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維尼媽媽沐瀅
今天聊1943年凱迪克大獎繪本。
這一年有一本獲得了金獎,2本獲得了銀獎,不過國內引進了其中的一本,即金獎作品《小房子》、銀獎作品《棉花糖兔子》。
延續了凱迪克大獎作品適讀年齡和體裁的一貫風格,這兩本書同樣不太適合低幼寶貝。我在維尼3歲時入手,到了5周歲時她才開始感興趣。而且閱讀之後的體會是,這兩本書都挺適合從繪本讀圖到文字閱讀過渡的孩子的。
先說說《小房子》吧!
這本書真的是各種書單的必備推薦了,大名鼎鼎,它是美國作家維吉尼亞·李·伯頓的代表作。
目前這本書已經成為了公版圖書,最早被我國引入的版本是阿甲譯本,我買得早,入手的也是阿甲版本。
前幾天童書品牌森林魚的小夥伴跟我說,他們也有出過一個譯本,由中國人口出版社出版,除此以外,大象出版社、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也都有出版過。
因我手裡只有阿甲的譯本,那我先來說一說這個譯本的閱讀感受了。
故事的總體就是一個「美國版的拆遷故事」,也見證了時代的變遷。
一座矗立在山頭的小房子,最初周遭的環境是農田、森林,小雛菊、蘋果樹,可是漸漸地,小雛菊和蘋果樹都不見了,慢慢地出現了現代化的農業機器,出現了大路,出現了高樓和煙囪。小房子漸漸地看不到四季的變化,也看不到星星和月亮,因為城市裡高樓的燈光已經把它們掩蓋了。
後來小房子原封不動地被遷走了,遷到了另一個有田野樹林農田和小雛菊的地方,小房子又像以前一樣可以感受四季的變化,看到星星和月亮了。
故事到這裡結束,卻帶給人們意猶未盡的深思。
這是美國上世紀40年代的文學作品,如今被我們國內的大人孩子閱讀,依舊非常有代入感。因為,我們也經歷著農田變城市的變遷,我們的無數座小房子,若如今還屹立在那裡,也如繪本中的小房子一樣,早已與周遭現代化的環境格格不入了。
很多家長和孩子讀完這本書的反饋是:小房子很可憐,它沒有了原來的環境,遷到了另一個地方,甚至有的孩子擔心,在不遠的未來,小房子是否還將面臨再次搬遷的處境,「城市化」的進程從不曾停止腳步,未來還有哪些地方能夠留住分明的四季和晴朗的星空?
這本書的出版建議是3-6歲,豐富的圖畫信息足矣讓讀圖時期的孩子們通過圖畫獲得信息。
在彭懿《世界圖畫書閱讀與經典》中,還詳細分析了這本書中小房子在每個不同時期的「表情細節」。
當周遭是農田和花海時,小房子的窗戶和門仿佛組成了一個「笑臉」,但當周遭變成了霓虹的大都市時,小房子的窗戶和門仿佛一副暗淡下來的哭喪面孔。
畫面中那些看不清臉的小人,服飾隨著年代變化而變化,他們的動作也由原來的慢節奏、悠閒自得變成了快節奏的匆匆忙忙。
圖畫的色彩也在傳遞著情緒,最初的色彩明豔絢麗,映襯這小房子的笑臉,而當高樓林立取代了村莊,作者用深沉色彩的鉛筆畫取代的明亮的藍色、綠色,傳遞給人壓抑暗淡的情感。
處於形象思維階段的孩子,自然會從圖畫中感受到這些細膩的表達。只不過,這本書的故事長度、排版方式,若從文字閱讀的角度來說,更適合孩子們在閱讀橋梁期的時候當做橋梁書來讀。
因此,這一本的用處很多,閱讀涵蓋範圍也很大,適讀年齡範圍也很廣泛。
銀獎作品《棉花糖兔子》,它比《小房子》更適合做橋梁書閱讀。
半個多世紀前作者克萊爾·特雷·紐伯瑞女士根據生活中發生的真實場景創作了這樣一個有些不可思議的溫情故事。
原本享受安逸生活的小貓奧利弗忽然發現家裡來了一個從未見過的小傢伙——一隻名叫棉花糖的小兔子。
奧利弗先是膽怯,隨後緊張不安,可當他意圖攻擊棉花糖時,棉花糖給他的輕輕一吻融化了他的心。棉花糖將小貓當成了自己的媽媽!棉花糖緊緊地依偎著奧利弗,奧利弗輕柔地舔舐著棉花糖身上的絨毛……接下來的故事就像我們日常刷到的那些寵物博主的短視頻一般,跨越著物種的小生靈們相親相愛和諧共處。就是那種「第一次看你不太順眼,但是沒想到後來那麼親密」的感覺。
中文譯本是由馬愛農翻譯的,就是那位翻譯了《哈利·波特》的馬愛農。她的雋永的文筆和充滿童趣的內心,使得這本書中的細膩溫暖的情感精確地表達出來。
從圖畫上來看,《棉花糖兔子》的圖畫信息並沒有《小房子》那麼豐富,選用的色彩也比較單一,黑色炭筆畫加上簡單的橙色作為點綴,看起來線條很簡單,簡單的讓孩子覺得「自己也會畫」,但每一筆又恰到好處地傳神。
而圖文比例和文字內容之大,讓它在親子閱讀時更適合閱讀橋梁期的孩子。
這本書我也是好多年前入手的,目前市面上能買到的已經不是這個版,常見的是愛心樹童書出品的另一個譯本《它叫棉花糖》。
這個版本同樣忠於原版,但因為我沒有讀過這個版的中文譯本,因此無法做更多的對比和評價。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引進的1943年這兩本大講繪本均是出自女性作家的筆下,女性更有著細膩的情感和筆觸,美式繪本整體感覺的趣味性不如日系,但在心靈成長和情感傳遞方面,美式繪本,尤其是出自女性作者之手的,均不輸於其他國家繪本。
最後總結一下:
《小房子》和《棉花糖兔子》的出版建議均為3-6歲,但我的實際親子閱讀感受是均適合5歲+ 親子閱讀及獨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