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教給我們面對陌生生活環境的三種態度

2021-01-16 90青春的記憶

於丹曾經說過:」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用平和的態度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難。」

我們不能選擇生活,但是可以選擇對生活的態度。在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一書中,面對浩瀚的荒漠,陌生的生活環境,三毛和荷西卻有著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他們熱愛生活,樂於助人、善於思考,讓我們感受到他們對待生活的熱度和溫度同時,也讓我們學會了面對陌生的生活環境,更好地適應生活的三種態度。

三毛本名陳懋平,旅行和讀書是她生命中的兩顆一級星,最快樂與最疼痛都夾雜其中。當她看到一張撒哈拉沙漠的照片時,感應到前世的鄉愁,於是決定搬去那裡,苦戀她的荷西也二話不說的跟著去了。來到撒哈拉沙漠後,她把大漠的狂野溫柔和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淋漓盡致地展現在大家面前。

《撒哈拉的故事》一書主要講述了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時的所見所聞,與當地相識朋友的故事,每個故事都透露出三毛對生活的熱愛和面對困難的堅定。

一張撒哈拉沙漠的照片,讓她感應到前世的鄉愁

只因在《美國地理雜誌》上的一組撒哈拉沙漠的照片,三毛便如感應到前世的鄉愁般義無反顧的奔赴那裡生活。三毛說:"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嘗嘗是什麼滋味,才不枉來走這麼一遭啊!」就這樣,三毛來到了撒哈拉,開啟了她和荷西的沙漠生活。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在三毛眼裡,原來撒哈拉的形成也是這麼的唯美動人。

生命的過程,無論是陽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嘗嘗是什麼滋味,才不枉來走這麼一遭啊!

面對沙漠的生活,三毛並沒有因為身在異鄉、條件艱苦而悲觀的生活,相反,她和荷西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讓人嚮往那樣的沙漠生活。這與三毛對待陌生生活的三種態度是分不開的。

1.熱愛生活、積極樂觀,讓生活充滿熱度在撒哈拉的日子裡,三毛把日常的生活過得詩意而富有創意,讓我們真實地感受到她對待生活的熱度。

在《沙漠中的飯店》裡,她為心愛的丈夫荷西下廚是她簡單而又快樂的事情之一。她把煮過的粉絲親切地稱之為「雨」,把炸過的粉絲稱為「尼龍絲」,把豬肉乾謊稱為「喉片」。沙漠中,各種食物都是稀缺的,尤其是想要吃到中國的食物,只能靠三毛家裡郵寄。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三毛卻把做飯這件普通的事做的不普通,她給食材起各種奇怪的名字「矇騙」荷西。在沙漠裡做飯,被三毛賦予了奇特而又嶄新的內涵,把做飯吃飯這件平凡的事過得不平凡。

三毛把日常的生活過得詩意而富有創意,讓我們真實地感受到她對待生活的熱度

生活中,我們經常說夫妻生活在過了談戀愛時的激情後,剩下的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平淡生活。很多時候,夫妻二人也正是因為今天誰做飯,誰洗碗等等這些瑣碎的雜事而爭吵,讓本該幸福的生活因此而變得單調乏味。我們更應該多學習一下三毛那種對待生活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做飯這樣一件枯燥的事,也會演繹的富有情趣和詩意,不僅沒有讓生活乏味,反倒給生活增添了別樣的色彩。保持對生活的熱度,才能更好地感受生活的樂趣。

《白手起家》裡三毛對新家的布置讓我感同身受。對於一個家,正因為熱愛,才有了精心布置的心情與動力,三毛不知疲倦地搬搬抬抬、粉刷牆壁、做家具、用小飾品來精心裝扮,正是因為有著一顆對未來生活充滿熱愛、對家這個溫暖的小窩充滿熱愛的心在驅使著她。正如當下,我們大多數的年輕人一樣,通過自己的努力終於擁有了屬於自己心愛的房子,用心的去裝扮每一個房間,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自己也變成了一個設計師,從一個小小的花瓶的選擇到整個房間的色彩搭配,都不知疲倦的去設計裝扮。保持對生活的熱度,才能讓更好地享受生活的樂趣。

