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8月,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eorge Zimbardo)領導的研究小組,在史丹福大學心理學系大樓的地下室,做了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研究小組以在報紙上刊登招聘啟事的方式,來徵集實驗的志願者,被選中者每天可以得到15美元的報酬。應徵者需要接受面試,以確認他們不是怪人,沒有任何被逮捕的經驗,也沒有心理與生理問題,「心理面的各個向度都在平均值附近」。最後篩選出20餘名正常、健康的年輕人,以隨機分派的方式,9人成為「獄警」(分為三班),9人成為「犯人」,餘者候補。
圖:招聘志願者的廣告
實驗的設計時長為兩周。按津巴多的表述,實驗的目的是觀察這些原本高度相似的年輕人,在作為「獄警」和「犯人」,共同經過兩周的監獄生活之後,他們的人格是否會發生變化,亦即特定的監獄情境會給這些人帶來什麼:
圖:參與實驗的「犯人」被突襲逮捕
實驗由9名「犯人」在家中被參與合作的真警察突然逮捕開始,他們被蒙住眼,由警車送入模擬監獄,早已等候在那裡的「獄警」命令他們脫光衣服,伸直雙臂,打開雙腳,面牆站立,向他們身上撒粉除蟲,「有些獄警開始嘲笑犯人的生殖器大小,評論最小的尺寸,或嘲笑他們的睪丸不對稱」。然後犯人們被扔進三間牢房,獲準穿上囚服(不許穿內衣褲),以絲襪套頭(代替剃光頭的程序),穿上塑料拖鞋(腳踝上串有鎖鏈),並獲得一個數字代號(抹去個體色彩)。獄警與犯人們由此開始在模擬監獄中扮演各自的角色,進行各種互動。
但實驗沒有如預期那般進行兩周,而是在第六天被緊急叫停。原因是獄警們的做法越來越極端,開始操控犯人做任何他們想做的事情——其中一位獄警在第五天命令一半囚犯扮演雄駱駝,另一半囚犯扮演雌駱駝,集體模擬表演性行為。
圖:模擬監獄內部
津巴多後來在《路西法效應》一書中感慨,實驗的初衷,更傾向於評估外在的制度性因素,究竟能將一個人的內在天性壓迫到什麼程度,「也就是觀察好人與惡劣環境的鬥爭」——換句話說,犯人們才是整個實驗的重點觀察對象。但實驗的走向超出了估計,較之犯人們的表現,獄警們身上發生的變化更為驚人:
圖:津巴多著作《路西法效應》封面
津巴多認為,實驗強有力地證實了「惡劣的系統與環境產生的毒害,可以讓好人們做出有違本性的病態行為」,善惡之間的界限並非牢不可破,而是相當脆弱。獄警柏登(Burdan)在實驗過程中被記錄下的言行與自我剖析,可以很形象地說明這一點:
圖:「囚犯」在獄中的情形
如今,「斯坦福監獄實驗」已成為心理學中的經典案例。但近五十年來,對它的質疑,也從未終止過。
實驗樣本量過小、研究報告發表在非同行審議的期刊、研究人員參與到實驗中——比如津巴多的學生傑夫(David Jaffee)擔任了典獄長等,均是實驗招致非議的因素。津巴多近年公開披露的一些原始錄音、視頻資料,也引起了不小的爭論,比如扮演典獄長的傑夫,曾要求一位「不活躍」的獄警「積極參與」,「變得更強硬一點」——質疑者據此認為,並非權力讓獄警們變得殘酷,而是實驗的組織者要求獄警們殘酷,進而認為「斯坦福監獄實驗」乃是一場騙局。
圖:「獄警」命令「囚犯」清潔廁所作為懲罰
針對這種質疑,津巴多的回應是,在實驗的第一天,獄警們並沒有真正進入角色,「錄像顯示他們曾偷笑著讓囚犯更加遵守規矩一些」,所以「典獄長」傑夫找到一位無法進入角色的獄警,說了如下這樣一番話:
津巴多強調,「我們從未更加具體化(教他們)如何去變得更加『強硬』,並且當時有明確警告禁止使用任何武力。」實驗不允許武力打擊囚犯,但允許創造無聊、沮喪、恐懼、以及無力感等情緒。這些回應,在他出版的《路西法效應》一書中,其實已提及過。
圖:伏地挺身是模擬監獄中的常見懲罰
這番回應所道出的,其實是「斯坦福監獄實驗」的先天不足——無論如何設計,這個模擬監獄裡的權力體系,都無法等同於真實的監獄。即便津巴多努力使用真警察,用突襲的方式前去逮捕「囚犯」,被選中擔任「囚犯」角色的志願者們仍第一時間反應過來「這只是實驗」。囚犯如此,獄警也是如此,實驗的設計者出面要求不能進入角色的獄警「變得更強硬一點」,也就成了不得不為的事情。當實驗的目標止於「觀察好人與惡劣環境的鬥爭」,也就是以囚犯的反應為主要觀察對象時,這番「變得更強硬一點」的針對獄警的要求,對實驗尚無大礙。但當獄警的變化壓過囚犯的反應,成為主要觀察對象時,這種要求就成了對實驗的幹擾。
圖:精神承受不住選擇離開的「囚犯」⑥
其他指責「斯坦福監獄實驗」為騙局的證據,也是大體相似的情況。比如某參與實驗的「獄警」稱自己的過激行為是遵從實驗設計者的要求,目的是為了讓實驗能夠進行下去;某中途因精神崩潰退出的「囚犯」則稱自己退出的真實原因是擔憂實驗影響考試,所以故意表演精神崩潰尋求退出(他原本以為扮演囚犯既可安心學習功課,還可以掙到一些錢)⑤——這些都是「模擬監獄」難以避免會遭遇的問題,是一種無法與真實監獄比擬的「先天不足」,而非有意製造的騙局。
儘管「斯坦福監獄實驗」因先天不足存在著種種爭議,但它仍是心理學史上最受關注的實驗之一。因擁有極高的大眾知名度,甚至還被多次改編為電影。
圖:依據斯坦福監獄實驗改編、2001年上映的德國電影《Das Experiment》
注釋
①菲利普.津巴多/著、孫佩妏 陳雅馨/譯,《路西法效應》,2008年,第55頁。
②同上,第273頁。
③同上,第250-252頁。
④津巴多的回應連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1179300/answer/421701632
⑤Brian Resnick,《救救心理學!斯坦福監獄實驗是個騙局!這些著名實驗都有問題!》,果殼網編譯。
⑥本文圖片,全部來自PrisonExp.org網站。
推薦閱讀:
對「杜月笙名言」的一點考據
如果溥儀沒有被逐出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