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說到了投射性認同,這有套暗邏輯是將「壞」投射給對方,當對方認同這份「壞」就驗證了自己的預判。然而實際上,這份「壞」原本就是自己誘導的結果。
判斷投射性認同的一個簡單標準,就是你在和另一個人打交道時,有沒有被嚴重限制的感覺。如果一個人頻繁使用這個心理機制,那他周圍的人都會有嚴重被限制感,而且會有不斷要在他面前變成壞人的感覺。
這些感覺都會使得周圍人容易離開他,而這會驗證他最根本的痛苦:「我是壞人沒有人喜歡我。」
衡量一個關係品質的核心標準是,關係能不能處理化解其中的「壞」,關鍵是你已經處理好了自己內心的「壞」,你不在執著地追求「我是一個好人」,而是深切認識到「我是一個好壞參半的真實的人,我能接受自己的壞」。
那麼當別人投射給你「壞」時,你會做「去毒化」處理,既不認同對方的明邏輯,委屈自己;又不認同對方的暗邏輯,真還給憤怒、厭煩等負面情緒。
我們要學會利用時間和空間,學習如何化解自己和關係中的「壞」。我是我,你是你,我要尊重我的合理性,可你的感受一樣是合理的。
自戀幻覺ABC
投射性認同是一種孤獨的遊戲,沉浸在這種遊戲中的人,會比一般人更加渴望建立親密關係。
但他們在親密關係中,看不到對方的真實存在,只關注對方是否如自己所願,按照自己所渴望的方式對待自己。
投射性認同的遊戲中,藏著這樣一個句式:「你必須如此,負責……」這是一個這也是一個威脅性信息,完整的表達是:
「我以我認為好的方式對你,你也必須以我認為的一種特定的好的方式對我,否則你就是不愛我了。」
不過,玩這個遊戲的人,有時只意識到了前半句,就是「我對你好,你也該對我好」,而沒有意識到自己發出的威脅信息。但作為被投射的一方,就會清晰的感受到這種威脅。
武老師把投射性認同稱為「自戀幻覺的ABC」來解釋一下這個邏輯:我做了a,你就得還以b,否則我就會使出c。
c是威脅信息,這個威脅可能是威脅攻擊對方,或者傷害自己,或者威脅攻擊關係。
投射性認同,乃至其他各種自我防禦機制,都是為了處理我們自己和關係中的「壞」。
從「好」、「壞」的角度看,自戀幻覺abc可以理解為:我做了a,和我期待你做的b,都是「好」的,而c是「壞」的。
投射性認同的4種類型
雖然說投射性認同是比較低功能的自我防禦機制,但投射性認同遊戲並不罕見,它有四種常見類型:
1.權力的投射性認同,內在邏輯是:我對你好,但你必須聽我的,否則你就是不愛我。
2.依賴的投射性認同,內在邏輯是:我如此無助,你必須幫我,否則你就是不愛我。
3.迎合的投射性認同,內在邏輯是:我總順著你,你必須接受我,否則你就是不愛我。
4.情慾的投射性認同,內在邏輯是:我這麼性感,你必須滿足並對我好,否則你就是不愛我。
第一種權力的投射性認同,和第二種依賴的投射性認同,相輔相成。權力的投射性認同表達的含義是,我很強大,你很無能,你必須聽我的;
依賴的投射性認同,表達的含義是:我很無能,你很強大,我必須尋求你的幫助。
如果一個執著於權力遊戲的人,碰到一個執著於依賴遊戲的人,他們在一開始相處的相對比較默契。
武老師分享了一個關於依賴的故事。一個女性朋友,她的家離單位大約七八分鐘車程,而男友的單位離她的單位得有四五十分鐘的車程。
她常上夜班,會在晚上十點後下班。這個時候,她會渴望男友開車去單位接她,把她送回家,然後目送她走進家門。當他這樣做時,她心中會升起一種強烈的幸福感。
一開始,男友都會爭取來接她,但後來覺得這樣實在太累,於是男友跟她商量,能不能少接你一些,以前每次都來接,現在減少到一半的時間,好不好?
她也覺得自己有些過分,於是答應了,但剛答應的那一瞬間,她腦海裡便閃過一絲念頭:「他不愛我,是不是該分手了?」
你別覺得不可思議,這種故事實在太多了。比如另一位來訪者,她和男朋友很多次去香港購物,每次男友都很上心,不僅買單、拿東西,而且路上會一直全神貫注在她身上,不斷逗她開心。
但後來一次去香港回來時,她也生出了想和男友分手的強烈念頭。問她為什麼,她說覺得男友不愛自己了。
武老師和她談了一會,才知道這次男友仍然是買單、拿東西,但一路上沒有那麼全神貫注在她身上,沒有逗她開心,但其實原因也非常好理解,男友這次得了重感冒。
於是對她說:你男友這次是重感冒啊,是身體很不舒服,才讓他沒有不能再那麼關注你了。聽到這個解釋,她才恍然大悟說:哦,是啊,我怎麼把這一點忘了呢。
再繼續探討,發現她並非是無情,而是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當男友沒有像以往那樣強烈的關注她時,她的第一反應是,我是不是不漂亮了,我是不是不可愛了,或者他是不是移情別戀了,所以他才和我那麼疏遠?
