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CC爸媽授權轉載,原標題《看遍千冊書,寫不出一句讀後感?不想娃上學落後現在一定別做錯這件事!》,作者:C媽,未經允許請
前幾天有個朋友來找我「取經」:
孩子上小學二年級了,每次寫讀後感都愁得想哭。朋友非常不明白,從小給娃買書就沒斷過,為什麼看盡了千冊書,卻連句讀後感都寫不出來?朋友的意思是你文筆好,給點意見,怎麼讓孩子會「寫作」?因為CC馬上也要上小學,所以,我很認真地思考了這個問題,又專門跟當小學老師的朋友諮詢了一下這種情況。
沒想到,卻發現了一個重要的啟蒙誤區,說實話,我很後悔沒有帶CC早點這樣做,好在,現在開始也不晚。
這篇文章,算是給朋友一份答卷,也希望號裡孩子還小的媽媽,現在就提起注意,不要娃長大再後悔哦。
當我把朋友孩子的問題,拿去討教當小學老師的朋友時,她沒有半點驚訝,一副閱娃無數大都如此的樣子,反而先問我,你聽過傳說中的「三年級現象」吧,但你知道為什麼從三年級開始,孩子們的成績才開始拉開嗎?
因為有了作文。
三年級之前學的知識都是「死知識」,譬如拼音、加減法,或早或晚,孩子們都能學會,只是掌握的快慢和熟練程度不同,但作文就不一樣了,作文是活的。
想要作文好,大量的閱讀積累絕對是必要的,但是「會讀」更重要!作文考察的是孩子閱讀理解的能力,而閱讀理解能力背後,實際是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
譬如同一本書,有的孩子看完獲益良多,並能積累為自己的素材,有的孩子讀完就忘。或是同一個題目,有的孩子能準確明白出題者背後的意圖,有的孩子審題都跑偏。
閱書千冊,有的孩子已經能編小故事了,有的孩子卻寫不出一句讀後感。這個能力是不可量化的,也不是單靠老師能教出來的,在早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就應該早早的重視起來。
因為如果你不教,孩子只會傾向通過本能去思考問題,而非邏輯路徑。獨立思考的能力,必須通過教育者的引導。
這個結論對我的影響很大。
在這之前,我更加遵循的是讀繪本不提問題,因為不想讓娃覺得讀繪本是在做題,因為有壓力,進而失去閱讀興趣。這本身沒錯,甚至在最初培養孩子閱讀興趣時沒錯,但隨著孩子長大,讀書興趣的增強,僅僅停留在追求「喜歡閱讀」上,是遠遠不夠的。
不提問的初衷是不讓孩子回答「標準答案」,而不是「不去思考」。 聰明的媽媽一定要善於提問題,通過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訓練孩子的思考力。
可思考卻是一件有點費腦子的事。
如果你不要求,想來娃是不願意攬這件難事的,對寶寶來說,只聽不思考,無疑是最過癮的,就像大人追肥皂劇,但這樣是形不成閱讀力的!
美國一個研究機構專對孩子獨立思考能力的發展劃分了幾個階段,C媽結合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小蝌蚪找媽媽》,展示下如何提問,能幫助孩子發展並提高相對應的思考力。
01、第一階段
階段特點:能回答問題,能說出同意或不同意,但不太能充分說出理由。
這個階段主要幫孩子梳理訊息,完成繪本基礎信息的累積。我們的提問以實現基礎記憶為目的,問題要儘量簡單,以單一答案或Yes/No為主。
可以這樣提問:
烏龜媽媽有幾條腿?小蝌蚪最後找到媽媽了嗎?
02、第二階段
階段特點:能說出一些同意/不同意的理由,可以用一些完整的句子來表達自己。這個階段,我們就可以幫娃簡單梳理一下故事的脈絡了,比如情節的先後順序、故事的大意等。
可以讓孩子嘗試複述,看他是否真的懂了,不只拘泥在單一的複述層面。
烏龜為什麼不是小蝌蚪的媽媽?小蝌蚪長大跟小時候有哪些變化?小蝌蚪為什麼找媽媽?
03、第三階段
階段特點:思想逐漸成熟、豐富,能給出具體的例子和證據支撐自己的想法。
這時娃有能力進行初步的學以致用了,能把從書裡看到的知識和其他地方的信息聯繫起來了。我們可以問出更深層、值得去思考的問題,並嘗試讓孩子結合實際說出充分的理由。
比如我是這樣提問CC的:
小蝌蚪長大後跟小時候不一樣,還有什麼小動物小時候跟長大不一樣?她認真地考慮了會兒,驚喜地回答:「毛毛蟲和蝴蝶,《好餓的毛毛蟲》裡講過,毛毛蟲長大了就是蝴蝶,就像蝌蚪小時候和長大了也不一樣」。如果你也像小蝌蚪一樣找不到媽媽了,你會用什麼辦法找呢?會站在跟媽媽分開的地方不走遠,找穿制服的叔叔阿姨,給媽媽打電話。
04第四階段
階段特點:有了前幾個階段的基礎,能在各種場景下進行獨立思考和提問,並養成這樣的思維習慣。
在這個階段,孩子會對自己得出結論的論點進行分析評估。我們的提問方向可以是讓他們客觀地進行自我評價,引導孩子結合自己的認知出發,去思考它的決定恰當與否。
如果你是小蝌蚪,你會通過什麼方法找到媽媽呢?你覺得媽媽最有特點、跟別的媽媽可以區分的地方是什麼呢?
每個孩子的思考能力發展都是先從低階思考能力開始,只有掌握了這個層面的能力後才能上升到新的層面,然後逐步提高,一直到最高階的熟練運用。
而每個層面都有一個「最近發展區」,需要教育者用針對性的啟發式提問,引導孩子跳一跳,才能幫他夠得著。
一項研究發現,父母陪伴孩子閱讀時,若引導孩子說話,通過提問、互動等方式與孩子交流,讓孩子的大腦必須思考,孩子的智力會提高6分。
如果只是買書給孩子看,卻沒有互動,孩子的智商不會有任何改變。
現在我給CC講故事,引導她分析的時間可能比單純讀故事的時間還長。因為我明白想要把孩子往「獨立思考」的路上引,避開傳統的「填鴨式提問」,只要注意不打斷孩子自己的閱讀思路,教育者的善於提問,才能充分調動孩子的高階思維,比如細節觀察能力、因果邏輯思維、事件發展順序、批判性思維……
最後,C媽再分享給大家幾個有效的思維引導句式,努力使你提的問題,讓娃做出這樣的回答
▼(可以寫出來貼在牆上,隨處看到、想到,對培養高階思維力很有幫助哦)
我同意,因為 ...
我不同意,因為 ...
我覺得,因為 ...
我推斷,因為 ...
我預測,因為...
我質疑,因為 ...
我認為,因為 ...
我的理論是,因為…
C媽說:
愛因斯坦說過:「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不下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樂趣。」教育的本質,不是學習知識,而是訓練大腦學會思考。而父母有啟發性的引導和提問,才是幫助孩子武裝學習能力和思維模式的關鍵!我堅信,獨立思考的能力絕不僅僅體現在學習成績上,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今後審時度勢、抓機遇的能力都非普通孩子所能及,它甚至能決定孩子今後事業的高度和人生的成就。
今天的文章來自CC爸媽,原創公眾號「CC爸媽」(ID:cc-bama):「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C爸-中國醫科大學碩士,C媽-報社育兒編輯;養娃需要雞湯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嬰幼兒餵養、睡眠、疾病、心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