心理學認為樂觀是一種態度——相信事物未來的結果會是好的,積極的。心理學研究發現樂觀的人的確在人際關係,生理健康,生活滿意度方面都有更好的結果,所以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是有益的。

正是因為三毛始終保持著對生活保持著一顆樂觀的態度,熱愛生活,富有情趣,才讓她在沙漠的生活豐富多彩。

2.充滿愛心、樂於助人,讓生活充滿溫度在《懸壺濟世》裡,因為面對當地人的病痛時她無法做到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於是她用黃豆治癤子、用維他命來治營養不良、用葡萄酒來使母羊生產後殘留的衣胞脫落、用指甲油來幫人補牙齒。面對他人的痛苦,三毛並沒有選擇視而不見,而是熱心的去幫助他們,這是一種愛心的驅動。她還在家裡開了免費的女子學校,教當地的女子認識錢幣、學算術。

充滿愛心、樂於助人,讓生活充滿溫度

因為三毛充滿愛心,樂於助人,讓她在沙漠的生活中有了更多的朋友,不僅讓自己的生活充滿了溫度,也感染了周圍的人。送人玫瑰,手有餘香,就像三毛說的「每一粒沙地裡的沙子我尚且知道珍愛它,每一次日出日落,我都捨不得忘懷,更何況這一張張活生生的面孔,我又如何能在回憶裡抹去他們」。

關於樂於助人的心理,我們可以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回答了這個問題。人的需要按先後分,生存需要,還有安全需要。如果這兩個需要都滿足的前提下,人肯定會追求歸屬與愛的需要,還有自尊尊嚴的需要。這其中就包括有樂於助人的行為,為了愛的需求或者尊嚴的需求去幫助別人。最後,馬斯洛還指出,人最高級的需要,是自我實現的需要,就是有自己的追求,愛好,其中包括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去幫助別人。

在沙漠生活的日子裡,三毛和荷西他們在滿足了生存和安全需要的基礎上,熱心幫助別人的同時,也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3.善於觀察,反思生活,讓生活充滿深度面對陌生的生活環境,我們不僅要學著去適應生活,更應該善於觀察生活,反思生活,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深度。面對沙漠的生活,各種異鄉風俗,都深深著吸引著三毛去探尋、思考。

在《沙漠觀浴記》裡,她因為好奇心的驅使,因為想了解當地人洗澡的現況,她險些被誤以為是「偷窺狂」,讓人忍俊不禁;在《收魂記》裡,她帶著照相機遊走在大漠,面對落後的觀念與愚昧的思想,當替人照相被認為是奪人魂魄時,她開始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樣觀念的產生到底是地理環境的限制還是摻雜著人為的因素,讓人難以一言以蔽之。面對著這些陌生的習俗,三毛沒有選擇視而不見,而是去觀察、深思,更好地了解生活,適應當地的生活習俗。

觀察生活,思考生活

一個從不思考自己生活的人來說,只會隨波逐流,得過且過。而懂得思考的人,會去想,我如何活出自己的價值,如何才能讓生活變得有意義,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好。

寫在最後:《撒哈拉的故事》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對待生活的態度,決定著生活的品質。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我們無法掌控生命,卻可以把握自己對生活的態度。你對待當下生活的態度,決定了你生活的高度。」是的,生活充滿酸甜苦辣,人的一生要嘗盡各種人生百態,但是只要我們有著熱愛生活態度,樂於助人的溫度、善於思考的深度,我們一定會更好地適應生活,享受生活帶給我們的樂趣。

