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的生活》:用「鏡中我效應」解讀言傳身教的重要性

2020-12-04 木蘭的兩隻短腿貓

最近,泰國的一則暖心短片感動了我。視頻中的男孩小麥是一名學生。一天老師給小麥媽媽打來電話,想要談談孩子在學校的一些情況,小麥媽媽以為孩子闖了禍,沒想到老師告訴小麥父母:小麥在學校熱心友善,是個好孩子。而小麥的言行舉止正是媽媽平時言傳身教的結果。

我們常說,孩子品質,是從模仿父母的行為開始的。這讓我想起電影《更好的生活》,此片獲得了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及第27屆美國獨立精神獎兩項提名,在豆瓣評分8.2分,被稱為墨西哥版的《偷自行車的人》。影片中,卡洛斯和14歲的兒子路易斯相依為命,努力拼搏終於有了新的希望,在和兒子路易斯子冰釋前嫌時,父親卡洛斯卻被遣返回墨西哥。

一切幸福戛然而止,然而,父子倆的關係卻在卡洛斯和兒子路易斯尋找被偷卡車的過程中,悄然發生了改變。卡洛斯在尋找被偷卡車過程的言行舉止,深深的影響著兒子路易斯,讓路易斯幡然醒悟,最終下定決心,遠離黑幫幫會,重返校園。父親卡洛斯身體力行的示範教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傳遞給兒子的正面榜樣力量。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稱為:「鏡中我效應」。只有正確運用「鏡中我效應」,才能幫助孩子贏在真正的起跑線上,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

那什麼是「鏡中我效應」?為什麼父母為孩子做榜樣,比說教更重要?本篇文章裡,我將結合影片內容,在文章的第一部分進行詳細闡述;在第二部分,我透過「波波玩偶實險」解釋這種心理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在文章最後,我將結合現實生活談談如何正確運用「鏡中我效應」幫助孩子在未來的成長中,擁有更多可能性。

01、「鏡中我效應」到底是什麼?為什麼父母為孩子做榜樣,比說教更重要?

臺灣著名教育專家洪蘭教授說: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

鏡中我效應,是社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在1902年提出來的。就像字面意思一樣,我們每一個都是從鏡子裡看到自己的長相。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由與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於自己看法的反映。我們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於自己的態度所決定的。

在現實生活中,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就如一面鏡子能照出自己的形象。我們把這個理念引申到孩子身上,就是孩子對自我的認識是通過周邊的人互動形成的,建立在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之上,也就是說孩子對自我的認識是在與父母、身邊的人的互動中形成的。父母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模仿的就是父母的一言一行。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親因為忙於工作,早九晚五,與孩子的相處時間很少,盡有的交流也只是限於學習成績方面,更有不少家庭在教育上,採用先言教,再打罵,往往寬己律人不重視身教。在《好父母勝過好老師》本書中,孩子的培養更注重於身教,因為,孩子正看著你,他們總是在無意識地模仿父母的行為,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一個家庭裡,只有父母自己教育自己時,在那裡才能產生孩子的自我教育。沒有父母的光輝榜樣,一切關於兒童進行自我教育的談話都將變成空談。沒有父母的榜樣,沒有父母在相互關心和尊敬中所表現出來的愛的光和熱,兒童的自我教育簡直是不可想像的。

在《更好的生活》中,父親對路易斯的「鏡中我效應」是怎麼體現的?

看著因為失去車而痛苦萬分的父親,路易斯決定和父親卡洛斯一起去尋找失竊的車子,當父親掏錢支付給帶路人辛苦費時,路易斯堅決反對,他認為對方並沒有帶他們找到偷車的人,是個騙子,而父親對他說,我們耽誤別人做工,辛苦費是應該付的,況且我們事先承諾過要付費。當父子兩人找到偷車人,發現車子已經被賣,錢也已經被寄走,兒子大發雷霆,對偷車人大打出手,父親卡洛斯出手阻止了路易斯,因為,他看到了匯款單,知道偷車人和他們一樣,偷車的舉止也是被逼無奈,他選擇原諒了偷車人。父子倆順利找到買車的黑市,順利的把車給偷了回來,結果,父子倆在回家的途中,碰到交警。這時候,兒子深知父親,被交警抓住,偷渡的事情都會被曝光,於是催促父親加速逃跑,但是,父親嚴厲的拒絕了,轉身面對交警坦誠自己沒有證件。

