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死亡實驗》警衛還是囚犯?! 一場設計成功的崩潰實驗!

2020-12-02 綠蘿成長記

大家好,在進入主題之前,不知道各位有聽過史丹佛監獄實驗嗎?今天要介紹的電影《死亡實驗》,故事改編自小說《黑盒》。這部小說基於史丹佛監獄實驗寫成,這是一部2001年上映的德國電影,我們來了解一下這部電影吧!

史丹佛監獄實驗

可能有些朋友沒有聽說過史丹佛監獄實驗,這是一九七一年,由美國心理學家Philip Zimbardo 菲利浦·津巴多、領導的研究小組進行的實驗。他們在史丹佛大學、心理學系大樓地下室的模擬監獄內,進行的一項關於人類對囚禁的反應,以及囚禁對監獄中的權威、和被監管者行為影響的心理學研究。

也就是觀察人們被囚禁的反應、與獄警的權威程度對囚犯的影響。這些實驗的志願者都是史丹佛大學生。意外的是,預計兩周的實驗,竟在短短六天局面完全失控,最後不得不中止實驗!對此實驗有些了解,我們來談談電影吧!

故事簡介

塔裡克是一名計程車司機,他在報紙上看到一個機會,只要參與一個實驗就可以賺4000歐元。這個實驗吸引了許多社會人士的注意,紛紛前往實驗機構進行測試。幸運地,塔裡克通過了測試,而他也與過去工作的報社聯絡,計畫偷偷拍攝實驗的過程以賺筆大錢。

實驗開始,為期兩個星期,將有十二個囚犯、八個獄警,囚犯必須服從獄警的管理,並放棄公民的權利!經過測試結果分配,塔裡克將擔任囚犯的角色。實驗開始的氣氛非常和樂,這種前所未有的體驗、使每個人抱持新鮮的感覺探索一切。由於不是真正的囚犯、獄警也不是真正的獄警,囚犯持續探測獄警的底線,塔裡克也藉機作亂,以得到更刺激的題材。

獄警為了使囚犯聽話開始懲罰囚犯,由簡單的伏地挺身,進階為脫衣羞辱。獄警掌控的權力越來越大、對待囚犯的態度也越來越差,獄警們也想更全面地控制囚犯,甚至開始出現攻擊虐待的行為。一切開始越演越烈。與史丹佛研究不同的是,電影中的研究單位、觀察到違法攻擊的行為並未中止實驗,這裡把電影後續內容留給各位去探索,這是徹底崩潰的一場實驗!

我們認為人多數是善良的,只有壞的人才會做出壞事。但真實的研究結果、卻與我們想的不一樣。津巴多的研究指出:出現這些行為與個人關聯較小,問題出在權力系統製造出腐化個體的情境。以監獄的實驗為例則是,實驗者提供環境給獄警作惡的機會。參與腐壞的系統是一個漸進式的過程,人們會一步步掉入這個陷阱,會覺得大家都這樣沒關係,會覺得這是團體的責任,會覺得這是領導者的責任,於是變得越來越麻木了。

津巴多博士說,如果你想改變一個人,你就必須改變其所處的環境,如果你想改變一個環境,就必須知道權力存在於系統的何處。當發現系統失去平衡時,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有勇氣,拒絕參與腐爛的系統、拒絕跟隨錯誤的領導、拒絕聆聽疑問的教條、拒絕接受麻木的自己,並站出來表達正確的立場,相信大家都做得到。最後謝謝大家的觀看,如果覺得文章不錯, 可以在下方評論!

