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8日,搞笑諾貝爾獎揭曉。其中「心理學獎:觀眉方知情重」
(Eyebrows cue grandiose narcissism)
的研究獲獎。該項研究發現眉毛特徵與自戀人格之間確實存在特定關聯:那些自戀者的眉毛往往辨識度很高,如比別人的更厚實、更濃密、更稜角分明……
(詳見:2020年搞笑諾貝爾獎來了,5位中國人獲獎,等你來笑)
心理學專業的從業者們給自戀人格貼了許多具有人際關係類暢銷書風格的標籤。
例如「他們外向,往往在結識之初展現出迷人的魅力」,又例如「他們很有進取心,但頗為傲慢,認為自己理所應當享有某些特權,還可能喜歡剝削別人」,抑或是「這些開場即高光的魅力小主很可能隨著交往的深入而暴露他們富有侵略性、喜愛掌控、過於自我以及非常需要別人的關注和迷戀,卻沒什麼意向去好好經營一段親密關係等缺點,然後令交往對象感到失望」。
本著暢銷書該有的「教你怎麼辦」的方法論宗旨,心理學研究者們還應當告訴我們如何與自戀人格打交道,其中最基本的一環就是識別出自戀人格。
眉濃情方濃,眉靚意更深
眉毛心理學家米蘭達·賈科敏(Miranda Giacomin)和尼古拉斯·魯爾(Nicholas Rule)在識別自戀人格的技能庫裡貢獻了辨別方法——觀眉法,即通過觀察某人的眉毛特徵,判斷此君愛自己有多深。此項研究斬獲2020搞笑諾貝爾心理學獎。
另外需要指出,自戀人格通常分為兩種,一種是浮誇型自戀(grandiose narcissism),另一種則為脆弱型自戀(vulnerable narcissism)。前者認為天老大我老二,總在為獲得別人的崇拜而努力;後者往往缺乏安全感,習慣於通過自戀掩飾內心的脆弱,嫉妒心重,喜歡幸災樂禍。而此項研究的目標對象僅限於浮誇型自戀者。
那麼,自戀者的眉毛有何特點?
賈科敏和魯爾表示,人們在觀察目標對象眉毛的過程中,通常會著眼於3個指標:男性化或女性化程度、整齊程度以及辨識度(distinctiveness)。這個辨識度——或許是超過平均水平的濃密程度,也可能是異於常人的形狀——與自戀人格顯著相關。
當然,這裡需要指出,兩位研究者並未說明所謂異於常人的形狀究竟是怎樣的形狀,實際上,只要這對眉毛足夠令你眼前一亮,便可在此項實驗中與自戀相關聯。
這份獨特也並不限於爹媽傳給你的先天體貌,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你的行為模式的凸顯。例如,你喜歡描眉打鬢,把眉毛畫成蠟筆小新模樣;又例如,你酷愛半永久文眉,並試著把它文出了《百變星君》版本的如花的風骨。那麼這些後天修飾的體貌特徵實際上就把你「美化眉毛」的行為與你的自戀人格掛上鉤。
小新和小虎(如花)
自戀的性感由眉生發
在賈科敏和魯爾的實驗中,他們招募了幾十名學生,讓他們填寫「人格自戀量表」以了解每個人的自戀傾向,然後拍下他們面無表情的照片。心理學家根據自戀評分,將這些照片分級為自戀水平低、中性和自戀水平高面孔3檔。
接著,他們讓近三十名志願者給上面的10張面部圖像打自戀分。最後的結果顯示:只有當圖像中的人臉包含眉毛,觀察者才能相對準確地判斷其自戀傾向。這就等於告訴我們眉毛很可能是一個判斷自戀傾向的特徵。
更有意思的是,當兩位研究者分離面孔和眉毛並打亂重組出新的面部圖像,新招募的一批觀察者們會更傾向於認為那些貼上了自戀者眉毛的非自戀者有自戀傾向,而組合了常規眉毛的自戀者的面龐在他們看來則盡顯中庸。
通過進一步的實驗和分析,他們確定了前文提到的眉毛的「辨識度」是判斷的核心指標。
賈科敏等人認為,浮誇型自戀者有著對來自他人的欽佩與認可的強烈訴求,這種訴求可以通過提升自身外貌的吸引力實現,眉毛是一個不錯的吸引工具,只要它們夠特別,旁人就不得不對此進行注視,然後投來類似「哦,你成功引起了我的注意」的目光。這類「我通過你的反應知道了自己的可愛(likability)」反饋會加強自戀者們的自我肯定。
此外,研究顯示,眉毛會影響個體的性吸引力。很多人通過修眉、打蠟、染色、注射肉毒桿菌毒素以及文眉等方式來增加眉毛的濃密程度、彎曲度和高度等特徵,以此為自己吸引異性增加砝碼。
因此,在賈科敏與魯爾看來,那些浮誇型自戀人士很可能會仰仗這些眼眶上端的毛絨魅影來傳遞魅力。
除了眉毛,大量已有研究證明了自戀人格可能具備的其他外在特點,例如傾向於穿著昂貴、時髦甚至奢華的服飾,或習慣將外形打理得一絲不苟井井有條;又例如自戀的男性更不願意戴眼鏡,而自戀的女人則更愛化妝,或展現事業線。
END
參考資料:
Eyebrowscue grandiose narcissism
Narcissistic Eyebrows?
People with bushy eyebrowsmay be more likely to be narcissists, according to an award-winning study
一鍵三連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