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努力彌補,我們的關係還是無可避免地受到破壞
為什麼吵架,總是不能解決問題
為什麼我無數次地提出你的缺點
你還是沒有改進,最終成為我最討厭的人?
這一切的一切真的只是對方的問題嗎?
是對方天生無可救藥,還是我們本身的行為也有問題呢?
越是努力糾正,越是無法糾正。
從心理學的角度中尋找理論去解釋的話:
這叫做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identification)
1.什麼是投射性認同
很多人可能會疑惑說
肯定是因為你有這個缺點,你本來就是這種人
我才會去指出你的錯誤
為什麼卻說是我向你產生投射,從而影響了你呢
實際上我們在指責別人的時候,最原始的動機可能不是別人有問題這麼簡單,而可能是"我們覺得別人有問題",從而導致接下來所有行為,都是為了印證我們腦海中的這個"我覺得你有問題"而展開
所以負責指出缺點的那個人,想看到的結果就是你確切的真實的犯了這個錯誤,從而去印證他們腦海裡的想法
"看吧!我就知道你有問題,我就知道你是這樣的人"
而被指出錯誤的那一位,可能剛開始並沒有這個缺點
於是指出缺點的人為了印證自己的觀點,開始不斷的進行一些實質性的行為,影響或暗示被指責的人,直到讓被指責的人的行為符合他們的心理預期
例如:老婆覺得老公不會做家務,她就會主動的讓老公做家務,並想辦法證明老公確實不會做家務,再說到具體點就是會雞蛋裡挑骨頭,挑到符合老婆心理預期為止或者挑到老公真的承認自己不會做家務為止
因為投射者的原因,被投射者產生了自我懷疑,從而又產生了新的負面影響
所以投射者或者指出錯誤者,表面上是想解決問題,實質上是為了掌握這段關係,讓一切在他們的設想中進行,卻在不知不覺中,將事情推向難以挽回的地步
2.投射性認同的幾種常見類型
1.權利型的投射性認同:我對你好,但你必須聽我的,否則你就是不愛我(投射者為了印證這個觀點,會不斷的幹預對方的決定和生活,直到對方反抗從而證實投射者腦海中這個你不愛我這個觀點)
2.依賴型的投射性認同:我如此無助,你必須幫我,否則你就是不愛我(投射者為了印證這一觀點,會不斷地向對方發起請求,直到對方拒絕幫助從而證實投射者腦海中這個"你不愛我"這個觀點)
3.迎合型的投射性認同:我總順著你,你必須接受我,否則你就是不愛我(投射者為了印證這一觀點,會不斷地順從對方迎合對方,直到對方表現出不耐煩,厭惡從而證實投射者腦海中這個"你不愛我"這個觀點)
4.情慾型的投射性認同:我這麼性感美麗,你必須滿足並對我好,否則你就是不愛我(投射者為了印證這一觀點,會不斷地暗示或要求對方提供更多物資投入或情緒投入,直到對方表現出不想給予或者拒絕給予,從而證實投射者腦海中這個"你不愛我"這個觀點)
5.焦慮型的投射性認同:我總是焦慮不安,沒有安全感,所以你要無時無刻給我安全感,否則你就是不愛我(投射者為了印證這一觀點,會不斷地要求對方做各種各樣證明你還愛他/她並會永遠留在他/她身邊的事情,直到對方表現出受不了不耐煩或想離開,從而證實投射者腦海中這個"你不愛我"這個觀點)
從上面這幾例常見的投射性類型中可以看出,被投射者一開始並沒有表現出投射者心理預期所想的"反抗","拒絕","不耐煩","厭惡","不想給予","不耐煩"以至於最後的"不愛",但隨著投射者不斷地將他們內心的想法,通過明示/暗示投射到對方時,對方就會被一步步引導到投射者心理所預期的位置
3.如何判斷投射性認同?
判斷投射性認同的一個簡單標準就是,你在和另一個人打交道時,有沒有被嚴重限制的感覺。如果有,那就是對方使用了投射性認同的心理機制。真正好的關係是相互進步,坦誠交流,而不是相互制約,默默承受。
4.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關係中的投射性認同?
一、如果你是被投射對象:
1.直接溝通,拒絕暗示。
明白自己正在被投射,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實際上,投射方很多時候的投射行為是在潛意識的指導下進行的,對方也許並不知道到他在給予你"暗示",也並不知道這種行為會傷害到這段關係。這時我們應該找一個合適的時機和對方認真坦誠的討論問題,告訴他或她,這種行為是一種制約或限制,會讓彼此不舒服,而不是讓關係在賭氣猜忌中走向終結。
2. 明白對方的真實需求
投射性認同往往是兩個人不自知的,是潛意識的行為。當我們在一段關係中受到來自對方的壓力或制約時,我們不應該消極對待這些負面情緒或行為,而是要去了解這些負面情緒或行為的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它們的出現到底是想要什麼反饋。
3.切忌迷失自我,保持理智,分清對錯
當我們處於被投射的狀態,我們會受到來自對方的"暗示"和"引導",在這個過程中別人的想法和我們內心的想法就會產生衝突,繼而產生自我懷疑,如果內心不夠強大不夠堅定,就難以保持清醒分清對錯,就很容易受到別人的影響,接受了這種心理暗示和引導,從而將自己放到一個不合適的位置,哪怕這是錯誤的,不合適的。
二、如果你是投射方:
1. 不要去改造和控制對方:
任何關係都需要適當的呼吸空間,更不要說強行控制或改造對方這種令人窒息的行為,當我們發現自己有想控制對方或改造對方這一想法時,應該緩下來,想想這些是否對方想要,這樣對方會不會有壓力,哪怕我們是出於好意。
2. 用"安全感"代替"控制欲"
當一段關係中,我們開始"控制"對方時,恰恰反應了我們在這段關係中缺乏安全感,但安全感不能通過控制別人來獲取,而應該是建立在雙方的信任上的,和來自於你自己內在的感受,所以想要獲得真正的"安全感"我們應該更專注於對自己的建設,和對雙方關係的經營
3."關係"不該分輸贏
當一段關係中出現分歧時,是否一要分個輸贏呢?有分歧就證明有問題,我們應該將關注點集中在問題上,而不是只關注於自己的觀點是否成立,就算被你吵贏了,卻在這過程中忽略了對方的感受,影響了彼此的關係,最後換來一個只有你滿意的方案,這種結果也不會盡人意,所以在平時生活裡,我們不能為了一時的口舌之快,而更應該在注重雙方的感受下,共同討論出結果。
以上是對於關係中控制欲的根源——「投射性認同」的解讀。
"投射性認同"雖然看起來是個高大上的詞彙,但我們總能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看的它的影子,理想的關係應該是兩個人在共同進步,我給能給予你我最好的一切,但我不會幫你做屬於你自己的決定,希望各位看完這篇科普文後,對待親人,朋友,愛人,可以愛的從容不迫,不卑不亢,不再因為用了錯誤的表達方式,把愛的人越推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