因此,通過《更好的生活》中,父親及朋友的行為可以看出他們對路易斯的影響是一正一邪的,從朋友身上映射出路易斯看不到對未來的期望,心中已經產生了自暴自棄消極的想法;而父親在與路易斯一起找車的過程中,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告訴路易斯,窮不是藉口,只有不自信的人才會將它做擋箭牌。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拿出做父母的權威要求孩子達到自己的要求,自己卻做不到。殊不知,父母再多的說教,都比不上默默的行動。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孩子只有在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才會成為更好的自己。作為父母,不要光命令孩子,而是要傳遞給孩子更多的榜樣力量。

紀錄片《鏡子》中有這樣一句孩子的自白:

「我是一面鏡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實於父母。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心,與他們是多麼的相似。」

通過影片可以看出,教育最好的方式,就是你想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想做什麼樣的父母。曾看到一句話:父母與孩子共同成長。父母無疑,必須跑在孩子前面,言傳身教做孩子的榜樣。想要一個優秀的孩子,父母也必須是一個好的榜樣。

0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透過「波波玩偶實險」解釋這種心理產生的深層次原因

託爾斯泰曾說過:

「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

著名心理學家阿爾波特·班杜拉認為:兒童可以通過觀察、閱讀、傾聽來模仿人類的行為。他在1961年進行了一個叫波波玩偶的實驗,這是一個關於孩子模仿行為研究的重要實驗。

班杜拉的實驗人員選擇了36位男孩和36位女孩參加實驗,年齡3-6歲。實險人員隨機將孩子們置於兩組不同的成人模特當中。一組是具有攻擊性的模特,成人演員會猛烈地攻擊波波玩偶,如猛擊它的鼻子,拿起錘子敲打它的頭部,猛烈地摔打玩偶,在房間內把它踢來踢去,並且還有語言的攻擊,這種攻擊性行為連續重複三次;另一組是非攻擊性的模特,成人演員在整個過程中只是擺弄玩具,完全忽視了波波玩偶。

在觀察了成人的行為之後,實險人員讓孩子們進入一個沒有模特的房間,那裡擺放著洋娃娃、消防車模型和飛機模型等吸引人的玩具,但是孩子們被告知,不能玩這些玩具。過了一會,孩子全部被帶進最後一個實驗室,這間房子裡有波波玩偶和幾樣「攻擊性」玩具,包括錘子、標槍,還有用鏈子吊起來的塗成臉龐形狀的球,還有波波玩偶。房間裡同時也放有其他非攻擊性玩具,包括蠟筆、紙張、洋娃娃、塑料動物和卡車模型等,每個孩子都被允許在這個房間玩20分鐘。

實驗發現,在成人演員不在的時候,觀察暴力行為組的孩子們傾向於模仿他們所看到的暴力行為;未觀察暴力行為的那組孩子們的攻擊行為則表現很弱。換句話說,觀察暴力行為組的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比觀察非暴力行為組的攻擊性行為要多得多。

由此可見,人的一切言行舉止都是在社會環境的影響下,通過對他人的示範行為及其結果的觀察學習而形成的。孩子通過觀察榜樣的行為獲得學習,因此榜樣對孩子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父母無疑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樣。父母的一言一行,孩子都會看在眼裡,並潛移默化地滲透至血液裡。所以,育兒先育己,這是班杜拉實驗給我們家庭教育的重要啟示。

