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黑羊效應告訴我們,世上無好人,任何人都可能是惡魔

2020-12-05 走出抑鬱的小叮鐺

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的問題一直在爭論,孟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但由於生活環境的不同導致個性有所差異。而與之對比的是孟子的性本惡,荀子論述「人性本惡」,相對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個進步。既有邏輯,不像孟子信口雌黃;又有論證,不像孟子胡攪蠻纏。

從心理學來看,做一個好人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有時候甚至是一種反本能的行為,因為需要利他和認同超我,但人的本能都是追求快樂原則的,可一味追求快樂也許會導致其他人受到傷害,《薩提亞轉化式家庭之治療》一書中介紹,好人習慣照顧他人感受,常常忽略自己的感受,努力避免讓他人產生不舒服的體驗感,但這樣的做法常常會讓自己感到不舒服。

那麼既然人走入社會都希望成為道德楷模一般的好人,為何還會有人作惡或者有些人會寧願壓抑自己的欲望而做個老好人,這其中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心理學有個經典效應也許可以解釋這個問題,那就是著名的黑羊效應

所謂的黑羊效應也就是在一個群體中,一群人無意識的傷害了新加入群體的人,不過奇怪的是被傷害的人也很無辜,欺負他的人也不是有意為之,旁觀者也無濟於事。

這幫人中,被傷害的人被稱作黑羊,而傷害他們的人稱為屠夫,袖手冷眼相看者可以叫做白羊或旁觀者。這就構成了黑羊效應。

這個效應之所以讓人廣為流傳就在於,這裡面每個傷害他人者並非有意為之,比如前段時間大衣哥家門被踹事件中,村民們都很貧窮,他們看到老實的大衣哥很火,於是希望拿手機記錄他的生活來博得網友眼球賺錢,可一直在家關起門的大衣哥就惹得村民的憤怒,於是一腳踹開了大衣哥家門,把對貧窮生活的怨恨轉移到大衣哥身上,這樣就不需要面對自己的軟弱無能,可以逃避自己努力生活卻還是過不好的責任,所以大衣哥成為了那個被選中的無辜黑羊,成為了大眾發洩情緒的渠道

那麼為何明明知道這些人在做惡,其他人卻冷眼旁觀呢?

法國社會學家勒邦認為,「去個性化」在此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也就是當很多人做惡時,各種情緒會傳染給大家,甚至一部分人被傳染後就會相信這些人遭罪簡直就是活該。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黑羊效應中承擔著某個角色:比如在家裡,父母親戚不顧你的感受,輪番地催你相親結婚。

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了著名心理效應——「路西法效應」:

個體容易受特定環境的影響,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下,個人的判斷能力急劇下降——我們可能違背本心,從天使墮落成惡魔。

當我們無故遭受群體排斥時,最好要冷靜向大家訴說整個事情的經過,這個時候切忌情緒激動,因為所有人內心都缺失理性判斷,倘若這個時候你情緒激動,很容易激起大家的憤怒。

要知道在黑羊效應中,沒人希望自己是惡魔,大家都只是被環境和情緒所束縛而已,只要大家理性思考了都會停止罪惡的雙手。

這個效應也揭示了一個真相,那就是在一個人內心中天使與惡魔是並存的,並不存在誰絕對是天使或誰絕對是惡魔,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要及時覺察自己和周圍的事情,並且做到問心無愧。

