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煉面對死亡的態度,形成恰當的生死觀

2021-01-08 水木之聲

11月11日,馬來西亞《中國報》報導說,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進行了一項「為自己辦葬禮」的活動。喪禮的模擬過程是個「帶入式的體驗」,參加的學生在人文學院門前鋪上一層布,假設自己死亡般的躺在地上,再讓身邊的人替自己蓋上象徵著死亡的白布,靜靜聆聽身邊人對逝去的自己的哀悼和頌詞。

活動發起者、何教授認為,在傳統的亞洲社會,死亡仿佛是個「禁忌」,經常不被提及。他希望可以通過這個活動,讓學生將自己的感悟帶回家庭或者社區,和自己所愛的人討論死亡,同時也能夠為那些失去親人的朋友提供幫助。

這則新聞,讓我想到一個心理遊戲:給自己寫一段墓志銘。墓志銘遊戲和模擬喪禮活動一樣,都是為了幫助大家直面死亡、思考生命的終極意義、最終能夠帶著清醒的自我覺察更好地活在當下。就像電影《阿甘正傳》裡、阿甘媽媽臨終前說的:「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們註定要做的事。」

可是,過往的教育卻很少涉及這個人人都將面對的重大課題,於是,死亡便成了人的終極焦慮來源。一方面,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現實壓力和困擾背後,隱藏著的是死亡焦慮。因為害怕死亡這種終極的喪失和未知,所以不停地努力、想要擁有更多來獲取存在感;另一方面,因為將死亡看作一個負面和悲哀的事件,所以又對生命產生了虛無感,不知道自己活著和忙碌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整個人被存在焦慮牢牢籠罩著。

存在焦慮由「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人本主義心理學代表羅洛梅提出,意思是:一個人察覺到自己的生存狀態和生存價值面臨威脅時產生的一種痛苦的情感體驗。威脅個人生存的因素包括:疾病、災難、死亡、地位、名譽、自尊、求知、事業等等。存在焦慮的根源,在於人的自我意識和自由意志。自我意識使人認識到自己存在的有限性,感覺到虛無的恐懼;自由意志則要求個人實現自身價值,承擔自己行為的責任,如果一個人放棄追求、逃避責任,就會感到焦慮。

20世紀50年代,羅洛梅把歐洲的存在主義哲學和心理學思想介紹到美國,開創了存在心理學和存在心理治療。他注重對人的現實存在感和生存狀況的分析,強調人的潛能和建設性,致力於促使來訪者重新發現自我存在的價值。

所以,存在心理學中的存在指的是:人的主觀精神的存在,並構成人的存在感。存在感強的人有三個特點,大家可以對照看看:

第一點,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對自己有客觀、清醒、深入的了解和覺察,在此基礎上對日常生活和重大事件所做的選擇和決定、就更加具有創造性和責任感。比如,能自主選擇喜歡的專業、想從事的工作,或者想要在哪座城市生活。

第二點,有能力選擇自己的價值觀和目標。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能夠為自己設定合適的人生目標,主動為之奮鬥,不迷茫,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生而為人的意義感和價值感。比如,我身邊有好幾個朋友,他們在為人父母前,都是IT行業的技術高管,孩子的出生讓他們對教育發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相繼轉型,熱情洋溢地投身到了自然教育和人文教育之中,儘管收入少了,他們的意義感和價值感卻比以前還要強烈了。

第三點,有較強的表達能力。語言不僅是交際的工具,也是表達存在感的重要手段,語言能力的喪失容易導致心理的失衡。對於第三點,我有不同的觀點,在我來看,非語言信息同樣可以表達存在感和帶來心理平衡,而且會比語言文字的表達更深刻和豐富,比如:繪畫、音樂、舞蹈,等等。我見過不少無法言語、卻純淨飽滿和健康的心靈,也見過許多越焦慮話越多、話越多越焦慮的來訪者。某些情況下,幫助他們進行「止語練習」,反而是讓他們重新建立存在感、獲得內在安寧的有效途徑。

所以,現代人的心理疾病不是由本能壓抑所造成,而是失去了自己的存在感,導致內心出現了無意義感、無價值感。因此,心理治療的過程就是「幫助來訪者認識和體驗他自己的存在」。而存在主義心理學的另一個代表人物——歐文·亞隆指出,死亡、自由、孤獨和無意義是對人的四大終極關懷。

聽到這裡,如果你是諮詢師,或者對存在主義有更深的興趣,可以查看我為你準備的延伸閱讀材料。接下來,我們回到課程開始提到的「死亡」話題上來,繼續打開這個略顯禁忌的話題,嘗試弄明白死亡以及我們對待死亡的態度。

