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這一生如此短暫,面對死亡,你會恐懼嗎?

2020-12-07 騰訊網

們大部分的人在眾人期待與歡呼中來到這個世界,又在眾人的哭泣中送離這個世界。每個人總有一天會死去,你會害怕嗎?歷經滄桑,受盡磨難活著的意義又是什麼?

人死去會是如何的情景,這個問題總是在我的腦海中浮現。仍然記得小學時候偶爾望著窗外發呆就會想到人死後會是什麼樣子,不禁心裡一涼。現在偶爾在睡夢中夢到死亡,心裡都會一陣空虛。

於我這個年紀回答對於死亡你會害怕嗎,我的回答是當然會害怕。

對於現在

人世間還有太多我留戀的東西。像我的親人,我的愛人,我的朋友我還沒於他們相處足夠的時間,他們是我在這人世間深深的羈絆。人世間的大好風景我還沒看夠,光是祖國的大好河山,大好景色我都沒來得及欣賞幾處,更何況還有全世界的美麗風景。人間的美食我還沒有嘗遍,怎能捨得放過一道道暖人脾胃的美食呢。我雖然每天過著不停重複的生活,但我卻異常捨不得這些人情世故。

對於歷史

記得以前看過一個問答「假設能回到古代你願意做趙高、秦儈這種遺臭萬年的奸臣嗎?」很多的人回答是肯定的原因只有一個,雖然他們遺臭萬年但是他們的名字及事跡卻被後人所記住。從古到今,有多少生命來到這個世界,而被後人所記住的又有多少人呢?大部分人在死後幾十年就會被歷史所遺忘,人世間再也沒有人記得這世間我們曾來過。

對於未來

未來總有無限種可能,科技的不斷更新換代,一個個以前看似讓人絕望的問題被攻克。那未來會是什麼樣的,我很好奇未來的人類將會走向何方。縱使我天馬行空的想像我也很難想像那樣的場景,我想親身經歷,去體驗未來的生活。

神龜雖壽,猶有盡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凡人皆有一死,縱有不舍,卻是天命。但於我現在的年紀,我看不透生死,我害怕死亡。或許等到垂垂老矣的年紀再來看,又會是另一種心境。

生命是一趟單行線,我們走的每一步也都落地無悔。一生總有無限寬廣的可能和視野去勘探,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關上的門,卻總可以找到開著的窗。

生命的中途有千萬種可能,如果讓我選,我寧願當荒野寺廟的和尚每天吃齋念佛。也不願在世俗中悲喜傷痛,一次次的經歷都是在自己心尖上挖肉,慢慢的疤痕累累,連刀都扎不進了。很多人或許會有這種感受生活無時無刻都讓我們在歷經滄桑,受盡磨難,然後很多人會問,那我們活著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像宇宙中的一粒塵土,茫茫宇宙,我們苦於沒有方向的飄蕩,很多時候,不是我們找不到方向,而是我們看不到未來。仿佛上帝給我們關上門的時候也一併將窗也關上了,我們在屋裡徘徊,找不到任何出路。或許這是很多人對生活的迷惑,不然何來靈魂一問「我們為什麼活著?」

就像《活著》這本小說裡,餘華說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我們活著承擔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忍受現實帶給我們的磨難與艱辛,偶爾還能享受生活帶來的幸福和快樂。

