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死亡實驗》觀後感

2021-01-14 汕頭大學整合思維

有一部備受爭議的電影,叫《死亡實驗》。這部電影由真人真事改編,取材於1971年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主導的,在史丹福大學進行的一場心理實驗。他們招募了一批大學生志願者,分成兩組,在「模擬監獄」地下室裡面分別扮演獄警和囚犯。如果志願者不做過激的暴力行為,並且兩周內沒有任何人退出實驗而離開模擬監獄,則大家都可以獲得高額的獎金。實驗前,這些志願者都通過了心理測試和體檢,是身心健康的正常人,而且他們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彼此都知道這只是在角色扮演,不是真實監獄,但是結果卻非常戲劇化。很短時間內,大部分「囚犯」覺得悲苦無助,他們發展出情緒症狀和生理病症。有的變得默然而無動於衷,有的變得反叛而難以控制。與此同時,「獄警」開始享受自己被實驗員賦予的權力——可以適當地對不聽話的「囚犯」實施懲罰。有的會按照「規則」辦事,但儘量幫助犯人,有的則粗暴而公平,有的則無情而嗜好刑罰。漸漸地兩方摩擦不斷,最後釀成暴力事件,實驗不得不在6天內提前結束。他們在走出模擬監獄後才恍然大悟,後知後覺,大家都是校友,只要好好合作就能一起獲得獎金,為什麼會發展成現實監獄中的衝突局面呢?是否他們很容易被情緒左右?


心理學中的解釋是,這些實驗的對象是被角色和規則所影響。人在社會中充任多種社會角色,這些角色都有相應的規範,人們常常按照這些約定俗成的規範行事。對權威或對情境規範的服從有時候是有益的,比如駕駛員和行人都遵守交通規則、遊客不做不文明行為等。但是有時候盲目的服從則可能有害。菲利普·津巴多的監獄實驗中,部分獄警扮演者投入到了獄警角色中,服從了實驗員給予的規則「可以在犯人中製造一種疲憊厭倦的感覺,某種程度的恐懼感;可以製造一種專制的心理印象,即他們的生活完全被我們控制……」。這些規則也常常出現在真實的監獄中。後來採訪在實驗中表現比較暴力的「獄警」志願者,他們表示自己只是在試圖扮演好獄警的角色,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感到自己行為不對。實驗證明,角色和情境對人的行為影響很大,導致有的人的行為方式與平時性格不符。

    其實現實社會中也有類似《死亡實驗》的情況出現,比如傳銷、自殺死爆炸、邪教組織的激進行為,等等。而這些深陷陷阱的人們中不乏曾受過良好教育、家庭經濟富裕的人,為什麼他們會不顧一切地作出令人匪夷所思的犧牲呢?仔細觀察下,這些組織都有許多共同之處,比如成員被要求疏離家人,被給予聖水等特殊食物,完成某些任務會得到榮譽等。《心理學的邀請》一書幫我們整理出一些關鍵的過程:

個人被置於身體和情緒的應激狀態之下。比如被剝奪進食、睡眠,被關在黑屋子裡,或者可能被引導反覆地唱聖歌、做雜役而進入恍惚狀態。

個人遇到問題被簡單的解釋,並不斷重複強調。比如你害怕或不快樂嗎?那是源於與生俱來的痛苦。這些人還可能被教導以譴責某個單一敵人來簡化問題:猶太人、不信教者、政府……

領導提供無條件的愛、接納和注意。新成員會得到群體的讚美和感染,作為交換,領導要求每個新成員都崇拜和愛慕他。

新成員的身份被確立後會得到新的名字,被要求穿特定服裝,吃特定食物。而且被告知他們是被挑選的、被解救的。

新成員的付出會逐漸增多,像踏入淤泥陷阱一樣。剛開始可能只需做很小的事,比如每周末聚會一次,跑跑腿,唱唱歌。後面漸漸地要做更多的事情,比如:聚會頻率更頻繁,參與更多的任務,付出更多金錢。

個人接觸到的信息被嚴格控制。比如沒收手機,隔斷其與父母、朋友的聯繫。如果個人對該群體有疑慮,會被取笑,詆毀抹黑批判性思考,並且指出個人遭遇的不幸是因為對群體的信任不夠,是對信仰誣衊的懲罰。


不難發現,這些組織不是通過辯證說理來使人信服的,而是通過「壓制式說服」來使人就範。這些組織領導者都有很強的演說能力,經過以上6個特定環節,給人「洗腦」,使人做出激進的行為,有時候甚至讓有健康心智和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也迷失自我。當然,要破解這個「壓制式說服」也是有辦法的,即要學會批判性思維,並勇敢地反思,多問幾個「為什麼?」、「真的嗎?」。如果你被邀請加入某個組織,你可以先觀察下組織內是否有以上特徵再考慮是否加入。對於組織的領導的話,開展證據評估,併科學地推理演繹,看看是否有謬誤,就不難逃出壓制式的說服了。