十多年前,我偶然讀到一篇關於8歲女孩佘豔的報導。小佘豔一出生就被遺棄,被窮到結不起婚的單身養父收養。佘豔從小乖巧懂事、熱愛生活,雖然家裡只有一間破房,她卻從山裡移來各種野花、打造了一個小花園,而且特別喜歡唱歌。8歲那年,小佘豔患了急性白血病,面對高昂的治療費用,養父想要把唯一值點錢的土坯房賣掉給她治病。可是房子太過破舊,一時找不到買主。小佘豔看到爸爸越來越憂鬱憔悴,就拉著爸爸的手說「爸爸,我想死……我是撿來的娃娃,大家都說我命賤,害不起這病,讓我出院吧……」。於是,8歲的佘豔代替不識字的爸爸,在自己的病曆本上寫下:「自願放棄對佘豔的治療。」……

看到這裡的時候,我淚如雨下,後悔沒有早一點看到報導、沒能為這個小生命做點什麼。雖然後來在記者的幫助下,很快籌集到了70多萬元的善款,但小佘豔在病情惡化、搶救的過程中,突然自己用力挺身向後重重地一摔,導致顱內出血,最終離開了這個她曾愛過的世界。記者說,是小佘豔主動選擇了死亡,她在進搶救室前偷偷寫了三頁紙的遺書,說自己也想做好心人、把錢留給其他小朋友用;還說希望爸爸不要太難過,要好好活著……

小佘豔的故事,最讓我痛心的不是她的死,而是:她小小的心靈始終在獨自面對死亡。所有人都努力想讓她活下去,可是,比大多數成人都活得更清醒的小佘豔,卻冷靜而又堅決地選擇了直面死亡。只是,這麼小的生命獨自承擔生死大事,內心該是怎樣的體驗呢?

我們的力量雖然很渺小、能做的很有限,但如果我們早點行動、儘管去做,世界上也許就可以少一個像佘豔這樣的孩子。我們的陪伴改變不了死亡的事實,但至少可以讓他們在面對死亡時不再孤單、離開的時候心懷溫暖……」

可以直面死亡的人,通常都先直面了生存。小佘豔生前雖然知道自己是棄嬰、而且家貧如洗,但仍然活得繪聲繪色。她在留給人們的親筆文章《我的路》裡這麼寫道:「我的路不在小朋友走的小小的路上,我的路不在汽車跑的寬寬的路上。上山時我喜歡走我的路,下山時我和小鳥一起唱歌。要是你們也肯在我的路上走走,你們會聽見我和小鳥在唱歌。聽著歌聲向前走,路就是再長,也不會覺得累。我喜歡走我的路。」

佘豔的離開,不是因為對生的絕望,而是「向前走自己的路」。8歲孩子能做到的,我們能不能呢?

很喜歡佘豔的墓志銘,上面寫著她自己的話:「我來過,我很乖。」, 我想,小佘豔打動所有人的,是她面對生死、從容不迫的態度。弄明白死亡以及我們自己對待死亡的態度,是我們最終緩解生存焦慮、好好活著的大前提。

這裡,我們會持續從存在心理學的角度探討生死話題。也很想邀請大家回憶一下:你最早接觸並意識到「死亡」這個話題,是在什麼時候?那時發生了什麼,你的心裡有怎樣的感受呢?

【延伸閱讀】

對存在主義心理治療的進一步學習與認識:

除了「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羅洛·梅以外,布根塔爾、歐文·亞隆等心理學家也是存在主義心理學的代表人物。他們希望從哲學的層面來理解人的心理,並進行心理治療。

歐文亞隆給存在主義心理治療下的定義是:存在主義心理治療是一種動力性治療方法,其焦點在於根植於個體存在中的關懷。

聽到「動力」這個詞,我們會比較直觀地聯想到力量,聯想到活力,和一切有活力的事物,比如,體育比賽、比如滿懷幹勁地工作等等;力量的確是動力重要的一個含義。不過,在心理諮詢中,動力還有一層技術性的含義,指的是每個人的生命內在的深處,都有一種衝突性的力量,不管你外在的表現是心理健康的、還是脆弱的、還是適應不良、甚至嚴重到出現神經症,等等,不管是什麼樣的外在,其根源都是內在深處的衝突力量的結果。並且,這些力量存在在意識的不同層面,有些是自己能夠意識到的,有些則是完全在潛意識裡面,意識不到的衝突。這個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動力模型,它認為,動力是一個人的內部運轉的多種無意識和意識的力量、動機與恐懼。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與其他動力性療法的最大區別在於對於動力的認識不同。存在主義的動力認為,人內心的基本衝突既不是與被壓抑的本能抗爭之間的衝突,也不是與內化了的成人之間的衝突,而是在個體面對存在的既定事實時引發出來的衝突。也就是說,每個人都要直面自己、直面作為人類的生存的殘酷現實,這些現實包括死亡、孤獨、自由、生命的意義。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反對一味強調諮詢技術。它強調諮詢師對來訪者保持開放的態度,對來訪者共情,並給予無條件積極關注的同時,由諮詢師自由地組織合適的諮詢方式、包括其他流派的技術。

