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影1+1】《死亡實驗》:在特定情境中,每個人都可能是惡魔

2021-01-14 新京報書評周刊

↑電影《死亡實驗》(2001年版)海報。


新京報書評周刊微信ID:ibookreview

『與我們的12000位智慧型微友同路同行』


編者按:在本期編輯薦書中,朱桂英為大家推薦了菲利普·津巴多的《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津巴多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對後來的心理學、哲學,乃至文學等領域,都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馬裡奧•喬丹努(Mario Giordano)根據這個實驗,創作了小說《黑盒子》(Black Box)。後來,這部小說又被先後兩次被搬上銀幕,改編成電影。這兩部電影本身也有著內在聯繫,2010年的《死亡實驗》根據2010年的同名電影改編。今天的「書影1+1」欄目,書評君就為大家推薦這兩部電影。這兩部電影上映後,都引起了不小的反響,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路西法效應」本身所揭示出的結論:人性是不靠譜的,在特定的情境中,每個人都可能是惡魔。在納粹的時代,你也可能是屠殺者;在極權的時代,你也可能是告密者。


1.死亡實驗 Das Experiment (2001)


↑導演:奧利弗·西斯貝格

編劇: Christoph Darnstädt / Don Bohlinger / Mario Giordano

主演: 莫裡茲·布雷多 / 克裡斯汀·伯克 / 奧列佛·斯託科斯基

類型: 劇情 / 驚悚

製片國家/地區: 德國

上映日期: 2001-03-08


■劇情簡介:本片以1971年美國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為基礎,根據馬裡奧•喬丹努的小說《黑盒子》改編。出租司機塔瑞克•法德(莫裡茲•布雷多 飾)看到報紙上一個徵招心理實驗對象的廣告前去應聘,與其他19名各行各業各年齡段的男性應聘者被分為兩組,本別扮演十二名囚犯和八名獄警,實施為時兩周的模擬監獄實驗,並各獲4000德國馬克報酬。實驗前夕,塔瑞克回到自己兩年前曾供職的報社,決定將實驗過程中發生的情形寫成報導出售。塔瑞克在實驗中是囚犯77號,他依仗著實驗中不準使用暴力的規定,故意挑起事端製造新聞。獄警博魯斯(賈斯特斯•馮•多納伊 飾)不滿塔瑞克的囂張,在對囚犯的制裁中一步步確立自己的權威。二人的針鋒相對為實驗帶來了不可預計的後果……


2.死亡實驗 The Experiment (2010)


↑導演:Paul Scheuring

編劇: Paul Scheuring / Mario Giordano

主演: 艾德裡安·布洛迪 / 福裡斯特·惠特克

類型: 劇情 / 驚悚

製片國家/地區: 美國

語言: 英語

上映日期: 2010-09-21


■劇情簡介:本片根據2001年的德國電影《死亡實驗》改編,情節也基本相似,只是演員相對第一部更大牌,分別啟用了艾德裡安·布洛迪和福裡斯特·惠特克上演對手戲。失業不久的特拉維斯(阿德裡安·布洛迪 飾)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招工啟事,酬勞為兩周14000美元。為此吸引,特拉維斯欣然前往。原來這是某機構發起的實驗,研究者宣稱實驗將在州立監獄進行,包括特拉維斯在內的26名參與者被分成獄警和囚犯,獄警必須按照嚴格的規定來管理囚犯,不服從命令者將受到懲罰。原本只以為是一場有錢可拿的角色扮演遊戲,但隨著實驗的進行,權力的意志漸漸得到體現,所有的人都似乎迷失在角色之中……


