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讓你洞察人性的心理學工具,應該怎么正確使用

2021-01-11 騰訊網

如今,學習和了解心理學的人越來越多,心理學對於大眾的作用普遍分為兩種:一種是自助,也就是自己內心的問題,通過心理學獲得理解和幫助;一種則是見識拓展,通過了解心理學,從而理解人性,更好地處理自己和周圍的一切事情。

不管是哪一種,心理學都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科學。所以,普遍大眾最感興趣的往往是關於對自己的認知部分。

人格心理學的起源

心理學最初起源於哲學,心理學與哲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直到1879年德國生理學家威廉 馮特(Wilhelm Maximilian Wundt)在德國萊比錫設立了第一個心理實驗室,成為了現代心理學的開端。

隨著現代心理學的發展與演化,心理學的分支越來越多,領域十分廣泛,如:認知心理學、臨床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管理心理學、人格心理學、學習心理學等流派。而「人格心理學」這個心理學分支就是專注於探究一個人所特有的行為模式的心理學。

人格(Personality),或者我們譯為性格,包含了個體的性格、氣質、信念、自我概念等向度。

「人格」簡單來說是指一個人的各種組成特徵的綜合群集,有著因人而異的獨特性。如果我們用更直白的方式來說的話,就是:你是個怎麼樣的人呢?

大多數的人被問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往往很難簡單利落的回答出能立即讓自己和身邊的人百分之百認同的答案。而「人格心理學/性格心理學」就是一門研究些人格構成特徵、如何形成、及其如何型塑人類內在思考與外顯行為的學問。

在現今我們能看到的眾多人格分析理論中,「九型人格」就是其中極具代表性及實用性的一種。

什麼是「九型人格」?

簡單來說,「九型人格分析」就是依照人的個性,將潛藏在其個性中模糊難變的本質加以分析粹取,把本質提取出來,依照不同的本質,將人分為九種類型。

它的理論基礎假設就是「每個人誕生在這個世界上時,都被賦予了九種本質中的其中一種」。即使是在相同的環境中長大、接受同樣的教育、從事一樣的工作,每一個人的意志和價值觀也都各自不同。

乍看之下,的確呈現的是各種不同的行為模式與反應型態,但如果深入加以歸納和分析的話,我們將能發現其所展現出的驚人共通性。相同性格人的本質之間有著類似的規則與模式,九型人格理論將人類依其特質的共性,分成九個不同的族群。分別為:

第1型--執著的完美主義者

第2型--情感豐沛的助人者

第3型--積極的追求成功者

第4型--追求自我的浪漫主義者

第5型--知識豐富的觀察者

第6型--安全第一的謹慎者

第7型--講求計劃的享樂主義者

第8型--追求挑戰的強調自我者

第9型--重視協調的和平主義者

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這九種類型之間並無優劣之分,不存在哪個類型的人比較優秀、哪個類型的人比較糟糕的這種區別。每個類型都有著其獨特的優點、缺點;每個類型的人都有他們容易受到困擾的束縛和心結;不同類型的人也有著專屬於該類型的習性與美德。

九型人格的目的是將每個人潛藏的本質挖掘出來,透過認清自己的執念與恐懼,真正面對自我,發揮優勢,創造無限可能。

同時,如果我們跳脫自我,換個角度來看,九型人格能幫助我們更容易地去了解身邊的家人、朋友和同事,經由對他們的特質與脾性的洞悉與理解,我們將可拿捏更好的溝通相處與互動方式。

九型人格的科學

而到底九型人格這門學問是從何而來的呢?我們可以先單純地從英文九型人格(Enneagram)這個字的字根字源義說起。九型人格(Enneagram)這個字出自希臘文,是由希臘文中的「九(ennea)」與「圖形(gram)」這兩個單詞所組合而成,簡單地來說,它的原意就是一個有九個方位點的圖形。

而這個由圓圈與線所組成的圖形能能呈現出人類的內在心理地圖,圖中所劃分構成的九個方位點,代表的就是九種不同的人格類型。

關於九型人格理論的原始起源有許多不同的說法,究竟何者為真目前仍未能明確斷定,但較為普遍流傳的起源推測有下面這三種:

1.第一種推測認為九型人格學說已有好幾千年的歷史,它的基礎體系源自於公元前2500多年的兩河流域,最初出現在巴比倫和中東地區。

2.也有另外一派的人推論九型人格的來源與數學有緊密的關係,它是基於一系列的古代數學發現所產生的,如:畢達哥斯拉學派、新柏拉圖學派……

3.第三種推測則認為九型人格符號體系最早出現於公元10-11世紀的伊斯蘭神秘主義教派--「蘇菲教派」之中。

不論九型人格理論的原始起源為何,我們可以確定的是,這套理論直到二十世紀才逐漸傳到了西方,為歐美人所知。

近代主流的九型人格理論開展與傳播歷程中有三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分別是:

靈修導師—喬治 葛吉夫(George Ivanovich Gurdjieff)

心理學家—奧斯卡 伊察索(Oscar Ichazo)

精神病學醫師—克勞迪亞 納蘭霍(Claudio Naranjo)

可以說這三位大師都發揮了各自的專長,運用了各自的方式與詮釋,讓九型人格理論逐漸跳脫出了它原本的古老神秘主義色彩,幫助九型人格的理論基礎與實證內容更為豐富完備,在現代心理學界找到了定位與價值。

此外,美國心理學家海倫 帕瑪(Helen Palmer)則是助力九型人格走進一般大眾日常生活的重要推手,她不僅僅將九型人格運用於學術領域,研究人類行為及心理的專業課題,更發展出了一系列針對普羅大眾的九型人格專業培訓課程,在全球各地積極推廣。

九型人格的現代應用

時至今日,九型人格學說已經在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非常普及,「九型人格」這門課,更已經成為美國史丹福大學和CIA探員的必修課程。1993年史丹福大學商學院的「人格、自我認知與領導」這門課程首次將九型人格做為大學正式的課程內容,列入教材在大學課堂上教授。

近年來,九型人格也受到了商業與管理領域人士的關注。全球500強企業的人力資源部門也都紛紛引進了「九型人格」來做為企業人才規劃與發展的重要工具及指標,靈活使用在企業人才的選、育、留、用各個層面,用以建立優質高效能的組織團隊。

九型人格並不只是一種簡單把人依照個性來分類的方法,也不單單只是企業人才篩選的工具,更不是用來把人貼標籤做區分的。

九型人格能幫助我們更加了解自己與他人,讓我們去學習理解、尊重與包容,將其精髓有效地運用在人際關係、婚姻經營、職場互動、親子教養、團隊建立等各種人生場域中,將能讓每個人從欣賞自己開始,進而伸出雙手去擁抱他人,擁有更為豐富的生命內涵與價值,擁有更好的人生。

