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氣燈效應pk投射性認同,相似又不同的兩個人格深淵

2020-12-05 曾枯榮

1945年,英格麗褒曼憑藉《煤氣燈下》一舉拿下奧斯卡+金球雙影后。作為影史流傳至今的大美人,她的演技毋庸置疑。影片中她飾演一個剛繼承姑媽遺產的單純少女寶拉。這引來痴迷珠寶的安東覬覦,最終被其俘獲芳心。在寶拉滿心以為幸福生活就此開始的時候,卻被安東極其殘忍地扭曲個人認知。有意地讓寶拉認定自己記憶差,並一步步導致寶拉精神崩潰覺得自己有精神病。

很多人覺得驚悚不可思議:一個人怎麼可能這樣輕易被戲弄並摧毀但是從影片中的設定來說,實際上「煤氣燈效應」是可行的。

首先讓對方愛上你,讓對方覺得你毫無私心,全部都是為了彼此。

然後一步步地引導對方,從一些生活的小細節上讓他覺得自己是錯的。

最終逐漸讓對方越陷越深,沉淪在你的「控制」裡,認為你都是對的,自己都是錯的。

這個過程中,那個邪惡的男人一直在否定女人的認知,並扭曲她的主觀意念,讓她懷疑自己。但凡自我不太堅定的人,遇到了這麼一個人,煤氣燈效應效果顯著,甚至逃無可逃。

煤氣燈的背後

我們為什麼要去輕信這樣的一個人,單純只是因為他最開始的愛嗎?不全是。

在還沒遇到愛情之前。我們總是期許著愛情可以拯救自己,可以把我們從水深火熱的現實中拯救出來。於是在愛情裡全身心投入,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全部都寄託出去,希望對方能夠負責你的人生。

實際上不管碰到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都不應該讓對方來全盤承擔我們的責任。如果他是好人,他值得被愛,不該被你這樣對待;如果他是壞人,那你寄託出去的真心只能是對方拿來傷害你的利刃。

煤氣燈效應可行的原因在於,我們很多人都不願意承擔自己的責任,都希望能有個人來為自己負責,而這,正中這套理念下懷。

所以被傷害的原因不只是表面的愛情,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你虛弱無力,你希望在關係裡成為一個孩子般被愛,什麼事情都不需要自己去操心。這樣的觀念付諸行動的話,哪怕遇上一個相對包容的人也無法長久。

這不是愛情,這是一個成年人對孩童的照顧;愛情是兩個成熟獨立的靈魂,能夠相互體諒寬容對方,能夠一起成長。

當關係成為一種負擔,自體與客體之間的聯繫就像是沙漠中的綠芽,輕易就被風沙淹沒。當關係讓彼此都得以滋潤成長,兩個人便如同兩棵樹苗,不斷接受對方的甘霖最終成長為大樹。

實際上不存在「完美戀人」、也不存在「完美的關係」,不管是什麼樣的感情,重中之重從來都是保持自己的獨立。客體關係的核心是:你選擇了什麼樣的一個人,你願意陪他一起成長嗎?

那些源源不斷的委屈、怨恨,覺得對方對自己不好的本質是精神上的自私,從沒愛過對方。(小編可以閉嘴了,我都這麼委屈了我還不愛對方?)

我們不妨想想兩個問題,這段關係既然已經讓你這麼難過了,你為什麼還不離開?你覺得對方對你不夠好,那麼,你對他足夠好嗎?

你為什麼要索取這麼多?難道不是因為,他可以對你好,他可以忍讓退讓,所以他必須無條件地什麼事都要為你做到?這是愛嗎?

投射、移情、反移情、認同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投射性認同開始悄無聲息地影響著你們的關係。

當一方覺得對方不夠好,整天焦慮著對方可能會去做什麼不好的事情。久而久之,對方真的就去做他想像中的那些事情。

你以為是對方的無恥,實際上是你對他的心理暗示!

他怎麼每天都在想著我會不會出軌,我什麼事情都沒做,是不是我真的做了什麼他才會開心?

