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生長在我觀念中的自戀幻覺,你身上有嗎?

2020-12-05 一個心理諮詢師

前文說到了投射性認同,這有套暗邏輯是將「壞」投射給對方,當對方認同這份「壞」就驗證了自己的預判。然而實際上,這份「壞」原本就是自己誘導的結果。

判斷投射性認同的一個簡單標準,就是你在和另一個人打交道時,有沒有被嚴重限制的感覺。如果一個人頻繁使用這個心理機制,那他周圍的人都會有嚴重被限制感,而且會有不斷要在他面前變成壞人的感覺。

這些感覺都會使得周圍人容易離開他,而這會驗證他最根本的痛苦:「我是壞人沒有人喜歡我。」

衡量一個關係品質的核心標準是,關係能不能處理化解其中的「壞」,關鍵是你已經處理好了自己內心的「壞」,你不在執著地追求「我是一個好人」,而是深切認識到「我是一個好壞參半的真實的人,我能接受自己的壞」。

那麼當別人投射給你「壞」時,你會做「去毒化」處理,既不認同對方的明邏輯,委屈自己;又不認同對方的暗邏輯,真還給憤怒、厭煩等負面情緒。

我們要學會利用時間和空間,學習如何化解自己和關係中的「壞」。我是我,你是你,我要尊重我的合理性,可你的感受一樣是合理的。

自戀幻覺ABC

投射性認同是一種孤獨的遊戲,沉浸在這種遊戲中的人,會比一般人更加渴望建立親密關係。

但他們在親密關係中,看不到對方的真實存在,只關注對方是否如自己所願,按照自己所渴望的方式對待自己。

投射性認同的遊戲中,藏著這樣一個句式:「你必須如此,負責……」這是一個這也是一個威脅性信息,完整的表達是:

「我以我認為好的方式對你,你也必須以我認為的一種特定的好的方式對我,否則你就是不愛我了。」

不過,玩這個遊戲的人,有時只意識到了前半句,就是「我對你好,你也該對我好」,而沒有意識到自己發出的威脅信息。但作為被投射的一方,就會清晰的感受到這種威脅。

武老師把投射性認同稱為「自戀幻覺的ABC」來解釋一下這個邏輯:我做了a,你就得還以b,否則我就會使出c。

c是威脅信息,這個威脅可能是威脅攻擊對方,或者傷害自己,或者威脅攻擊關係。

投射性認同,乃至其他各種自我防禦機制,都是為了處理我們自己和關係中的「壞」。

從「好」、「壞」的角度看,自戀幻覺abc可以理解為:我做了a,和我期待你做的b,都是「好」的,而c是「壞」的。

投射性認同的4種類型

雖然說投射性認同是比較低功能的自我防禦機制,但投射性認同遊戲並不罕見,它有四種常見類型:

1.權力的投射性認同,內在邏輯是:我對你好,但你必須聽我的,否則你就是不愛我。

2.依賴的投射性認同,內在邏輯是:我如此無助,你必須幫我,否則你就是不愛我。

3.迎合的投射性認同,內在邏輯是:我總順著你,你必須接受我,否則你就是不愛我。

4.情慾的投射性認同,內在邏輯是:我這麼性感,你必須滿足並對我好,否則你就是不愛我。

第一種權力的投射性認同,和第二種依賴的投射性認同,相輔相成。權力的投射性認同表達的含義是,我很強大,你很無能,你必須聽我的;

依賴的投射性認同,表達的含義是:我很無能,你很強大,我必須尋求你的幫助。

如果一個執著於權力遊戲的人,碰到一個執著於依賴遊戲的人,他們在一開始相處的相對比較默契。

武老師分享了一個關於依賴的故事。一個女性朋友,她的家離單位大約七八分鐘車程,而男友的單位離她的單位得有四五十分鐘的車程。

她常上夜班,會在晚上十點後下班。這個時候,她會渴望男友開車去單位接她,把她送回家,然後目送她走進家門。當他這樣做時,她心中會升起一種強烈的幸福感。

一開始,男友都會爭取來接她,但後來覺得這樣實在太累,於是男友跟她商量,能不能少接你一些,以前每次都來接,現在減少到一半的時間,好不好?