也就是說,當男友和她的關係有些疏遠時,關係就變得有些「壞」了,而她完全不能接受這份關係中的「壞」,然後第一時間做了自我歸因,也就是因為我「壞」,所以才導致了他的「壞」。
原生家庭帶來的依戀邏輯
再分享個有點極端的故事,一對夫妻,妻子是嚴重的依賴者,她待在家裡不工作,家裡但凡有事,她都會打電話給丈夫,向他各種求助。
丈夫已經煩不勝煩,對她說:「我實在受不了了,你的依賴了,你能不能獨立一些,再這樣下去,我們真的要分手了。」
但接下來,這位妻子變得更加依賴。甚至連家裡要換桶裝水的事,她都要打電話給丈夫,怯生生地說:家裡的水喝完了,你看是不是該換了,我們該換什麼牌子的呢?而丈夫的反應,是掛斷了電話。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嚴重陷入到投射性認同的人,都會執著地使用自己那一套邏輯。
這套邏輯最初是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這是他們和自己的父母等撫養者建立關係的方式,他們就是用這種方式和撫養者親近的。
這是深入骨髓的東西,當他們想和別人靠近時,就會自動啟動這一套邏輯。
例如對於嚴重的依賴者而言,依賴是他們最初和父母獲得親近的方式,而當丈夫對她說「你再這樣我就離開你了」。
她所接收到的信息,主要是丈夫想「離開」她了,於是她會對自己固有的那一套方式更為執著。
武老師曾寫過一本書,名字叫《為何越愛越孤獨》,現在的版本叫《每一種孤獨都有陪伴》,其實就是這個意思。
當我們執著於自己的一套邏輯時,我們越是嚴重地使用,這一套邏輯去構建親密,結果反而會更孤獨。
前面的這三位依賴者,他們的父母都是嚴重控制型的,或者說他們的父母都會使用權力的遊戲,要求孩子對自己言聽計從。
當孩子做到的時候,他們會非常盡心盡力地為孩子做事;而當孩子不聽話時,他們會對孩子各種懲罰和威脅。
於是孩子形成了這樣一種人生體驗:只有做依賴的孩子時,才有好處,獨立是不受歡迎的。
這是電影《孔雀》中的心理奧秘。孔雀是05年國內上映的一部電影,講述了七八十年代北方小城的一個5口之家的悲劇故事。
家中的老大一直被當作白痴,但後來才證明他的生存能力最強,看似呆傻都是一種偽裝。
在這個家庭中,獨立是壞的,越想獨立的孩子越沒有好下場;而依賴是好的,越傻的孩子得到的糖越多,與父母的關係就越親密。
所以,所謂的依賴邏輯,只是一套頭腦上容易覺知到的想法而已,它的深層是深刻入骨的體驗。
如果要尋求改變,就需要從思維過程、身體過程和情緒情感過程,全方位地去做,這並不容易,最好當做一條長長的路來走。
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林格,講過這樣一個寓言:
一頭熊一直關在一個極其狹小的籠子裡,它只有站著。後來,它從籠子裡放出來了,可以爬著走,也可以打滾,但它仍然一直站著。那個真實的籠子不在了,但似乎一直有一個虛幻的籠子限制著它。
我們每個成年人都是這樣的,原生家庭的外在籠子不見了,但內在還有一個籠子,所以我們需要去認識它,從而逐漸地破解自己的生命邏輯,最終可以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總結
1.武老師把投射性認同稱為「自戀幻覺abc」,我做了a,你就得還以b,否則我就會使出c。
c是威脅性信息,這個威脅可能是威脅攻擊對方,或威脅傷害自己,或威脅攻擊關係。
2.投射性認同的遊戲並不罕見,4種常見類型分別是權力的投射性認同、依賴的投射性認同、迎合的投射性認同和情慾的投射性認同。
3.嚴重陷在投射性認同中的人,都會執著地使用自己那一套邏輯。這套邏輯最初是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這是他們和父母等撫養者建立關係、親近的方式。
這深入骨髓,當他們想和別人靠近時,就會自動啟動這一套邏輯。
4.每個成年人原生家庭的外在籠子不見了,但內在還有一個籠子,所以我們需要去認識它,從而逐漸破解自己的生命邏輯,最終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思考
這個邏輯好深刻,我看到自己就深陷在這個邏輯中。我做了a,你就必須達到我期望的b,否則我就會攻擊你,或者攻擊自己,或者攻擊關係,最常見的是攻擊關係。
所以發覺自己,始終無法建立高質量的親密關係。可能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這個。
要做到獨立好不容易啊,我承認自己,尊重自己。我承認你,也尊重你。但我不完全接受你的意見,也不將自己的意見強加給你。
「我」希望「你」用我希望的方式、程度對待我,否則你就是壞的;但同時又在心裡預判,「你」不會按照我希望的方式對待「我」。
當你的反應和「我」的預判一致時,自證預言得以實現,我的全能自戀得到滿足。
但真的證實了「你」不愛我,你就是「壞」的,又讓我感到痛苦和憤怒。
當周圍人都忍受不了,想離開我時。「我」便反過來把矛頭指向自己,認為自己是壞的,所以不可能有人愛我(以我認為的方式),最終形成了惡性循環。
願你成為真實的自己。
謝謝你的欣賞,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科》。對於本文內容你有其他觀點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