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萬物循環,從春生到冬藏,從黎明到日落,從草木蔥鬱到枯木凋敝,從流水淙淙到冰封雪凍,從絨絨孩童到垂垂老者,生命有其自然的新舊更迭,無人可以違扭。
生死是生命規律的必然,不管你怕不怕,願不願,接受不接受,它都會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時間來臨,我們只有敬畏,無從選擇。
那麼死亡意味著什麼?
死亡意為著天災,奉獻,恐懼,無奈,嚮往,不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註解。
比如汶川地震,防不勝防,數以萬計的死亡,是天災;在救災現場死亡的志願者、軍人,是獻身;情人之間產生矛盾自殺死亡的,是報復;癌症患者想像死亡的場景的那種痛苦而瑟瑟發抖,是恐懼;對亡故親人的思念而希望死亡後的團聚,是嚮往。
死亡其實是一件複雜的事情,它不僅僅是呼吸心跳的停止、生命體徵的喪失,還是巨大的心理困境、人性的困境和倫理困境。
心理學家歐文亞隆在《直視驕陽》中說,對死亡的焦慮伴隨著我們整個人生。他認為,許多人所患的焦慮、抑鬱等症狀,皆是由死亡恐懼所引發。
一位嚴重鼻炎患者,常常在睡夢中感到窒息而醒來,他擔心某天自己窒息時醒不過來就會這樣死去。於是,夜裡他保持著高度的覺察狀態,不敢睡熟,非常痛苦。
一位同事,在理髮店刮鬍須刮破了一點皮膚,他擔心可能感染愛滋病;家中裝修貼了壁紙,他擔心會有汙染,怕家人得白血病,將房子空置了一年半仍不敢入住。他非常焦慮,處處小心。
一位獨居的老人非要讓海外的孩子把他送到養老院,因為害怕獨自在家生病或受傷,沒有人發現而沉默地死在家裡。
……
死亡焦慮無處不在,人們擔心死亡帶來的痛苦,擔心萬事成空的悲哀。
人生,就是一場走向死亡的過程,每個人都希望這個過程要漫長一些,少一些痛苦,少一些孤獨。
只有明白了死亡,看淡了得失,我們才能獲得內心真正的自由,好好享受生活,享受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