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好,歡迎回到百度百科
為何而生
為何而活
為何而死
因為人生而日日體驗生
卻一生只有一次機會感受死
你或許可以坦然面對生死規律了嗎
前段時間,在《三聯生活周刊》上看到一篇文章,裡面有這樣一段文字:
一個老人在跟我聊到死亡時說:一個人去世,有三重意義上的消失:第一個是肉體上的消失;第二個是社會關係的消失,比如一個人的組織關係、社保這些的消失;第三個是記憶的消失。一個人說話的聲音、笑聲,會消失。為什麼會有這麼一段談話呢?因為老人家的兩個兒子,不忍心與父親做這樣關於死亡的對話。兩個兒子非常孝順,待到父親查出癌症晚期,兩個兒子心裡很崩潰,覺得無法向父親挑明,也覺得父親承受不了癌症晚期的事。所以我承擔了談話的「任務」。老人很豁達,他知道自己不久將離世,他是這樣跟我們說的:「第一,希望我不是痛苦地走;第二,如果我走了,家裡就沒有負擔了;第三,可以給國家節省資源。」一位80多歲老人的覺悟,讓我感動。
一個人年輕時受到的教育,影響他一輩子,死亡面前也是這樣。
廣州大學在2000年就開設了「生死學」這門選修課,探討生死哲學,這門課目前是廣州大學最熱門選修課之一。
課程內容包括生與死的概念和本質,死亡的形態(疾病、衰老、災難、死刑等等),生死兩安(臨終關懷、安樂死、器官移植、喪葬禮俗等等),自殺問題等。最有特色的是,課堂上胡宜安會讓學生假設自己死亡的情境寫遺書、立遺囑、寫墓志銘。
胡宜安稱:「自設情境往往能讓學生重新認識親情、愛情,自我反省,這種形式是這門課最好的實踐方式。」
師
廣州大學 胡宜安 教授
哲學碩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社會發展哲學、生死學。長期擔任公共必修課《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專業課《生命教育專題》及通識類選修課《生死學》(包括網絡在線課程)課程教學。
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課題1項,參與國家及省部課題多項,主持國家精品在線視頻公開課《生死學》。出版學術專著《現代生死學導論》,公開發表論文26篇。
課程時間
11月18日(今晚)19:00
參與方式
既然死亡不可避免,
那不如一起來學習生死之間的大智慧
本文故事素材摘自:三聯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