End






相關焦點

  • 電影《死亡實驗》不要高估自己 人人都是恐怖分子
    死亡實驗 Das Experiment (2001)導演: 奧利弗·西斯貝格編劇: Christoph Darnstädt / Don
  • 山河猶記英雄骨:如何寫觀後感作文
    觀後感:觀後感就是看完電影或電視劇後將自己的所思所想寫成的一篇文章。觀後感需要有兩個部分,一是「觀」的部分,敘述電影內容,一是「感」的部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兩個不是截然分開的,更多的時候是夾敘夾議。1.重心在「感」。
  • 如何寫好一篇觀後感?
    記者 胡信昌 看電影,是很多小朋友喜愛的活動。觀後感,也是很多作文練習和測試中,常見的作文類型。電影好看,但長長一部電影看了之後,再要寫出一篇漂亮的觀後感,對小學生來說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今天,我們邀請了賣魚橋小學四年級語文老師張雪悅,來為小獅子們講一講,如何才能寫好觀後感。
  • 經典電影《圖雅的婚事》觀後感
    導語:經典電影《圖雅的婚事》觀後感關於歐洲三大電影節,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界面硬朗、晦澀較勁,然後才是思想深邃、激動人心。2007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得主是《圖雅的婚事》,看其故事梗概,我認定這是一塊難啃的骨頭。
  • 驚悚劇情電影《死亡實驗》
    《死亡實驗》是由1971年在史丹福大學進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改編而成的電影。該實驗內容是,將一群心裡、身體健康的人隨機分為兩撥,一波少數派扮演「規則」掌控者的「獄警」,一波多數派扮演失去人權的「囚犯」,以此來觀察環境對人類行為造成的影響。
  • 經典電影《偷心》觀後感
    導語:經典電影《偷心》觀後感影片《偷心》展現的是兩對男女的感情糾葛,偷心與被偷的遊戲。不連貫的敘述,是四個人記憶碎片的胡亂拼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欺騙,猜疑,極度放縱,欲罷不能……感情的爆發、轉移、冷卻只在一念之間。
  • 經典電影《日落之前》觀後感
    導語:經典電影《日落之前》觀後感Before sunset,《日落之前》,又名《愛在日落餘暉前》,一部很早就想看的片子。當年輕的幾年時光被濃縮在一部一個多小時的電影的畫外音中,讓我感到莫名的害怕和悽涼。總說無所謂,隨性隨緣,把一切當成一種體驗,可是真的可以做到麼?若干年後,我是不是也會落得女人的下場,望著所愛男人的背影,強迫自己陶醉於傷感的Jazz中?影片《日落之前》還剩5分鐘的時候,我開始懷疑片子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不夠完整,因為怎麼看都覺著5分鐘完不了。
  • 《鯊海逃生》觀後感
    隨著「猛鯊來襲」版預告及海報同步曝光,這場在海底神秘古城遺址中驚險上演的故事終於浮出水面,在開年之際為你帶來令人大開眼界的好萊塢視聽奇觀喜歡的小夥伴可以去電影院看看說起這部電影其實在電影院裡看著感覺確實很不錯,充滿窒息感的深海潛泳、洞穴探險外加刺激血腥的大白鯊,確確實實是標準的鯊魚電影。
  • 電影《死亡實驗》:環境塑了一個怎樣的你?——尹璐
    底下是燈友尹璐寫的分析,與我前面表達的還不完全一樣,只是分析人物性格,順便鍛鍊自己的思維能力,幫助了解人性人心,更了解自己的內在狀態,更多的認清自己的各種狀態,讓自己活得更明白,活得更有尊嚴,做一個有榮耀,有尊嚴的中國人。        供大家參考交流。
  • 經典電影華爾街之狼觀後感
    經典電影華爾街之狼觀後感一:  今天有幸在波士頓參加了華爾街之狼的媒體試映會,原來試映都是免費得啊,提前看片又可以不花錢,這種好事看來以後要多做。由於斯科塞斯沒法有效的壓縮影片時間,加上MPAA對限制級內容的嚴格要求,影片從11月15日改檔到聖誕節上映。即使這樣,影片還是撐滿了整整180分鐘,三個小時。
  • 2020開學第一課觀後感作文精選5篇(300字-800字)
    每年看完《開學第一課》之後,老師一般都會要求寫觀後感。2020開學第一課觀後感怎麼寫呢?小編為各位同學精心整理了2020開學第一課觀後感作文五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0開學第一課觀後感作文800字左右  2020年農曆庚子鼠年,春節也是難以忘懷的:沒錯,我就是那種燙了頭髮,買了一堆新衣服,卻把睡衣從年三十穿到元宵節的人。  今年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 《地球脈動》觀後感