相關焦點

  • 根據斯坦福實驗拍攝的電影《死亡實驗》告訴你:每個人都可以變成惡魔?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1971年8月,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同事們開展一項在社會心理學領域最具爭議的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後改變成心理電影《死亡實驗》。1971年8月17日的早晨,帕羅奧多(Palo Alto)警方拜訪了九位年輕人。
  • 斯坦福監獄實驗:每個人都可能變成惡魔
    如果你是一個心理學愛好者,那你可能聽說過「斯坦福監獄實驗」,關於人性可以在社會角色和周圍環境的引導下變得多麼扭曲,這可能是最典型的一個案例。這個發生在1971年實驗的聞名程度之高,從影視作品中便可見一斑,後來的幾十年中,不斷有人提到它,甚至還衍生出了同名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
  • 每個成年人都該看看這部人性實驗片——《死亡實驗》
    每個成年人都想了解自己。其實照鏡子就是個很有趣心理體驗。你們有沒有過照著照著鏡子,突然感覺到脊背一涼呢?站在鏡子前的我們,是看不見自己身後的,因此我們害怕的,是我們看不見的東西,也就是我們身後的東西。「實驗電影」——死亡實驗The Experiment好恐怖啊,這不是恐怖如果波浪是納粹的速成手記的話這就是「死亡實驗」的包裝和「螢光速成組」參加這次實驗的人都是從社會上應徵來的報酬也是2周14000美元我們分成獄警和囚犯來模擬實驗需要「獄警」的「囚犯」需要服從獄警實驗的結束相當於紅燈所以
  • 電影《死亡實驗》觀後感
    與此同時,「獄警」開始享受自己被實驗員賦予的權力——可以適當地對不聽話的「囚犯」實施懲罰。有的會按照「規則」辦事,但儘量幫助犯人,有的則粗暴而公平,有的則無情而嗜好刑罰。漸漸地兩方摩擦不斷,最後釀成暴力事件,實驗不得不在6天內提前結束。他們在走出模擬監獄後才恍然大悟,後知後覺,大家都是校友,只要好好合作就能一起獲得獎金,為什麼會發展成現實監獄中的衝突局面呢?是否他們很容易被情緒左右?
  • 情境理論在實際管理中的運用
    《情景領導者》一書。根據下屬情況的不同,在實際領導工作中,需要用不同領導方式進行領導,從而達到用人之長,使團隊中的個體達到有效的利用,團隊中各種不同能力和態度的人,發揮到極致的作用,使一個組織結構高效運轉。這是情境理論的核心內容。1.    對主動性差而且能力和技能亦差的下屬,應使用告知式領導方式。領導者必須準確地告訴、他們做什麼,怎樣做,何時做。分工必須明確具體,屬指令型方式。
  • 斯坦福監獄實驗:角色化及情境力量影響了每一個人的行為模式
    儘快裁掉名單內的人員是管理層下達的硬性指標,但是N+1的補償方案領導明確表示不同意。我本以為人事會為了白方,去找領導求情,誰知人事竟然想到一個損招,她找來白方所有入職的資料,學歷、離職證明、證書等,開始逐一電話確認、排查漏洞,結果還真被她查到了——白方的上一份工作入職時間實際比離職證明晚三個月。結果,白方連N的補償都沒拿到。
  • 你沒那麼善良,心理學實驗證明,人人都可能成為惡魔的幫兇
    雖然他們大部分人在殺人時都感到噁心,但仍然執行任務。但是艾克曼在法庭上對自己的暴行辯護稱:「我不應該對那些死亡的人負責,我只是執行命令而已」。這種辯解引起了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Stanley Milgram)的強烈關注,他認為「執行命令」這種藉口顯然不能解釋他的罪行。
  • 心理學黑羊效應告訴我們,世上無好人,任何人都可能是惡魔
    從心理學來看,做一個好人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有時候甚至是一種反本能的行為,因為需要利他和認同超我,但人的本能都是追求快樂原則的,可一味追求快樂也許會導致其他人受到傷害,《薩提亞轉化式家庭之治療》一書中介紹,好人習慣照顧他人感受,常常忽略自己的感受,努力避免讓他人產生不舒服的體驗感,但這樣的做法常常會讓自己感到不舒服。
  • 幽遊白書: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結局,浦飯超幸福,飛影卻成了外星人
    富堅將每個人物性格都刻畫的很飽滿。他們之間的感情牽絆,也一直貫穿著全書。有人說它爛尾,說他在高峰的時候,戛然而止。但其實,他將每個人都安排了最美好的結局。而那些打鬥,那些爭端,也被他弱化。因為對於刺激,激情來說,平淡才是常態。
  • 每日有書今日薦書|《思想實驗:當哲學遇見科學》
    「每日有書·書香望城」系列活動通過每日薦書、每日贈書、每日評書等內容,號召全區廣大市民「讀好書、好讀書、多讀書」。「望城發布」聯合雷鋒圖書館每日向市民推薦一本書籍,大家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或推薦您想看到的書籍;通過搭建讀書交流平臺,為廣大讀者打開一扇看世界、享文化、品人生的交流之窗。思考一個難題最好的方法是什麼?我們應該怎樣著手處理有關自然、道德以及形上學的大問題?