相關焦點

  • 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和悲傷,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然而當死亡來臨時,他們又不知所措,無法接受,懷著憎恨、恐懼和遺憾離開人世間。沒有好好道別,更沒有好好活著。因為不曾想過死亡,以及對死亡的誤解,他們反而更不懂得什麼是活著。不知死,焉知生?死亡教育,不僅可以讓逝者從容面對死亡,更能讓活著的人,尤其是輕生尋死的人,懂得生命的意義。
  • 父母如何幫忙寶寶學會面對死亡
    父母如何幫忙寶寶學會面對死亡?很多父母以為寶寶一般傷心不會太久,太小,不懂,其實寶寶面對親人離去,心理往往也收到很大創傷,我們來看看怎麼面對。   讓寶寶遠離不良刺激   因為寶寶自我保護的心理防禦機制還不健全,因此,父母應儘量避免各種死亡情景刺激寶寶。
  • 死亡是什麼?怎樣克服死亡恐懼?︱讀佛典
    與唯物論、佛教都不相同,孔子對死亡有一種獨特的態度,叫「存而不論」:用《論語》的原話來說, 「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不語怪力亂神」「祭如在」……也就是說,在孔子看來,面對死亡最好的態度應該是:
  • 如何正確面對死亡和輪迴
    對每一個人來說,死亡是每個人不願意面對卻又必須面對的現實。在普通人眼裡,死亡是一個黑暗的未知區域,充滿了絕望、神秘、痛苦與哀傷。
  • 面對死亡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怎樣活好這一生
    我們面對死亡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怎樣活好這一生。在我們的傳統思維習慣當中,死亡,我們是儘量避而不談的話題。可是,不談死亡,難道死亡就不會來臨嗎?不談死亡,人就不會死嗎?那麼人們為什麼極力去迴避這個話題呢?根本原因,其實是我們對死亡的恐懼,害怕死亡的未知。
  • 生離死別,世間常事,如何正確地看待死亡?
    每個人都知道生命總有終結的一天,這是生物學與醫學的科學結論,可如何對待死亡卻是一個哲學問題。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莊子,當他老婆死了,他卻敲著盆子唱歌,因為他知道人總是要死,人們不應違反自然規律,這就是有名的鼓盆而歌的故事,表達莊子了對待死亡的智者態度。
  • 如何面對死亡呢?
    最近和朋友討論死亡這個話題,有一些自己的見解分享給大家。但我的這篇分享是基於我的角度出發,不見得適合所有人!關於來生。我個人認為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考慮來生的問題,因為即使有來生,那來生的那個你也有可能是一個新的個體。就好像永遠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是一樣的道理。
  • 面對這種問題,家長可4步進行「死亡教育」
    很多從未看到死亡的孩子,一看到死亡出現的場景,就會出現經常做噩夢、身體抽搐、說話表述不清的狀況,往往會難以走出死亡陰影。2.鬱鬱寡歡、失去勇氣很多孩子在遇到親近的人死亡的情況下,會鬱鬱寡歡、精神萎靡、一蹶不振,失去面對生活、正視一切的勇氣,對生活表現得也不再那麼熱愛。其實這些都是孩子「死亡教育」缺失的表現。二、父母該如何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
  • 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
    死亡,自古以來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而若是親人的意外死亡,更是雪上加霜,很多人一時無法從中走出來。面對至愛的親人,我們渴望和他永遠在一起,渴望與他同甘共苦。但是,如果這個人突然去世或即將離開,我們怎麼辦?要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
  •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虎嗅網
    美國醫學人類學家莎倫·考夫曼曾經在《生死有時》一書當中探討美國醫院是如何形塑死亡的——「死亡」這個概念正在被醫學和政治重塑,它可以進行無休無止的討價還價。儘管醫學的終極任務是拒絕死亡,所有人都明白,死亡最終是無法拒絕的,但是醫學可以控制死亡何時發生。