電影《苦月亮》中的mimi與奧斯卡的關係正是投射性認同,在奧斯卡覺得乏味想要斷絕關係的時候,mimi卑微地回到他面前跪地求饒:「我求求你不要趕我走,你可以喜歡其他的女孩,可以跟她們做愛,但讓我留在你身邊好不好?」奧斯卡心想,既然你都這麼說,這麼想了,那我必須要去這麼做。對方是渣男沒錯,但讓他傷害你的權利是你交出去的嗎,是你縱容甚至允許對方來傷害自己。

在他的折磨中不斷地消磨掉自我,不斷地暗示自己這是愛,並逐漸地形成習得性無助。你以為這就是人生,沒有辦法,你走不出傷害,其實是你不願意讓自己解脫。

那些在關係中飽受痛苦的人,為什麼不願意走出來?因為當第一次傷害的來臨,他沒有選擇離開,沒有選擇解決傷害,忍受了下來。

他一遍遍地告訴別人,自己很痛苦,自己很無助。但又不願無力斷絕關係,其實在精神上早已形成了受虐狂。

另一方面,當傷害成為了習慣,那些好與壞的感覺區分就變得混亂了起來。人們常說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實際上就是當一個不好的人成為你唯一的那個客體,你對他混亂既愛又恨的情感。而親密關係中的我們,都曾經是斯德哥爾摩患者。

都曾經不斷地折磨自己,不斷地允許對方把刀子一次次捅在自己心上,又捨不得離開。

你投射出去的,終將被對方認同;你的移情,也必定帶來對方的反移情。

相似與不同的人格深淵

如果說煤氣燈效應是一個強勢自體對客體的控制與攻擊,那麼投射性認同就是虛弱自體對客體的不好幻想。兩者相似又不同,一個導致了對方的習得性無助,一個讓自己習得性無助,最相似的感覺則是:認同。

都讓對方認同了自己的投射與暗示。

前面我們講到,不管是什麼樣的關係,其實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不滿,由此我們可以得知:只要是關係,就必定存在著控制,必定有著投射與移情。

我想起諮詢老師跟我說的一個觀點:愛是最美妙,也是最必要的神經症。

(QAQ不要再讓我解釋神經症啦......)

神經症一詞最早出自弗洛伊德,他說人有三種神經症。我問老師,神經症病人應該怎麼理解?他說理解為來訪者就行。

因此我在此下結論,神經症=來訪者,而愛是我們每個人最美妙也最必要的內心衝突。所以最重要的不是這些關係的模式,而是關係中的個人獨立發展意願,你願不願意讓自己成為一個獨立的人?你願不願意去成長?而不是讓關係成為一個消耗品。

