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習得性無助

2021-02-22 巴山夜雨6

中國人的習得性無助

 

昨天談到無形的牆,忽然想起了一個有名的心理學實驗。著名行為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認為,我們對能力和控制的知覺是從經驗中習得的。當一個人控制特定事件的努力遭受多次失敗之後,他將停止這種嘗試。如果情形出現得太過頻繁,這個人就會把這種控制缺失的知覺泛化到所有的情景中,甚至泛化到實際上能夠控制的情況。於是,他開始感到自己像一顆「命運的棋子」任人擺佈,無助而抑鬱。塞利格曼把這種抑鬱的產生原因稱為習得性無助。

 

塞利格曼在賓夕法尼亞大學以狗為被試,通過了一系列現在被視作經典的實驗。在實驗室中,對狗的懲罰是電擊,但這種電擊不會對其構成傷害。然後,把狗放在一個梭箱裡,那是一個大箱子,由一塊隔板分為兩部分。在箱子一邊的地板上通電。狗感到箱子的一邊有電流時,便只需越過隔板跳到箱子的另一邊即可避開電擊。通常,狗和其它動物都能很快學會這種逃脫行為。然而,在塞利格曼的實驗中,梭箱裡的狗經歷過無法逃脫的電擊之後,它們就學不會這種逃脫-迴避的行為了。

 

塞利格曼的理論認為,動物在學習控制不愉快刺激的過程中存在著某些因素,這些因素決定了它們後來的學習。這些狗在先前的電擊經歷中已經懂得自己的行為不能改變電擊的結果。因此,當它們處於新的環境中時,即使它們有能力逃脫,它們也會放棄—它們已習得了無助感。

 

這些在動物身上的實驗同樣也適用於人類。當人類感覺自己無法控制自身,不能控制自己的命運時,他們會產生嚴重的抑鬱,表現出被動、消極、坐以待斃、缺乏進取心、學習某些成功行為極為緩慢和社會性行為退縮等等。可悲的是,狗也許只經歷了幾天的強化實驗,可是中國人對專制、對恐懼的體驗也許經歷了兩千年之久!中國人的習得性無助更加根深蒂固,甚至帶著祖先對恐懼的記憶。這樣一看,今天中國人的一切怪異行為似乎都有了合理的解釋。

 

忘了是哪位大家說的:中國人你即使給他戴上一副紙鐐銬,他也不敢掙脫。可悲乎?明白了前因後果,前世今生,也就不難理解中國人的行為。今日的問題是:中國人應該如何掙脫這副紙鐐銬?有形的鐐銬很容易掙脫,無形的鐐銬如何掙脫?或者,像我說過的,豎立在人心裡的無形的牆如何推翻?這個問題能夠解決,其它的,就不算什麼問題了。

 

要掙脫紙鐐銬說難很難,說容易也很容易,就看一些人願不願意,敢不敢了。首先你得知道有這個紙鐐銬,或者無形的牆存在。就像一個有心理疾病的人,他知道自己出問題了,願意去看心理醫生,才會有治癒的希望!一些人,打死也不承認自己心理有問題,就那樣一錯再錯下去,直至不可挽回。

 

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真的是天意嗎?

 

艾莉爾 寫於2017.8.11

原來的微信號被封了,請朋友們加我的新微信號:mzchina_2017.

相關焦點

  • 心理學解釋「為什麼運氣一直不好」:習得性無助是悲劇的源泉
    本文主要介紹「習得性無助」這一心理效應,讓你對生活的壞運氣有新的認識和思考。而本文最大的目的是讓所有人通過對習得性無助的學習,開啟習得性成功的模式,做夢想的實踐者和命運的主宰者。#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的產生機理當人或動物因為不可控事件而不斷遭受挫折,便會喪失生活的全部信心,陷入一種無助的惡性循環的心理狀態。
  • 《奇蹟男孩》:孩子陷入「習得性無助」怎麼辦?父母應提早處理
    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奧吉,仿佛將自己包裹在箱子中,無法自拔奧吉是一個患有天生面部缺陷的孩子,正因為如此,他從小在家學習,直到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他才有機會去學校。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奧吉,就像一個把自己包裹在封閉空間的孩子一樣,自己走不出來,別人也走不進去,對他來說,外面的世界太過殘酷,封閉自己可能是最好的選擇。
  • 習得性無助效應的謊言,這等於慢性自殺
    當一個人發現無論他如何努力,無論他幹什麼,都以失敗而告終時,他最終會放棄一切努力,並陷入絕望的心境中,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習得性無助效應」。這是一種可怕的心理狀態,尤其是對孩子而言。「習得性無助效應」是1967年,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一種心理學效應。他用狗做了一項經典實驗,實驗初期,他把狗關進籠子裡,然後按響蜂音器。在蜂音器響起的一瞬間,對狗使用電擊。
  • 經典心理學實驗匯總:習得性失助
    經典心理學實驗匯總:習得性失助 2020-03-03 發布   情緒的產生在生理-認知側面或先天-後天側面,都是十分複雜的。
  • 兩代受家暴婦女的生命史:習得性無助or社會支持系統失效?
    本文基於對兩代受家暴婦女的生命史的研究,嘗試質疑受暴婦女長期作為無助無能的純粹受害者,「習得性無助」讓她們無法擺脫虐待性關係的「受暴婦女綜合症」理論;而更傾向於認為,婦女受困於關係之中,更多時候是社會支持系統的失效造成的。本文原載於《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4期,澎湃新聞經作者授權轉載,原題為《性別、代際與家庭暴力的倖存者:一項基於兩代受暴婦女的生命史研究》。
  • 情緒化批評會讓小孩「習得性悲觀」,正確方式要用「樂觀批評法」
    但父母卻不知道,我們的情緒化批評反而會讓孩子"習得性悲觀",正確的方式其實是要用"樂觀批評法"。|父母情緒化的批評只會傷害孩子為什麼孩子會賭氣?為什麼孩子會破罐子破摔?家長或許應該從自己的批評方式上找找原因。我聽這位媽媽的描述,發現很多時候她的批評並不是批評,而是宣洩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