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實用的「鏡中我效應」,戀愛對象什麼樣,其實由你決定

2020-12-04 請人間留情

懂心理,知情感,「請人間留情」與你相伴!

你到底是誰?你是你自己希望的自己,還是別人希望你成為的自己?當我們每天早晨對著鏡子,看到鏡中那個熟悉而陌生的「我」,親愛的,那真的是真正的你嗎?

其實當我們出生時,我們的一切就與他人分別不開,甚至就連心理意識都受到他人的引導影響。

古語有云: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們想成為的「自己」,實際上,往往就是以他人的看法為標準,從而去改善進步,最終變成大家眼中的「那個我」。

而這種由他人的意識,進而決定自我心理認識成長的情況,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鏡中我效應」。

01「鏡中我效應」是什麼?

「鏡中我效應」是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研究提出,他認為人在社會中對自我的認識,並非社會心理學中要求的「重視自我,別在意他人看法」。

實際上,就像需要通過鏡子才能看到我們所謂的「樣貌」一樣,我們在社會裡認識自我,需要通過「他人」這塊鏡子來進行識別。

因此,作為一個與社會息息相關的人,他的自我觀念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形成,根據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來反映「自我」。我們最終形成的「人格」,追根究底是由別人的思想,以及別人的態度來決定的。

02「鏡中我效應」的體現

「鏡中我效應」作為一個社會裡常態的心理知識,它體現在每一個人身上,但又不輕易地被人發現。事實上,從你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從你開始學習說話,開始掌握生活技能時,「鏡中我效應」已經開始影響你了。

試想想,從小到大,你的成長路線真的是你所希望的嗎?你真的期望讀書寫字,真的期望努力考試得到100分嗎?又或者你真的想要成為「好學生」、「好孩子」,當眾人眼裡的「乖孩子」嗎?

事實上,你並不願意,或者你根本意識不到這些並非你所願,但最後你還是會成為這樣的「乖孩子」。為什麼呢?因為你一開始就逃脫不了「鏡中我效應」的影響。

當你的父母,你周圍的親戚朋友,他們在你剛懂事時就灌輸了各種思想,而這些思想本質上是他們所期望你擁有的,並非是你自願得到的。

無論是「好好學習」或「當乖孩子」,都是成人世界對新生兒的規範,是一種最初的「鏡中我效應」表達,你甚至在未能拒絕的情況下,就已經接受它的影響了。

而「鏡中我效應」最大的價值,其實在於社會性的規範,幫助社會建立更秩序的生活,幫助人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進步。例如鼓舞大家成為「有道德,愛崗敬業,奉獻社會」的人,通過群眾對你認識,引導你成為符合社會、有價值的人。

當然「鏡中我效應」的影響是兩面性的,如果你周圍的人都是積極的,期望你變得更好更優秀,那麼你很大可能會成為和他們一樣積極優秀的人。反之,如果你和悲觀消極的人一起,很快你的積極性也會消散,最終墮落悲觀消極心態。

而中國那句最老套的俗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事實上,它就是在表達「鏡中我效應」的價值,希望大家能體會到。

03「鏡中我效應」在情感婚姻的應用

前面說到「鏡中我效應」是普遍的社會現象,並且是他人的意識影響我們「自我」的形成,那麼家庭作為社會裡最小的分支,家人自然是影響你最深的。

而在相伴的對象裡,我們發現,戀人伴侶相互間的影響超過父母,「鏡中我效應」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戀愛情感裡,男女之間的抱怨和矛盾似乎無終止,你幾乎看不到一對情侶或夫妻,相處的歲月裡能從不爭吵或抱怨。

最常見的莫過於,女人們抱怨對象沒責任心,事業心不夠,難以承擔起家庭;而男人們喜歡抱怨對象不夠溫柔,不夠勤勞,甚至不夠賢惠,給不了他事業上的支持和幫助。

那為什麼會這樣?事實上,矛盾的根源確實有,但並不至於讓對方總保持你厭惡的樣子。而是「鏡中我效應」的發揮,當你第一次發現對方暴露你不滿意的行為時,你給予強烈的批評,之後多次不間斷地抱怨和指責。