相關焦點

  • 「投射性認同」了解一下
    其實很有可能,你在戀愛中被「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 identity)」困住了。「投射性認同」在客體關係理論裡,是主體在幻想中將自體全部或部分地導入客體對象內部,以便予以危害、擁有或控制。在親密關係中往往表現為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操控。通俗點來說,我把自己的東西投射給你,並且誘導和暗示你按照我投射給你的方式去對我進行反應。
  • 科普|投射性認同:「為什麼我越害怕你離開,你就越會離開?」
    1.權利型的投射性認同:我對你好,但你必須聽我的,否則你就是不愛我(投射者為了印證這個觀點,會不斷的幹預對方的決定和生活,直到對方反抗從而證實投射者腦海中這個你不愛我這個觀點) 2.依賴型的投射性認同:我如此無助,你必須幫我,否則你就是不愛我
  • 《煤氣燈效應》:如何認清並擺脫別人對你生活的隱形控制
    後來,他在一部電影裡找到了靈感,這部電影的名字就叫《煤氣燈效應》。  在《煤氣燈效應》這本書中,羅賓·斯特恩博士結合自己的從業經歷,選取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病例,有理有據地講解了什麼是煤氣燈效應,煤氣燈人是怎麼對人進行精神控制的,我們又該如何逃避這種控制。  對於很多人來說,就像我一樣,被控制了都沒有意識到,當然,有些人也會有無意識地去操控他人的時候。
  • 「煤氣燈效應」:這種慢性毒害,多少女生能察覺到?
    ·如果你質疑ta的論點,ta會發脾氣、冷戰,直到你認同ta為止。·ta說愛你,卻常常貶低你,讓你喪失自信,懷疑人生。如果以上四條全中,那你可能遇到了「煤氣燈效應」。什麼是「煤氣燈效應」?「煤氣燈效應」來源於電影《Gaslight(煤氣燈下)》影片中男主安東為了得到妻子寶拉的財產,使出各種手段,比如:·安東對家中傭人說寶拉生病了,而且暗示寶拉「精神」有問題,阻隔大家和寶拉溝通。
  • 警惕比Pua更厲害的煤氣燈效應,了解精神控制套路,別被洗腦了!
    從北大女生包麗、泰國墜崖孕婦,蔣勁夫的女友、Yamy,再到「上海第一美女」,被老公和小三逼到走投無路,留下一雙兒女跳樓自殺的沈麗君,她們全都是承受著不同程度的精神打壓和心理折磨。前幾天,我在另外一篇文章裡也提到過一種精神暴力——【煤氣燈效應(Gaslight)】,所以,想更詳細地跟大家探討一下這些非常害人的心靈暴力。
  • 《煤氣燈效應》女藝人Yamy遭遇老闆職場PUA,學會5招擺脫毒性關係
    Yamy遭遇的職場關係,是明顯的「煤氣燈操縱」,心理治療師羅賓·斯特恩在《煤氣燈效應》裡講,煤氣燈操縱是一種情感控制,操縱者試圖讓你相信你記錯、誤會或曲解了自己的行為和動機,從而在你的意識裡播下懷疑的種子,讓你變得脆弱並且困惑。
  • 面對「投射性認同」 用積極和善意扭轉乾坤(圖)
    在他們能夠眼見的未來裡,能看到的只有絕望,而這種絕望的結束,又遙遙無期……  要想打破這種「威脅——安撫」的關係,就必須了解它的形成過程,此時就不得不提到這種關係的形成核心——「投射性認同」。  「投射性認同」是涉及到兩個人的一種交流互動,這兩個人一個叫投射者(通常是發出威脅的一方),一個叫接受者(通常是被威脅的一方)。
  • 煤氣燈效應:讓你不斷懷疑自己的情感操縱可自行解鎖
    她是一名擁有30年從業經驗的精神分析師和心理治療師,在《煤氣燈效應:如何認清並擺脫別人對你生活的隱性控制》一書中,斯特恩解釋了 「煤氣燈操縱」的本質是雙方共同打造的一種關係,因此它又被稱為「煤氣燈探戈」。它表現為情感虐待、情感操縱、PUA等等,對其識別和擺脫的困難在於它觸發了我們內心無比恐懼的誘因——被遺棄以及我們內心深切的被理解、被賞識和被愛的需求。
  • 《煤氣燈效應》教你認清並擺脫職場和情場的PUA操縱者
    作者:Ansel校對:LITCAVE工作室配圖:Online最近「煤氣燈效應」重新有了熱度是因為PUA(撩妹達人/炮學的出現)。其實這個概念來源於《煤氣燈下》這部電影,電影中,查爾斯·博耶扮演的男主角為了獲取由英格麗·褒曼扮演的女主角的巨額財產,不斷地用小技巧來說服女主角已經精神失常,從而對女主進行精神控制和虐待。其中有一個細節就是,男主將煤氣燈偷偷開小,卻又宣稱煤氣燈沒有變化,從而迫使女主角自己承認自己存在精神問題。
  • 煤氣燈效應:為什麼再優秀的人也會自卑?別讓洗腦式自卑毀了你
    我們時常會陷入深深地挫敗感中,但其實想想年少時的我們都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氣魄,任何事情在我們面前我們都會拼一把,努力一次,但是後來我們卻沒有任何的闖勁,我們安於現狀,甚至在別人努力的時候還會說一句「別費勁了,你不可能成功的」,心理學家認為,這種繼發性自卑多數與一種稱為「煤氣燈效應」的心理學效應息息相關。