央視的60秒公益短片《有樣學樣》中,天橋上,父親抽著煙,孩子模仿父親的姿勢,有樣學樣吸著棒棒糖,父親將抽完的菸頭扔到橋下,孩子也效仿著將棒棒糖的棍子拋出;母親隨手將空瓶扔出窗外,孩子也學著將香蕉皮扔出窗外。父親往地上吐了口痰,孩子也若無其事的將口香糖吐在地上。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自身的一些細小的生活習慣,都會在孩子身上烙下深深的印記,家庭教育中對孩子影響最深入、最全面的,並不是一些空洞的說教,而是父母的一言一行的生活態度及生活方式。

古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生活的許多方面,父母既是孩子的榜樣,又是擋在孩子面前的一堵牆,幫他們設定紅線、修正言行上的錯誤,隔離不好的行為習慣。孩子就像海綿,好的壞的都會吸收,孩子會把父母身上看到、學到的,內化成自己的行為習慣,伴隨一生。

在現實生活中,孩子從呱呱墜地開始,就猶如一張白紙,他們天生具有的好奇心,以及超強的模仿和學習能力,如果家長不及時告訴孩子對與錯的區別,他們很容易把所見所聞無意識的複製下來,變成他們自己的行為和思考模式。生活中父母每時每刻都在教,孩子受到家長潛移默化的影響最深刻,而這樣的影響,或許對孩子的一生都能產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03、如何正確運用「鏡中我效應」幫助孩子在未來的成長中,擁有更多可能性,結合現實生活中的一些案例,談談三個方法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思貝爾斯曾說過:

教育的本質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召喚另一個靈魂。

《更好的生活》中,父親卡洛斯自知自己平時忙於生計,無暇關心兒子,看著兒子路易斯不求上進,天天混日子,心裡雖說很著急,但是他深知是自己做得不好,沒有能夠起到好的示範作用;更清楚,孩子終究不是自己的附屬品,他是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人生。上行下效,他只有做好自己,才能影響孩子。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正向積極的影響孩子,這裡我提供3個方法:

1.克服「焦點效應」,善用自我實現預言

心理學上有一個「焦點效應」,是季洛維奇和薩斯維基在1999年提出的一種心理學效應,是指人們高估周圍人對自己外表和行為關注度的一種表現。在生活中,人們往往會把自己看作一切的中心,並且直覺地高估別人對我們的注意程度,感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被人們注視著,別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你這邊。

然而事實上,你所想的這些其實在別人眼中都不是那麼的重要,你所期待的關注都沒有發生。或者說即使別人注意到了也可能很快就會忘記。對於太過於看重別人對自己的關注的人來說,他們其實是從小缺乏家長的正確引導,沒有學會分析別人的評價到底是否客觀。容易使他們的性格走向自負和自卑。

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可以利用「自我實現預言」來引導孩子,一個人剛開始要學會假裝自信,慢慢的就會真的自信起來。當你真的做到自信的時候,你自然就不在乎別人眼裡的你到底是怎樣的,因為你相信你是最棒的。自信心強大起來可以克服焦點效應,同時解除焦點效應。

在平時和孩子的相處過程中,家長可以協助孩子制定一個「自我實現預言」的小目標,讓孩子「跳一跳」就能吃到「果子」的美味,充分喚醒孩子對自己的自信心,點燃心中那把火,只有孩子提高自我價值存在感,充分肯定自己,才能不再陷入」焦點效應「,不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2.採用「獎勵遞減法」, 達到「峰迴路轉,曲徑通幽」的效果

「獎勵遞減法」,顧名思義就是,隨著獎勵減少而導致態度逐漸消極,隨著獎勵增加而導致態度逐漸積極的心理現象。

教育家陶行知當老師的時候,看到一位男生用磚頭打同學,將他制止並叫他到辦公室。陶行知在辦公室用四顆糖成功讓這位同學主動的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通過上面這個故事可以看到,陶行知並沒有正面呵斥、指責學生,而是採用反向「獎勵遞減法」用四顆糖對學生進行了深刻的教育,取得了很好的心理效應。

在現實生活中,管教孩子可謂是家長最頭痛的事情,管輕了孩子不聽話,管重了不僅孩子逆反還效果不好。所以,家長可以在「正面難攻」的情況下,善用「逆向思維」,採用「獎勵遞減法」 ,化解了孩子的挫折感,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達到「峰迴路轉,曲徑通幽」的效果。