讓人難受的是,你的批評和指責對于越親近的人,效果則越是微弱。而多次的批評和指責,讓對方誤以為你心中的他就是這樣的形象,那麼不堪,那麼讓你厭惡,那麼他就會不自覺地暗示自己朝這個「不堪形象」發展。

例如,當你批評女朋友不夠體貼,只知道「作」,性格那麼惡劣時,你很快就會發現,你得到的結果不是她變得溫柔體貼,而是越發地讓你難堪,甚至讓你苦惱厭惡到想要分手。

而如果你總是告訴對方,她是一個溫柔賢惠的女孩,做飯很好吃,家務勞作也很勤勞,最重要的是還能緩解你的工作壓力,給你帶來幸福感。有趣的是,哪怕她一開始做飯難吃,家務不行,事業給不了你支持,最終都會蛻變成你告訴她的那個模樣。

所以親愛的朋友們,戀愛情感裡別只抱怨對方,實際上她的模樣是你決定的。努力去向對方傳達你心中的「她」,為她勾勒那個你期望她成為的「樣子」,她最終就會不自覺地回應你的需求。

希望「鏡中我效應」成為你追逐理想對象,獲取理想戀愛婚姻的好幫手。

相關焦點

  • 讓女人愛你的秘訣:「鏡中我效應」
    一、心理學上的「鏡中我效應」。 這個觀點,就是心理學上常用的「鏡中我效應」。簡單地理解為: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一個人會設想,別人是怎樣看自己?他人在認知的基礎上,會對自己進行怎樣的評價?在別人認識和評價的基礎上,我們會習慣進行自我調整。 比如,許多劇情裡,會有這樣的場景。
  • 《更好的生活》:用「鏡中我效應」解讀言傳身教的重要性
    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稱為:「鏡中我效應」。只有正確運用「鏡中我效應」,才能幫助孩子贏在真正的起跑線上,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那什麼是「鏡中我效應」?為什麼父母為孩子做榜樣,比說教更重要?本篇文章裡,我將結合影片內容,在文章的第一部分進行詳細闡述;在第二部分,我透過「波波玩偶實險」解釋這種心理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在文章最後,我將結合現實生活談談如何正確運用「鏡中我效應」幫助孩子在未來的成長中,擁有更多可能性。01、「鏡中我效應」到底是什麼?為什麼父母為孩子做榜樣,比說教更重要?
  • 鏡中我效應——我們為什麼這麼在意別人的看法
    鏡中我效應的含義是,就像我們只能從鏡子裡看到自己的長相,每個人的自我觀是通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舉個例子,比如你做了一件好事,然後通過別人的種種反應,你知道了他們對你的認識是一個做了好事的人,接著通過他們的口頭評論或者其他反饋渠道,了解到對你的評價是一個熱心善良的人,然後你就會對這種認識和評價感到十分的喜悅,相信自己確實是個熱心善良的人,你也會繼續以這種標準來要求自己,這就是一個人的自我觀形成的過程。
  • 家長巧用「鏡中我效應」,或能化腐朽為神奇
    其實,這可以用鏡中我效應來解讀。01「鏡中我效應」是什麼?「鏡中我效應」(於1902年,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出版的《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中提出),它是指一個人被別人的評論和期望而改變,慢慢成為別人口中自己的樣子,別人口中的孩子既優秀又能幹,那孩子在周圍的期望和鼓勵下就會慢慢成長為這樣的人。
  • 善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認識真自我
    一,"鏡中我效應"家長需要了解的知識(1)什麼是鏡中我效應這一理念是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提出的。其中他指出人們對自我的認識,其實是在與他們互動中形成的,也就是說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很大程度上影響自己對自己的認識。
  • 感情中,想讓兩個人相處更加融洽,就要掌握「鏡中我效應」