相關焦點

  • 致趣百川營銷洞察:不懂人性的弱點,你的營銷只是自嗨
    科學派認為,應該以科學的理論來指導廣告運作,將心理學、社會學、統計學等多門學科的理論引入廣告營銷,並且發展出基於科學依據的廣告理論。但事實上,這並不代表排除了感性和直覺的因素,反而是用理性去把握感性。營銷的本質是人性的洞察,而應用心理學就是將這些人性洞察歸納總結。
  • 馬斯洛對人性的洞察
    他們之所以花那麼多時間在自己的事情上,並沒有更進一步的理由;這些價值並不為其他任何東西服務,也不是用以實現任何其他目標的工具。馬斯洛認為,滿足這些「元需求」是必要的,「以避免疾病,達到最充分的人性或是實現最充分的成長……它們是值得人為之生、為之死的。對它們進行思考,或者與它們融為一體,會給人帶來人類之所能及的最大快樂。」
  • 《理解人性》: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從表象窺到人性本質以理解人生
    這一觀點為人們發展社會情感、識別並調整自己性格和行為中的陷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參照,為人們更好地理解人性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理解人性》是阿德勒的代表作之一,深刻而細緻地闡述了個體心理學的基本原理。所以,阿德勒大聲疾呼,要加強孩子的早期教育,從增強兒童的社會興趣來進行教育,使他們獲得正確的生活意義。比如,努力營造完滿的夫妻婚姻生活,給予孩子充足的愛與安全感,運用遊戲對幼兒進行家庭教育等等,給孩子一個充滿愛與溫馨的家庭環境與氛圍。
  • 斯坦福監獄心理學實驗是否證明了人性中的隱惡?
    斯坦福監獄實驗一直遭到倫理上的批評,因為很多人認為,人性是不能考驗的。但最近它的真實性也遭到質疑。有參與這一實驗的人揭露,實驗中「看守」的殘暴是誘導出來的,而「囚徒」的被虐狀態則是假裝的。因為大家都明白,這就是一個在實驗室進行的表演。因此有專家甚至呼籲,從所有的社會學科的著作中刪除這一實驗及其結論。
  • 世界上最著名的四大心理學定律,讓你洞悉人性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人性,是一個很寬泛的東西,它看不見、摸不著,但卻又無時無刻影響著我們。人性的不同可以帶給我們不一樣的觀感,它的醜陋有時會顛覆人類三觀,可突如其來的人性溫暖又能把人送進天堂。今天,不妨就來好好的洞悉一下人性究竟受哪些定律的約束。
  • 心理學實驗告訴你:永遠不要考驗人性!
    無意中看到一個視頻,是關於人性考驗的。說的是一位記者在人流較多的路上假意丟掉錢包,裡面有錢,銀行卡和各種證件,視頻中看到的人大多交給了警察,甚至有人在原地等待失主許久。乍一看覺得挺好的,似乎證明人們的整體素質提高了,都拾金不昧了。不過細想起來感到奇怪,這樣去考驗總覺得不妥。
  • 華為的管理理念:任正非洞察人性
    在任正非看來,管理就是洞察人性,激發人的欲望。一家企業的成與敗、好與壞,背後所展示的邏輯,都是人性的邏輯、欲望的邏輯。
  • 心理學:掌握人性這7大定律,你才會越活越智慧
    心理學:掌握人性這7大定律,你才會越活越智慧1、掌控定律如果你的感覺良好,樂觀面對自己,那麼你就會逐漸地感覺你可以掌控自己。心理學:掌控定律2、漂流瓶定律當你不打算計劃時,你正在計劃失敗。心理學:堅信定律4、期望定律你想什麼?怎麼相信?你就會有如此成就。你期待什麼,就會得到什麼?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是,而是你期待的。
  • 哈佛心理學:你的表情,正在出賣你
    在當前時代,正確的方向和科學的方法,遠比埋頭苦幹要重要得多。我有一個好友,長年來苦惱於身材問題,為了減重,她嘗試過運動、節食,甚至減肥藥,付出了很多努力和代價,但成效卻很平平。在上了各種課程後,我發現心理學很特別,它不僅提供學術理論,還能應用到人生的各個方面。無論你是工作、戀愛、學習、應酬、營銷、創意…從心理學中都能找到方法來使用,於是我就主修了心理學,並因此更加知道人應該怎樣去正確地努力,也樂於試驗各種「有用」的心理學技巧。
  • 神聖的心理學:心比天大│由「人性的弱點」而誕生的「人生哲學」
    當你學好了心理學,就不必再去看心理醫生。當你掌握了這門技巧,更可以幫助更多人。何樂而不為呢?心理學的世界,精彩得很,值得朋友們細細地鑽研。1.人性的弱點①愛慕虛榮,患得患失。③夢想心理學。夢想源於個人的潛意識、興趣愛好、行為習慣、個性特長,它是自我對環境的進一步選擇。即便同一個夢想,在不同的人面前,也會有各不相同的表達方式和詮釋方式。④苦難心理學。人生在世,每個人都必須經歷「九九八十一難」!唯有如此,我們的人生才能「功德圓滿」。
  • 智慧的本質,不過是對事物的洞察與理解
    1、智慧的本質,不過是對事物的洞察與理解。2、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不斷替換博弈工具的過程,初始用道德,而後改智力,再後智商情商並重,最後學習用智慧。智慧不過是高品質的人性,唯其提升自我,克制環境所帶來的一切不足,才能接近於快樂與幸福本身。
