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超經典的心理學效應,揭示人性秘密,教你做洞察人心的聰明人

2020-12-03 文眼看世界

01

超限效應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使人感動,準備捐款。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於氣憤,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這種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被稱之為「超限效應」。

啟示:

批評(或演講)不能超過限度。如果非要批評,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這樣,別人才不會覺得同樣的錯誤被「揪住不放」,厭煩心理、逆反心理也會隨之減低。

02

標籤效應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心理學家在招募的一批行為不良、紀律散漫、不聽指揮的新兵中做了如下實驗:讓他們每人每月向家人寫一封說自己在前線如何遵守紀律、聽從指揮、奮勇殺敵、立功受獎等內容的信。結果,半年後這些士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真的像信上所說的那樣去努力了。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標籤效應。

啟示: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貼上標籤引起的。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這個效應尤其管用。所以,當我們戒除嘲笑羞辱、責怪抱怨、威脅恐嚇等語言,多用激勵性語言,對孩子多貼正向的標籤之後,孩子就會朝著標籤目標前進。

03

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等人於1968年做過一個著名實驗,他們在一所小學給兒童進行了「預測未來發展的測驗」,然後將認為有「優異發展可能」的學生名單交給教師。其實,這份名單並不是根據測驗結果確定的,而是隨機抽取的。它是以「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從而調動教師對名單上的學生的某種期待心理。8個月後,再次測驗的結果發現,名單上的學生的成績普遍提高,教師也給了他們良好的品行評語。

這個實驗取得了奇蹟般的效果,人們把這種通過教師對學生心理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生取得教師所期望的進步的現象稱為「羅森塔爾效應」。

啟示:

心理暗示可以給人帶來積極影響,進而對我們的行為產生影響和改變。當你被暗示很聰明有潛力時,你的聰明和潛力就會主動被激發出來。而如果沒有這種暗示,它們或將一直沉睡。慎用批評,不拘一格育人才。

04

虛假同感偏差

我們通常都會相信,自己的愛好與大多數人是一樣的。如果你喜歡玩電腦遊戲,那麼就有可能高估喜歡玩電腦遊戲的人數。你也通常會高估給自己喜歡的同學投票的人數,高估自己在群體中的威信與領導能力等等。這種高估與你的行為及態度有相同特點的人數的傾向就叫「虛假同感偏差」。

以下因素會影響虛假同感偏差的強度:外部的歸因強於內部歸因時;噹噹前的行為或事件對某人非常重要時;當你對自己的觀點非常確定或堅信時;當你的地位或正常生活與學習受到某種威脅時;當涉及某種積極的品質或個性時;當你將其他人看成與自己相似時。

啟示:

當你在一個領域過度自信時,就會認為其他人也有你類似的特徵特性,因為就會輕易的下結論,認為自己想的是對的,造成盲目自大的情況。跳出虛假同感,才能讓自己的視野更開闊。

05

巴萊多定律

巴萊多定律又稱「二八法則」,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義大利經濟學家巴萊多發明的。他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的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

在經濟學和社會學中,這個法則被普遍的應用。現實當中,二八法則普遍存在。比如20%的人掌握著80%的財富。

啟示:

不要平均地分析、處理問題,而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決主要問題上。最核心最智能的東西永遠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06

共生效應

共生效應,是自然界的一種現象。

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顯得矮小、單調,而與眾多同類植物一起生長時,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人們把植物界中這種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現象,稱為「共生效應」。

其實這種現象在人類社會中也普遍存在。獨木不成林,人只有在交往與交流中互相影響、互相啟發,才能共同進步。

啟示: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最好靠近什麼人,和這樣的人在一起,成為朋友,互相學習,這樣才能很快地進步,快速的提升。

07

阿倫森效應

在宿舍樓的後面,停放著一部破舊汽車,大院裡的孩子們每當晚上便攀上車廂蹦跳,嘭嘭之聲震耳欲聾,大人們越管,孩子們蹦得越歡,附近居民很無奈。這天,一個人對孩子們說:「小朋友們,今天我們比賽,蹦得最響的獎玩具手槍一支。」孩子們歡呼雀躍,爭相蹦跳,優勝者果然得獎。次日,這個人又來到車前,說:「今天繼續比賽,獎品為兩粒奶糖。」孩子們見獎品直線下跌,紛紛不悅,無人賣力蹦跳,聲音稀疏而弱小。第三天,這個人又對孩子們說:「今天獎品為花生米兩粒。」孩子們紛紛跳下汽車,皆說:「不蹦了,不蹦了,真沒意思,回家看電視了。」