相關焦點

  • 黑羊效應: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真正的好人,每一個人都是惡魔
    「黑羊效應」,指的是群體中的個體因為某些原因而對新加入的個體做出排斥與傷害的舉動,而這些加害者往往不帶主觀惡意,通俗來講就是「一群好人欺負一個好人」的現象。 在這個過程中,一些人扮演著「屠夫」的角色,他們因為從眾心理而對某些無辜的人施加傷害,少數受到傷害的人便是羊群中的「黑羊」。對於「屠夫」加害「黑羊」的行為,數量更多的「白羊」因為事不關己而對這種侵害冷眼旁觀。
  • 警惕黑羊效應,讓好人不為難好人
    憑豬崽子的智慧他本可以擔任軍師,事實上拉爾夫的很多決定都是豬崽子的提議,但所有人總是無情的嘲笑豬崽子,包括拉爾夫。拉爾夫是個好人,豬崽子也是個好人,他們又在同一個群體裡,為什麼拉爾夫要欺負豬崽子呢?這種在一個群體裡,好人欺負好人的現象就是黑羊效應。
  • 你是個好人,但可能有人在討厭你,只因這個心理學效應
    生活中,每個人都想成為人見人愛,車見爆胎的萬人迷。如果有一天你發覺周圍的人變得怪怪的,得注意是不是有人討厭你了。問同桌的她借一塊橡皮,她身體向外一側,眼角瞟你一眼:「笨蛋,用手指蘸水擦。」去食堂打飯,遠遠地看著她走過來,她卻閃到在烈日當空照的一邊。
  • 黑羊效應-別讓別人毀了你
    首先來個視頻黑羊效應:指一群「好人」欺負一個好人,而其他人旁觀卻視而不見的現象。其實,「好人」即屠夫,好人是黑羊,其他人即白羊,好人與其他人都是受害者,只不過好人受到的傷害更多,更可卑可憐。可能不太容易理解,舉幾個例子:①校園霸凌(比較極端)②一群人孤立一個人,其他人冷眼旁觀。 危害:①容易使「黑羊」心理上產生問題,產生自我懷疑,影響其學習和生活。 ②嚴重的會導致「黑羊」患上自閉症或抑鬱症,難以與他人正常交流,甚至自殺。
  • 黑羊效應
    而在心理學上,「黑羊效應」,通常用來指群體成員排擠和攻擊本群體中不受歡迎成員的傾向——群體成員對本群體中不受歡迎個體的攻擊,比對群體外成員的同類攻擊更加厲害,被排斥和攻擊的個體就被稱為「黑羊」,而對他實施攻擊的人則被稱為
  • 黑羊效應:受攻擊的那個就是壞人?屠夫是壞人?或許未必
    今天和大家一起來探討一個心理學上面的問題,那就是黑羊效應,這實際上對於如今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相當關鍵的,如今的社會雖說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經是不再需要去關注群體或者是沒有太多的一些個幫派存在的,但是影響我們的圈層好像是越來越寬泛,畢竟我們接觸到的事物是越來越多,這樣在無形之中就形成了無數的圈子
  • 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實驗前徵集並且篩選出了24名大學生實際參與實驗,在開始前他們都做了心理健康方面的測試,結果均為「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他們在實驗開始前被隨機分組,有9名「囚犯「,9名「獄警」,他們的分工是輪三班每班3人,其餘6名為候補,而津巴多本人的角色為「監獄長」。
  • 工作中,你的公司有出現黑羊效應麼?
    黑羊效應:在小組生活日常中,幾個好人莫名其妙地欺負他人,排斥另一個好人。在這樣的環境下,集體意識將取代個人意識。每個人的行為往往都是集體行為。許多屠夫甚至不知道什麼原因開始排斥「黑羊」。最後,為了使自己感到心裡上的自我安慰,他們開始不由自主的為「黑羊」,貼上 「標籤」表明你的起點是正確的。這裡有三種人,過程中壓榨好人的人——屠夫,被欺負的好人——黑羊,旁邊看熱鬧的好人——白羊,這一整體的過程仿佛和屠夫宰羊一樣。被屠殺的是黑羊。儘管白羊擔心自己的處境,不過他仍然處於觀望狀態。
  • 黑羊效應(上):為什麼你會成為那個無辜被欺負的人?
    通過對比,很多人可能覺得大衣哥脾氣太好了,太善良了,但難道真的是「人善被人欺」?為什麼大衣哥什麼也沒有做錯,卻要不斷遭受這些村民集體的傷害攻擊呢?或許「黑羊效應」可以給我們答案。所謂黑羊效應,就是一群好人欺負一個好人,而其他人坐視不管的現象。這裡的「欺負」不是專指惡意的攻擊,而是指事件最終給別人帶來的傷害。
  • 避免職場欺凌,小心被排擠——黑羊效應
    黑羊效應,即是一群好人欺負一個好人,而其他好人卻默默窺視,或心中暗喜;而這個黑羊,即是被欺負的好人,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黑羊,但我們同樣可能成為扮演欺負黑羊的屠夫,可能是默默窺視卻沒有行動的白羊,只是有時我們深入角色,毫無察覺。沒有人願意心存惡念的傷害他人。
  • 湖南16歲少女被囚禁地洞案宣判:請告訴孩子,這世上真的有惡魔!
    正義終於到來,殘忍的惡魔受到了應有的懲罰。但事情遠沒有結束。雖然兇手死有餘辜,可他給女孩帶來的傷害卻是難以彌補的。想起電影《媽媽不哭》中的一句話:「想平平安安撫養個孩子,怎麼都這麼難」。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樂地長大,一輩子平安幸福。然而,無數慘烈的現實又一次次地提醒我們,讓我們不得不正視這個世界的陰暗面。
  • 【戰「疫」心理健康】生活中的心理學現象——羊群效應
