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媽
生命,意味著什麼?
這個話題似乎很沉重,尤其是在中國的傳統裡,一般很少跟孩子,尤其是比較小的孩子討論跟生命有關的話題,比如「死亡」,一部分原因是擔心孩子們無法理解生命的逝去,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傳統文化對「死」的忌諱,覺得不吉利。
所以,長輩們一般都會選擇用善意的謊言暫時欺騙著。
但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我們有必要讓他們正視這個話題。生命的本質就是生與死,死亡其實並不可怕,只要心中有愛有回憶,帶著逝去之人的期望,生活依舊可以精彩繼續。
現在,我們不需要藏著掩著了,當我們不知道如何啟齒或無法用三言兩語解釋清楚時,我們可以挑選合適的繪本,陪孩子一起讀繪本,讓孩子自己在繪本裡找到答案。
這三本繪本,雖然都是講的「死亡」,但是,並不會讓人覺得害怕,反而讓人感覺到很溫馨。
1、《獾的禮物》
獾是一個讓人依靠和依賴的朋友,總是樂於幫助厲害。可是,他已經很老了。他知道自己快要死了。
他並不怕死,只是擔心他離去之後朋友們的感受。於是,他留了一封信給大家,信寫得很簡單:「我去下面的長隧道了,再見。獾。」
所有的動物都愛獾,大家都非常傷心。
大家想到獾曾經給他們的幫助:獾教鼴鼠用一張摺紙剪出一長串鼴鼠;青蛙在獾的幫助下學會了滑冰;狐狸總是系不好領帶,是獾教會了他;獾教兔子太太烤薑餅,還教她烤出了兔子形狀的薑餅……
獾給每個朋友都留下了離別禮物,他們可以永遠珍藏下去。最後,獾的朋友們學會了接受它的死亡。
《獾的禮物》作者蘇珊.華萊,是英國最著名的圖畫書作者之一,這是她的第一本繪本,出版後就獲獎無數。水彩風格的畫面,委婉地講述著一個有關離別的故事,適合6歲及以上的孩子閱讀。
2、《小傷疤》
媽媽因病去世了,生活跟以前大不一樣了。
為了留住媽媽的味道,我捂住耳朵,閉上嘴巴,關上家裡所有的窗戶。
為了留住媽媽的聲音,我跑到精疲力竭,還弄痛了自己。當傷口結痂之後,我又用指甲摳破,讓它重新裂開,這樣,就能留住媽媽的聲音了。
外婆來了,她是媽媽的媽媽。外婆張開雙臂擁抱我,握住我的一隻手,把它貼在我胸前,說:「媽媽就在這裡,在你的心窩裡,永遠不會離開你。」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小傷疤。最悲痛的莫過於親人的離去。
《小傷疤》作者夏洛特·蒙德利克,法國著名的童書作家,從事繪本及青少年小說創作,至今已出版約十五部作品。
奧利維耶·塔萊克(Olivier Tallec)是《小傷疤》的繪者,法國著名繪畫家。目前已出版超過六十本作品,曾榮獲國際安徒生插畫獎、美國巴切爾德榮譽圖書獎等多個大獎。
繪本中小男孩的各種情緒表達特別細膩,繪者多處留白與充滿情感的紅色主調,很真切地表現了生命教育這個主題,很適合6歲左右的孩子閱讀。
《小傷疤》出版後,曾獲多個獎項,包括入選2009年法國Baobab最佳繪本獎決選名單、2010年國際扶輪社青少年圖書獎、2011年美國線上獨立書店導覽圖書獎、2016年全國最美繪本稱譽等等。
兩本繪本,都是有關生命教育的繪本,卻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獾的禮物》把「死亡」說得很委婉,畫面採用水彩的筆調,很清新淡雅;《小傷疤》直面生死問題,多處留白及紅色主調,引起我們的思考。
兩本繪本,都是很好的生命教育繪本,在繪本閱讀中,孩子們能學會感恩和分享,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以及懂得珍惜生命。
(圖片婷媽實拍)
婷媽alan,10歲女寶媽,親子講師,多平臺原創作者。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你的點讚、留言與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如果有育兒或教育問題可以與我交流,讓我們一起成長為更好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