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是一系列以沙漠為背景的故事。因為一本地理雜誌的吸引,三毛背著行囊走進了荒涼單調的撒哈拉沙漠,在沙漠中尋找感受生活的真善美,書中每個故事都充溢著一種浪漫、濃情的異域情調,字裡行間反
映著大沙漠獨有的地形地貌與風土人情。
內容簡介
《撒哈拉的故事》主要描寫了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時的所見所聞,與
當地相識朋友的故事,每個故事都透露出這個隱忍女子對生活的熱愛和面對困難的堅定。由十幾篇精彩動人的散文結合而成,其中《沙漠中的飯店》,是三毛適應荒涼單調的沙漠生活後,重新拾筆的第一篇文章,從此之後,三毛便寫出一系列以沙漠為背景的故事。
三毛用自己的心去適應、關懷這片大沙漠,在她的筆下,那些撒哈拉沙漠的人和物變得豐富多彩。三毛以一個流浪者的口吻,輕鬆地講述著她在撒哈拉沙漠零散的生活細節和生活經歷:沙漠的新奇、生活的樂趣,千瘡百孔的大帳篷、鐵皮做的小屋、單峰駱駝和成群的山羊。書中無論是荷西把粉絲當做雨來吃,還是他們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婚禮、去海邊打魚、白手起家建立他們沙漠上最美麗的房子,都滲透著彼此間濃濃的溫馨的愛意。
作者簡介
三毛,臺灣著名作家,英文名:ECHO,1943年3月26日出生於重慶,浙江省定海縣人。本名為陳懋平,1946年改名陳平,筆名「三毛」,1964年進入文化大學哲學系,肄業後曾留學歐洲,婚後定居西屬撒哈拉沙漠加納利群島,並以當地的生活為背景,寫出一連串情感真摯的作品。
1981年回到臺灣,曾在文化大學任教,1984年辭去教職,專職從事寫作和演講,1991年1月4日在臺北士林區榮民總醫院病房衛生間裡,三毛用絲襪上吊自殺身亡,終年48歲。她生前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廣為流傳,生平著作和譯作十分豐富,共有二十四種。
文集:《傾城》《溫柔的夜》《哭泣的駱駝》《夢裡花落知多少》《雨季不再來》《撒哈拉的故事》《送你一匹馬》《背影》《我的寶貝》《鬧學記》《萬水千山走遍》《稻草人手記》《隨想》《談心》《我的快樂天堂》《高原的百合花》《親愛的三毛》《我的靈魂騎在紙背上-三毛的書信札與私相簿》
精彩片段
1、「怪甜的,是什麼?」我沒好氣的回答他:「喉片,給咳嗽的人順喉頭的。」「肉做的喉片?我是白痴?」第二天醒來,發覺他偷了大半瓶去送同事們吃,從那天起,只要是他同事,看見我都假裝咳嗽,想再騙豬肉乾吃,包括回教徒在內。
2、荷西含情脈脈的望了我一眼,婚後他第一次如情人一樣的望著我,使我受寵若驚,不巧那天辮子飛散,狀如女鬼。
3、第二天晚上,我先做好三道菜,用文火熱著,布置了有蠟炬的桌子,桌上鋪了白色的桌布,又加了一塊紅的鋪成斜角,十分美麗。
4、去年冬天的一個清晨,荷西和我坐在馬德裡的公園裡。那天的氣候非常寒冷,我將自己由眼睛以下都蓋在大衣下面,只伸出一隻手來丟麵包屑餵麻雀。
