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父母反映,孩子總是動個不停,如何才能陪他讀書呢?或者自己費心挑選的繪本,孩子讀了一遍就不願意再看了,怎麼辦?
如果你與孩子的親子共讀中,也遇到上述問題,不如試試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的遊戲,主要功能在於:把故事裡的角色,跟孩子真正聯結起來。這種聯結,能夠促使孩子把自己代入故事情節中,去體驗故事角色的情緒、情感,將自己與故事角色對照,從而產生好感,乃至共鳴。潛移默化的教養就會在這樣的過程中悄悄地發生了。
所以,對於愛動的孩子,親子閱讀中引入角色扮演非常合適。當然,希望帶孩子把繪本讀「厚」的父母,也強烈推薦。如一位學者說過的:孩子的童年需要文學的浸潤,用表演的方式來演繹文學,將會是孩子一生中最珍貴的記憶。
下面,借著我帶開心讀過且玩過的幾本繪本,仔細聊聊如何結合具體的繪本帶孩子做角色扮演的遊戲,僅作拋磚引玉。父母們若能夠找到孩子喜歡的繪本,跟孩子一起發掘其中角色扮演的方法,當然也歡迎與我聊聊!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讓孩子養成每天刷牙的生活好習慣
作 者:(日) 五味太郎 著
孩子不能養成好的生活習慣,這是讓不少父母犯愁的事兒。有時候,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說了很多道理,孩子還是不聽話——不好好吃飯,不好好刷牙,不好好穿衣服……
有沒有試過,選擇一本有趣的生活習慣教養繪本,和孩子一起閱讀,然後玩一場角色扮演遊戲?我和開心就經常玩這樣的遊戲。《鱷魚怕怕牙醫怕怕》因為故事戲劇性很強,適合扮演,成為我和開心第一個角色扮演的劇本,也讓她養成了每天早晚刷牙的習慣。
如果家有不喜歡刷牙的孩子,也可以試試看。
《鱷魚怕怕 牙醫怕怕》講的是一場鱷魚和牙醫之間的心理較量,用簡單、反覆的語句,用故事短片式是畫面,將鱷魚和牙醫在治療蛀牙的過程中的心理細節刻畫出來,極富戲劇性。
鱷魚伯伯牙齒長了蛀牙,不得不去看牙醫,可是他怕疼。
牙醫知道鱷魚要來,也很害怕,可是他是牙醫,不能拒絕為病人看牙。
在牙醫用牙鑽給鱷魚治療蛀牙的時候,鱷魚疼得生氣,可是生氣是沒有用的,只好乖乖地「做好最壞的打算了」,牙醫也是……
後來,牙醫給鱷魚修補好了牙齒。
告別的時候,鱷魚說:「我明年真的不想再看到他。」
牙醫也說:「我明年真的不想再看到他。」
最後,鱷魚說:「我一定不要忘記刷牙。」
牙醫也說:「所以你一定不要忘記刷牙。」
《鱷魚伯伯 牙醫怕怕》用一個快樂的略帶諷刺意味的戲劇故事,給小朋友做了一場實用的生活教育。
TIPS:
1.趁著某次跟孩子讀這本書的時機,很自然地跟孩子提出:我們來玩個有意思的遊戲吧!
2.建議讓孩子來選擇扮演牙醫還是鱷魚,然後根據繪本的故事情節進行扮演就可以。
3.可以不用全書都扮演,只截出某一個非常生動的故事片段就好了。順便拿手邊比較方便的東西,假想為道具,這會讓孩子覺得更加興奮。
4.演完了,要與孩子有簡單溝通。比如:看牙醫還是挺可怕的吧!我們都要保護好自己的牙齒啊!
5.角色扮演結束後,要有深化和應用。譬如當天晚上,你陪孩子刷牙的時候,就可以再次提及之前你們玩過的角色扮演,或者直接跟孩子說:我們的小鱷魚現在刷牙可真認真啊,再也不要去看牙醫了!
《大衛,不可以》——反著演,給孩子的負面情緒找一個出口
作者:(美)大衛·香農 David Shannon著
幾乎每個孩子都是聽著父母說「不可以」長大的——當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和成人制定的各種規則相衝突時,父母口裡反對的語句可能會脫口而出,就跟繪本裡的大衛媽媽一樣。然而,「不」聽得多了,孩子自然會產生無力感,變得不自信,或者叛逆。所以,這個時候,給孩子的負面情緒找一個出口非常重要。
大衛的媽媽總是說:「大衛,不可以!」
大衛伸著舌頭,站在椅子上,顫顫巍巍去夠糖罐;
大衛一身汙泥回家,客廳的地毯上留下了一串黑腳印;
大衛在浴缸裡鬧翻了天,水流成河;大衛光著屁股跑到了大街上……每一幅頁面裡都有媽媽說的話「大衛,不可以!」
但是,故事到最後來了個轉折。大衛在屋子裡打棒球,把花瓶打破了,被罰坐在牆角的小圓凳上,眼淚都出來了。於是,媽媽對他說:「寶貝,來這裡。」媽媽給了他一個溫暖的擁抱,對他說:「大衛乖,我愛你。」
最後這個愛的動作很重要。不管孩子有多調皮,可是當他傷心的時候,母親的懷抱永遠是他溫情的港灣。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也是媽媽和孩子重新建立聯接的機會。在角色扮演遊戲的過程中,也讓孩子體會到這一點——不管怎樣,媽媽永遠愛他,他也永遠愛媽媽。
TIPS:
1.這個遊戲的步驟仍然可參照前面一個繪本的幾大原則:自然而然地提議並開始;不必整本書都扮演;扮演結束後,要跟孩子有交流,關注孩子遊戲中的感受。
