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教你熱愛生活,有人教你面對死亡嗎?

2021-01-08 百度百科

下午好,歡迎回到百度百科

為何而生

為何而活

為何而死

因為人生而日日體驗生

卻一生只有一次機會感受死

你或許可以坦然面對生死規律了嗎

前段時間,在《三聯生活周刊》上看到一篇文章,裡面有這樣一段文字:

一個老人在跟我聊到死亡時說:一個人去世,有三重意義上的消失:第一個是肉體上的消失;第二個是社會關係的消失,比如一個人的組織關係、社保這些的消失;第三個是記憶的消失。一個人說話的聲音、笑聲,會消失。為什麼會有這麼一段談話呢?因為老人家的兩個兒子,不忍心與父親做這樣關於死亡的對話。兩個兒子非常孝順,待到父親查出癌症晚期,兩個兒子心裡很崩潰,覺得無法向父親挑明,也覺得父親承受不了癌症晚期的事。所以我承擔了談話的「任務」。老人很豁達,他知道自己不久將離世,他是這樣跟我們說的:「第一,希望我不是痛苦地走;第二,如果我走了,家裡就沒有負擔了;第三,可以給國家節省資源。」一位80多歲老人的覺悟,讓我感動。

一個人年輕時受到的教育,影響他一輩子,死亡面前也是這樣。

廣州大學在2000年就開設了「生死學」這門選修課,探討生死哲學,這門課目前是廣州大學最熱門選修課之一。

課程內容包括生與死的概念和本質,死亡的形態(疾病、衰老、災難、死刑等等),生死兩安(臨終關懷、安樂死、器官移植、喪葬禮俗等等),自殺問題等。最有特色的是,課堂上胡宜安會讓學生假設自己死亡的情境寫遺書、立遺囑、寫墓志銘。

胡宜安稱:「自設情境往往能讓學生重新認識親情、愛情,自我反省,這種形式是這門課最好的實踐方式。」

廣州大學 胡宜安 教授

哲學碩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發展哲學、生死學。長期擔任公共必修課《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專業課《生命教育專題》及通識類選修課《生死學》(包括網絡在線課程)課程教學。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課題1項,參與國家及省部課題多項,主持國家精品在線視頻公開課《生死學》。出版學術專著《現代生死學導論》,公開發表論文26篇。