  • 科學網— 「杜鵑鳥式學科」教你看懂人性
    在過去千百萬年的進化中,人類學會直立行走並製造工具、有喜怒哀樂、彼此間會發生衝突或合作,甚至生出了道德、藝術和語言……這些漫長的歷史意味著,即便人已經在文明社會中生存了很久,但總有些天生的偏好沒那麼容易被拋棄。心理結構和生理結構一樣,同樣源於自然選擇,會被進化過程左右。 「這也是為什麼從進化心理學角度來看,人更像是受情緒驅使的動物。」
  • 看到皮囊下的人性:應屆畢業生須知的職場生存法則
    諸如此類職場中遇到的問題還有很多,這些問題不是工作能力不夠,而是沒有找到解密的關鍵,洞察人性的智慧,行走各行各業長存的真正法寶。可是很多禮友會說,連自己和家人都沒法洞察,更別說職場這麼複雜的人際。再說世界上也沒有關於洞察人的說明書。是的,從小有人教你「做人」;長大社會教你「為人」,但是,人生中,卻沒有人教你「洞察人」。
  • 這句心理學金句,令你對人性重新思考
    每一個文藝而理性的人都置頂了「周衝的影像聲色」每個人都有水仙花的潛質。每個人都具有與生俱來的自戀,且貫穿一生。自戀=自我價值感=自尊。當孩子哭鬧時:父母沒有敵意的禁止,沒有誘惑的深情。客體關係認為關係是人的本質;自體心理學則認為自我價值是人的本質。焦慮症多與性驅力、生本能有關;強迫症多與攻擊驅力、死本能有關。哪裡有本我,哪裡就有自我。後設:溝通背後的溝通。自體客體:對於預期環境的理解或回應。依戀類型是可以改變的。
  • KDNuggets:數據科學家使用工具調查
    工具/產品/解決方案是數據科學家洞察數據的利器。KDNuggets網站對此觀點進行了年度調查,來分析數據科學家在用哪些類型的工具,並提供了調查的匿名原始數據。
  • 心理學:3個展示人性之惡的心理學實驗,原來人性如此醜陋
    人性有多醜惡,看看下面這三個實驗你就明白了1.米爾格拉姆服從實驗社會心理學上最著名最有爭議的實驗。若論社會科學歷史上實證研究的貢獻,可能無出其右。上一個實驗揭示了人們服從權威的可怕,那麼這個實驗就表明了,哪怕沒有權威,只要給自己分配角色、貼上標籤,管一些人叫獄警,另一些叫犯人,就足以引發病態行為。特殊的環境和沒有監督的權力會讓一個溫文爾雅的紳士變成嗜血狂魔。人有攻擊、暴力的一面,得到權力後會讓人性中這醜陋的一面暴露出來。3.
  • 這門「杜鵑鳥式學科」教你看懂人性—新聞—科學網
    採訪中,殷融也談到,儘管心理學界將進化心理學視為一門獨立學科、一個研究分支,但這門學科更像是一種研究思路,以解釋人類種種行為和心理特徵的進化起源。 「進化心理學有點像杜鵑鳥」,殷融解釋,杜鵑鳥會把蛋下在其他鳥類的巢內,讓別的鳥替它們孵化,而進化心理學家也需要藉助許多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填充自己。
  • 心理學:掌握人性這三大定律,你才會越活越智慧
    關於人性的真實,其實越早知道越好,當你面對真相的時候,你才不會浪費過多的時間去理解它,也才不會糾結與彷徨,而是在時間中越活越通透與明白,越來越有智慧。心理學:自我2、沒有最好的自己,自我是塑造出來的心理學曾發現一個破窗效應講述的就是一個窗子破壞了,如果沒有人修好,那就會有人打壞更多的窗子。 而現實也是如此,當周圍的人都是自律的人,那麼你就會更為自律,如果周圍的人都是閒散,相對你可能也會更閒散。古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無論是家庭環境還是社會環境都對性格有較大的影響。比如波伏娃曾經說過,女性不是天生的弱者,女性之所以為女性,完全是一種文化塑造出來的。
  • 皮格馬利翁效應:4個方法洞察人性,構建人與人關係,去感受他人
    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今天分享的書籍是《皮格馬利翁效應》。作者朱瑟琳·喬塞爾森,著名心理學大師歐文·亞隆的得意門生,執業心理治療師,密西根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菲爾丁研究生院的心理學教授,由美國職業心理學委員會(ABPP)認證,曾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和哈佛大學任教,獲得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亨利 A. 莫裡獎和富步雷獎。
  • 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學實驗:對權威的服從
    【一】 你會怎麼做? 微博上曾經有過這樣一個話題:你的上司對你特別好,所有的福利都有,假期都給足,加班都有加班費,工資獎金從來不少,請假什麼的都問題不大,可以說是一個對屬下非常好的領導。但是有一個問題:他貪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