戴爾.卡耐基曾說過:當我們聽到他人對自己的優點加以稱讚之後,再去接受批評,自然會覺得好受些。正如理髮師在替人修面之前,先要塗上一層肥皂一樣。所以,在孩子做得不盡如人意的時候,家長能夠在不太可能讚賞孩子的時候去表揚孩子,往往會獲得孩子的合作。

3.善用「畢馬龍效應」,給孩子「正面」的催眠

1968年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專門找到一批小學生,先測試他們的智商,再隨機抽出20%為實驗對象,然後對老師稱這批學生是天賦秉異的孩子。大約一年後,研究人員再為這些學生測試智商時,發現平均增長率明顯高於其他學生。

心理學家把這個現象稱之為「畢馬龍效應」。這個效應揭示了人們心中的信念對現實生活中行為和實際成果的影響。簡單的說就是,每個人會在不自覺中接受他人的影響與暗示,當我們讚美他人時,受讚美者會因接受到這積極的期望而表現得更好。一個普通人,若是能得到適當的鼓勵和認同,那麼這個普通人也可以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

有句老話:謊言說了一千次就會變成真理。其實,這就是常說的心理暗示作用,有科學家指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動物,暗示是指人或環境以不明顯的方式向人體發出某種信息,個體無意中受到影響,並做出相應行動。

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可以善用「畢馬龍效應」,在言語和行為上有意無意地顯現出積極正面的期待,讓孩子感受到愛與支持;每一位家長與孩子,其實都可以產生正面的畢馬龍效應,不僅可以增進親子間的溝通,還可以幫助家長完成自我成長。

總結一下:

《更好的生活》中的父親,是現實生活中很多早出晚歸家長的縮影,每一位家長腦中都藏著一個夢,把孩子送入好的學校,將來讓他過上不同於自己的生活。父親雖然是偷渡者,但是健康的三觀成為了兒子路易斯的最後的保護傘,在與兒子相處的過程,卡洛斯以身作則的態度值得我們深思,我們給孩子最好的教育究竟是什麼?

對於父母來說,孩子是他們希望的延續,每個家長都期望能夠給孩子一個最好的教育,讓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可是,再好的教育,再昂貴的補習班,都比不上日常生活中父母所帶來的影響。影響到孩子未來成就高低的,其實是父母本身。在這篇文章裡,我提供了三個方法:克服「焦點效應」、採用「獎勵遞減法」、善用「畢馬龍效應」,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相關焦點