5、荷西在這段時間內努力賺錢,同時動手做家具,另外將他的東西每天搬一些來我的住處。我則背了背包和相機,跑了許多遊牧民族的帳篷,看了許多不同而多彩的奇異風俗,寫下了筆記,整理了幻燈片,也交了許多沙哈拉威朋友,甚至開始學阿拉伯文。日子過得有收穫而愉快。
6、伸頭去看了一下荷西,他穿了一件深藍的襯衫,大鬍子也修剪了一下。好,我也穿藍色的。我找了一件淡藍細麻布的長衣服。雖然不是新的,但是它自有一種樸實優雅的風味。鞋子仍是一雙涼鞋,頭髮放下來,戴了一頂草編的闊邊帽子,沒有花,去廚房拿了一把香菜別在帽子上,沒有用皮包,兩手空空的。
7、漫漫的黃沙,無邊而龐大的天空下,只有我們兩個渺小的身影在走著,四周寂寥得很,沙漠,在這個時候真是美麗極了。
8、到了哈蒂家,看見一個骨瘦如柴的年輕女孩躺在地上,眼睛深得像兩個黑洞洞。摸摸她,沒有發燒,舌頭、指甲、眼睛內也都很健康的顏色,再問她什麼地方不舒服,她說不清,要哈蒂用阿拉伯文翻譯:「她眼睛慢慢看不清,耳朵裡一直在響,沒有氣力站起來。」
9、那時的姑卡梳著粗粗的辮子,穿著非洲大花的連身長裙,赤足不用面紗,也不將身體用布纏起來,常常在我的屋外呼叫著趕她的羊,聲音清脆而活潑,儼然是一個快樂的小女孩。
10、在沙哈拉威的風俗,聘禮是父母嫁女兒時很大的一筆收入。過去沙漠中沒有錢幣,女方所索取的聘禮是用羊群、駱駝、布匹、奴隸、麵粉、糖、茶葉……等等來算的。現在文明些了,他們開出來的單子仍是這些東西,不過是用鈔票來代替了。
11、因為料子染得很不好,所以顏色都褪到皮膚上,姑卡用深藍布包著自己時全身便成了藍色,另有一種氣氛。雖然她仍然赤足,但是腳上已套上了金銀的鐲子,頭髮開始盤上去,身體被塗上刺鼻的香料,混著常年不洗澡的怪味,令人覺得她的確是一個沙哈拉威女人了。
12、她的頭髮被放下來編成三十幾條很細的小辮子,頭頂上再裝一個假髮做的小堆,如同中國古時的宮女頭一般。每一根小辮子上再編入彩色的珠子,頭頂上也插滿了發亮的假珠寶,臉上是不用化妝品的。頭髮梳好後,姑卡的母親拿了新衣服來。
13、婚禮那天,罕地的家有了一點改變,骯髒的草蓆不見了,山羊被趕了出去,大門口放了一條殺好的駱駝,房間大廳內鋪了許多條紅色的阿拉伯地毯,最有趣的是屋角放了一面羊皮的大鼓,這面鼓看上去起碼有一百年的歷史了。
14、黃昏了,太陽正落下地平線,遼闊的沙漠被染成一片血色的紅。
15、屋角坐著一個黑得像炭似的女人,她是唯一坐在男人群中的女人,她不蒙頭,披了一大塊黑布,仰著頭專心用力的在打鼓,打幾十下就站起來,搖晃著身體,口中尖聲呼嘯,叫聲原始極了,一如北美的印地安人,全屋子裡數她最出色。
16、這時房內又坐進來三個老年女人,她們隨著鼓聲開始唱起沒有起伏的歌,調子如哭泣一般,同時男人全部隨著歌調拍起手來。
17、車子很快的在沙地上開著,我們沿著以前別人開過的車輪印子走。滿輔碎石的沙地平坦地一直延伸到視線及不到的遠方。海市蜃樓左前方有一個,右前方有兩個,好似是一片片繞著小樹叢的湖水。
18、四周除了風聲之外什麼也聽不見,死寂的大地像一個巨人一般躺在那裡,它是猙獰而又兇惡的,我們在它靜靜展開的軀體上駛著。
19、這些沙堆因為是風吹積成的,所以全是弧形的,在外表上看去一模一樣。它們好似一群半圓的月亮,被天空中一隻大怪手抓下來,放置在撒哈拉沙漠裡,更奇怪的是,這些一百公尺左右高的沙堆,每一個間隔的距離都是差不多的。人萬一進了這個群山裡,一不小心就要被迷住失去方向。我給它取名叫迷宮山。