課程時間

11月18日(今晚)19:00

參與方式

既然死亡不可避免,

那不如一起來學習生死之間的大智慧

本文故事素材摘自:三聯生活周刊

相關焦點

  • 「媽媽,你會死嗎」?面對這種問題,家長可4步進行「死亡教育」
    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我們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教育,感恩教育、親子教育等等……但是中國的死亡教育仍未受到重視。當談及死亡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變了臉色,迴避死亡教育。因此孩子遇到關於死亡的問題,往往會感到困惑,並且會去諮詢父母。案例在前一段時間,小紅在電視上,看到一段病人死亡的片段。小紅很恐懼,便問媽媽:「媽媽,你會死嗎?」
  • 面對死亡的時候,你,會害怕嗎?
    人說:生死之間有大恐怖,生於心,顯於身。回想起了某一個夜晚,夢中生了病需要打點滴,結果醫生用錯了藥導致心跳加速到仿佛下一秒就會爆炸,氣急敗壞的我對著醫生一陣嘔吐芬芳,那一刻感覺離死亡真的好近,醒來的一剎那,我緊緊的抱著你,和你訴說著夢中的一切,你卻嘲笑著我的膽小,卻不知我不是害怕死亡,而是......捨不得你。從我們降生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會走向死亡的結局,這是生命的規律,沒有人能逃脫它的束縛。
  • 小魔仙演員孫僑潞去世,90後開始面對死亡,你準備好了嗎
    可能是魔仙堡需要她了吧,所以她只能走了……那就讓她帶著魔法,在那邊快樂幸福地生活下去吧。《巴啦啦小魔仙》有魔法可以幫助別人,但卻幫助不了自己,可能魔仙島更適合孫僑潞吧,我想從此90後不會再看《巴啦啦小魔仙》了吧。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面對了太多的死亡,可90後的我們還沒有做好準備。
  • 《撒哈拉的故事》教給我們面對陌生生活環境的三種態度
    在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一書中,面對浩瀚的荒漠,陌生的生活環境,三毛和荷西卻有著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他們熱愛生活,樂於助人、善於思考,讓我們感受到他們對待生活的熱度和溫度同時,也讓我們學會了面對陌生的生活環境,更好地適應生活的三種態度。三毛本名陳懋平,旅行和讀書是她生命中的兩顆一級星,最快樂與最疼痛都夾雜其中。
  • 心理學:當人類面對死亡的時候,他們的心理你知道是怎樣嗎?
    心理學家庫伯勒-羅絲了一個模型,它可以用來描述人們面對死亡和不可避免的災難,會有什麼樣的心理變化。第一階段:否認許多人當得知自己命不久矣的時候,第一反應往往是否認,產生不同程度的拒絕,我會在心裡想:不,這是不可能的。
  • 面對死亡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怎樣活好這一生
    首先思考一個問題:假如今天是你最後一天,你是怎樣的心情?你該怎樣度過這一天?我們面對死亡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怎樣活好這一生。在我們的傳統思維習慣當中,死亡,我們是儘量避而不談的話題。可是,不談死亡,難道死亡就不會來臨嗎?不談死亡,人就不會死嗎?
  • 遺願清單,一部講述如何面對死亡的電影
    遺願清單遺願清單是2004年由華納兄弟公司出品的一部有關人生理念的電影,這部電影與其他電影不同,電影中的主角是兩位身患癌症的病人,其中一位黑人修理工錢伯斯先生家庭美滿,熱愛生活並知識淵博對於人生有自己的熱愛跟理解,但是年至晚年,錢伯斯先生由於癌症不得不離開工作與家庭搬入億萬富翁愛德華的醫療機構中接受實驗性治療來為自己的生命做最後一搏,無獨有偶,愛德華也在一次嘔吐之後在醫院檢查之後發現自己身患癌症的不幸消息與錢伯斯安排在同一個病房
  • 希望你永遠快樂自信,熱愛鋼琴、熱愛音樂,熱愛生活
    在練琴的日子裡有汗水也有淚水,記得去年新學一本《柴可夫斯基少年鋼琴曲集》,開篇第一首《晨禱》,琳琳練習的異常艱難。老師的話給了她無限的動力,果然在繼續練習柴科夫斯基的曲目時,即使遇到不懂的地方,她都能靜心想想或進行標註!她也同樣經歷了每個小朋友都會有的厭倦期,不想練琴,我有時也會耐心和她溝通,聽孩子講述學琴的過程、教師教導的過程、以及學琴的樂趣和趣事,幫她分析原因,重燃學習熱情。
  • 人這一生如此短暫,面對死亡,你會恐懼嗎?
    每個人總有一天會死去,你會害怕嗎?歷經滄桑,受盡磨難活著的意義又是什麼? 人死去會是如何的情景,這個問題總是在我的腦海中浮現。仍然記得小學時候偶爾望著窗外發呆就會想到人死後會是什麼樣子,不禁心裡一涼。現在偶爾在睡夢中夢到死亡,心裡都會一陣空虛。 於我這個年紀回答對於死亡你會害怕嗎,我的回答是當然會害怕。
  • 這屆最會玩的的年輕人 不結婚不生娃間歇式熱愛生活的年輕人
    不想結婚、不想生娃報復性熬夜、魔性養生……你是這一屆的年輕人嗎?你了解他們嗎?他們時而覺得人間不值得,時而又會像打了雞血般意氣風發!最近有一個名詞火了:間歇式熱愛生活了解一下!一份又一份報告都在證實:這屆年輕人不想結婚、報復性熬夜、不願生娃、30歲不到就因為全身各種小毛病而開始養生……他們動輒把頹、喪、佛系掛在嘴邊,當作三觀。看上去,這屆年輕人和自己的生活相處得不太好?其實他們有「兩副面孔」!與頹喪、佛系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積極熱情、元氣滿滿!對生活,他們是間歇式熱愛!