活著本身就是一種侍奉,是對生命的一種侍奉。

相關焦點

  • 面對死亡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怎樣活好這一生
    首先思考一個問題:假如今天是你最後一天,你是怎樣的心情?你該怎樣度過這一天?我們面對死亡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怎樣活好這一生。在我們的傳統思維習慣當中,死亡,我們是儘量避而不談的話題。可是,不談死亡,難道死亡就不會來臨嗎?不談死亡,人就不會死嗎?
  • 面對死亡,逃避或恐懼是無效的,最好的辦法是:向死而生!
    有些人歌頌生命,有些人歌頌死亡,比如詩人狄金森、作家莫迪亞諾、《少女與死亡》的作者圖尼埃爾,以及昆丁·塔倫蒂諾的暴力美學電影。不僅西方如此,東方亦如此。對於死亡,孔子認為先把勝過好,然後才是死,所以他說「未知生焉知死」。
  • 人類為什麼會對死亡產生恐懼?是基因決定的,還是後天習得的
    我是一個無神論唯物主義者,所以她很愛在我面前進行「傳教」,從前我們一起談論死亡的命題時,女人總說死亡不是真正的結局,死後會去往另一個世界,沒什麼可怕的。但是當死亡來臨時,她感到了恐懼。有一天我去醫院看她,她抱著我哭,她用懷疑的語氣哽咽地問我:「真的如你所說人死如燈滅,真的沒有天堂,沒有往生嗎?」我沒有回答她。
  • 面對死亡的時候,你,會害怕嗎?
    人說:生死之間有大恐怖,生於心,顯於身。回想起了某一個夜晚,夢中生了病需要打點滴,結果醫生用錯了藥導致心跳加速到仿佛下一秒就會爆炸,氣急敗壞的我對著醫生一陣嘔吐芬芳,那一刻感覺離死亡真的好近,醒來的一剎那,我緊緊的抱著你,和你訴說著夢中的一切,你卻嘲笑著我的膽小,卻不知我不是害怕死亡,而是......捨不得你。從我們降生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會走向死亡的結局,這是生命的規律,沒有人能逃脫它的束縛。
  • 面對死亡,我的選擇是...... 文茜大姐大
    當我們是「未亡人」時,我們選擇相信靈魂,接受永生、篤信輪迴……坦白而言,這一切「迷」中之「信」,只因為我們無法直視死亡。就這麼走了嗎?千億光年之前死掉星球的黑洞在宇宙中都仍有回音。人,活蹦亂跳的,舞劍群雄的……死了,一把罈子裡的灰,就如此嗎?
  • 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和悲傷,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入殮師在學習殯葬專業時,都曾被教導:沒有不同於常人的強大心理素質,基本做不了這一行。除了要勇於面對死者屍體的恐懼,還要忍受常年無人理解支持的痛苦。沒有人主動跟他們交朋友,更不可能有肢體接觸。常年找不到對象,逢年過節親人都閉門不見。他們常年處於這種孤獨的心理狀態,有的人忍受不了選擇放棄,但依然有人依然堅持著自己熱愛的事情。
  • 「人死了,是去哪兒了?」閉口不提的死亡教育,才最讓孩子恐懼
    趙彬彬忽然一愣:「這個太深奧了,我得想一想.....我覺得,人死了其實哪也沒去,就是變透明了。」徘徊在死亡邊緣的小亮,面對這個答案,有點遲疑,又繼續追問:「我會在手術中死掉嗎?」趙彬彬沒有正面回答,溫和地反問:「你這是從誰那聽的?」
  • 好心情從哪來|健康篇4我們到底在恐懼什麼?疾病、痛苦還是死亡
    這是拂塵記的第485篇原創文章,字數1909,閱讀大概需要3分鐘每個人剛出生時,懵懂無知,隨波逐流,吃喝拉撒、學習長大,等到工作成家,擁有越來越多,我們會有煩惱有痛苦,有了恐懼,無知者無畏,無畏者無懼。一 你思考過生命嗎?
  • 面對死亡,每個人都會感到恐懼嗎?我們有哪些選擇
    我就跟他說最好打報告回去,她可能是怕你擔心,著急,故意說的不嚴重。因為咱們這裡一個蘿蔔一個坑,公司還要準備派人需要時間,免得真的有事你後悔。他有些犯難:父母和其他親人他沒提過這事,可能真的沒什麼事!況且,還有4個月合同就滿了,這樣回去,要被扣掉派遣費,代理費,來回機票等很多費用,可能兩個月白幹了,我再考慮考慮吧!
  • 「媽媽,你會死嗎」?面對這種問題,家長可4步進行「死亡教育」
    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我們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教育,感恩教育、親子教育等等……但是中國的死亡教育仍未受到重視。當談及死亡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變了臉色,迴避死亡教育。因此孩子遇到關於死亡的問題,往往會感到困惑,並且會去諮詢父母。案例在前一段時間,小紅在電視上,看到一段病人死亡的片段。小紅很恐懼,便問媽媽:「媽媽,你會死嗎?」
  • 主持人李詠離世:當我們第一次集體面對死亡