    文|夢倩心理學中有個理論叫「鏡中我效應」,這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於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於自己的態度所決定的。」
  • 「鏡中我效應」教你一招
    如果這些你曾有過,「鏡中我效應」幫助你——學會了解真實的自己——不再受困他人的指評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鏡中我效應」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於自己的態度所決定的。
  • 感情裡,男人女人,不可不知的三種戀愛心理學效應
    兩個人既然選擇在一起,就要好好去愛彼此,然而,在愛情裡面,其實會有很多劇情的,男人和女人,都需要明白的是,戀愛中,其實會有這幾種戀愛心理學效應,只有弄清楚這幾種戀愛心理學,兩個人的感情才會越來越順利。生活中,之所以有那麼多的人分手,所謂的父母不同意,其實是自己不能堅定自己的立場而已,作為父母的,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幸福,一旦你確定了自己的選擇,父母是拗不過子女的,在戀愛心理學中,越是被父母幹預的情感,相反的是,兩個人的感情,愈發的好,因為父母不同意,兩個人格外珍惜,在一起的機會,所以男人,女人需要明白的是,無論你們兩個人感情中,遇到什麼艱難險阻?
  • 家長運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更好成長
    其實這句話一點都不現實,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往往是通過別人的評價和反饋才了解到的,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鏡中我效應。特別是一些年齡較小的孩子,家長給孩子灌輸怎樣的思想,那麼孩子就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鄰居尚奶奶是一個非常和善的人,而且他在教育孩子的方面也有著獨特的見解,通常是小區裡所有新手媽媽學習的對象。
  • 戀愛之前你需要知道的心理效應
    所以在開始戀愛之前,你需要知道一些有關戀愛方面的心理效應,可能會讓你對心動和愛情有更深的了解,有助於你更了解有關戀愛的心思。1、富蘭克林效應富蘭克林說過:相比那些被你幫助過的人,那些曾經幫助過你的人會更願意再幫你一次。
  • 520特別專輯:4個戀愛中的心理學效應,掌握後讓你快速脫單
    520到了,大家看著周圍散發的戀愛酸臭氣息,自己卻孤單一個人,內心是不是也檸檬精附體呢?今天,寸光分享八個戀愛中的心理學小效應,熟練掌握後,我相信你也會收穫你的愛人。這個效應解釋了人們為什麼會對初戀念念不忘,因為得不到的都在騷動。所以說在戀愛中,不要太輕易的把自己全部交出去,不然你就會被很輕易地拋棄掉。維持戀愛的新鮮感,會讓戀愛更加長久。
  • 科學解釋愛情為什麼是盲目的,心理學家教你戀愛不要慌
    本文從金莎在女兒們的戀愛中的花痴表現出發,講述戀愛腦的表現和愛情為什麼讓人盲目的生理學成因,並用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愛情的發展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從盲目到堅持的過程,並得出「追求真愛要勇敢,愛情來了不要慌」的結論。金莎看盛況眼鏡裡有小星星,戀愛腦的金莎其實很勇敢「真愛就是一場冒險。我不能放棄自己一直以來的堅持,想賭一賭真愛還是會發生的。」
  • 你不知道的4個戀愛心理學效應,快來Get下吧!
    原標題:你不知道的4個戀愛心理學效應,快來Get下吧!文丨情哥男生和女生之間的關係是非常的奇妙的。彼此都有複雜並且有趣的心理。兩個人相互摩擦肯定能產生火花。兩個人能夠在一起真的是非常的難得的。其實你們相處的過程當中是會產生很多戀愛心理學效應的。