    《地球脈動》觀後感吳奕冰地球脈動,第一集講的是兩極之間,兩極指的是南極和北極,這兩極都是非常寒冷的地方。講的主要是動物之間相互殘殺和一年四季的變化。《地球脈動》觀後感看完了《地球脈動》後,裡面的畫面一直在我的腦海裡跑來跑去。《地球脈動》共11集,講了從南極到北極、高山、淡水、洞穴、沙漠、冰封世界、大草原、叢林、淺海、季節森林、深海。每集長達48分鐘。
  • 觀後感不等於影評的三個理由
    文化產業的飛速發展,讓電影成為一個商業爭奪熱點變為現實。電影領域中,除了前期的電影創作和中期的電影觀賞,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電影的評論,可以理解為是對電影的發展指導。尤其是以時光網、豆瓣電影為平臺的一些國內主流平臺讓電影評論成為每一個人的工具成為可能,即便是不知道蒙太奇為何物的初中生,也可以寫電影觀後感走上熱門,被稱為精彩影評。究竟什麼是影評?至少不是觀眾的觀後感。一、影評幫助觀影者理解電影具有深度的電影往往不只是戳中觀影者的淚點、激起觀影者的興奮,而是一些社會背景後面,有思考傾向的藝術表達。
  • 《地球脈動》觀後感5篇,快來看看吧!
    【篇一:地球脈動觀後感】看完《地球脈動》這部電影,中間有一個片段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電影中小鹿,雖然它最後被狼吃了。但是,它那對待生命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看看小鹿,像是一個剛出生不久的小嬰兒,鹿在十萬火急的情況下,仍不向惡狼屈服。在回頭看看我們人類,想到還有很多人為了一點挫折就放棄自己,甚至放棄生命,我們是不是該思考一下?同學們請把電影中的小鹿當做你學習的榜樣吧!
  • 《死亡實驗》講述了是人性的弱點還是道德淪喪
    《死亡實驗》是根據一個真正的心理學實驗改編的電影,這個電影有一定的真實性。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1971年菲利普·津巴多的斯坦福監獄做的實驗,而那次實驗的對象是大學生,實驗的期限和劇中一樣也是兩星期,也是開始報名篩選的人,最後有24個人被選中隨機分為了三組裡面有9個獄警9個犯人還有6個替補這個實驗雖然沒有造成人員的死亡,但是也發生了和電影裡面類似的情況。
  • 《死亡實驗》人性的可怕,以及一點點善念的力量
    《死亡實驗》這部片子實在很難說…想推薦它,因為故事說得不錯,拍得很有效果,演員超好,其實真的是一部好電影。問題是…它披露了人性最醜惡的一面,從中間開始一直到電影結束,火行者自己…非常坐立不安到想要離開不要再看下去了!這並不是因為電影太難看,而是因為,這些血淋淋的事實,有時候…真不想看見!
  • CNN報導國會騷亂收視現新高 美國人觀後感:震驚、噁心
    原標題:CNN報導國會騷亂收視現新高 美國人觀後感:震驚、噁心  【CNN報導國會騷亂收視現新高美國人觀後感:震驚、噁心】美國人對國會騷亂感到震驚和噁心1月6日,大批川普支持者攻佔美國國會並引發騷亂,共造成至少4人死亡。
  • 未完全活用寶可夢世界觀《大偵探皮卡丘》IGN觀後感
    《大偵探皮卡丘》真人電影於5月3日日本先行首映了,來自IGN的小編發表了最新觀後感,略感失望,認為影片並未完全活用寶可夢世界觀,本文含輕微劇透。·《大偵探皮卡丘》真人電影講述了蒂姆·古德曼為尋找下落不明的父親來到萊姆市,意外與父親的前寶可夢搭檔大偵探皮卡丘相遇,並驚訝地發現自己是唯一能聽懂皮卡丘說話的人類,他們決定組隊踏上揭開真相的刺激冒險之路。探案過程中他們邂逅了各式各樣的寶可夢,並意外發現了一個足以毀滅整個寶可夢宇宙的驚天陰謀。
  • 影評:《死亡實驗》警衛還是囚犯?! 一場設計成功的崩潰實驗!
    大家好,在進入主題之前,不知道各位有聽過史丹佛監獄實驗嗎?今天要介紹的電影《死亡實驗》,故事改編自小說《黑盒》。這部小說基於史丹佛監獄實驗寫成,這是一部2001年上映的德國電影,我們來了解一下這部電影吧!
  • 1994年,上帝想看電影的一年,經典電影都有哪些?
    如果在生活上遇到了挫折,或者不愉快的事情,當你情緒低落時,建議你去看一下這部經典的勵志電影《阿甘正傳》,相信看完之後,你會走出困境,重燃生活的希望!3.《肖申克的救贖》 豆瓣評分:9.7 觀後感:故事震撼又勵志,壓抑又振奮「生命可以歸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要麼忙於生存,要麼趕著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