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真是一場騙局嗎? | 短史記

2021-01-13 短史記-騰訊新聞


1971年8月,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eorge Zimbardo)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大樓的地下室,做了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研究小組以在報紙上刊登招聘啟事的方式,來徵集實驗的志願者,被選中者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的報酬。應徵者需要接受面試,以確認他們不是怪人,沒有任何被逮捕的經驗,也沒有心理與生理問題,「心理面的各個向度都在平均值附近」。最後篩選出20餘名正常、健康的年輕人,以隨機分派的方式,9人成為「獄警」(分為三班),9人成為「犯人」,餘者候補。


圖:招聘志願者的廣告


實驗的設計時長為兩周。按津巴多的表述,實驗的目的是觀察這些原本高度相似的年輕人,在作為「獄警」和「犯人」,共同經過兩周的監獄生活之後,他們的人格是否會發生變化,亦即特定的監獄情境會給這些人帶來什麼


「經過事先挑選,我們的受試者普遍代表了中產階級、受教育的年輕人,他們是學生的同質團體,有許多相似的地方,藉著隨機分派,將他們分為『獄警』『犯人』兩個角色,但事實上這些人不但可以比對,而且隨時可以互換角色。犯人並不一定比獄警兇殘邪惡、充滿敵意,獄警也不一定是強烈尋求權力的權威者。……兩個星期後,這些年輕人是否還是難以辨別?他們的角色會不會改變他們的人格?」①


圖:參與實驗的「犯人」被突襲逮捕


實驗由9名「犯人」在家中被參與合作的真警察突然逮捕開始,他們被蒙住眼,由警車送入模擬監獄,早已等候在那裡的「獄警」命令他們脫光衣服,伸直雙臂,打開雙腳,面牆站立,向他們身上撒粉除蟲,「有些獄警開始嘲笑犯人的生殖器大小,評論最小的尺寸,或嘲笑他們的睪丸不對稱」。然後犯人們被扔進三間牢房,獲準穿上囚服(不許穿內衣褲),以絲襪套頭(代替剃光頭的程序),穿上塑料拖鞋(腳踝上串有鎖鏈),並獲得一個數字代號(抹去個體色彩)。獄警與犯人們由此開始在模擬監獄中扮演各自的角色,進行各種互動。


但實驗沒有如預期那般進行兩周,而是在第六天被緊急叫停。原因是獄警們的做法越來越極端,開始操控犯人做任何他們想做的事情——其中一位獄警在第五天命令一半囚犯扮演雄駱駝,另一半囚犯扮演雌駱駝,集體模擬表演性行為。


圖:模擬監獄內部


津巴多後來在《路西法效應》一書中感慨,實驗的初衷,更傾向於評估外在的制度性因素,究竟能將一個人的內在天性壓迫到什麼程度,「也就是觀察好人與惡劣環境的鬥爭」——換句話說,犯人們才是整個實驗的重點觀察對象。但實驗的走向超出了估計,較之犯人們的表現,獄警們身上發生的變化更為驚人


「有些志願者被隨機指定扮演獄警角色後,很快便開始濫用新取得的權力,他們殘酷成性,日夜無休地貶低、鄙視、傷害『囚犯』。……其他獄警雖然並未有虐待傾向,但是顯得冷酷、苛求,對於受難同胞們的處境極少流露出同情。只有少數獄警可被歸類為『好獄警』,他們抗拒了權力的誘惑,而且有時候能為囚犯的處境著想,多少為他們做點事,比方說賞個蘋果或塞根香菸給人之類。」②


圖:津巴多著作《路西法效應》封面


津巴多認為,實驗強有力地證實了「惡劣的系統與環境產生的毒害,可以讓好人們做出有違本性的病態行為」,善惡之間的界限並非牢不可破,而是相當脆弱。獄警柏登(Burdan)在實驗過程中被記錄下的言行與自我剖析,可以很形象地說明這一點:


(1)實驗未開始時,柏登說自己是「一個愛好和平、崇尚非暴力的個體,我不能想像自己要如何才能成為一個粗暴的獄警」。(2)實驗開啟之刻,柏登曾懷疑大部分參與者是否真的可以「嚴肅看待這場實驗」。(3)第一天,柏登的感受是「最怕犯人會把我當做壞蛋」,覺得裝腔作勢講話的自己像是一個笨蛋。(4)第二天,柏登從車子裡走出來時,「突然希望人們注意到我的制服」,且開始習慣用警棍「打牆打椅子打鐵柵門來展現我的權力」。(5)第三天,柏登行使了允許或禁止犯人父母進入探訪的權力,「這是第一次我有機會如我所願地操弄權力」,幾乎完全的控制權讓這段經歷成為「實驗中我最享受的一段」。(6)第四天,柏登用手銬和蒙眼對付犯人的做法受到了指責,但他強硬回應說「這都是必要的安全措施」。(7)第五天,柏登羞辱為難了一位犯人,原因是「我就是不喜歡他」;新來的犯人用拒絕吃晚餐的方式抗議,柏登採取了強迫餵食,「我讓食物從他臉上滑落,不敢相信這是我做的;我恨我自己強迫他吃,但是我更恨他不吃」。(8)第六天,實驗被緊急中止,柏登很高興脫離模擬監獄,「感覺真他媽的好極了」,但他覺得有些獄警並不開心,原因是「他們的錢會變少而且他們都樂在其中」。③


圖:「囚犯」在獄中的情形


如今,「斯坦福監獄實驗」已成為心理學中的經典案例。但近五十年來,對它的質疑,也從未終止過。


實驗樣本量過小、研究報告發表在非同行審議的期刊、研究人員參與到實驗中——比如津巴多的學生傑夫(David Jaffee)擔任了典獄長等,均是實驗招致非議的因素。津巴多近年公開披露的一些原始錄音、視頻資料,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論,比如扮演典獄長的傑夫,曾要求一位「不活躍」的獄警「積極參與」,「變得更強硬一點」——質疑者據此認為,並非權力讓獄警們變得殘酷,而是實驗的組織者要求獄警們殘酷,進而認為「斯坦福監獄實驗」乃是一場騙局。


圖:「獄警」命令「囚犯」清潔廁所作為懲罰


針對這種質疑,津巴多的回應是,在實驗的第一天,獄警們並沒有真正進入角色,「錄像顯示他們曾偷笑著讓囚犯更加遵守規矩一些」,所以「典獄長」傑夫找到一位無法進入角色的獄警,說了如下這樣一番話:


「我們真的很希望你能變得更加積極主動並參與進去,因為獄警們必須認識到每一個獄警都必須成為一個「強硬的獄警」。這裡的「強硬」,我是指你必須變得更加嚴格、堅定,並且你必須有所行動。這對於這個實驗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我們是否能讓這個東西變得真正像一個監獄,也就是我們這個實驗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就取決於獄警們的行為。」④


津巴多強調,「我們從未更加具體化(教他們)如何去變得更加『強硬』,並且當時有明確警告禁止使用任何武力。」實驗不允許武力打擊囚犯,但允許創造無聊、沮喪、恐懼、以及無力感等情緒。這些回應,在他出版的《路西法效應》一書中,其實已提及過。


圖:伏地挺身是模擬監獄中的常見懲罰


這番回應所道出的,其實是「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先天不足——無論如何設計,這個模擬監獄裡的權力體系,都無法等同於真實的監獄。即便津巴多努力使用真警察,用突襲的方式前去逮捕「囚犯」,被選中擔任「囚犯」角色的志願者們仍第一時間反應過來「這只是實驗」。囚犯如此,獄警也是如此,實驗的設計者出面要求不能進入角色的獄警「變得更強硬一點」,也就成了不得不為的事情。當實驗的目標止於「觀察好人與惡劣環境的鬥爭」,也就是以囚犯的反應為主要觀察對象時,這番「變得更強硬一點」的針對獄警的要求,對實驗尚無大礙。但當獄警的變化壓過囚犯的反應,成為主要觀察對象時,這種要求就成了對實驗的幹擾。


圖:精神承受不住選擇離開的「囚犯」⑥


其他指責「斯坦福監獄實驗」為騙局的證據,也是大體相似的情況。比如某參與實驗的「獄警」稱自己的過激行為是遵從實驗設計者的要求,目的是為了讓實驗能夠進行下去;某中途因精神崩潰退出的「囚犯」則稱自己退出的真實原因是擔憂實驗影響考試,所以故意表演精神崩潰尋求退出(他原本以為扮演囚犯既可安心學習功課,還可以掙到一些錢)⑤——這些都是「模擬監獄」難以避免會遭遇的問題,是一種無法與真實監獄比擬的「先天不足」,而非有意製造的騙局。


