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的問題一直在爭論,孟子認為人之初性本善,但由於生活環境的不同導致個性有所差異。而與之對比的是孟子的性本惡,荀子論述「人性本惡」,相對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個進步。既有邏輯,不像孟子信口雌黃;又有論證,不像孟子胡攪蠻纏。
從心理學來看,做一個好人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有時候甚至是一種反本能的行為,因為需要利他和認同超我,但人的本能都是追求快樂原則的,可一味追求快樂也許會導致其他人受到傷害,《薩提亞轉化式家庭之治療》一書中介紹,好人習慣照顧他人感受,常常忽略自己的感受,努力避免讓他人產生不舒服的體驗感,但這樣的做法常常會讓自己感到不舒服。
那麼既然人走入社會都希望成為道德楷模一般的好人,為何還會有人作惡或者有些人會寧願壓抑自己的欲望而做個老好人,這其中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心理學有個經典效應也許可以解釋這個問題,那就是著名的黑羊效應。
所謂的黑羊效應也就是在一個群體中,一群人無意識的傷害了新加入群體的人,不過奇怪的是被傷害的人也很無辜,欺負他的人也不是有意為之,旁觀者也無濟於事。
這幫人中,被傷害的人被稱作黑羊,而傷害他們的人稱為屠夫,袖手冷眼相看者可以叫做白羊或旁觀者。這就構成了黑羊效應。
這個效應之所以讓人廣為流傳就在於,這裡面每個傷害他人者並非有意為之,比如前段時間大衣哥家門被踹事件中,村民們都很貧窮,他們看到老實的大衣哥很火,於是希望拿手機記錄他的生活來博得網友眼球賺錢,可一直在家關起門的大衣哥就惹得村民的憤怒,於是一腳踹開了大衣哥家門,把對貧窮生活的怨恨轉移到大衣哥身上,這樣就不需要面對自己的軟弱無能,可以逃避自己努力生活卻還是過不好的責任,所以大衣哥成為了那個被選中的無辜黑羊,成為了大眾發洩情緒的渠道
那麼為何明明知道這些人在做惡,其他人卻冷眼旁觀呢?
法國社會學家勒邦認為,「去個性化」在此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也就是當很多人做惡時,各種情緒會傳染給大家,甚至一部分人被傳染後就會相信這些人遭罪簡直就是活該。
我們每個人都可能在黑羊效應中承擔著某個角色:比如在家裡,父母親戚不顧你的感受,輪番地催你相親結婚。
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了著名心理效應——「路西法效應」:
個體容易受特定環境的影響,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下,個人的判斷能力急劇下降——我們可能違背本心,從天使墮落成惡魔。
當我們無故遭受群體排斥時,最好要冷靜向大家訴說整個事情的經過,這個時候切忌情緒激動,因為所有人內心都缺失理性判斷,倘若這個時候你情緒激動,很容易激起大家的憤怒。
要知道在黑羊效應中,沒人希望自己是惡魔,大家都只是被環境和情緒所束縛而已,只要大家理性思考了都會停止罪惡的雙手。
這個效應也揭示了一個真相,那就是在一個人內心中天使與惡魔是並存的,並不存在誰絕對是天使或誰絕對是惡魔,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要及時覺察自己和周圍的事情,並且做到問心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