她也覺得自己有些過分,於是答應了,但剛答應的那一瞬間,她腦海裡便閃過一絲念頭:「他不愛我,是不是該分手了?」

你別覺得不可思議,這種故事實在太多了。比如另一位來訪者,她和男朋友很多次去香港購物,每次男友都很上心,不僅買單、拿東西,而且路上會一直全神貫注在她身上,不斷逗她開心。

但後來一次去香港回來時,她也生出了想和男友分手的強烈念頭。問她為什麼,她說覺得男友不愛自己了。

武老師和她談了一會,才知道這次男友仍然是買單、拿東西,但一路上沒有那麼全神貫注在她身上,沒有逗她開心,但其實原因也非常好理解,男友這次得了重感冒。

於是對她說:你男友這次是重感冒啊,是身體很不舒服,才讓他沒有不能再那麼關注你了。聽到這個解釋,她才恍然大悟說:哦,是啊,我怎麼把這一點忘了呢。

再繼續探討,發現她並非是無情,而是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當男友沒有像以往那樣強烈的關注她時,她的第一反應是,我是不是不漂亮了,我是不是不可愛了,或者他是不是移情別戀了,所以他才和我那麼疏遠?

也就是說,當男友和她的關係有些疏遠時,關係就變得有些「壞」了,而她完全不能接受這份關係中的「壞」,然後第一時間做了自我歸因,也就是因為我「壞」,所以才導致了他的「壞」。

原生家庭帶來的依戀邏輯

再分享個有點極端的故事,一對夫妻,妻子是嚴重的依賴者,她待在家裡不工作,家裡但凡有事,她都會打電話給丈夫,向他各種求助。

丈夫已經煩不勝煩,對她說:「我實在受不了了,你的依賴了,你能不能獨立一些,再這樣下去,我們真的要分手了。」

但接下來,這位妻子變得更加依賴。甚至連家裡要換桶裝水的事,她都要打電話給丈夫,怯生生地說:家裡的水喝完了,你看是不是該換了,我們該換什麼牌子的呢?而丈夫的反應,是掛斷了電話。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嚴重陷入到投射性認同的人,都會執著地使用自己那一套邏輯。

這套邏輯最初是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這是他們和自己的父母等撫養者建立關係的方式,他們就是用這種方式和撫養者親近的。

這是深入骨髓的東西,當他們想和別人靠近時,就會自動啟動這一套邏輯。

例如對於嚴重的依賴者而言,依賴是他們最初和父母獲得親近的方式,而當丈夫對她說「你再這樣我就離開你了」。

她所接收到的信息,主要是丈夫想「離開」她了,於是她會對自己固有的那一套方式更為執著。

武老師曾寫過一本書,名字叫《為何越愛越孤獨》,現在的版本叫《每一種孤獨都有陪伴》,其實就是這個意思。

當我們執著於自己的一套邏輯時,我們越是嚴重地使用,這一套邏輯去構建親密,結果反而會更孤獨。

前面的這三位依賴者,他們的父母都是嚴重控制型的,或者說他們的父母都會使用權力的遊戲,要求孩子對自己言聽計從。

當孩子做到的時候,他們會非常盡心盡力地為孩子做事;而當孩子不聽話時,他們會對孩子各種懲罰和威脅。

於是孩子形成了這樣一種人生體驗:只有做依賴的孩子時,才有好處,獨立是不受歡迎的。

這是電影《孔雀》中的心理奧秘。孔雀是05年國內上映的一部電影,講述了七八十年代北方小城的一個5口之家的悲劇故事。

家中的老大一直被當作白痴,但後來才證明他的生存能力最強,看似呆傻都是一種偽裝。

在這個家庭中,獨立是壞的,越想獨立的孩子越沒有好下場;而依賴是好的,越傻的孩子得到的糖越多,與父母的關係就越親密。

所以,所謂的依賴邏輯,只是一套頭腦上容易覺知到的想法而已,它的深層是深刻入骨的體驗。

如果要尋求改變,就需要從思維過程、身體過程和情緒情感過程,全方位地去做,這並不容易,最好當做一條長長的路來走。

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林格,講過這樣一個寓言:

一頭熊一直關在一個極其狹小的籠子裡,它只有站著。後來,它從籠子裡放出來了,可以爬著走,也可以打滾,但它仍然一直站著。那個真實的籠子不在了,但似乎一直有一個虛幻的籠子限制著它。

我們每個成年人都是這樣的,原生家庭的外在籠子不見了,但內在還有一個籠子,所以我們需要去認識它,從而逐漸地破解自己的生命邏輯,最終可以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總結

1.武老師把投射性認同稱為「自戀幻覺abc」,我做了a,你就得還以b,否則我就會使出c。

c是威脅性信息,這個威脅可能是威脅攻擊對方,或威脅傷害自己,或威脅攻擊關係。

2.投射性認同的遊戲並不罕見,4種常見類型分別是權力的投射性認同、依賴的投射性認同、迎合的投射性認同和情慾的投射性認同。

3.嚴重陷在投射性認同中的人,都會執著地使用自己那一套邏輯。這套邏輯最初是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這是他們和父母等撫養者建立關係、親近的方式。

這深入骨髓,當他們想和別人靠近時,就會自動啟動這一套邏輯。

4.每個成年人原生家庭的外在籠子不見了,但內在還有一個籠子,所以我們需要去認識它,從而逐漸破解自己的生命邏輯,最終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思考

這個邏輯好深刻,我看到自己就深陷在這個邏輯中。我做了a,你就必須達到我期望的b,否則我就會攻擊你,或者攻擊自己,或者攻擊關係,最常見的是攻擊關係。

所以發覺自己,始終無法建立高質量的親密關係。可能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這個。

要做到獨立好不容易啊,我承認自己,尊重自己。我承認你,也尊重你。但我不完全接受你的意見,也不將自己的意見強加給你。

「我」希望「你」用我希望的方式、程度對待我,否則你就是壞的;但同時又在心裡預判,「你」不會按照我希望的方式對待「我」。

當你的反應和「我」的預判一致時,自證預言得以實現,我的全能自戀得到滿足。

但真的證實了「你」不愛我,你就是「壞」的,又讓我感到痛苦和憤怒。

當周圍人都忍受不了,想離開我時。「我」便反過來把矛頭指向自己,認為自己是壞的,所以不可能有人愛我(以我認為的方式),最終形成了惡性循環。

願你成為真實的自己。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科》。對於本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

