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死亡,每個人都會感到恐懼嗎?我們有哪些選擇

2021-01-15 開門建煽

子欲孝而親不待。人都走了,除了所有的節日都為他祭奠,觸景生情的時時想念,什麼也做不了!

我的同事小韓,留守兒童的他從小和爺爺奶奶一起長大,感情比父母還深。和他關係最好的是他小姑,但爺爺得了直腸癌,他卻既沒有陪伴左右,又沒有給他養老送終!太可惜了。

那時,我們正在埃及做工程,3年的工期,小韓是我手下的小兄弟,人很厚道,實在,工作主動,肯賣力氣。由於是同類人,我很喜歡他,他也和我無話不談。

有一天,小韓找到我,說他姑姑打電話無意中說他爺爺被查出直腸癌,還說不嚴重。問我怎麼處理,要不要回去?

我就跟他說最好打報告回去,她可能是怕你擔心,著急,故意說的不嚴重。因為咱們這裡一個蘿蔔一個坑,公司還要準備派人需要時間,免得真的有事你後悔。

他有些犯難:父母和其他親人他沒提過這事,可能真的沒什麼事!況且,還有4個月合同就滿了,這樣回去,要被扣掉派遣費,代理費,來回機票等很多費用,可能兩個月白幹了,我再考慮考慮吧!

在別人眼裡能出國,好像很風光,其實,出門在外打工都不容易呀!我也希望他爺爺真的沒什麼事。

我就告訴他:疾病纏身的人,最好讓他有牽掛,有寄託,有希望,這樣才會有精神的力量支撐他。給你爺爺錄段視頻讓他知道你挺好的;然後再錄段語音,告訴他好好配合醫生治療,別擔心費用您孫子有錢,想吃點什么喝點什麼就讓他們買,三分病七分養,好好養病,一定要想開了,心情好病就好得快,等我回去好好陪著您!

可所有的東西都發出去後,他告訴我沒什麼反應,再提到此事他們也是有意無意的說沒事,岔開話題,我感覺情況有些不妙。

果然,怕什麼有什麼,還有半個月我們就要回家了,一天半夜我都睡了,他眼睛紅腫的敲門,哇哇大哭,嘴裡就一句話:我要回家看我爺爺!

我安慰了半天讓他說說怎麼了,他才緩過神來,說姑姑告訴他爺爺沒了,走之前一直問他回來了嗎不閉眼。他必須得回去給老人送葬。別的什麼也聽不進去。

沒辦法,我只能給我們的總負責人打電話,還沒等我說完,那邊就開腔了:都幾點了,爺爺死了又不是父母死了,馬上就要回去了添什麼亂,你們以為這是在國內嗎?辦不了!電話就撂了。

我的火一下子就上來了,又把電話撥了回去:說的什麼話,你還是人嗎!沒有一點同情心,你自己就沒有親人!說完我也撂了。真TM冷血,有話就不能好好說,是不是打擾了他的好事了!

我又反過來勸小韓,爺爺人沒了,你和他那麼親,我感同身受特別能理解。但你急也沒用,即使你能回去,等所有手續辦妥也要一個星期以後了,最主要的你又不能見上一面,大夏天的家裡人不可能為了你一個孩子,存放那麼長時間不發喪。

還有兩周就回去了,已經這樣了還是安心工作吧!別因為分心把自己弄傷了!這是你爺爺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你為爺爺現在做任何事情已經於事無補,毫無意義了!現在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想想以後怎麼孝敬你奶奶,讓她有一個愉快,幸福的晚年,也沒辜負她們對你的疼愛。

顯然,他想明白了,也很感激:哥,我聽您的!說著說著他又哭了起來:如果我要是有您這樣一個父親,而不是每天喝了酒打我媽的爹,該多好啊!當時聽您的話打報告回去也不至於有今天,都怪我!

人終歸有一死,這事誰也無法改變的!但面對死亡人們仍然會很恐懼,因為我們都有太多的牽掛,不舍和留戀。

人活的就是一口氣,有了這口氣就有了生存下去的勇氣,就能放鬆心情。自殺的人為什麼就不怕死?因為他們怕的是生不如死!