相關焦點

  • 《死亡實驗》告訴你!
    《死亡實驗》是一部以1971年美國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為基礎,根據馬裡奧喬丹努的小說《黑盒子》改編。隨機選出的學生"囚犯",被"斯坦福警察局"的警察在家裡逮捕,抓進巡邏車帶到監獄。"獄方"給他們噴殺蝨劑,勒令其裸體站成一排,挨個分發土褐色的囚衣,塞進6×9英尺的狹窄囚房。警衛們領到了警棍、哨子、囚房鑰匙和閃亮的墨鏡。接下來的幾天,這些原本心理健康的美國學生,全都入了戲:不是變成了暴力、專制的警衛,就是變成了士氣低落、冷漠的囚犯。按原計劃,實驗要進行兩個星期。
  • 《死亡實驗》講述了是人性的弱點還是道德淪喪
    《死亡實驗》是根據一個真正的心理學實驗改編的電影,這個電影有一定的真實性。圖片素材來源於網絡1971年菲利普·津巴多的斯坦福監獄做的實驗,而那次實驗的對象是大學生,實驗的期限和劇中一樣也是兩星期,也是開始報名篩選的人,最後有24個人被選中隨機分為了三組裡面有9個獄警9個犯人還有6個替補這個實驗雖然沒有造成人員的死亡,但是也發生了和電影裡面類似的情況。
  • 《死亡實驗》(德版)
    其實就在實驗進行到36個小時的時候,一名囚犯就因受到極度精神壓力而出現哭泣、咒罵等各種各樣的歇斯底裡症狀。這時候實驗僅僅進行了不到兩天的時間,一個「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已經被一群「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折磨得瀕臨崩潰。
  •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一個謊言嗎?
    這些反思與解構都對美國當時的文化氛圍產生很大影響,在這種背景下,一個讓國家精英們來模擬「獄警」和「囚犯」的實驗順理成章地登上了熱搜榜。 那時,菲利普·津巴多還是史丹福大學一名年輕的心理系教授。原本計劃進行 2 周的實驗在進行 6 天之後就不得不提前結束,因為錢也花的差不多了,「獄警」和「囚犯」在內的精神小夥內心都是崩潰的,慘不忍睹。
  • 震驚世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看完有人崩潰了
    置頂[一隻電影]只給你最有趣的哈嘍,大家好,我是二哥關於人性,歷史上有一場著名的實驗1971年夏天,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正緊鑼密鼓的為馬上要進行的一場實驗挑選志願者報名參加的斯坦福學生都是衝著每天
  • 震驚世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很多人看完崩潰了
    哈嘍,大家好,我是二哥關於人性,歷史上有一場著名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場實驗影響深遠,以至於現在還有人在糾結實驗結論的真偽>《斯坦福監獄實驗》1971年夏天,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正緊鑼密鼓的為馬上要進行的一場實驗挑選志願者
  • 瘋狂實驗史:假監獄讓人變成真囚犯
    隨後,他們通過擲硬幣的方式分為兩組——10名看守和11名囚犯。實驗以這樣一幕開始:在鳴響的警笛聲中,一群「囚犯」被校園巡警以入室搶劫罪逮捕。他們雙手被銬,帶到3間由實驗室改裝的、帶柵欄的小牢房裡。  設計者顯然事先研究了入獄的流程。首先,「囚犯們」被要求脫衣、照相、除蝨子、穿膠鞋,並換上了一套「前後標有號碼的、圍裙似的白色獄服」,甚至「不允許穿內褲」。
  • 是真人秀還是科學實驗?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被指為謊言
    主導實驗的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創造了一個去個人化去身份化的高壓環境。實驗開始後不久,獄警就開始虐待囚犯(如不給他們睡床墊,不允許更換垃圾)。部分囚犯出現崩潰的跡象。津巴多認為一些囚犯開始「內化」自己的角色(明明可以直接退出,卻選擇被假釋)。原本計劃進行 2 周的實驗在進行 6 天之後就不得不結束。
  • 根據斯坦福實驗拍攝的電影《死亡實驗》告訴你:每個人都可以變成惡魔?
    是人性戰勝邪惡,還是會變成一個惡魔?為了回答這個問題,1971年8月,史丹福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同事們開展一項在社會心理學領域最具爭議的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後改變成心理電影《死亡實驗》。1971年8月17日的早晨,帕羅奧多(Palo Alto)警方拜訪了九位年輕人。
  • 世界上最恐怖的復活實驗!