  • 家長運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更好成長
    其實這種沒有道德感的人,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可以常見到,而尚奶奶的評價則是運用了鏡中我效應,讓那個小夥子認為「我這樣做並不是沒有道德,只不過是太累了而已」。改變了對自己的認知,他的行為也會因為認知而進行改變。什麼是「鏡中我效應」?
  • 家長巧用「鏡中我效應」,或能化腐朽為神奇
    其實,這可以用鏡中我效應來解讀。01「鏡中我效應」是什麼?「鏡中我效應」(於1902年,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出版的《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中提出),它是指一個人被別人的評論和期望而改變,慢慢成為別人口中自己的樣子,別人口中的孩子既優秀又能幹,那孩子在周圍的期望和鼓勵下就會慢慢成長為這樣的人。
  • 善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認識真自我
    家長可以利用孩子這一點,更好的去教育孩子,讓孩子能夠糾正自己的錯誤,培養孩子一個好的習慣,等孩子有了足夠額判斷能力,自然會去鑑別這些的真假。每個人「鏡中我」的形成都需要經過三個階段:感受別人眼中的自己,思考別人對我們行為的判斷,基於他人反映評價我們的行為。
  • 心理學:實用的「鏡中我效應」,戀愛對象什麼樣,其實由你決定
    我們想成為的「自己」,實際上,往往就是以他人的看法為標準,從而去改善進步,最終變成大家眼中的「那個我」。而這種由他人的意識,進而決定自我心理認識成長的情況,在心理學上被稱為「鏡中我效應」。02「鏡中我效應」的體現「鏡中我效應」作為一個社會裡常態的心理知識,它體現在每一個人身上,但又不輕易地被人發現。
  • 讓女人愛你的秘訣:「鏡中我效應」
    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適應人際關係,找準個人的定位;在這漫長的人生旅途中,不迷失自己的方向。 「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在成長的過程中,許多朋友會自問,為了尋找答案,他們也會絞盡腦汁,通過種種的方式,看到鏡子裡的自己,繼而從本我找到真我。
  • 感情中,想讓兩個人相處更加融洽,就要掌握「鏡中我效應」
    文|夢倩心理學中有個理論叫「鏡中我效應」,這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於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於自己的態度所決定的。」
  • 鏡中我效應——我們為什麼這麼在意別人的看法
    鏡中我效應的含義是,就像我們只能從鏡子裡看到自己的長相,每個人的自我觀是通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但是鏡中我效應只是會影響並不會完全決定我們的自我認知,在同樣的例子中,結果你發現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是一個虛偽的人,你會產生憤怒和排斥的情緒,但是這個評價會讓你審視內心,相信自己幫助別人並不是因為虛偽。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很多時候是由社會反饋決定的,別人認為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我們可能就成為什麼樣的人。
  • 「鏡中我效應」父母要了解,別毀了孩子的自信!
    長期被父母貶低打壓,孩子的自我認知可能會出現偏差,進而變得不自信,就會導致"鏡中我效應"的出現。 因此,這個理論又被稱作"鏡中我效應"。 通過"鏡中我效應"我們可以了解到,如果父母一直在罵孩子,對他們進行打壓、貶低式的教育,會影響到孩子對自我的認知,產生消極的影響。
  • 孩子太在意他人想法,陷入「鏡中我效應」,父母該幫娃打破困局
    父母對於孩子來說是比較重要的人,關於父母的想法孩子更是比較在意的,但是當父母對孩子缺乏關注時,孩子就會把重心轉移出去,從而想做到更好來引起父母的關注。2、勝負心每個人都是有著一定的勝負欲望的,當孩子的勝負心被激發,就會習慣性地和別人進行比較。
  • 「鏡中我效應」教你一招
    如果這些你曾有過,「鏡中我效應」幫助你——學會了解真實的自己——不再受困他人的指評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鏡中我效應」認為:一個人的自我觀念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是其他人對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這種自我感覺,是由別人的思想、別人對於自己的態度所決定的。
  • 用「鏡中我理論」解析馬伊琍育兒觀:像閨蜜一樣相處,是最好狀態
    而現在鏡中我理論,在育兒方面是應用的越來越廣,越來越多的父母是會利用這種理論去對孩子進行教育,以及對待去和孩子相處,願意用這種理論能夠使得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變得親密,維持一個深厚的感情,而且之間的矛盾也不會過多,之間的爭吵也不會激烈,使得雙方之間的感情也能夠變得深厚,誤解能夠變得越來越少,從而建立起一段深厚的親子關係。