相關焦點

  • 我很愛你,但是我不希望你過得好——婚姻中的自戀型人格障礙
    現在接受程度比較廣的判斷自戀型人格障礙的標準中,有幾條簡直是這個案例中男方的經典寫照:1. 有特權者的感覺。他們無緣故地期待著他人對自己應該有特殊的照顧。他們認為「任何人都得圍著我轉」,在人群裡稍有一些「冷落」就會敵視他人。
  • 越自戀,越孤獨(2)
    所以我們發明出社交網站和「社會性機器人」這樣的技術,使我們可以在不需要真正友情的情況下,體驗被關心和陪伴的幻覺。但在這樣無所不在的連接中,我們的孤獨感似乎並沒有減輕,很可能反而加重了。為什麼?孤獨是一種內心深處的感覺,它與連接的人數或頻率無關,而與連接的質量和意義有關。你可以在高朋滿座的喧譁中仍然感到深刻的孤獨。婚姻會減輕一個人的孤獨感,但前提是你的婚姻是幸福的,否則婚姻只能讓你更孤獨。信仰也會減輕一個人的孤獨感,前提是你的上帝是一個抽象、溫暖的存在。
  • 人類學能走出它的自戀嗎?
    按:在巴西人類學家維未洛斯看來,人類學長期以來是一個自戀的學科。精英主義的研究者自戀,導致他們筆下的被研究者也是「自戀」的,當地人似乎總是處於一個封閉的社會文化體系,對自身以外的世界漠不關心——然而,果真如此嗎?他提出了進一步的「逆轉人類學」的思考。
  • 你自戀嗎?小心眉毛「出賣你」!2020搞笑諾貝爾心理學獎
    喜歡希臘神話嗎?那你一定知道一位很有名的人——納希瑟斯,傳說中,自戀的納西瑟斯在湖中盯著的,就是自己的眉毛。先等等,這篇不是在講搞笑諾貝爾獎嗎,到底跟希臘神話有什麼關係?嗯,真的沒什麼關係。雖然與希臘神話無關,但今年的搞笑諾貝爾心理學獎可是與自戀大有關係,因為這些科學家們提出了在人群中找到自戀者的方法,那就是-看看他們的眉毛!
  • 自戀,孤僻,彼得潘綜合症了解一下
    對育兒知識有所了解的人可能知道,嬰兒的發育過程中通常會有一段「口欲期」,在這一時期寶寶會習慣性地什麼都往嘴裡放。口欲期的出現,是因為這時候的孩子有對世界的好奇,卻又缺乏足夠的能力探索世界,便只好通過「放進嘴裡」這種方式來認識世界。
  • 戀愛中三種常見的幻覺親密關係中的坑你踩過了嗎?
    錯覺是生活中非常普遍的現象。除了視覺盲點,心理學上也有許多盲點。當人們失去理智時,表現的錯覺是最強烈的,因此愛情成了「重災區」的幻覺現象。生活中有幾種常見的錯覺,我相信當你掉進愛河的時候你可能已經經歷過了。01「恐懼=愛」恐懼是一種我們希望在生活中避免的情緒。你有沒有發現,當你害怕的時候,你會很容易愛上此刻和你在一起的人嗎。
  • 是自戀嗎?
    喜歡自拍是自戀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很複雜。過去的研究發現,自拍照和自戀之間存在著重要的聯繫,但相對較小 。其他研究也沒有發現實質性的聯繫。還有其他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的這種聯繫更牢固。研究結果的這種不一致可能是因為並非所有自拍照都是一樣的。研究表明,自戀者會拍攝更多自拍,但以其他人為特色的自拍照較少。
  • 6張讓你產生幻覺的錯覺圖,你能找到圖4的雪豹嗎?網友:我瞎了
    導語:6張讓你產生幻覺的錯覺圖,你能找到圖4的雪豹嗎?網友:我瞎了大家好,今日份錯覺圖已上線,歡迎大家傳閱!1.這個你們第一眼看見的是什麼?是不是感覺青蛙和馬傻傻分不清楚了。是不是有的朋友第一眼看過去像一隻靜立在水面上的青蛙,有的朋友第一眼看過去像一匹馬的頭呢?
  • 健康自戀的構成要素
    2、科胡特認為有這樣幾個特質構成一種成熟的、健康的自戀,一個是創造力,二是神入,三是幽默感,四是接受生命的有限性,五是智慧。3、科胡特認為自戀好像是自我跟周圍的材料之間有一種密不可分的關係,它不是自己跟外面的材料一個隔絕的狀態,他好像跟周圍的東西連在一起了,好像周圍環境有他的影子,他的影子也貫穿在周圍的環境中。
  • 《第八日》,在實體自戀與虛體自戀的夾縫中,人該如何存在?
    這部影片的兩位男主角各自代表著心理學上的「實體自戀」與「虛體自戀」,所以兩人的相遇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在電影《一代宗師》中有一句臺詞:「人這輩子有的人活成了面子,有的人活成了裡子,能耐是其次的。」二、喬治賦予了哈利「實體自戀」感,哈利開始學會自我觀察「一個人有了基本的實體自戀,才能做自我觀察。」