    上世紀30年代,美國加州大學研究員羅伯特-考尼什認為能將沒有遭受重大器官損傷的死亡有機生物「復活」,實驗中他窒息了4隻獵狐犬,稱其為「拉撒路」,在一種特殊設備中循環流通屍體血液,並添加腎上腺素和抗凝血劑混合液,成功地將後死亡的兩隻小狗復活。
  • 死亡實驗:關於性本善的質問
    首先一句話說明這是什麼樣的一個實驗:26名男子被選擇擔任看守和囚犯的角色,參加一項最終失控的心理研究。這部電影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在現代,暴力對文明人來說意味著什麼,當我們相互交流時,暴力是否應該等同於我們的決定和動機。
  • 德國心理影片《死亡實驗》了解一下!
    《Das Experiment》,中文譯為《死亡實驗》,有美國版和德國版,小編覺得德國版更加讓人震撼。都說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於2001年上映的的德國電影《死亡實驗》確是如此。只要完成為期2星期的實驗,每人可收到4000馬克(一筆不小的錢)作為酬金。實驗之初,每個人都被問及身份和為何參與這個實驗,他們在生活中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工作,他們或者因為缺錢,或者因為感興趣而參與本次實驗。實驗開始,醫生和教授還是實驗員對他們描述了實驗內容和規則,讓他們認真對待本次實驗,並且禁止使用暴力,若有人在此次實驗中動武則會立即被取消實驗資格。
  • 7大駭人心理學實驗
    更糟糕的是,整個事情都是不道德的:根據新書《The Lost Boys》的作者 Gina Perry 的說法,無論是男孩還是他們的父母都沒有被告知夏令營的真實性質,該書記錄了 Sherif 的實驗情況。
  • 「暗黑心理學」斯坦福監獄實驗(10)
    斯坦福監獄實驗會將18名志願者中的一半隨機分為警衛,另一半分為囚犯,在接下來的六天內,它將演變為有史以來最荒謬的研究之一。 「守衛」得到了統一且基本的指示,但他們在那裡是為了控制囚犯。不久,一些警衛就開始享受新角色了。他們從深夜開始吹口哨,不久便升級為囚犯做伏地挺身作為懲罰,有時還背著警衛靴。
  • 斯坦福監獄實驗
    充當看守和囚犯的都是大學生志願者,實驗資助者是美國海軍研究辦公室。囚犯和看守很快就適應自己的角色,危險與傷害也越來越嚴重。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認為顯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傾向,許多囚犯在心理上受到創傷,有兩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實驗。最後,津巴多因為這個研究中日益泛濫的反社會行為而受到警告,提前終止整個實驗。這種性格的變化被他稱為「路西法效應」,上帝最寵愛的天使路西法後來墮落成魔鬼撒旦。
  • 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真是一場騙局嗎? | 短史記
    圖:招聘志願者的廣告實驗的設計時長為兩周。……兩個星期後,這些年輕人是否還是難以辨別?他們的角色會不會改變他們的人格?」①津巴多近年公開披露的一些原始錄音、視頻資料,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論,比如扮演典獄長的傑夫,曾要求一位「不活躍」的獄警「積極參與」,「變得更強硬一點」——質疑者據此認為,並非權力讓獄警們變得殘酷,而是實驗的組織者要求獄警們殘酷,進而認為「斯坦福監獄實驗」乃是一場騙局。
  • 斯坦福監獄實驗:24個假獄警和囚犯共處6天,詮釋了最真實的人性
    在實驗的一開始,扮演「囚犯」的那些學生將在毫無所知的情況下,被警察以各種罪名抓捕。 被捕後這些囚犯會被送迅速的移動到津巴多教授提前設立好的「監獄」之中。而身為「囚犯」的9人,將一進入監獄,就要脫光自己的衣服,被獄警噴上藥粉之後患上印有自己名字的囚服,並帶上腳鏈進入牢房居住。
  • 《死亡實驗》全劇情賞析 感受人性忍耐極限爆發
    《死亡實驗》全劇情賞析 感受人性忍耐極限爆發
  • 電影《死亡實驗》觀後感
  • 《死亡實驗》:真人真事改編 「偽科學」下的人性實驗 引人深思
    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一部驚悚片《死亡實驗》,影片是以真人真事改編,以1971年在史丹福大學進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為藍本改編而成,由保羅·舒爾靈執導,福利斯特·惠特克、阿德裡安·布洛迪等主演。故事主要講述了一群生活環境、性格特點各不相同的普通人參加了一個實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