  • 鏡中我|新傳理論68
    1理論內容鏡中我(the looking-glass self)理論,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庫利(Charles Cooley)在《社會組織》中提出: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鏡中我」也是「社會我」,傳播特別是初級群體中的人際傳播,是形成「鏡中我」的主要機制。以「鏡中我」為核心的自我認知狀況取決於與他人傳播的程度,傳播活動越活躍,越是多方面的,個人的「鏡中我」也就越清晰,對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觀、越準確。相互認知也是確立有效的社會協作關係的重要條件。
  • 馬伊琍育兒觀「鏡中我理論」:像閨蜜一樣相處,或是親子最好狀態
    每個明星父母都有自己的育兒觀,而馬伊琍的育兒觀念卻是比較新奇的,她的育兒理念是鏡中我理論,她在闡述自己和女兒的關係,就像閨蜜關係一樣。馬伊俐平時在生活中和兩個女兒的相處關係是像閨蜜一樣相處,她說沒有富養和窮養的觀念,而是根據孩子的需要和想法對孩子進行教育,她和兩個女兒之間是什麼事情都會交流,都會商量。
  • 父親王忠誠的言傳身教指引我一生
    「父親王忠誠離開我們已經8年了,我腦海裡時常浮現出他的音容笑貌。雖然我在美國工作生活了30年,和父親在一起的時間並不長,但他潛移默化的言傳身教,對於我的職業道路和人生抉擇有深遠的影響。」求學時,父親是言傳身教的導師王勁眼中的父親,還是一個非常有毅力和韌勁的人。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凡是認準的東西,從不放棄。在B超、CT、MRI等現代檢測手段進入中國前,用「腦血管造影」取代「腦室空氣造影」是神經外科臨床醫學的劃時代進步。28歲那年,王忠誠將「腦血管造影」作為自己的自選研究課題,沒有書籍,沒有標本,缺少儀器,缺少經費,一切都是從零開始。
  • 解讀「蝴蝶效應」
    相信提起「蝴蝶效應」每個人都不會那麼陌生,多多少少有些認知。但你明白其中真正的含義嗎?下面我為大家解讀一下。對於這個效應最常見的闡述是:「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 我採訪了200對夫妻,發現了婚姻生活中的「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現實生活中,我們所理解的馬太效應是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那麼,如果把馬太效應擴展到婚姻生活中又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我採訪了200對夫妻後,發現了婚姻生活的「馬太效應」。
  • 從創作風格、人物塑造、主題呈現解讀電影《時空戀旅人》的魅力
    於是,他開始用這個能力去補救一些做錯的事情,去彌補一些遺憾,去更好地與親人、朋友相處,認真度過生命中的每一天。該影片不單單是講述一個穿越故事那麼簡單,而是關於成長,關於珍惜當下。該片單單從劇情去欣賞較為單薄,因此,下面我將從「創作風格、人物塑造、主題呈現「三個層次來解讀這部愛情電影的魅力:創作風格:色調溫暖,平凡但充滿了生活的氣息,凸顯英式浪漫人物塑造:角色性格細膩真實,通過人物的成長彰顯電影內核
  • 電池記憶效應解讀,鎳鎘電池記憶效應的清除方法
    電池記憶效應解讀,鎳鎘電池記憶效應的清除方法。「記憶效應」顧名思義,就是當電池沒用完就充電時,它便在此處留有「記憶」,當你充滿電再用時,一旦用到此處,它便警告無電,進而停止工作。雖然目前對鎳鎘電池產生記憶效應的真正原因還不太清楚,但人們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總結出了一些有關鎳鎘電池正確使用和消除其記憶效應的方法。電池記憶效應解讀電池記憶效應是指如果電池屬鎳鎘電池,長期不徹底充電、放電,易在電池內留下痕跡,降低電池容量的現象。
  • 迷霧劇場《在劫難逃》,我們為何對追逐鏡中世界樂此不疲?
    如同《盜夢空間》裡的德羅斯特效應,鏡像成像帶來的神秘感被設計師們反覆運用到建築領域,人深陷其中,難以區分虛假與現實。▆▆巧用德羅斯特效應它是指遞歸的一種視覺形式,一張圖片的某個部分與整張圖片相同,如此產生無限循環。可以用一個很俗的老故事來解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一層層往下嵌套。
  • 鏡中花 真神奇
    【導語】 一起來輕鬆一下,也請電視機前的觀眾朋友們,一起來鑑別,下面新聞中的小小花簇到底是什麼?令人驚奇的是,這個小群落是自然生長而成的。(畫面)在機場路街道辦事處辦公室的一扇玻璃上,一簇小小的花朵群,生機勃勃的生長著。(同期)機場路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 孫薇:005819我們單位大掃除,我是負責這個房間的玻璃,我無意間看到的這個植物。012810當時不清楚這個是什麼,只是覺得造型很奇特。(畫面)這一簇生長在玻璃上的小花,面積約有拇指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