20、我打開車門一面叫一面向他跑去,但是荷西已經踏進這片大泥沼裡去了,溼泥一下沒到他的膝蓋,他顯然吃了一驚,回過頭去看,又踉蹌的跌了幾步,泥很快的沒到了他大腿,他掙扎了幾步,好似要倒下去的樣子,不知怎的,越掙扎越遠了,我們之間有了很大一段距離。
21、我往四處瘋狂的亂跑,希望在地上撿到一條繩子,幾塊木板,或者隨便什麼東西都好。但是四周除了沙和小石子之外,什麼也沒有。
22、四周除了風聲之外就是沙,鎊鎊的在空氣中飛揚著。前面是一片廣大的泥沼,後面是迷宮山,我轉身去望太陽,它已經要落下去了。再轉身去看荷西,他也正在看太陽。夕陽黃昏本是美景,但是我當時的心情卻無法欣賞它。寒風一陣陣吹過來,我看看自己單薄的衣服,再看看泡在稀泥裡的荷西,再回望太陽,它像獨眼怪人的大紅眼睛,正要閉上了。
23、又等了幾分鐘,我已完全鎮靜下來了。看看天空,大熊星座很明亮,像一把水杓似的掛在天上,小熊星在它下面,好似一顆顆指路的鑽石,迷宮山在夜間反而比日正當中時容易辨認方向。
24、沿著理髮店後面的一條小路往鎮外走,骯髒的街道上堆滿了垃圾,蒼蠅成群的飛來飛去,一大批瘦山羊在找東西吃。這一帶我從來沒有來過。
25、經過一間沒有窗戶的破房子,門口堆了一大堆枯乾的荊棘植物。我好奇的站住腳再仔細看看,這個房子的門邊居然掛了一塊牌子,上面寫著「泉」。
26、這個房間很小,沒有窗,加上那一大水槽的水不停的冒熱氣,我覺得心跳加快,汗出如雨,加上屋內人多,混合著人的體臭,我好似要嘔吐了似的。挪到溼溼的牆邊去靠一下,才發覺這個牆上積了一層厚厚如鼻涕一樣的滑滑的東西,我的背上被粘了一大片,我咬住牙,連忙用毛巾沒命地擦背。
27、這是一張已經四周都磨破角的照片,裡面是一個阿拉伯女子穿著歐洲服裝。五官很端正,眼睛很大,但是並不年輕的臉上塗了很多化妝品,一片花紅柳綠。衣服是上身一件坦胸無袖的大花襯衫,下面是一條極短已經不再流行的蘋果綠迷你裙,腰上系了一條銅鏈子的皮帶,胖腿下面踏了一雙很高的黃色高跟鞋,鞋帶子成交叉狀扎到膝蓋。黑髮一部分梳成鳥巢,另一部分披在肩後。全身掛滿了廉價的首飾,還用了一個發光塑膠皮的黑皮包。
28、櫃檯上擠了一大群亂鬨鬨的沙哈拉威男人,生意興隆極了。學車這事,在沙漠是大大流行的風氣,多少沙漠千瘡百孔的帳篷外面,卻停了一輛大轎車。許多沙漠父親,賣了美麗的女兒,拿來換汽車。對沙哈拉威人來說,邁向文明唯一的象徵就是坐在自己駕駛的汽車裡。至於人臭不臭,是無關緊要的。
29、正午的沙漠,氣溫高到五十度以上,我的汗溼透了全身,流進了眼睛,沙子在臉上颳得像被人打耳光,上課才一刻鐘,狂渴和酷熱就像瘋狗一樣咬著我不放。
30、五十度氣溫下的正午,只有烈日將一排排建築短短的影子照射在空寂的街道上,整個的小鎮好似死去了一般,時間在這裡也凝固起來了。
31、灼人的烈日下,我雙手提著水箱的柄,走四五步,就停下來,喘一口氣,再提十幾步,再停,再走,汗流如雨,脊椎痛得發抖,面紅耳赤,步子也軟了,而家,還是遠遠的一個小黑點,似乎永遠不會走到。
32、撒哈拉沙漠是這麼的美麗,而這兒的生活卻是要付出無比的毅力來使自己適應下去啊!
