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無定法,是說寫作文的構思沒有固定的章程,有很多可以想像和發揮的空間。寫作文無定法,那教作文有沒有定法呢?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似乎教作文也無定法。最傳統的作文教程,一般都是從審題、立意開始,然後是選材,到結構語言。有的則是分文體教學,按記敘文、說明文和議論文來教學。還有的以作文寫作技法為主,例如怎麼寫景,怎麼寫人;或如何開頭,如何結尾。
我在對孩子的作文訓練中,特別注重讀後感的訓練。我認為,讀後感是一切作文的基礎,掌握了讀後感的寫法,任何文體,對孩子來說,都不再困難。
讀後感,就是讀一篇文章或本一本書籍後的所思所感所想所悟。由此也可以引申到觀後感,如看總影片,或一個電視節目,道理都是相通的。
讀後感從結構上講,主要分為四部分:
一 交代起因
交代起因,就是先簡單介紹所讀的文章或故事的名字。所用筆墨不多。
二 概括內容
讀後感一定是針對某個特定的故事情節,或某個人物形象,或其他事件。必須給讀者先有個概括介紹,讓讀者明白文章的感想從何而來,
三 所思所想
故事介紹完之後,就要談到自己從故事中獲得的思想或情感。這也是文章的主題思想,是文章的核心部分。
四 聯繫引申
有些孩子寫讀後感,把感想寫出來,就算完事。這是不妥當的。從文章或書籍收穫得的感想,要對自己或讀者有啟發教育意義,要對人們的實際生活產生實際的影響,所以應該把感想與實際生活聯繫起來進行闡述,這樣才算是落地,否則會讓讀者感到文章的感想,是無病呻吟。
會寫讀後感,就意味著孩子具備了閱讀寫作的多種能力。
能較好地對故事的概括介紹,說明孩子理清了書籍或故事的脈絡,也分清了主要內容和次要內容,是邏輯思想成熟的表現。
所思所想,一方面說明孩子真正讀懂了文章的內涵,另一方面展示了孩子對問題的本質理解、深入思考和提煉觀點的能力,是孩子思想力進步的體現。具備了這種能力,也就具備了從閱讀中獲取知識,陶冶性情的能力。
讀後感會寫了,其他文體自然也會寫,因為任何一種文體,都與讀後感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或者說都是讀後感的變形。
記敘文,需要敘述一件完整的事情,然後從事情中提煉中心思想。如果所敘述的事情當作所讀的內容,也就與讀後感差不多了。
議論文,針對某一具體內容提出論點,然後進行闡述和論證。具體的內容可以看成是所讀的內容,論點可以看成是所思所想,而闡述和論證過程,則與讀後感中的第四部分可以吻合。
寫景散文,我們都知道寫景散文不能僅僅簡單列舉景物,而要包含豐富的思想情感。看到景物,當然也可以看成是在讀,在觀,只不過所讀所觀的不是書本,也不是電影,而從是虛構走向了現實,是真實世界的一切。那我們且把它看成是在讀一幅畫吧,這樣是不是也可以寫讀後感了。至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當然就類似於讀後感中的所感了。
也許有人會認為,說明文與讀後感沒有類似之處。其實不然,說明文看似與讀後感風馬牛不相及,那只是它們之間的聯繫更為間接,不那麼明顯罷了。作者要介紹說明一件事物,必然是對此事物也有某種情感,才會產生說明的動機。比如一件喜愛的玩具,一項熱愛的手工製作過程等等,只是在說明文中,思想感情的表達不佔文章的主要部分而已。
要把讀後感寫好,或者說對孩子們挑戰最大的,就是感想的部分。不少孩子在寫讀後感中,概括介紹之後,所思所感要麼流於表面,喊一些空洞的口號;要麼落入俗套,了無新意。這是因為孩子們缺乏思想力所致。
所以,提高孩子的思想力,對於寫讀後感,或寫任何作文都有很重要的意義。它決定著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否真摯、感悟是否深刻、見解是否獨到,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鮮明深刻,是否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或深思,是作文成敗的關鍵。
孩子思想力不好,客觀原因是孩子年齡限制,生活經驗和閱歷不夠豐富,思想不夠成熟。但孩子的思想力,是可以通過訓練得到提高的。方法之一就是多給孩子看一些哲理故事。
好的思想力,需要從多角度觀察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得到不同的觀點(這一點,在我的《閃思作文第五講》視頻中已有舉例說明),還需要通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它屬於哲學思維的範疇。
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神話故事、成語故事或寓言,其中都包含有豐富的哲理。孩子們閱讀這些故事,可以學會怎樣去對一件事情進行本質的和哲學的思考,可以學會觀察的角度、思考的方向以及提煉思想或觀點的著力點。
長期閱讀哲理故事,孩子的思想力必然得到相應的提高,寫出來的作文,其主題思想也會與眾不同,令人耳目一新,自然能寫出更多更成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