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在社會心理學中被稱之為「阿倫森效應」。

啟示:

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較平靜地加以承受。然而,繼之不被褒獎反被貶低,挫折感就會陡然增大,遞增的挫折感很容易引起人的不悅及心理反感。大多數人喜歡褒獎不斷增加,批評不斷減少。所以我們要善用褒貶,先貶後褒。

08

霍桑效應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研究人員在芝加哥西方電力公司霍桑工廠進行的工作條件、社會因素和生產效益關係實驗中發現了實驗者效應,又稱為霍桑效應。

實驗的第一階段是從1924年11月開始的工作條件和生產效益的關係的研究,研究設為實驗組和控制組。結果不管是增加或控制照明度,實驗組產量都上升,而照明度不變的控制組產量也增加。另外,有實驗涉及了工資報酬、工間休息時間、每日工作時間和每周工作天數等因素,也看不出這些工作條件對生產效益有何直接影響。第二階段的實驗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梅奧領導的,著重研究社會因素與生產效率的關係,結果發現生產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由於被實驗者在精神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參加實驗的工人被置於專門的實驗室並由研究人員領導,其社會狀況發生了變化,受到各方面的關注,從而形成了參與實驗的感覺,覺得自己是公司中重要的一部分,從而使工人從社會角度方面被激勵,促進產量上升。

啟示:

當我們受到公眾的關注或注視時,學習的效率就會大大增加。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明白什麼樣的行為是他人所接受和讚賞的。只有在生活中不斷加強自己的良好行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讚賞,充滿自信。

09

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是氣象學家洛倫茲1963年提出來的。

大意為: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能在兩周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其原理是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

啟示:

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10

習得性無助效應

習得性無助效應最早由奧弗米爾和西裡格曼發現,後來在動物和人類研究中被廣泛探討。簡單地說,很多實驗表明,經過訓練,狗可以越過屏障或通過其他的行為來逃避實驗者加於它的電擊。但是,如果狗以前受到不可預期(不知道什麼時候到來)且不可控制的電擊(如電擊的中斷與否不依賴於狗的行為),當狗後來有機會逃離電擊時,它也變得無力逃離。而且,狗還表現出其他方面的缺陷,如感到沮喪和壓抑、主動性降低等。

狗之所以表現出這種狀況,是因為在實驗的早期學到了一種無助感。也就是說,它認識到自己無論做什麼都不能控制電擊的終止。在每次實驗中,電擊終止都是在實驗者掌控之下的,而狗會認識到自己沒有能力改變這種外界的控制,從而產生了一種無助感。

啟示:

人如果產生了習得性無助感,就會感到一種深深的絕望和悲哀。因此,我們在生活中,應把自己的眼光放開闊一點,看到事件背後的真正的決定因素,不要使自己陷入絕望和無助。

附:其他心理學小常識。

1)吸引定律

當你的思想專注於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就會被你吸引而來。

2)重複定律

任何的行為和思維,只要你不斷地重複就會得到不斷的加強。在你的潛意識當中,只要你能夠不斷地重複一些人、事、物,它們就會在潛意識裡變成事實。

3)累積定律

很多年輕人都曾夢想做一番大事業,其實天下並沒有什麼大事可做,有的只是小事。一件一件小事累積起來就形成了大事。任何大成就或者大災禍都是累積的結果。

4)輻射定律

你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影響的並不只是這件事情本身,它還會輻射到相關的其他領域。物理界的電磁會輻射,事情也有輻射作用。

5)相關定律

相關定律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情之間都有一定的聯繫,沒有一件事情是完全獨立的。要解決某個難題最好從其他相關的某個地方入手,而不只是專注於一個困難點上。類似於蝴蝶效應。