儘管「斯坦福監獄實驗」因先天不足存在著種種爭議,但它仍是心理學史上最受關注的實驗之一。因擁有極高的大眾知名度,甚至還被多次改編為電影。


圖:依據斯坦福監獄實驗改編、2001年上映的德國電影《Das Experiment》



注釋

①菲利普.津巴多/著、孫佩妏 陳雅馨/譯,《路西法效應》,2008年,第55頁。

②同上,第273頁。

③同上,第250-252頁。

④津巴多的回應連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1179300/answer/421701632

⑤Brian Resnick,《救救心理學!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個騙局!這些著名實驗都有問題!》,果殼網編譯。

⑥本文圖片,全部來自PrisonExp.org網站。



推薦閱讀:


對「杜月笙名言」的一點考據


如果溥儀沒有被逐出紫禁城


相關焦點

  • 美國作家: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其實是一場騙局
    人民網訊  據俄羅斯衛星新聞網報導,美國作家本Ben Blum堅稱,最著名的心理研究「斯坦福監獄實驗」其實是一個騙局。 他近日在edium網站發表了一篇論述文章揭露了這一切。
  • 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如何讓好人變成惡魔的?
    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評價為顯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傾向,而許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創傷,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實驗。最後,津巴多因為這個課題中日益泛濫的反社會行為受到警告,提前終止了整個實驗。這種人的性格的變化被他稱為「路西法效應」:上帝最寵愛的天使路西法後來墮落成了魔鬼撒旦。「斯坦福監獄實驗」設計得好嗎?意義在哪?
  •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一個謊言嗎?
    上篇文章《再狂野的人,也要在家族群裡低頭嗎》把社會心理學講了個大概,斯坦福監獄實驗可以說是心理學界的網紅,充滿爭議又被人津津樂道。這篇文章,我們把監獄實驗單獨拎出來,從它走紅的那一年開始講起。說白了,津巴多就是用18個精神小夥、14天實驗設計、一個模擬監獄組織了一場劇本殺。
  •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個騙局!這些著名實驗都有問題!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個騙局!這些著名實驗都有問題! 獄警: 是嗎,我感覺拿不準。 傑夫:誒,這事兒是這樣的,我說的強硬就是你得為人堅定,而且必須要幹預採取行動,諸如此類。這個實驗能不能成功,獄警的舉動十分重要,因為我們的目標是讓這個東西看起來像一個監獄,而它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獄警的行為。
  • 斯坦福監獄實驗
    斯坦福監獄實驗(英語: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是1971年由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
  • 「暗黑心理學」斯坦福監獄實驗(10)
    諸如此類的問題激發了世界上最有爭議的心理學家之一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博士在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大樓的地下室建立了一個模擬監獄,並在其中填充了年輕的無辜者。斯坦福監獄實驗會將18名志願者中的一半隨機分為警衛,另一半分為囚犯,在接下來的六天內,它將演變為有史以來最荒謬的研究之一。
  •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騙局」?!就連果殼網也曾經掉坑裡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個騙局!這些著名實驗都有問題!》。然後,就有讀者在我的公號後留言,問我怎麼看。趁兩牙互磕之前,我簡單地回復了「爭論一直都有,早期還有比這更厲害的批評。」We just learned it was a fraud.直譯過來是《斯坦福監獄實驗有巨大的影響力,我們剛剛了解到它是騙局》,作者Brian Resnick是Vox.com的科學報導記者,他涉獵的範圍極其廣泛,從社會與行為科學,到醫藥、環境,一切能吸引讀者眼球,能搏噱頭的題材都是他涉獵的範圍。入職Vox之前,Brian Resnick曾經是報導突發新聞和政治新聞的記者。
  • 斯坦福監獄實驗竟然是一場騙局?
    斯坦福監獄實驗並不是唯一被重新審查、評估和曝光的研究。最近,科學記者吉納·佩裡(Gina perry)調查了聲名狼藉的「強盜洞」實驗。在這個50年代進行的實驗裡,研究者操縱夏令營裡的小男孩們形成敵對的派系。佩裡發現,「強盜洞」其實是一次重複,上一次實驗失敗了,而研究者從未在論文中提起過此事。
  •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騙局,人真的只是環境的產物嗎?
    最近,在心理學領域有個爆炸性的消息,「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個相當經典的心理學實驗竟然被指出是一場騙局。《medium》上一篇重磅爆料認為,它根本是個謊言,文章列舉了諸多證據證明,比如「獄卒」的崩潰是裝出來的,「獄警」的懲罰措施是實驗者明確指導而非自發發明的等。
  • 是真人秀還是科學實驗?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被指為謊言
