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情中很多人很難定義自我的幸福感,因為兩個人在一起終歸是矛盾和諧並存,平淡浪漫共享,幸福的不一定不爭吵,爭吵的不一定不幸福。
而兩個人過得好不好相信很多人都並不是討論的物質生活上,很大層面上是一種心理的幸福感,而這種幸福感源於彼此的共情能力,也就是互相體諒和理解的能力。
心理學中提出了"鏡面效應",而衡量兩個人過得好不好,其實就是通過雙方的鏡面展示,在鏡面中看到自己的狀態也了解對方的態度。
鏡面效應折射情感狀態
01)、何為鏡面效應?
在心理學中這樣定義:在自我意識心理學中,人們會潛移默化地把他人對自己的態度自我審視,並由此而形成自我概念的印象。這一效應來源於庫利的「鏡中我」理論。
而鏡面效應更為廣義的解釋就是彼此之間對對方態度的"反射",也就是在人際交往中你對我的態度決定了我對你的態度。
在港劇《讀心專家》中對鏡面效應其實也有了新的解釋,就是只有親密的愛人之間才會產生相互模仿的行為。
其實無論是基於哪一種層面上的解釋,鏡面效應都反應了兩人在相處當中的狀態。
不僅僅是對於對方,更在於能夠更為清楚地審視自己,已經明確的感覺情感的狀態。
02)、要自問在一段感情中兩個人的相處如何,其實就通過以上鏡面效應的三種理解就可以做出判斷。
與人相處的確就像存在一面鏡子,尤其是兩個人關係親密的人,自我的態度往往也決定著感情的走向。
那些平日裡看似無關痛癢的喜怒哀樂,其實主宰的是一種宏觀層面上的感情局勢。
也就是說鏡面效應不僅能夠讓我們感知幸福感,更加能夠通過對鏡面效應的運用,對自我感情起到一個積極的蝴蝶效應。
鏡面人生的意義
01)、"人生像一面鏡子,你怎麼對它,它就怎麼對你"。
其實人的交際感情中的相處亦是如此,鏡面人生所折射出的不是對方的態度,而是自我的態度。
我們愈是對關係要求越高,越是要做的越好,而鏡面效應的意義其實不是對自我要求的滿足,而是自我對自我需要的認知。
因此一段和諧的舒適的情侶關係,其實不是不斷的索取,從對方那裡得到需要的一切,而是不斷的改變和完善自己所缺失的那一部分。
02)、兩個人之間過得好不好,其實也是看如何處理鏡面之中的關係,如何塑造自我,以及如何完善他人。
就好比我們需要對方,渴望溫暖,尋求完全的接納與認可,事實上說明我們正缺失的是對自我的自信,而我們要做的不是去取暖,而是學會自己生活。
對他人而言,我們也是對方的鏡子,我們所折射出的感情狀態,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對方對自我的認知。
鏡面人生的意義大抵就是只有不斷成為更好的自己,才能看到更好的相處狀態,遇見更好的世界。
鏡像中的相處之道
鏡面效應存在一種模仿狀態,因為兩個相處久了並且產生感情的人會潛移默化被影響,就好比我們接納一個環境後就會被環境所幹預。
所以對彼此之間的感情我們可以通過"模仿狀態"判斷,對方是否對我的行為產生模仿,以及我是否也被對方所影響。
一段好的感情其實是在相互影響中成長的,在鏡像之中我們透過對方看自己,也在不斷因為自己而改變對方。
感情是相對的,要想維護好一段感情學會輸出和輸入,輸出幸福快樂的自我狀態,才能為對方輸入積極樂觀的持續進步。
因此我們要做的是在鏡面感情中肯定對方,從自我的行動語言中認可對方,會激發他的奮進感,在創造良好的相處關係中奮發圖強。
兩個人過得好不好,鏡面效應會告訴你,從對方的評價,狀態以及對這段感情的感受上來說其實就決定了我們對自我的認可感,感情中對自我認可感越高,越容易讓自己幸福,也更容易讓對方快樂。
其實通俗來講,兩個人之間的關係培養來源於共情能力,共情能力很容易產生投射反應,即你理解我,我理解你,你愛護我我愛護你的共同狀態。
因而想成為靈魂伴侶,學著透過鏡面效應增加幸福感,增添認可度,從而達到更舒適更溫暖的情感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