相關焦點

  • 流浪的天堂鳥——《撒哈拉的故事》
    那裡是撒哈拉,黃沙蒼茫,孤煙落日,悽涼和死氣都撲面而來。但是三毛卻有這樣一種神奇的能力,在條件艱苦氣候惡劣的撒哈拉,編織了那樣一個屬於自己的童話。浩瀚的孤寂,滿目的蒼涼,愚昧的人群,三毛在這裡完成了那麼多不可思議的事情,她行醫救人,做菜迎賓,甚至酒店販魚,把生活經營的井井有條,把簡破的小屋布置的溫馨精緻。
  • 保持一顆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生活
    生活的好與壞是依據人們的追求和理念來定義的,對於人們來說,環境的好與壞、能力的強與弱都是決定自身對生活追求的基本因素。當然無論你的環境和能力的差異再大,都避免不了擁有煩惱或者其他的負能量,要學會拋棄那些負能量,保持一顆積極樂觀的態度來面對自己的生活。
  •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的真實生活如何?像乞丐一樣,眼裡全是愛情
    在很多人的眼中愛情可能是《還珠格格》裡「山無稜天地合,才敢與君絕」的情形,自然這部分人會把愛情看成是生活的拖累,可並不是誰都把愛情看成生活的附屬品,三毛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三毛竟然能夠在撒哈拉沙漠呆得下去。
  • 閱讀積累 ▏《撒哈拉的故事》內容簡介+精彩片段+讀後感
    《撒哈拉的故事》是一系列以沙漠為背景的故事。因為一本地理雜誌的吸引,三毛背著行囊走進了荒涼單調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尋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書中每個故事都充溢著一種浪漫、濃情的異域情調,字裡行間反映著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與風土人情。
  • 「一顆沙,變成撒哈拉」
    三毛晚上好,各位讀者好久不見今天來分享一本書----《撒哈拉的故事》,作者三毛01撒哈拉的故事,寫的是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的故事短篇集,這是一個真善美的故事。把「撒哈拉」寫成了「綠洲」把「失望」寫成「希望」把「單調」寫成「充實」這就是這本書的魅力,也是三毛的魅力。
  •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讀懂這4點,身處沙漠也可以很幸福
    初讀《撒哈拉的故事》是7年前,那個時候的我,剛剛踏入社會,在這本書中,看到的只是三毛說走就走的灑脫和沙漠生活的艱辛。前些天,機緣巧合,參加了一期讀書會的共讀活動,那一期的共讀書目恰好是《撒哈拉的故事》。7年前的舊書重讀,同一本書,同樣的故事,同樣的讀者,卻有了與以往截然不同的收穫和感悟。書沒有變,變的是這個讀書的人。
  • 沒點絕技,誰敢生活在撒哈拉沙漠?!
    著名作家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裡說「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你一定認為撒哈拉沙漠裡全是沙子吧?其實,撒哈拉沙漠中沙子只佔15%,其餘全部是巖石和砂礫。
  • 積極的生活態度的重要性
    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我們是不可能一路順風的,相反的,更多時候我們都是在面對困難,跨越荊棘,翻山越嶺。因此,我們需要時刻保持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在我們失落失望失敗的時候能像普希金說的那樣「在愁苦的日子裡心平氣和」始終相信「幸福的一天終究會來臨。」
  • 積極的生活態度(作文素材)
    米盧在執教中國足球隊時曾說過一句話:「態度決定一切。」是的,我們做任何事情,對待事情的態度是成敗的關鍵。客觀困難的確存在,關鍵在於我們是直面困難,心平氣和地分析問題中的積極因素和不利因素,想辦法解決困難,還是在困難面前垂頭喪氣、選擇不快樂,這便是一個態度問題。     人與人之間有多少區別?
  • 撒哈拉之眼是「亞特蘭蒂斯」真正遺址?
    有陰謀論者就推測,其實這個文明變成了海底文明,亞特蘭蒂斯人都進化了,具備了在海底生活的能力。《海王》講的就是這個故事,他們在海底建了一個高度文明的國家。還有一部經典美劇,《大西洋底來的人》,講的是亞特蘭蒂斯的最後一位倖存者,他不僅可以在陸地上生活,還可以在水下生活。
  • 面對死亡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怎樣活好這一生