    以上對話,反映的是人們在生活中的一種心理學現象~羊群效應。什麼是羊群效應?羊群是一種很散亂的組織,如果在羊群中有一隻羊做出了異常舉動,跑向某個地方,那麼其他的羊也會不假思索地跟著它跑動。羊群效應就是一種從眾心理。
  • 惡魔、吸血鬼、女巫這部劇告訴我們世上還有著其他生物
    這世上,存在著除人類以外的生物,惡魔,女巫,和吸血鬼。隨著文明的發展和進步,他們的功能都在逐步退化。吸血鬼不能生育,也就是不能在吸納新的成員。女巫將會喪失能力,也就魔法。惡魔呢,就會愈來愈瘋狂。在這個背景下,我們的女主黛安娜出現了,她是女巫界的小白。連自己的巫術也控制不好(不過一般這樣的主角後期都會是大BOSS,詳見《功夫》《哈利波特》)。父母在一次任務中雙亡,女哈利波特?她是大學的學者負責研究鍊金術,為了更好的對自己的學術進行整理,她每天就是出入圖書館查資料。
  • 讀書時刻:黑羊效應中的「屠夫」心裡是怎麼產生的?
    《黑羊效應》黑羊效應中「屠夫」的心裡是如何產生的:1.認知行為失調。人的行為通常是追隨著認知在走的,當行為先於認知發生時,就可能會根據已經完成的行為改變自己的認知,例如刮刮樂受騙。黑羊效應中的黑羊無論是何表現的行為,一但產生了黑羊效應,屠夫就會找盡各種理由痛恨並繼續孤立黑羊,以便認知和先前的行為得到統一,用以對抗良心的不安,並且越陷越深。2.集體意識與從眾行為。作者在這裡運用的參與遊行的無知民眾作為例子,實際這種集體心理學在《烏合之眾》一書中有更為細緻的介紹。
  • 小說《黑羊》中的人性困局:當所有人都作惡時,我們該怎麼辦?
    卡爾維諾曾寫過一篇叫《黑羊》的簡短寓言小說,總共不過一千來字,但其中蘊含的寓意卻非常豐富。著名臺灣心理學家陳俊欽曾寫過一本叫《黑羊效應》的書,據說他花了二十多年才破解了《黑羊》這篇寓言小說。首先,我們大概描述一下這篇小說的情節:有一個國家,裡面的人個個都是賊。每到晚上,大家都是以甲偷乙、乙偷丙、丙偷丁的方式互相偷竊,最後一個則偷甲的。總之每個人總能從別人那裡偷到東西,每個人也總被偷。
  • 黑羊效應:一場「好人」欺負「好人」的盛宴,卻透露了人性中的惡
    臺灣著名精神科主任醫師陳俊欽老師對「黑羊效應」有20多年的研究心得,他曾經寫過一本書,名叫《黑羊效應》,系統向我們介紹了這種現象,以及解決這種現象的具體方法,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這種奇特的心理現象。02 為什麼會出現「黑羊效應」?
  • 【書影1+1】《死亡實驗》:在特定情境中,每個人都可能是惡魔
    新京報書評周刊微信ID:ibookreview『與我們的12000位智慧型微友同路同行』■編者按:在本期編輯薦書中,朱桂英為大家推薦了菲利普·津巴多的《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後來,這部小說又被先後兩次被搬上銀幕,改編成電影。這兩部電影本身也有著內在聯繫,2010年的《死亡實驗》根據2010年的同名電影改編。今天的「書影1+1」欄目,書評君就為大家推薦這兩部電影。這兩部電影上映後,都引起了不小的反響,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路西法效應」本身所揭示出的結論:人性是不靠譜的,在特定的情境中,每個人都可能是惡魔。在納粹的時代,你也可能是屠殺者;在極權的時代,你也可能是告密者。
  • 心理學效應——醞釀效應
    而這種現象被人叫做醞釀效應,今天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醞釀效應,看看醞釀效應和靈感的區別,以及醞釀效應的啟示。一、什麼叫醞釀效應在解決一個複雜或創造性問題時,無論怎麼努力都解決不了,這時候暫時停止對問題的積極探索,可能就會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而這種暫停就是醞釀效應。對此,相信不了是工作中,還是學習中,大家都遇到過吧!
  • 喜羊羊:「童年陰影」的截圖,「喪屍羊」席捲羊村,慢羊羊變惡魔
    導語:《喜羊羊與灰太狼》這部經典的動畫片,至今一經播出有15年的時間了,這部動畫對於00後以及90後的我們來講,可以說是陪伴了我們一起成長。以下內容為付費內容90% 《喜羊羊與灰太狼》雖說現在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就連角色形象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 心理學:世上最詭異的3個心理學效應,第2個最可怕
    文/老K心理學對我們最大的作用就是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心理學通過一些科學測量與經驗來揭示人本身的一些規律,這樣人們也可以更好通過這些規律了解自己與世界的關係,這非常重要。我今天給大家分享3個非常有趣且一點詭異的心理學效應,許多人也許身處其中卻不自知。飛輪效應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個感覺,在做任何新鮮事情的事情總是非常困難,比如我們學開車的時候,一開始怎麼都學不會,甚至還會出現各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