎,是你縱容甚至允許對方來傷害自己。
在他的折磨中不斷地消磨掉自我,不斷地暗示自己這是愛,並逐漸地形成習得性無助。你以為這就是人生,沒有辦法,你走不出傷害,其實是你不願意讓自己解脫。
那些在關係中飽受痛苦的人,為什麼不願意走出來?因為當第一次傷害的來臨,他沒有選擇離開,沒有選擇解決傷害,忍受了下來。
他一遍遍地告訴別人,自己很痛苦,自己很無助。但又不願無力斷絕關係,其實在精神上早已形成了受虐狂。
另一方面,當傷害成為了習慣,那些好與壞的感覺區分就變得混亂了起來。人們常說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實際上就是當一個不好的人成為你唯一的那個客體,你對他混亂既愛又恨的情感。而親密關係中的我們,都曾經是斯德哥爾摩患者。
都曾經不斷地折磨自己,不斷地允許對方把刀子一次次捅在自己心上,又捨不得離開。
你投射出去的,終將被對方認同;你的移情,也必定帶來對方的反移情。
相似與不同的人格深淵
如果說煤氣燈效應是一個強勢自體對客體的控制與攻擊,那麼投射性認同就是虛弱自體對客體的不好幻想。兩者相似又不同,一個導致了對方的習得性無助,一個讓自己習得性無助,最相似的感覺則是:認同。
都讓對方認同了自己的投射與暗示。
前面我們講到,不管是什麼樣的關係,其實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不滿,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只要是關係,就必定存在著控制,必定有著投射與移情。
我想起諮詢老師跟我說的一個觀點:愛是最美妙,也是最必要的神經症。
(QAQ不要再讓我解釋神經症啦......)
神經症一詞最早出自弗洛伊德,他說人有三種神經症。我問老師,神經症病人應該怎麼理解?他說理解為來訪者就行。
因此我在此下結論,神經症=來訪者,而愛是我們每個人最美妙也最必要的內心衝突。所以最重要的不是這些關係的模式,而是關係中的個人獨立發展意願,你願不願意讓自己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你願不願意去成長?而不是讓關係成為一個消耗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