    我們面對死亡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怎樣活好這一生。在我們的傳統思維習慣當中,死亡,我們是儘量避而不談的話題。可是,不談死亡,難道死亡就不會來臨嗎?不談死亡,人就不會死嗎?那麼人們為什麼極力去迴避這個話題呢?根本原因,其實是我們對死亡的恐懼,害怕死亡的未知。
  • 智商決定不了成績,學習態度才是關鍵,好的學習態度該怎麼培養
    如果我們換位思考一下就懂了,如果經常有人用這樣不信任和審判的口氣跟我們說話。我們的孩子肯定會反駁家長,這樣的結果就又是一場更加猛烈地批判了。所以我們在提醒孩子學習的時候一定要真誠,不要橫眉冷豎的態度。當你發現孩子沒有寫作業的時候:可以先問問孩子今天的作業量如何,打算什麼時間寫作業。
  • 生活在城市,我們如何面對焦慮
    在現代化、信息化的城市裡,我們的焦慮主要來自哪些方面?焦慮的表象和深層原因是什麼?  張頤武:現代都市的環境和生存狀況都遠比傳統社會複雜,工業化把我們組織到了一個龐大而複雜的社會結構之中,工作和生活都進入了高度緊張和組織化的狀態,生活節奏加快,人與人之間也失掉了傳統社會中相互聯繫的紐帶,因而顯得愈加疏離。
  • 世界三大無人區之一的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
    今天小鹿要給你們介紹一個特殊的沙漠——撒哈拉沙漠。這個名字你們肯定不陌生吧,因為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位於非洲的北部,氣候條件非常的惡劣,世界上很少有生物能夠在這個沙漠生存,當然人類也不例外。
  • 西撒哈拉人4年洗一次澡,三毛為何對撒哈拉沙漠情有獨鍾
    可三毛說,這對她是一種情懷,「屬於前世回憶似的鄉愁,就莫名其妙,毫無保留地交給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連她自己都無法解釋。一個31歲的年輕東方女人與有著250萬年沉澱的古老非洲大沙漠之間,短暫而悠長的愛恨故事,就這樣拉開了帷幕。
  • 《小鳥的葬禮》:學會面對生命不幸的正確態度,才能更從容地活著
    但是熟讀之後,卻發現,這本書給孩子造就的並不是一個殘忍的世界,而是一種面對生命不幸的正確態度。生命是非常神奇的東西,它讓人捉摸不透,它讓人難以言喻。生活是美好的,人們都嚮往著理想的生活,人們討論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人們讚頌生活的偉大。通常情況下,人們總是在詮釋生之意義,卻很少有人去探究死亡。
  • 撒哈拉沙漠有多深?如果將沙子挖空,底下剩下的是什麼東西?
    ——《使至塞上》王維一提到作家三毛,人們都會聯想到撒哈拉沙漠,那對於很多人來說是一個既陌生又熟悉的地方。陌生主要是很多人都沒有實際到過撒哈拉沙漠,熟悉卻是因為電視和書籍中早已充滿了對沙漠的介紹。這個形成約250萬年以前的沙漠,地處非洲北部,地廣人稀氣候條件也非常的差。
  • 微笑著面對生活,面對困難,面對我們所有親人
    微笑著面對生活,面對困難,面對我們所有親人日子像陀螺,滴溜溜滴溜溜。從初一轉到十五,又從十五轉到三十。日出日落,又一個月。我抬頭,與鏡子對視。一聲悲嘆,唉!我老得比它快。叫我情何以堪!怎敢老得比它快!怎敢?怎敢!
  • 撒哈拉大沙漠 ( Sahara and Echo )
    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裡寫道:每想你一次,天上飄落一粒沙,從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掉下一滴水,於是形成了太平洋。撒哈拉沙漠約形成於250萬年前,是世界僅次於南極洲的第2大荒漠,也是世界最大的沙質荒漠,其總面積約容得下整個美國本土。它位於非洲北部,該地區氣候條件非常惡劣,是地球上最不適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但就是這樣一個環境惡劣的地方,卻誕生了赫赫有名的古埃及文明。
  • 如何修煉面對死亡的態度,形成恰當的生死觀
    就像電影《阿甘正傳》裡、阿甘媽媽臨終前說的:「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們註定要做的事。」可是,過往的教育卻很少涉及這個人人都將面對的重大課題,於是,死亡便成了人的終極焦慮來源。一方面,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現實壓力和困擾背後,隱藏著的是死亡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