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心理,知情感,「請人間留情」與你相伴!
你到底是誰?你是你自己希望的自己,還是別人希望你成為的自己?當我們每天早晨對著鏡子,看到鏡中那個熟悉而陌生的「我」,親愛的,那真的是真正的你嗎?
其實當我們出生時,我們的一切就與他人分別不開,甚至就連心理意識都受到他人的引導影響。
古語有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們想成為的「自己」,實際上,往往就是以他人的看法為標準,從而去改善進步,最終變成大家眼中的「那個我」。
而這種由他人的意識,進而決定自我心理認識成長的情況,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鏡中我效應」。
01「鏡中我效應」是什麼?
「鏡中我效應」是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研究提出,他認為人在社會中對自我的認識,並非社會心理學中要求的「重視自我,別在意他人看法」。
實際上,就像需要通過鏡子才能看到我們所謂的「樣貌」一樣,我們在社會裡認識自我,需要通過「他人」這塊鏡子來進行識別。
因此,作為一個與社會息息相關的人,他的自我觀念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形成,根據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來反映「自我」。我們最終形成的「人格」,追根究底是由別人的思想,以及別人的態度來決定的。
02「鏡中我效應」的體現
「鏡中我效應」作為一個社會裡常態的心理知識,它體現在每一個人身上,但又不輕易地被人發現。事實上,從你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從你開始學習說話,開始掌握生活技能時,「鏡中我效應」已經開始影響你了。
試想想,從小到大,你的成長路線真的是你所希望的嗎?你真的期望讀書寫字,真的期望努力考試得到100分嗎?又或者你真的想要成為「好學生」、「好孩子」,當眾人眼裡的「乖孩子」嗎?
事實上,你並不願意,或者你根本意識不到這些並非你所願,但最後你還是會成為這樣的「乖孩子」。為什麼呢?因為你一開始就逃脫不了「鏡中我效應」的影響。
當你的父母,你周圍的親戚朋友,他們在你剛懂事時就灌輸了各種思想,而這些思想本質上是他們所期望你擁有的,並非是你自願得到的。
無論是「好好學習」或「當乖孩子」,都是成人世界對新生兒的規範,是一種最初的「鏡中我效應」表達,你甚至在未能拒絕的情況下,就已經接受它的影響了。
而「鏡中我效應」最大的價值,其實在於社會性的規範,幫助社會建立更秩序的生活,幫助人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進步。例如鼓舞大家成為「有道德,愛崗敬業,奉獻社會」的人,通過群眾對你認識,引導你成為符合社會、有價值的人。
當然「鏡中我效應」的影響是兩面性的,如果你周圍的人都是積極的,期望你變得更好更優秀,那麼你很大可能會成為和他們一樣積極優秀的人。反之,如果你和悲觀消極的人一起,很快你的積極性也會消散,最終墮落悲觀消極心態。
而中國那句最老套的俗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事實上,它就是在表達「鏡中我效應」的價值,希望大家能體會到。
03「鏡中我效應」在情感婚姻的應用
前面說到「鏡中我效應」是普遍的社會現象,並且是他人的意識影響我們「自我」的形成,那麼家庭作為社會裡最小的分支,家人自然是影響你最深的。
而在相伴的對象裡,我們發現,戀人伴侶相互間的影響超過父母,「鏡中我效應」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戀愛情感裡,男女之間的抱怨和矛盾似乎無終止,你幾乎看不到一對情侶或夫妻,相處的歲月裡能從不爭吵或抱怨。
最常見的莫過於,女人們抱怨對象沒責任心,事業心不夠,難以承擔起家庭;而男人們喜歡抱怨對象不夠溫柔,不夠勤勞,甚至不夠賢惠,給不了他事業上的支持和幫助。
那為什麼會這樣?事實上,矛盾的根源確實有,但並不至於讓對方總保持你厭惡的樣子。而是「鏡中我效應」的發揮,當你第一次發現對方暴露你不滿意的行為時,你給予強烈的批評,之後多次不間斷地抱怨和指責。
讓人難受的是,你的批評和指責對于越親近的人,效果則越是微弱。而多次的批評和指責,讓對方誤以為你心中的他就是這樣的形象,那麼不堪,那麼讓你厭惡,那麼他就會不自覺地暗示自己朝這個「不堪形象」發展。
例如,當你批評女朋友不夠體貼,只知道「作」,性格那麼惡劣時,你很快就會發現,你得到的結果不是她變得溫柔體貼,而是越發地讓你難堪,甚至讓你苦惱厭惡到想要分手。
而如果你總是告訴對方,她是一個溫柔賢惠的女孩,做飯很好吃,家務勞作也很勤勞,最重要的是還能緩解你的工作壓力,給你帶來幸福感。有趣的是,哪怕她一開始做飯難吃,家務不行,事業給不了你支持,最終都會蛻變成你告訴她的那個模樣。
所以親愛的朋友們,戀愛情感裡別只抱怨對方,實際上她的模樣是你決定的。努力去向對方傳達你心中的「她」,為她勾勒那個你期望她成為的「樣子」,她最終就會不自覺地回應你的需求。
希望「鏡中我效應」成為你追逐理想對象,獲取理想戀愛婚姻的好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