相關焦點

  • 《墨菲定律》:4大心理學效應,教你洞悉人性的本質
    今天,這四個最重要的規則和效應能否解決你當前的一些困惑?1、自我暴露定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與密友相處,因為我們與他們分享更多的秘密,並且在不知不覺中建立了真正的友誼。交流心理學的研究指出,當人們看到自己的缺點或弱點時,他們會感到你是真實可靠的,沒有偽善,這會產生一種親密感。如果你「隱藏」自己,你會感到虛偽和壓力大。
  • 《增廣賢文》:人生在世,記住這10句話,教你看透人性,看穿人心
    《增廣賢文》中的這10句話,直擊人性弱點,教你看穿人心。一、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妻子賢惠,丈夫災禍就少;子女孝順,父母心情就好。這就是說家庭幸福的人,工作事業也會順利,所以維護好自己的家庭很重要。父慈子孝,妻賢家和,家和則萬事可興。
  • 心理測試:4個仙人掌,哪個刺最多?測你洞察人心的本領有多強!
    2018-03-12 15:22:05 來源: 生活興趣事 舉報   心理測試:4個仙人掌
  • 心理學:越早讀懂這三個「人生定律」,越早識破人心!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人生,越早讀懂這三個定律,越早讀懂人心!經濟學上面有個著名的效用——馬太效應,即:代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而且這種現象廣泛存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等諸多領域。簡單理解馬太效應,就是:好之更好,壞的更好;富的更富,窮的更窮。該理論是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在1968年首次提出來的!
  • NLP專業執行師:一套「實用人性手冊」,揭開自我改變的驚人秘密
    不懂人性,寸步難行,懂人性,結果會怎樣? 正如我們看到,每一個卓越的企業家,都是通曉人性的心理學家。 原來,他們的父親趙忠其每周末都會從農村跑到城裡陪伴兄弟倆,他懂孩子,和孩子無話不說,親子關係遠超其他父母。 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擁有了「人性說明書」,把關係處理得極好,像任正非、馬雲,像那位父親,可是如果我們由於原生家庭、過往經歷等種種限制,沒辦法擁有這樣的能力,怎麼辦呢?
  • 心理學:世上最詭異的3個心理學效應,第2個最可怕
    文/老K心理學對我們最大的作用就是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心理學通過一些科學測量與經驗來揭示人本身的一些規律,這樣人們也可以更好通過這些規律了解自己與世界的關係,這非常重要。我今天給大家分享3個非常有趣且一點詭異的心理學效應,許多人也許身處其中卻不自知。飛輪效應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在做任何新鮮事情的事情總是非常困難,比如我們學開車的時候,一開始怎麼都學不會,甚至還會出現各種問題。
  • 心理學研究發現:能讓你在社交中獲得「好人緣」的5個心理學效應
    所以,為了回答上述問題,我們查閱了相關的心理學文獻,總結出了「討人愛」的原因,希望通過理解並學習5個心理學效應,能幫助我們在社交中獲得好人緣。1.匹茲堡大學的心理學家們曾經在1992年做過一個有趣的心理學實驗,他們讓4名外表相似的女生假扮成上課的學生參加一堂共計130人的大課,為了製造多看效應,每位女生都不與班裡的其他學生互動,並在一學期內採取不同的上課次數,4位女生參加課程的次數分別是0,5,10,15次。
  • 心理學黑羊效應告訴我們,世上無好人,任何人都可能是惡魔
    而與之對比的是孟子的性本惡,荀子論述「人性本惡」,相對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個進步。既有邏輯,不像孟子信口雌黃;又有論證,不像孟子胡攪蠻纏。從心理學來看,做一個好人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有時候甚至是一種反本能的行為,因為需要利他和認同超我,但人的本能都是追求快樂原則的,可一味追求快樂也許會導致其他人受到傷害,《薩提亞轉化式家庭之治療》一書中介紹,好人習慣照顧他人感受,常常忽略自己的感受,努力避免讓他人產生不舒服的體驗感,但這樣的做法常常會讓自己感到不舒服。
  • 致趣百川營銷洞察:不懂人性的弱點,你的營銷只是自嗨
    科學派認為,應該以科學的理論來指導廣告運作,將心理學、社會學、統計學等多門學科的理論引入廣告營銷,並且發展出基於科學依據的廣告理論。但事實上,這並不代表排除了感性和直覺的因素,反而是用理性去把握感性。營銷的本質是人性的洞察,而應用心理學就是將這些人性洞察歸納總結。
  • 心理學的6個經典實用心理效應,讓你的生活事半功倍
    那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六條著名的心理學效應歡迎關注點點訂閱一起長知識第一個暈輪效應喜歡一個人就會喜歡他的一切在生活中>第二個歸因偏差兩種常見的歸因偏差你是否犯過歸因指我們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及行為結果進行因果判斷的過程基本歸因錯誤人們在對他人的行為進行歸因時常常更關注人格的或態度等內在的特質