  • 面對死亡,我的選擇是...... 文茜大姐大
    你願意修煉死亡嗎?死亡,是一種永恆的緘默。我們使用「窒息」兩個字,似乎代表對死亡的反抗。假設人的呼吸是永恆的,在某種外力介入下,一個生命止住呼吸。我還能逃避死亡多久?對他人的死亡,我們學會依賴時間、宗教、儀式……然後漸漸放手。對自己呢?如何放手自己的人生?面對死亡我曾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你想活多久?第二個問題:你希望以什麼方式死亡?
  • 如何面對死亡?(深度好文)
    小說雖是虛構,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死亡的態度,卻又微妙地與羅琳女士的描寫如此相似,以致於我們不得不懷疑,她充滿人道主義的筆觸,在構思一個光怪陸離的魔法世界的同時,也在通過隱喻和暗諷來表達對人類的終極關懷。無論東方還是西方,在傳統文化中浸淫生長的人們,對於死亡總是充滿複雜的情感。
  • "死亡作文"敲響生命教育警鐘
    前些時日,一篇肉麻的「早戀作文」讓老師不置可否;後來,一篇重慶考生的「罵師作文」,差點把老師的鼻子氣歪;而今又有一篇「讚賞死亡」的作文,竟把家長嚇哭。時,居然寫出「我讚賞死亡……」家長看後,不禁嚇得哭起來:「寫這樣消極的作文,是不是兒子思想出了什麼問題?」   一篇「讚賞死亡」的作文,的確讓人感到有些另類,但畢竟道出了孩子心聲,也許正是孩子真情的表達,才讓我們有機會觸摸孩子的內心世界。一個孩子對死亡人認知態度,映射出孩子對生命的感悟程度。孩子「讚賞死亡」,這說明孩子對生死觀還缺乏科學的解讀。
  • 影后鮑起靜邁向70歲不言休 以樂觀態度面對死亡
    影后鮑起靜邁向70歲不言休 以樂觀態度面對死亡 時間:2018.11.15 來源:新浪娛樂 分享到:
  • Ella盼通過安樂死條款:用正確的態度面對死亡
    網易娛樂6月9日報導據臺灣媒體報導,藝人Ella出席牙膏品牌活動,頂著豔陽稱職擔任代言人,對於任何話題來者不拒,相當友善,而她被問到關於「傅達仁安樂死」一事,為人母的Ella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面對這議題要正視它,因為意外跟明天誰先來不知道
  • 英語如何恰當回應死亡噩耗?
    如果老外跟你說某人去世了,你該如何恰當的用英語回應TA呢?依據不同的情形,回答也是千差萬別的,千萬不要弄錯了。
  • 從《一個人的朝聖》到《朝聖之路》: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死亡
    在《一個人的朝聖》中,原生家庭的成長環境造成了哈羅德心靈上的創傷,這種負面情緒一直影響著他對於自己愛人和孩子的態度,再加上他孩子的自殺,本就消極的他整日惶惶不可終日。而《朝聖之路》中的湯姆,看似對工作足夠專注,但是不幸的家庭經歷同樣也左右著他對孩子的態度。
  • 遺願清單,一部講述如何面對死亡的電影
    在相處的時間中愛德華對於錢伯斯對於家人溫暖的態度跟對於死亡的樂觀頗為欣賞,對於這位與他一樣徘徊在生死邊緣的室友愛德華有了同病相憐的感受,一個想要幫助錢伯斯實現心願的想法逐漸在心中形成。在一次實驗之後,醫生對於兩人的身體情況判斷兩人已經時日無多,擺在兩人面前的就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就是選擇參加最新的醫學實驗治療方法最後一搏,要麼就是選擇在最後的時間中體面地去面對死亡。
  • 學佛人,該如何正確面對死亡?
    人到了中年,往往因為種種原因必須面對死亡,或者父母的壽終正寢,或者朋友的突然離世,或者天災人禍,或者自身的疾病(如癌症等)面臨死亡。聽得越多這種消息之後,慢慢也習以為常了!就連佛陀也無法抵擋得住生命的生老病死,當佛陀老去的時候。阿難尊者曾經感嘆地說:「唉!怎麼會這樣?佛陀的皮膚竟如此鬆弛老化,已大不如從前?」
  • 面對死亡應有什麼態度
    那麼死亡意味著什麼?死亡意為著天災,奉獻,恐懼,無奈,嚮往,不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註解。比如汶川地震,防不勝防,數以萬計的死亡,是天災;在救災現場死亡的志願者、軍人,是獻身;情人之間產生矛盾自殺死亡的,是報復;癌症患者想像死亡的場景的那種痛苦而瑟瑟發抖,是恐懼;對亡故親人的思念而希望死亡後的團聚,是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