  • 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
    死亡使我們對於生命的本質和目的看得更深刻。回答關於生命和死亡的問題,或許會促使我們改變生活方式,從而生活得更加有意義,提高我們的人格,使我們的愛更純潔或者進一步探尋生活的真理。當我們學會去正視、去接納死亡的到來,我們才能從中獲得救贖與解放,才能學會正確的面對死亡。
  • 一年級人教版英語教案三-Leo老師
    在工作學習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一年級人教版英語教案這樣的問題。培根說過:讀書足以恬情,足以博採,足以長才。因此,面對一年級人教版英語教案我們應該有努力探索的精神。不要害怕學習,知識沒有重量,它是你隨時可以獲取的又隨時可以攜帶的寶庫對於這個問題也是一樣的。
  • 2020.面對死亡,審視生活
    2020年,在疫情的威懾下,我們都在反思眼下的生活。眼下擁有的,追求的,在意的,在意外和死亡面前全都沒有意義了。關於道德一百年前,男人可以娶好幾個女人,他是道德的。女人們如果互相妒忌排擠,反而是不道德的。現在,男人有外遇是不道德的,女人們打小三是正義的。所以道德不是固定的。
  • 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和悲傷,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沒有人主動跟他們交朋友,更不可能有肢體接觸。常年找不到對象,逢年過節親人都閉門不見。他們常年處於這種孤獨的心理狀態,有的人忍受不了選擇放棄,但依然有人依然堅持著自己熱愛的事情。不得不說,選擇並堅持這個職業,是真正堅強無畏的勇者。他們沒有做錯什麼,不應該被如此歧視。人必有一死,我們都不希望帶著殘缺和醜陋死去。
  • 所有的堅持,都源自於熱愛
    在每個人的生活中,總有那麼一兩件事,讓你毫無理由的去堅持。不管遇到多少困難,都會想盡辦法去克服,但這所有的一切,也都源自於你熱愛,才會讓你產生了無限的動力。自己平時也是這樣,只要是遇到自己熱愛的事,那怕吃再多的苦,我都會選擇堅持,因為我覺得一切都值得。有時很多事情並不是我們做不好,而是因為不夠熱愛。就是沒有一個可以堅持下去的理由,所以才會選擇放棄。以前碰到很多自己熱愛的事情,雖然有的事情我也並沒有太多的天分,也不知道結果會怎麼樣。
  • 如何面對死亡呢?
    最近和朋友討論死亡這個話題,有一些自己的見解分享給大家。但我的這篇分享是基於我的角度出發,不見得適合所有人!關於來生。我個人認為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考慮來生的問題,因為即使有來生,那來生的那個你也有可能是一個新的個體。就好像永遠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是一樣的道理。
  • 生活啟示 |善生善死:安樂死是「幸福」地死亡,你認可嗎?
    生活啟示 |善生善死:安樂死是「幸福」地死亡,你認可嗎?編者按: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由此,也讓在面臨生死之際時,能夠坦然,從而消除了面對死亡的恐懼。坦然面對的前提是儒家思想之中認為人的倫理價值要高於生命的價值,所以才會有《孝經》中「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在古人看來,珍惜生命,愛護生命就是行孝盡孝的開始。由此可以看出,面對安樂死這一現象,基於中國傳統思維的影響,我們大部分人是處於糾結的思緒之中的。
  • 如何面對死亡?(深度好文)
    小說雖是虛構,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死亡的態度,卻又微妙地與羅琳女士的描寫如此相似,以致於我們不得不懷疑,她充滿人道主義的筆觸,在構思一個光怪陸離的魔法世界的同時,也在通過隱喻和暗諷來表達對人類的終極關懷。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在傳統文化中浸淫生長的人們,對於死亡總是充滿複雜的情感。
  • 熱愛生活的心情句子,唯美溫柔,送給正在努力的你
    1、願所有的竭盡全力,都變成了未來可期。May all your efforts become the future.2、別總給生活低頭,畢竟解決不了問題,抬頭才可以。3、在生活的刁難下,留住善良,才是對生活最好的饋贈。The best gift to life is to keep kindness in the difficult life.4、我總會對自己說,在多堅持一會,馬上就要看見黎明前的曙光了。
  • 18位哲學家面對死亡的思考
    莫爾寫道:記住,如果可能僅僅由你我承受世間全部的痛苦,卻能夠讓我們永遠享有所嚮往的歡樂,這點痛苦就不算什麼。因此,我請求你不要忘記那種歡樂,將所有世俗痛苦從心中驅逐。在登上行刑臺的時候,莫爾對行刑官說道:「你保證我安全上去,至於怎麼下來,我自己都安排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