  • 零基礎學英語:名詞所有格與of詞組的相似和不同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語法指導>正文零基礎學英語:名詞所有格與of詞組的相似和不同 2017-11-17 14:23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 愛情裡,兩個人到底是性格互補好,還是性格相似好
    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可能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雖說在我看來,性格互補會比較好,但也會有人持反對意見,因為互補的兩個人,在很多問題上想法都不一樣,達不到一致,所以會導致矛盾重重,而性格相近的兩個人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了,因為性格相近的兩個人會有更多的共同語言,能理解對方的行為、愛好,這樣有益於感情的增長。首先分析性格互補的愛情。
  • 葉羅麗:不同角色之間的相似之處,文茜和兩個人都有共同點!
    這部動畫的主角是一群小學生以及葉羅麗仙境中的仙子們,他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經歷和性格,各具特色,不過兩個不同的角色之間也不是完全不一樣的,他們也有一些相同點。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看看不同角色的相似之處,其實文茜和兩個人都有共同點。
  • 來自深淵07哪裡能看?來自深淵第7集劇情介紹
    相對於上周的來自深淵,這周的「來自深淵」更黑暗一些。  而且是非常深沉的黑。  本集一開始,就放出了4位白笛的影像,不過倒是沒有介紹名字。  其中重點介紹的自然就是不動卿奧森了。  這個很明顯就是殲滅卿了。  以及最後的不動卿。
  • 兩個人能不能長久,取決於「刺蝟效應」
    心理學上有一個很相似的效應,叫做「刺蝟效應」它所強調的是心理距離效應,是指在和他人的相處中要保持合適的距離,這樣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對於戀人來說,兩個人之間能不能長久,刺蝟效應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其實在感情中,很多人都存在著這樣的一個問題:當和對方在一起之後,恨不得讓對方成為自己的所有物,時刻想掌控對方的生活。
  • 兩個人相處,要提防「刺蝟效應」
    就這樣兩個人的關係鬧得非常尷尬,有一段時間沒有聯繫。彼此冷靜的思考之後,兩個人就和好如初了,或許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刺蝟效應」吧。心理學上對刺蝟效應是這樣定義的:「刺蝟在天冷的時候會彼此依靠在一塊,但是兩者之間又會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才能夠避免互相受到傷害。」簡單的說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時候,需要保持合適的距離。
  • 山東濟南主題公園陷同質化深淵 難現「迪士尼效應」
    一隻小小的「米老鼠」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帶來了巨大「迪士尼效應」。然而,儘管近幾年國內主題公園掀起熱潮,但盈利情況卻不盡如人意。「迪士尼效應」為何難複製?但深究起來,這些主題公園大都是披上主題外衣的「遊樂園」,無特色、千篇一律的遊樂設施,讓濟南的主題公園陷入「同質化」深淵。   幾乎每個周末,季敏都會帶5歲的兒子去公園。經過幾回遊玩後,兒子顯然對方特和歐樂堡情有獨鍾。「泰安方特歡樂世界人太多,想玩一個項目排隊太久。而泉城歐樂堡夢幻世界與方特的遊玩項目大同小異,由於新建,各項設施比較新,人相對少,開車也近一些。」
  • 兩個人在一起,性格是相似還是互補?
    那麼到底是性格相似會走的長久,還是性格互補能走的長久呢?下面大家一起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性格相似的人,在一起之後會感覺非常輕鬆。喜好一樣,性子一樣,看待事情的觀點也一樣,少了很多讓兩個人吵架的理由。比如一對性格相似的人去吃飯,兩個人都不吃辣,會很有默契的選擇清湯的食物,同時說出口之後,兩個人會抬頭向對方微微一笑,同時對彼此的心有靈犀感到有點小幸福。對待一件事的處理方法時,兩個人不需要太多時間的商議,往往能夠一拍即合,像極了兩個相處了很久的老夫老妻,彼此的默契不言而喻。
  • 心理學:兩個人是不是靈魂伴侶,「同頻共振效應」會告訴你答案
    其實兩個人是不是靈魂伴侶,"同頻共振效應"會告訴你答案,讓你明白真正的靈魂伴侶是如何感知如何相處的。什麼是同頻共振效應?同頻共振這個概念最先出現在物理學中,指的是物體達到相同頻率就會產生共振現象。而心理學家又賦予了同頻共振效應新的概念,往往指兩個人在思想、意識、言行、精神,觀念等方面的共鳴和協同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