  • 那些寄生在鯨魚身上的,鯨蝨和藤壺你了解嗎?
    單頭鬚鯨身上的鯨蝨數量可達10萬隻。在遊動速度較快的鯨魚身上,鯨蝨數量相對較少。這可是在海洋裡的蝨子,又肥又大,我想大部分人和我一樣有種衝動想全部給扒拉下來。但是對於鯨魚那龐大身軀來說只是小意思了,海中的巨無霸可不在乎哦。
  • 對自戀的感想
    伊德最有成效最有意義最深遠的發現就是自戀這個概念。佛洛伊德本人也認為,自戀是他最重要的發現之一。運用這個概念能夠解釋很多的神經症現象。兩個極端的例子對自戀作一種描述,一種是新生嬰兒最初的自戀,另外一個是精神病人的自戀。他們覺得他們自己都是最棒的,是最偉大的,是全知全能的。 嬰兒尚未同外界發生關系所以外界世界是不存在的,因此它不可能區分我和非我。
  • 「南宮讀書會」第三十七期《財富自由》你聽說的那些觀念是真的嗎
    Hi~大家好,我是南宮敏羚,本期我們繼續解讀,《財富自由》。上期我們說了一些作者的統計數據,以及成為百萬富翁的兩種有效途徑。上期的百萬富翁調查統計在後續的文內有應用,為了避免數據過於枯燥,後續的結論中我就不再列出數據給大家了。這期我們用一個故事來開頭,這個故事在後文內也會有提及。
  • 程璐我太精彩了是什麼梗 口才一流的程璐實打實的自戀狂石錘了!
    程璐我太精彩了是什麼梗 口才一流的程璐實打實的自戀狂石錘了!時間:2019-12-07 11:09   來源:燒荒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程璐我太精彩了是什麼梗 口才一流的程璐實打實的自戀狂石錘了!
  • 自由意志是一種幻覺嗎?
    你無法廢除日內瓦公約,或一躍就能上月球。儘管如此,撇開極其困難或生理上不可能做到的事,你可以選擇的事情還是很多。在一定的範圍內,你依然是隨心所欲的。這是顯然的事實,甚至可以說是陳腔濫調。然而,自從人類開始進行哲學思索,便有人反對這樣的說法。隨著科學發展臻於成熟,越來越多人相信自由意志不過是一種幻覺。
  • 太師佛法24:禪定中會產生哪些幻覺?如何應付?
    首先你得進入欲界禪定,並且從忘我的安樂狀態中覺醒出來,從這裡開始到進入三禪為止,會出現各種幻覺。這都是什麼緣故?如何判斷真假?這個很重要!如果不明就裡你就會毀在半道上,甚至你都不知道怎麼毀的。但只要知道原因,就沒那麼可怕了。幻覺分內、外兩種:1、是外邪入侵!
  • 在《金秘書為什麼那樣》中,男主真的是太自戀了,不愧是李英俊!
    在近日熱播的韓劇《金秘書為什麼那樣》中,小編其實是衝著女主樸敏英去的,但是卻意外的被男主圈了粉!男主樸敘俊和女主樸敏英在劇中都演得好好哦!表情和語氣都很到位!尤其是在前兩集中,女主對花粉過敏的表情真的是太搞笑了!但是今天的主角是李英俊同志。真是個自戀的好演員哪!
  • 意識不是幻覺
    中嘗試指出的那種東西。對於心理事件,「二元論者」與「幻覺論者」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首先,他們都同意,在人類心靈之中,除了取用意識之外,還存在有更多別的東西;而那些被稱作是現象意識的「別的東西」似乎有著非物理學的特性。由此出發,可以產生兩種相反的推論:其一擁護科學,寄希望科學能對現象意識作出令人滿意的解釋,就像法蘭克西所做的那樣。
  • 通感症對人體有危害嗎?通感症與幻覺有什麼區別?
    通感症是一種極其罕見的精神類病症,雖然是一種病症,但是對於人體並不會產生什麼危害,通感症主要表現在聽到的聲音或者看到的東西是有形狀有顏色,更加具象化一點,這個能力普通人是沒有的,但通感症不是幻覺,更像是一種特殊的「超能力」。
  • 2020年搞笑諾貝爾獎:通過眉毛判定一個人是否自戀,準
    那麼,自戀者的眉毛有何特點?賈科敏和魯爾表示,人們在觀察目標對象眉毛的過程中,通常會著眼於3個指標:男性化或女性化程度、整齊程度以及辨識度(distinctiveness)。這個辨識度——或許是超過平均水平的濃密程度,也可能是異於常人的形狀——與自戀人格顯著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