    上世紀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隨著近期的重訪,又被推到了爭論的焦點下。作家 Ben Blum 指出,該實驗結論是基於謊言形成的。 在 1971 年斯坦福監獄實驗中,24 名學生被隨機分成「獄警」和「囚犯」。
  • 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竟然是錯誤,可憐被試驗的囚犯
    因為它的每項實驗總是脫離不開人性的複雜所以,最終的實驗結果一般不容易被世人所接受!就拿20世紀以來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來說從誕生以來就一直爭議不斷!在這項病態的研究中他們讓大學生模擬「囚犯」或「獄警」實驗剛開沒多久「獄警」就已經開始虐待「囚犯」了這就是實驗的目的
  • 最臭名昭著的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
    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沒有經過層層實驗所檢驗的科學往往會被看作是不切合實際但空談,但在人類發展歷史上的諸多學科中,有一門學科卻因為種種科學實驗而為人詬病,那便是心理學。在心理學的研究中,不少研究者需要為實驗對象營造出一種「極端」環境,以此來測試他們在這種環境下的心理變化。今天我們要講述的一個實驗,是心理學最著名的實驗之一,因為它發生在史丹福大學,因此被稱為斯坦福監獄實驗。
  • 斯坦福監獄實驗被它的同名新電影批評
    「犯人」被蒙上眼帶進警察局當然,這只是一場實驗;事實上,它是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縮寫SPE)。此後,斯坦福監獄實驗成為不計其數的書籍和紀錄片的主題,多部電影基於它改編,至少有一支朋克樂隊以它命名。SPE,成為了一個著名的文化符號,一個關於「人性本惡」的恐怖提醒。它的影響在44年後的今天仍未消散。就在上個月,2015年7月17日,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在北美上映。該片在實驗記錄的基礎上展開敘事,逼真地還原了原始實驗的細節。
  • 震驚世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看完有人崩潰了
    置頂[一隻電影]只給你最有趣的哈嘍,大家好,我是二哥關於人性,歷史上有一場著名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場實驗影響深遠,以至於現在還有人在糾結實驗結論的真偽今天二哥要推薦的就是由這場實驗改編的電影《斯坦福監獄實驗》
  • 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啟示——信仰的力量
    2015年的時候,有一部叫做《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影片上映,電影講述的是發生在上世紀70年代初,一群史丹福大學的大學生參與了一個關於人類行為的實驗研究。他們被分為兩組,一組扮演獄警,一組扮演囚犯,實驗開始之後他們便模擬監獄裡的生活。
  • 震驚世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很多人看完崩潰了
    哈嘍,大家好,我是二哥關於人性,歷史上有一場著名的實驗——斯坦福監獄實驗這場實驗影響深遠,以至於現在還有人在糾結實驗結論的真偽>《斯坦福監獄實驗》1971年夏天,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正緊鑼密鼓的為馬上要進行的一場實驗挑選志願者
  • 好人是如何變成惡魔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這個實驗的發起者是史丹福大學的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教授,被試是各高校自願前來參與實驗的學生,實驗場所是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的地下室改造的監獄,因此此次實驗被稱為「斯坦福監獄實驗「。
  • 「斯坦福監獄實驗」被指是騙局,幾乎被所有心理學入門教材引用
    是真人秀還是科學實驗?據美國Vox新聞網站15日報導,上世紀最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之一——「斯坦福監獄實驗」,隨著近期的重訪,又被推到風口浪尖。新的發現指出,該實驗結論是基於謊言形成的。在1971年的實驗中,24名學生被隨機分成「獄警」和「囚犯」。實驗開始後不久,獄警就開始虐待囚犯,部分囚犯出現崩潰跡象。最後結論是,任何人被賦予能支配他人的權力時,都會發生權力濫用。但最新發現,獄警的殘忍其實是在組織者的引導下出現的。「我以為自己當時在做研究人員希望我做的事。」囚犯的「崩潰」也不是那麼真實或自發。
  • 斯坦福監獄實驗全評價(上):實驗介紹
    1971年夏天,史丹福大學年輕的心理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和同事們在大學地下室搭建了一個模擬的監獄,並且徵集了24名心智正常身體健康的志願者,每人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報酬,但是必須完成14天的實驗。這些志願者被隨機分成兩部分,12個人充當獄警的角色,另外12個充當囚犯的角色,實驗時每組只有9人,3人後備。
  • 斯坦福監獄實驗:論好人如何變壞
    而津巴多的實驗恰好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這些敏感的問題。   如果我告訴你,有一部電影,你看了就會對人性的善良失去希望,你還會去看嗎?   人類歷史上有那麼幾個人,徹底讓人們改變了對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