33、荷西上班去了,我就到家對面的垃圾場去拾破爛。 用舊的汽車外胎,我拾回來洗清潔,平放在蓆子上,裡面填上一個紅布坐墊,像一個鳥巢,誰來了也搶著坐。 深綠色的大水瓶。我抱回家來,上面插上一叢怒放的野地荊棘,那感覺有一種強烈痛苦的詩意。 不同的汽水瓶,我買下小罐的油漆給它們厚厚的塗上印地安人似的圖案和色彩。 駱駝的頭骨早已放在書架上。我又逼著荷西用鐵皮和玻璃做了一盞風燈。 快腐爛的羊皮,拾回來學沙哈威人先用鹽,再塗"色伯"(明礬)硝出來,又是一張坐墊。
34、他們甚而有點偏心,我一到櫃檯,還沒有擠進去,他們就會公然隔著胖大粗魯的女人群,高聲問我:"今天要什麼?"我把單子遞過去,過了一會兒,他們從後門整盒的裝好,我付了錢,跑去叫計程車,遠遠車還沒停好,就有軍裝大漢扛了盒子來替我裝進車內,我不出半小時又回家了。這裡駐著的兵種很多,我獨愛外籍兵團。(也就是我以前說的沙漠兵團。)
《撒哈拉的故事》讀後感
淡黃色的封面,封面中右處寫著「撒哈拉的故事」,題目的下方印著作者的名字——三毛,左上角印著「三毛全集」的字樣,除此之外再沒有多餘的圖案和文字。可就是這本看似平凡無奇的小書裡深藏著撒哈拉的秘密,令我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撒哈拉的秘密令人驚奇。
這裡常年乾旱,當地的居民渾身上下充斥著令人作嘔的氣味。直到一個名為「泉」的浴場出現,撒哈拉人洗澡的秘密才被作者挖掘:他們準備好冷水,在溫度極高的房間用石片來回刮去身上的汙泥再用冷水清洗。那濃稠的黑汁順著皮膚滴落地板,形成一小塊汙塊。更加無法想像的是他們用水管伸入體內來清洗身體內部。
這種特別的洗澡方式令我感到驚奇,我難以想像住在沙漠裡的居民三到四年只是洗一次澡。這兒可是撒哈拉沙漠!陽光刺眼,黃沙漫天。試想下,在炎炎烈日下全身汗溼,黃沙飄到衣服裡卻不能洗澡,刺鼻汗臭味終年環繞全身。別說是三到四年,就連三到四天洗一次澡,都讓人難以接受。這本書讓我知道了一滴水是多麼的珍貴,隨隨便便就把水浪費是多麼可恥的一種行為。
撒哈拉的秘密醜陋無比。
這裡的小女孩十歲就要結婚,父母像販賣人口一樣把女兒「嫁」出去。所謂的結婚初夜,僅僅是新郎通過暴力奪走小女孩的貞操,在女孩的心底劃上一道不可磨滅的傷疤。
看到這裡我感到心寒,閉塞落後的習俗下,每個人都是一副醜惡的嘴臉,就這樣目睹著暴力的發生卻沒人阻止。也許是習慣了吧,習慣了這種事情的發生漸漸也就習以為常。這種行為已經和犯罪掛鈎,但在撒哈拉,這種醜陋的習俗將繼續延續下去。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自己是多麼的幸運,我生活在一個法制的國家,這裡和平安定,小女孩的經歷不會在我的身邊發生。
撒哈拉的秘密有趣可愛。
當三毛裝修好她和荷西的家時,來拜訪的客人源源不斷——荷西的同事,周邊的鄰居,周邊商店打工的小夥子……他們給這個沙漠帶來無限的生機活力,也給三毛帶來困擾。同事在家裡嘗到獨一無二的美味中國菜,鄰居無賴的借走生活用品,不僅如此還放羊踏破了三毛家的屋頂……
書中最有趣的描寫是,鄰居借不到東西時會故意流露出可憐的表情,那小眼睛裡發出乞求的目光。但一旦把東西借出,它就如潑出去的水一樣一去難回,真是無可奈何卻又有趣。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撒哈拉居民的可愛,他們雖然有些無賴但卻充滿著當地的風情。
