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經典電影《日落之前》觀後感
Before sunset,《日落之前》,又名《愛在日落餘暉前》,一部很早就想看的片子。想看的原因有很多,因為男主角是 Ethan hawke,喜歡他在《訓練日》中的表演,為他能娶到Uma這樣的尤物而覺得他不簡單;因為曾經被男女主人公9年前「愛在黎明破曉前」的故事感動過,很想知道後戲如何(雖然已被殘酷地劇透「沒有什麼好結果」);還因為那個讓我相思綿長的城市—— Paris,再就是因為一個我很欣賞的人喜歡,千頭萬緒構成我不得不看的理由。時間早晚不是問題,重要的是後來的某一天我看到了,而且看過就愛上了。
面對這種「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故事總是不夠理智,覺得以自己被動的隨遇而安的個性,生命中將會充滿這樣的邂逅、擦肩、兜兜轉轉、錯失、今生不再……像句讖語,正被生活逐一應驗。男人已結婚,有了孩子,可是不快樂,心中念念不忘9年前邂逅的那個女孩,搞不明白女孩的失約,也許是「紅玫瑰與白玫瑰」的邏輯,—很難說他們真在一起又會怎樣。女孩戀愛、分手、成為環境保護者,然而始終獨身,是在等男人麼,也許吧,因為她知道錯失的原因很無奈——相約的那天她不得不去參加祖母的葬禮,留下男人在維也納獨自等待和尋找的身影,留下她一生的遺憾和思念。
朋友看了《日落之前》說不喜歡,因為幾乎沒什麼情節,只是兩個人散步、東拉西扯地對話。是吧,不喜歡的理由可以如此不誠懇,而喜歡的理由也可以簡單得只用「觸動」來總結,說得明白些—我在男人身上看到了一個我迷戀的男人的影子,在女人身上看到了自己10年後的模樣。女人以倔強飄忽的姿態對待愛情,從23歲走到32歲,即使不是等待男子,也是一直把身旁的男人與他作著比對,固執地尋找曾經的感覺,縱容他把他們一個個PK掉,似乎還頗為自己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而驕傲著。
然而終於等到重逢那天,男子卻已是有婦之夫,女人依然笑著,說著無所謂的話,提醒著男人再不快些就會誤了飛機……誰知道呢?她的不舍,她的懊惱,她所有的失望和傷痛維也納-紐約-巴黎。男人說他一直期望著重逢的一天,說他直到結婚前還在紐約的大街上恍然看到她的身影,女人說那段時間她就在紐約讀書,就住在那條街…沒有任何感嘆詞的殘忍,毫無鋪墊地擊中我的軟肋,真相原來都是如此可怖麼?為什麼我們那個時候沒有互相交換電話號碼和地址?不知道,是因為我們那時候都還太年輕吧,以為會有很多次這樣的機會在前面。等不再年輕了,才發現,原來那樣的好時光,一生中也不過遇見幾次。
當年輕的幾年時光被濃縮在一部一個多小時的電影的畫外音中,讓我感到莫名的害怕和悽涼。總說無所謂,隨性隨緣,把一切當成一種體驗,可是真的可以做到麼?若干年後,我是不是也會落得女人的下場,望著所愛男人的背影,強迫自己陶醉於傷感的Jazz中?影片《日落之前》還剩5分鐘的時候,我開始懷疑片子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不夠完整,因為怎麼看都覺著5分鐘完不了。然而不到兩分鐘就完了,男人坐在女人房間161的沙發上,帶著笑,望著女人隨著爵士樂左右搖擺…時間不重要,結果不重要,是這個意思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