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備受爭議的電影,叫《死亡實驗》。這部電影由真人真事改編,取材於1971年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主導的,在史丹福大學進行的一場心理實驗。他們招募了一批大學生志願者,分成兩組,在「模擬監獄」地下室裡面分別扮演獄警和囚犯。如果志願者不做過激的暴力行為,並且兩周內沒有任何人退出實驗而離開模擬監獄,則大家都可以獲得高額的獎金。實驗前,這些志願者都通過了心理測試和體檢,是身心健康的正常人,而且他們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彼此都知道這只是在角色扮演,不是真實監獄,但是結果卻非常戲劇化。很短時間內,大部分「囚犯」覺得悲苦無助,他們發展出情緒症狀和生理病症。有的變得默然而無動於衷,有的變得反叛而難以控制。與此同時,「獄警」開始享受自己被實驗員賦予的權力——可以適當地對不聽話的「囚犯」實施懲罰。有的會按照「規則」辦事,但儘量幫助犯人,有的則粗暴而公平,有的則無情而嗜好刑罰。漸漸地兩方摩擦不斷,最後釀成暴力事件,實驗不得不在6天內提前結束。他們在走出模擬監獄後才恍然大悟,後知後覺,大家都是校友,只要好好合作就能一起獲得獎金,為什麼會發展成現實監獄中的衝突局面呢?是否他們很容易被情緒左右?
心理學中的解釋是,這些實驗的對象是被角色和規則所影響。人在社會中充任多種社會角色,這些角色都有相應的規範,人們常常按照這些約定俗成的規範行事。對權威或對情境規範的服從有時候是有益的,比如駕駛員和行人都遵守交通規則、遊客不做不文明行為等。但是有時候盲目的服從則可能有害。菲利普·津巴多的監獄實驗中,部分獄警扮演者投入到了獄警角色中,服從了實驗員給予的規則「可以在犯人中製造一種疲憊厭倦的感覺,某種程度的恐懼感;可以製造一種專制的心理印象,即他們的生活完全被我們控制……」。這些規則也常常出現在真實的監獄中。後來採訪在實驗中表現比較暴力的「獄警」志願者,他們表示自己只是在試圖扮演好獄警的角色,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感到自己行為不對。實驗證明,角色和情境對人的行為影響很大,導致有的人的行為方式與平時性格不符。
其實現實社會中也有類似《死亡實驗》的情況出現,比如傳銷、自殺死爆炸、邪教組織的激進行為,等等。而這些深陷陷阱的人們中不乏曾受過良好教育、家庭經濟富裕的人,為什麼他們會不顧一切地作出令人匪夷所思的犧牲呢?仔細觀察下,這些組織都有許多共同之處,比如成員被要求疏離家人,被給予聖水等特殊食物,完成某些任務會得到榮譽等。《心理學的邀請》一書幫我們整理出一些關鍵的過程:
個人被置於身體和情緒的應激狀態之下。比如被剝奪進食、睡眠,被關在黑屋子裡,或者可能被引導反覆地唱聖歌、做雜役而進入恍惚狀態。
個人遇到問題被簡單的解釋,並不斷重複強調。比如你害怕或不快樂嗎?那是源於與生俱來的痛苦。這些人還可能被教導以譴責某個單一敵人來簡化問題:猶太人、不信教者、政府……
領導提供無條件的愛、接納和注意。新成員會得到群體的讚美和感染,作為交換,領導要求每個新成員都崇拜和愛慕他。
新成員的身份被確立後會得到新的名字,被要求穿特定服裝,吃特定食物。而且被告知他們是被挑選的、被解救的。
新成員的付出會逐漸增多,像踏入淤泥陷阱一樣。剛開始可能只需做很小的事,比如每周末聚會一次,跑跑腿,唱唱歌。後面漸漸地要做更多的事情,比如:聚會頻率更頻繁,參與更多的任務,付出更多金錢。
個人接觸到的信息被嚴格控制。比如沒收手機,隔斷其與父母、朋友的聯繫。如果個人對該群體有疑慮,會被取笑,詆毀抹黑批判性思考,並且指出個人遭遇的不幸是因為對群體的信任不夠,是對信仰誣衊的懲罰。
不難發現,這些組織不是通過辯證說理來使人信服的,而是通過「壓制式說服」來使人就範。這些組織領導者都有很強的演說能力,經過以上6個特定環節,給人「洗腦」,使人做出激進的行為,有時候甚至讓有健康心智和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也迷失自我。當然,要破解這個「壓制式說服」也是有辦法的,即要學會批判性思維,並勇敢地反思,多問幾個「為什麼?」、「真的嗎?」。如果你被邀請加入某個組織,你可以先觀察下組織內是否有以上特徵再考慮是否加入。對於組織的領導的話,開展證據評估,併科學地推理演繹,看看是否有謬誤,就不難逃出壓制式的說服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