2.這本繪本特別適合陪叛逆期的孩子讀,尤其建議大人去扮演大衛,孩子去扮演大人,這樣能夠讓孩子在「命令」和「控制」中體驗力量感。
3.《大衛不可以》一書的結尾處,媽媽通過一個懷抱表達了對大衛的愛,以及母子間的和解。演這個環節時,父母可以藉機延伸問一問:平時媽媽對你說不,你是不是也不開心?那你不願意跟媽媽好好說話,一個勁兒大哭的時候,其實媽媽也覺得很無助呢。——不怕孩子聽不懂,一個和解的懷抱、一個富有同理心的問候,都會提升孩子理解與共情的能力。
《奧利的生日派對》——給孩子不同的角色體驗,玩社會化的扮演遊戲
作 者:(比利時)賽爾菲亞·范登·海德 文 ,(荷蘭)鄭宗瓊 圖 , 孫鵬 譯
孩子進入幼兒園之後,就開始了最初的社會化。在這個過程中,小朋友之間難免會發生爭吵和矛盾,甚至出現打人的情況。其實,主要原因是孩子們在發生衝突時,不知道更好的處理方式。
這個時候,如果能夠借用好的繪本故事,和孩子玩一場角色扮演遊戲,讓孩子在輕鬆的遊戲中,慢慢懂得共情,懂得交友的真諦,那自然比父母的說教效果好得多。
《奧利的生日派對》就是一本很好的處理社會衝突的繪本。它是《狐狸福斯和兔子哈斯的故事》系列中的一本。主要講孩子之間發生爭吵後如何巧妙解決的故事。
今天是奧利的生日,他頭上戴著王冠,還準備了蛋糕和蠟燭。「快,奧利,用力吹口氣!」福斯催他,「你就可以許一個願望了。」
奧利許了一個願望,福斯也許了一個願望!
奧利不想吹滅蠟燭,福斯則很著急地幫奧利吹滅了蠟燭,奧利生氣了。
這個時候,兔子哈利急中生智,把蛋糕切成幾塊,三個人每人一塊,現在福斯和奧利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來決定自己手裡的蛋糕蠟燭是亮著還是吹滅了。
這個故事其實對父母和孩子的意義一樣大,它告訴父母和孩子:小朋友之間發生爭吵,是很正常的,爭吵其實是在表達自己的權利。父母們不要一看到孩子們爭吵,就做沒有原則的「和事佬」,或者要大的讓小的,或者袒護自家孩子,這些做法都不利於孩子成長。正確的做法是,尊重並公平地對待每個孩子的權利。就像故事裡的哈利那樣。
這個角色扮演遊戲,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扮演的角色,可以是福斯、哈斯和奧利中的任何一個。孩子會在遊戲中加深對友情的理解,學習到處理衝突的方法。
TIPS:
1.《狐狸福斯和兔子哈斯的故事》中的每一本都可以用來和孩子做角色扮演遊戲,這些社會化的遊戲,也可以讓幾個小朋友一起玩,讓孩子在玩中學會如何交朋友。
2.有3個及以上角色,有衝突,有比較形象生動的臺詞的繪本,都可以和孩子做社會化角色扮演遊戲。
3.爸爸媽媽可以一起陪孩子來做角色扮演的遊戲。不過這種需要思考、解決問題相關的繪本主題,建議父母多問問:哎呀,你覺得應該怎麼辦?除了這個辦法,我們還可以怎麼做呀?鼓勵孩子多思考,提升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當然,適合角色扮演的繪本還有很多。有心的父母可以給手邊的任何一樣東西增添魔力呢。但是宗旨都有一個,那就是通過遊戲的方式,培養孩子情緒管理、人際溝通、自我探索與社會適應能力。簡言之,就是提升孩子的心理能力。
大量研究結果告訴我們,對於人生的成功和幸福來說,心理能力的作用遠遠大於智力的價值。而要促進孩子心理能力的發展,經常陪孩子一起藉助繪本玩角色扮演的遊戲,就是簡單又有效的一個方法。
最後,附上我們的老朋友,《愛講故事的爸爸是最好的爸爸》作者楊政老師推薦過一些適合角色扮演的繪本,供參考:
《猜猜我有多愛你》(山姆·麥克布雷尼)
《黛西快過來》(簡·西蒙斯)
《最奇妙的蛋》(赫姆·海恩)
《我不想生氣》(特蕾西·莫羅尼)
《圓白菜小弟》(長新太)
《米尼狼:生病了,不害怕》(菲利普·馬特)
《鱷魚怕怕牙醫怕怕》(五味太郎)
《我說了吧》 (五味太郎)
《是誰嗯嗯在我的頭上》(維爾納·霍爾茨瓦特)
《古納什小兔》(莫·威廉斯)
《膽小鬼威利》(安東尼·布朗)
《藝術大魔法》(大衛·威斯納)
《神奇的色彩女王》(尤塔·鮑爾)
《一園青菜成了精》(周翔) ……
———————————————
靜觀育兒微信公眾號「jingguanyuer」原創文章,若轉載請註明出處。
打開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jingguanyuer」,獲取更多育兒資源。
「靜觀育兒」是由羅靜博士——中科院心理所博士,中國心理學會科普委委員,積木寶貝首席教育官——主創的科學早教微信公眾號,與愛奇藝同名脫口秀節目互為補充。創辦至今,不僅堅持發送大量原創文章,還有免費的後臺答疑。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在當下的早教市場良莠不齊的情況下,為有育兒困惑的廣大父母們傳播更多公益的、也更加科學成體系的早期教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