  • 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斯坦福監獄實驗過程實驗發生在1971年,津巴多先生在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任教,他發起的這項心理學實驗旨在研究人類對囚禁的反應,以及囚禁對監獄中的權威和被監管者行為的影響。實驗前徵集並且篩選出了24名大學生實際參與實驗,在開始前他們都做了心理健康方面的測試,結果均為「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他們在實驗開始前被隨機分組,有9名「囚犯「,9名「獄警」,他們的分工是輪三班每班3人,其餘6名為候補,而津巴多本人的角色為「監獄長」。
  • 《死亡實驗》(德版)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做的實驗。環境可以逐漸改變一個人的性格,而情境可以立刻改變一個人的行為。一個溫文爾雅的紳士,在某些情境下會變成嗜血的狂魔。實驗前,所有自願參加實驗的學生們都被告知,在實驗過程中,他們所擁有的部分人權可能被侵犯。有些裝備與真實監獄中的不同,是為了讓志願者能迅速進入囚犯的角色。和真實監獄類似,囚犯志願者被關在監獄後就不能自由行動,3個人住一個小隔間,只能在走廊放風,每個人沒有名字只有一個編號。
  • 每個人都可以變惡魔?斯坦福監獄實驗的真實啟示錄
    他們是社會心理學史上最具爭議的研究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志願參與者 。這項研究的對象為中產階級出身的大學生,他們的家庭背景、身體和精神健康病史,以及社會行為等方面事先都進行過問卷調查,結果均顯示「正常」;實驗中,他們通過扔硬幣被隨機分為囚犯和看守。
  • 集認知、遊戲和思維訓練於一體的幼兒情境認知遊戲書
    這套書一共四冊,分別是《工地》、《港口》、《城市》、《農莊》四種場景,每個場景的每一頁都是固定的,就像電影鏡頭,講述的是固定機位下這一場景內發生的故事。是單純情景認知書的升級版,加入了尋找推理元素,激發孩子主動動腦,提升思考力。
  • 正常人變為惡魔需要幾天?史上最黑暗心理學實驗告訴你
    每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惡魔和一個天使,就看你是花更多的時間去餵養這個惡魔還是花更多時間去餵養這個天使。現在我們比較接受的就是他的人的行為實際上是由環境影響的理論,但在當時這還是一個比較新穎的想法。當時津巴多教授認為當一些人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可能會做出一些比較極端或和平常不同的行為,就比如說一個溫文爾雅的紳士在極端的環境下可能會成為一個嗜血狂魔,在這樣的背景下津巴多教授和他的幾個學生展開了一個非常著名的人性實驗,叫做斯坦福監獄實驗。
  • 「斯坦福監獄真人實驗」證明了什麼?結果為何讓人感覺毛骨悚然?
    要說人類歷史上最讓人毛骨悚然的實驗當屬「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個實驗之所以令人恐懼不是因為實驗內容驚悚,而是因為實驗的最終結果:一個人從好人變成嗜血惡魔只需要六天時間。人性竟然是如此的脆弱!善惡之間也並非涇渭分明,一個人從善到惡竟然是如此的簡單,只需要情境的簡單催化而已。每一個看完實驗過程的人都會陷入深深的思考,而在思考的同時總是不免感覺後背發涼。
  • 電影《死亡實驗》不要高估自己 人人都是恐怖分子
    --《失樂園》梁文道在《鏘鏘三人行》中曾討論過:「一個普通人離殺人犯有多遠?」文章提到的《路西法效應——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一書,作者是1971年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的主持人,著名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 (Philip Zimbardo) 。實驗是在學校的校園裡面把一個教學樓布置成一個監獄,來接受實驗的學生隨機成為囚犯或獄警,把他們一起關兩個禮拜。
  • 百部穿影政治篇35:《死亡實驗》_娛樂頻道_鳳凰網
    秘密記者的身份其實能有效地讓法赫德獲得旁觀者的心態,使他更加不容易被實驗影響,不過,人的心理狀態在極端情況下到底會發生怎樣的變化,連實驗發起人索恩教授都無法預料,何況法赫德。實驗開始的第一天,志願者被分成重刑犯和看守兩組,法赫德被分在了重刑犯組。起初志願者們都沒有進入狀態,大家平時怎麼對待別人,此時依然如故,所以雙方之間相當和諧,法赫德甚至還敢欺負性格軟弱的獄警。
  • 殺人的「惡魔核心」
    1946年5月30日,路易斯·斯洛廷(Louis Slotin)死在了醫院裡,是「惡魔核心」殺死了他。故事從九天前說起。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坐落在山谷中的一處隱秘之地,這裡是全世界第一顆原子彈的誕生地。
  • 一款類暗黑型的遊戲 惡魔之書
    惡魔之書Book of Demons可以說是這幾年來我玩得最愉快最舒服的一款類暗黑型的遊戲了。遊戲風格:遊戲採用的紙片風格,所有的場景、角色都是紙片人(字面意)雖然遊戲採用的是地牢的展現形式,但從遊戲整個體驗來看,這是相當純粹的一款暗黑風格的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