    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卻拒絕不了死亡。這就是死亡的權柄,它無情地轄制著每個人的生命。 死亡之所以帶給人如此刻骨銘心的傷痛,是因為它不可逆轉,死亡讓我們這些「不相干」的人為李詠惋惜。作為中國人最避諱的詞,人們往往談「死」色變。
  • 為何人面對死亡會恐懼?科學家給出了解釋,只因我們體內有它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走向滅亡,大自然的發展規律我們要遵守,同時我們也是無法改變的,即使人類作為地球上的高級生物也避免不了這樣的發展規律,人生老病死也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每天都會有人離開這個世界。
  • 在疫情時代的驚濤駭浪中,我們每個人如何正確面對現實
    為了活下去,拼命的去工作我能夠理解而且這是事實,但為什麼有些人卻面對生存的壓力甚至死亡的恐懼卻毫不在意似的忘情放縱呢?如果有人告訴你:你離死只有一步之遙!你會做什麼?如果你深入的去了解這個實驗資料,你就會發現有的資料表明,人們因為死亡顯化而更喜歡購買奢侈品,還有些人則會變得更加物質主義,甚至有研究表明對性生活需求更多且放縱,或者追求速度和狂野的駕駛不顧自己的性命。這些表明上雜七雜八的觀察結果是否意味著「死亡顯化」這個詞語更具有研究的價值,那麼這些行為之間,有什麼共同點嗎?
  • JOJO:如何評價布加拉提短暫的一生?一個在黑暗中前進的男人
    初次看他,很容易被他外表騙了,不了解他的人,還以為他是一個變態,蘑菇頭、斑點衣,在這些虛偽的外表下,其實隱藏著一顆硬漢的心。幾乎看過第五部的人,都會愛上這個角色,甚至有人對布姐,做出如此的評價,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喜歡布加拉提的人,一種是不認識布加拉提的人。
  • 面對死亡,用愛告別,才能不留遺憾
    這只是一句電影的臺詞。但是這句臺詞,卻是無數人心裡的傷疤。即便在離開之前,你惦記的仍然是家人 | @玉2017年5月,患骨癌短短一年的小妹去世,回想她短暫的十八年青春,我竟沒有多少日子是好好陪伴過的。而我印象最深的是,徐濤、蔣勤勤朗讀的兩封信,一封是2001年患癌症的父親,寫給六歲女兒的信,面對無法對六歲女兒解釋的死亡和永別,這位父親在信上寫下,「爸爸和你玩了好多次捉迷藏,每次都一下子就被你找出來。不過這一次,爸爸決定要躲好久好久。」「爸爸要躲這麼久,你一定會想念爸爸,對不對?不過,爸爸不能隨便跑出來,不然就輸了。如果還是很想爸爸,爸爸就變魔法出現。
  • 死亡是什麼?怎樣克服死亡恐懼?︱讀佛典
    夕陽殘照,冷雨荒冢,一世繁華都化作了黃土一堆,枯骨一把,……這,大約是現世人生的必然歸宿。死亡冰冷暗黑,有去無回,爛漫於滾滾紅塵中的鮮活個體哪個不害怕?哪個不恐懼?死亡恐懼大約是可憐人類與生俱來的必然與無奈。為了對治死亡恐懼,人類創造出了許許多多關於死亡的學說。
  • 為何雄性袋鼩一生短暫?生物學家:如此瘋狂的交配,誰也活不久
    俗話說得好,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在大自然中有著許多奇特的現象,能讓人驚嘆不已。有可能是一種動物、一株植物、一棟建築,或是一個地區的風俗習慣等,都能極大程度增長我們的閱歷,提高我們的見識,可謂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在澳大利亞,有一種非常可愛的動物,名叫袋鼩。
  • 「爸爸媽媽,什麼是死亡?你們會死嗎?」
    「爸爸媽媽,什麼是死亡?你們會死嗎?」你認為對孩子來說死亡教育有必要嗎?在你小的時候,或者你的孩子,有問過你這樣的問題嗎?「爸爸媽媽,什麼是死亡?你們會死嗎?」你當時收到的回答,或者你對孩子的回答還記得嗎?
  • 人瀕臨死亡時會感到痛苦嗎?科學家揭秘的真相,讓人難以置信
    文/行走天涯 人瀕臨死亡時會感到痛苦嗎?科學家揭秘的真相,讓人難以置信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過程,但是即便如此,每個人還是都非常的畏懼死亡,無論是年輕的鮮活的生命,還是生命已經走到了終點的老人,肯定都不想突然的離開這個世界。
  • 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會產生4種不同感覺,聽聽心理學家的解釋!
    生老病死是地球上所有生物都逃脫不了的自然規律,即使如今地球科技如此發達也沒有任何人可以實現永生的存在,幾乎每一個人從出生下來一切早有定律,我們也不能逆天改命,然而在古代有許多帝君為了讓自己能夠實現長生不老,費盡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最終的結果可想而知,沒有一個人可以找到長生不老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