《撒哈拉的故事》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寶藏等待著人們來尋找,每個讀完這本書的人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就像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種哈姆雷特一樣。對我而言,它神秘,它悲傷,它有趣,它值得一讀。
《撒哈拉的故事》這一本書是我第一次深入去接觸三毛這一個作家,三毛我聽說的算是比較多,而真正仔細閱讀她的作品的就只有這本。說真的我個人對閱讀什麼的真的沒多大興趣,我會選這本書,是因為書名而吸引。我喜歡去旅遊,喜歡去看各個地方的特色,而撒哈拉沙漠更是引起我對它的好奇心。
《撒哈拉的故事》講述的是三毛在偏遠沙漠所經歷的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故事。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了一個灑脫隨性,有夢想,執著的三毛。
在酷熱難耐,物資匱乏的沙漠中,三毛和荷西依然能夠在沙漠中生活得樂趣橫生真的是難以想像。三毛剛來沙漠,荷西帶領三毛去他們居住的地方,房子中間一塊四方形的大洞,一間較大的面向著街,另外一間,小得放下一張大床之外,只有進門的地方,還有手臂那麼寬大的一條橫的空間。
廚房是四張報紙平鋪起來那麼大,有一個汙黃色裂了的水槽,還有一個水泥砌起的平臺還有個簡陋的浴室,地是水泥地,高低不平,牆是空心磚,沒有塗石灰。而對於這一間這個不能再簡陋的小屋三毛並沒有灰心,而是燃起對生活的信心。三毛和荷西用他們的力量去改造自己的房子。白天荷西在外工作,三毛單獨一個人去市場拖回別人扔在路邊的木料,每隔幾個小時便去守著它們,殊不知這些木材原是裝棺材的木箱,得知真相後,她倆哈哈大笑,反而更喜歡自家特別的新桌子。這樣的笑話實在弄出不少,但他們在擁有樂趣的背後,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心酸是我們很難體會的。
在沙漠中少不了的當然是那裡的當地人——撒哈拉威人。撒哈拉威人的外表上看上去都是極骯髒而邋遢的,不清潔的衣著和氣味,使人產生一種錯覺。在《沙漠觀浴記》那章中更是看得令人目瞪口呆,那些洗澡的人用一片小石頭刮自己的身上,那不知多久沒洗澡的身子全身的黑漿都被刮出來了,整個浴堂都充滿著令人噁心的東西,不禁讓人覺得反胃。
三毛和荷西對人和氣,不小氣這一點,讓他們的鄰居充分給利用,什麼千奇百怪的東西都來借,給了他們不會還,基本上除了三毛的牙刷和三毛的丈夫,家裡的東西都借過了。而你不借給他們他們就說傷害了他們的驕傲,真是讓人可恨又好笑的撒哈拉威人。同時他們又是無知的人。
在《收魂記》中三毛為大漠中的女子拍照,而這家的男子卻說三毛收了她們的魂,以為她們快要死去。當三毛拿出鏡子,照在老人的面前時,他們看了一眼鏡子,大叫得幾乎翻下車去。可見他們的無知,處於遼闊的大沙漠中,面對浩瀚的黃土,腦海裡有的是那些愚昧的說法,真是令人可憐。