  • 28個心理學效應,產品人的提升法則
    普通的產品解決問題,中等的產品服務用戶,優秀的產品洞察人性。心理學效應在產品中的應用,可以讓產品經理向洞察人性更進一步。筆者從數百個心理學效應中仔細篩選了產品設計中常用到的28個心理學效應,並且根據自己的經驗介紹了這些效應在產品中的一小部分應用場景。
  • 心理學:3個展示人性之惡的心理學實驗,原來人性如此醜陋
    人性有多醜惡,看看下面這三個實驗你就明白了1.米爾格拉姆服從實驗社會心理學上最著名最有爭議的實驗。若論社會科學歷史上實證研究的貢獻,可能無出其右。你會將實驗進行到什麼程度,實驗前,大多數人認為自己會在135伏左右不服從命令。然而,在對40名男性做測試時,有26人一直進行到了450伏。最後超過70%的人都將檔位提升在150伏以上。這說明了什麼,對權威的服從是可以戰勝道德甚至法律的,上述的實驗成功的向我們證明了權威的力量。
  • 心理學:20個讀心術技巧,教你快速看透人心,簡單又實用
    其實,就是學會心理學讀心術的方法,去看透人心。然而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到呢?下面列舉一些常用的讀心術,能夠大大的提高你辨別人心的能力。舉止行為—大致判別他人內心界的變化興趣愛好,可以說是人的潛意識的最好的流露。
  • 一個讓你洞察人性的心理學工具,應該怎么正確使用
    如今,學習和了解心理學的人越來越多,心理學對於大眾的作用普遍分為兩種:一種是自助,也就是自己內心的問題,通過心理學獲得理解和幫助;一種則是見識拓展,通過了解心理學,從而理解人性,更好地處理自己和周圍的一切事情。 不管是哪一種,心理學都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科學。
  • 超經典的8本哲學心理學著作推薦,給心靈智慧,找回最真實的你!
    時刻保持清醒自我,重視自我心靈,不隨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不像重慶公交墜江事件中的人們那樣做冷漠的看客和庸俗瑣事的計較者,這是你的幸運,也是時代的幸運和社會健康發展的推進器。超經典的8本哲學心理學著作,推薦給大家,給心靈以智慧,給智慧以翅膀,給翅膀以晴空!1.
  • 皮格馬利翁效應:4個方法洞察人性,構建人與人關係,去感受他人
    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皮格馬利翁效應》。作者朱瑟琳·喬塞爾森,著名心理學大師歐文·亞隆的得意門生,執業心理治療師,密西根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菲爾丁研究生院的心理學教授,由美國職業心理學委員會(ABPP)認證,曾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和哈佛大學任教,獲得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亨利 A. 莫裡獎和富步雷獎。
  • 洞察人心,心理學簡單介紹
    心理學(英語:psychology)是一門研究人類以及其他動物的內在心理歷程、精神功能和外在行為的科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包括理論心理學與應用心理學兩大領域。心理學研究涉及意識、感覺、知覺、認知、動機、情緒、人格、行為和人際關係等眾多領域,影響其他學科的發展,例如:教育學、管理學、傳播學、社會學、經濟學、精神醫學、統計學、計算機科學以及文學等等。心理學一方面嘗試用大腦運作來解釋個體基本的行為與心理機能,同時,心理學也嘗試解釋個體心理機能在社會行為與社會動力中的角色。
  • 教你一招鬼谷攻心術,識破人心弱點,圓融處世,做個深藏不露的人
    成功,都是屬於聰明人的嗎?其實未必,我們會發現成功者不一定很聰明,但是一定很有心機。比如聰明的人很善於用人,用心機去利用別人。甚至他們願意放低姿態,降低身份去與人相處,處處體現著充滿人格魅力的情緒。人,其實是一種情緒化的動物。即便自認為是個理性的人也會受到情緒的影響。什麼是情緒?
  • 心理學:心理成熟的人,大都經歷這三個發展階段,你在第幾階段
    心理學:心理成熟階段2、第二個階段:認識他人,反哺自我如果說第一階段是自我覺醒,那麼心理成熟的人第二階段,會去通過認識他人,尋找人的共性,然後反哺自我。心理學上有一個鏡子效應,講述就是我們通過社交,其實更多是去通過我們與他人交流加強與認識原來的自我。我們遇到的每個人都是來修煉我們自己,我們遇到的每個人可能也是我們未知的自己。為何如此說,就拿社交的原則,其實我們往往都是從己出發,推測他人想法和意圖。一個人對自己越尊重,那麼他在為人處世中,他也會對他人更尊重。
  • 算命師都怕你學的讀心術,1分鐘就看透人心
    讀心師教你一秒讀懂人心也許就是因為這些「劫難」,他回答道:「崩潰的那一刻,我開始反觀自身,通過心理學自救,獨處時,它教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 和大家互動時,它教我如何看待大家」。期間,為了學好心理學,他讀過的相關書籍早已推滿了整個房間,疊起來有2米多高,超500+本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