  • 心理學蔡格尼克效應:什麼樣的感情讓人上癮?
    比如你在看視頻的時候,看到一個很漂亮的女孩子,覺得她就是你心目中的完美女神,但是過了不久,你卻怎麼樣都想不起她的模樣,慢慢忘記關於她的一切,基因留下來的美貌並無法讓人記憶深刻,心理學的技巧更能讓對方引起好奇。讓人引起好奇,激發探索欲的女孩,更容易讓男生喜歡和著迷。
  • 感情質量的好壞,「鏡面效應」暴露了真相
    感情質量的好壞,我們也可以從心理學「鏡面效應」得到答案,處於戀愛關係中的兩個人,可以通過對方的表現,看到自己的戀愛狀態,也可以看到自己對於這段關係的真實態度。01心理學上這樣定義鏡面效應,「在自我意識心理學當中,人們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把他人對待自己的態度重新進行自我審視,之後會逐漸形成自我印象,這種效應最早來源於庫利的鏡中我。」
  • 心理學:兩個人過得好不好,「鏡面效應」會告訴你答案
    心理學中提出了"鏡面效應",而衡量兩個人過得好不好,其實就是通過雙方的鏡面展示,在鏡面中看到自己的狀態也了解對方的態度。鏡面效應折射情感狀態01)、何為鏡面效應?在心理學中這樣定義:在自我意識心理學中,人們會潛移默化地把他人對自己的態度自我審視,並由此而形成自我概念的印象。這一效應來源於庫利的「鏡中我」理論。而鏡面效應更為廣義的解釋就是彼此之間對對方態度的"反射",也就是在人際交往中你對我的態度決定了我對你的態度。
  • 佔卜術的心理學本質是巴納姆效應!
    最近幾十年,公眾對心理學信息的興趣,為「心理學囈語」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市場,偽科學和騙術被心理學或所謂科學的語言粉飾。而我們的常識,從媒體中獲得的信息,甚至個人經歷,並非唯一導致我們誤解人類行為的原因。心理學有許多毫無科學根據的競爭者:看手相、筆跡學、預知未來、數字佔卜術,還有最受追捧的佔卜術。像心理學家一樣,這些競爭的發起者也嘗試著解釋人們遇到的問題,預測他們的行為。如果你在戀愛中遇到困難,佔卜家會建議你選擇白羊座或者水瓶座的戀愛對象。而一個通靈者可能會說那是你被前世拋棄了。這些非科學的觀念普遍存於人們心中,即便在發達國家也傳播甚廣。
  • 8個愛情中的心理學效應
    今天跟大家分享8個與愛情相關的有趣的心理學知識,相信這些你都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過、聽說過。只是你不知道他在心理學上有這樣的名字罷了。今天就給大家列出來,看看是否感同身受。1、 戀愛中的馬太效應:馬太效應在戀愛中的表現為: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當你願意為自己多付出,不斷完善自己,你的個人魅力得到提升,從而提高個人吸引力;而當你一味討好對方,則會讓對方恃寵而驕,你在投入過程中不斷「貶值」,對方卻在投入過程中不斷「增值」。
  • 愛情中最常見的四種效應你知道嗎
    其實在很多的戀愛當中也存在著像墨菲定律一樣的效應,這種效應也稱之為戀愛心理學效應。今天小編就給大家靠譜四個常見的戀愛心理學效應。第一: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就比如羅密歐與朱麗葉一樣,父母越是幹預,未婚青年男女就越是相愛,這種事例在我們身邊也有很多。很多情侶或者夫妻,他們的感情遭到來自家庭的壓迫和阻礙,往往這種壓迫會使戀愛關係更加牢固。
  • 如何獲得優質的戀愛?教你6個有科學依據的心理學效應
    每一段愛情故事都各有特點,但是其中決定其成敗的因素卻是萬變不離其中。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下面幾個效應或多或少會影響戀愛的走向。嗯,沒錯,希望對你有所幫助。對這種無選擇餘地的所謂「選擇」,後人譏諷為「霍布森選擇效應」。通常發生的情況是,你真的真的在為事業奮鬥,自己沒有空談戀愛,進化為「剩鬥士」。於是在家庭和周圍環境施壓的情況下去相親。之後感覺還行就湊合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