當地人思想落後且迷信,善良者有之,但更多人往往以自己的利益為重。《啞奴》這一篇就很好得體現出來。這一篇也是我在這本書中最喜愛,最感動的一篇。啞奴這一家一生都要為財主做事。當地的土財主們肆意差遣奴隸為自己掙錢,而三毛看不慣這踐踏人權的事,不顧當地人的勸告和啞奴成為了好朋友,她常常給啞奴送去食物,請他來家裡做客,偷偷塞給他錢,啞奴非常感激並請三毛和荷西到他家做客。啞奴他是最好的泥水匠,擁有這一身的好本領,本應該有很好的生活,但他是奴隸,註定是貧窮的,但他沒有對生活感到絕望,因為他有一個家,儘管他的太太是一個白痴,他做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家。
雖然他做的一切都是因為他身為奴隸所要做的但正如他自己所說「我的身體雖是不自由的,但我的心是自由的。」一個身體受到約束的人,能夠說出這樣的話,他的內心是足夠強大的。但是他最終的命運還是逃不過要被財主用來做買賣交易,三毛得知,在啞奴臨走之際,三毛哭著把一條彩色大毯披在啞奴的肩頭,啞奴卻掙脫枷鎖把東西都遞給妻與孩子們,他竭力地想對太太說話,卻發不出一點聲音,三毛哭著看著啞奴離開,她只能看著卻不能幫啞奴脫離分離的絕境 ……
在這本書更為重要的是愛,那一份荷西對三毛真摯的愛。在別人認為三毛這一舉動是個笑話時,荷西是唯一不笑話她,不阻止她,更不拖累她的人。當初三毛不顧一切來到撒哈拉,荷西只是默默的收拾行李,在沙漠找到了工作,等著三毛踏上那片土地。荷西對三毛的愛雖然沒有轟轟烈烈,卻平凡得偉大。三毛是一個一意孤行的倔強女子,但當有一個人願意為了她去沙漠裡受苦時,這個倔強的女子已經決定要跟那個人天涯海角一輩子流浪下去了。這平淡深遠的結合,意味著不離不棄。在荒山的那一個驚心動魄的夜晚,三毛沒有選擇離去,而是想盡辦法營救心愛的丈夫;在符咒讓三毛痛不欲生的時刻,荷西一直陪在她身邊,因擔憂而變得慌亂。這就是簡單卻深刻的愛。如三毛所說 :「飛蛾撲火時,一定是極快樂和幸福的。」這樣的愛,令人肅然起敬。
看完整本書讓我有種想立馬收拾行裝,遊走天下的感覺,可我沒有三毛那麼果斷。一個女子,僅因為兒時的夢想,僅因為那一半的鄉愁,毅然背起行囊,踏上那未知卻又嚮往的神秘大漠。沒有猶豫,沒有遲疑,不顧眾人詫異的眼光。那該是一個多麼隨性的女子。連她自己也說,「我在這個世界上,向來不覺得是芸芸眾生裡的一份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著的軌道,做出解釋不出原因的事情來」。三毛是聰明的,她不會讓自己被束縛在一片狹小的天地,她由來嚮往自由,喜歡我行我素,所以才會有《撒哈拉的故事》,所以才會有在她裝點下異常美麗的沙漠。要知道,擺脫塵世的束縛,只做自己,沒有一顆堅定的心與非凡的勇氣,是萬萬不能做到的,縱使做到了,亦不能堅持下去。但三毛做到了。
我也想像三毛那樣的隨性,我行我素。之前看過一本書,書裡面有句話我很喜歡,一個人旅行以為自己看得多的是這個世界,可在當中看得最清楚的是自己。一個人不願意去嘗試永遠都不知道自己的潛力有多大,在旅行中所遇到的正是未知的,等待自己去探討的東西也是數不清的,趁著年輕,為什麼不出去走走,看看不一樣的世界。
我真的非常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但前提必須要充實自己,有能力去應對未知的世界,我相信總有一天我會完成我自己的著一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