與年輕人不同,我們會發現:越老的人越怕死,因為時常的疾病纏身時刻在提醒你在衰老,所以,那些賣給老年人保健品的生意才大有市場。

我們去看望的病人,都是和我們關係密切的親朋好友,儘管身患絕症,時日無多,我們也要提前和家屬溝通好,充分考慮病人的年齡和性別,了解病人目前的身體狀況和心裡狀態,做到設身處地,有的放矢。而不是遮遮掩掩的迴避,不是誇誇其談的鼓勵,不合時宜的「善意謊言」,即不真誠,又弄的大家都尷尬。

我認為一定要讓病人明白:很多人不是病死的,而是心裡壓力太沉重,抑鬱,消沉,絕望嚇死的!

事情沒有絕對的,隨時可能發生改變,醫生說的只是普遍的概率,保守的評估,各人的身體條件,遺傳基因不同,心態的差異,這個時間往往出入很大。「死刑」可以變成「死緩」更可能變成「無期」。

我老丈人今年56了,51歲那年,被查出是喉癌晚期,人瘦的不行,雖然沒有擴散,大夫說還能活半年,丈母娘看到報告當時就暈倒了,絕望的不行,想起來就哭,老爺子看來早有心理準備,反倒是一直在勸她。

為了怕影響嶽父的情緒,我當著老爺子的面,說了一頓嶽母:我爸得了這病大家都不好受,您的心情我更能理解,幸虧我爸性格開朗,心態好,擱得住事,想得開,不然在這種環境下,沒病也得弄出病來!

再說了疑心生暗鬼,好心情是癌症的天敵,人家好多打破魔咒的奇蹟都發生了,有的判十天「死刑」的都有活了好幾年的,我爸體質好,為什麼在我爸這就不能實現呢?有一份可能我們就做最大的努力,如果我們都失去信心了,讓我爸一個人怎麼辦?

我知道嶽母是個強忍著,但這之後,做手術,陪床,餵藥,表面上總是強顏歡笑,不過後來似乎真的也想開了。

有一次,老爺子還暗地裡跟我說:當時我也很害怕六神無主,那樣的表現都是作為一個男人,怕你們笑話裝出來的,是聽了你那番話,覺得發昏當不了死,能快樂的過一天就是賺的,為啥和自己過不去呢?最後還給我豎了個大拇指。

老爺子提前病退了,現在每天早晚打太極,早上慢步2小時,除了聲帶切除了1/3說話聲音很小,吃喝也沒什麼忌諱,五穀雜糧,蛋肉蔬菜,和正常人一樣,就這精神狀態,我估計再活幾十年沒什麼問題。

後來,聽老爺子說他當時的病友,有的比他身體壯多了,有的可能還是有錢人,領導級別的,真的有一個月走的,三個月走的,一年走的,只有一兩個想得開的人還健在。

絕症不可怕,可怕的是情緒低落,失去信心。人的精神一旦崩潰,病情跟著就會加重。心態和情緒直接影響身體健康和壽命長短!

反正,有一個原則,不管你和病人說什麼,最好能分散或轉移他的注意力,最終目的是不讓他在最後的時光裡孤獨,無助,始終處於精神崩潰的邊緣和在死亡恐懼中徘徊。

你還有什麼未了的心願?有什麼牽掛?想見誰?需要什麼?把這些問題解決了,辦妥了,心裡放鬆不留遺憾。然後就是積極樂觀的去面對,無後顧之憂,沒有思想包袱的去和病魔做鬥爭。

如果我有那麼一天,我希望親人們如實相告,能得到他們的關愛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和滿足,不能因為我拖累他們,我希望他們能用花在醫院的那些錢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要活就活的體面,活的有尊嚴;要死就死的乾淨,利落,死的瀟灑,從容,不給自己留下遺憾,不給親人留悔恨。

相關焦點

  • 為何人面對死亡會恐懼?科學家給出了解釋,只因我們體內有它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走向滅亡,大自然的發展規律我們要遵守,同時我們也是無法改變的,即使人類作為地球上的高級生物也避免不了這樣的發展規律,人生老病死也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每天都會有人離開這個世界。
  • 人瀕臨死亡時會感到痛苦嗎?科學家揭秘的真相,讓人難以置信
    文/行走天涯 人瀕臨死亡時會感到痛苦嗎?科學家揭秘的真相,讓人難以置信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的過程,但是即便如此,每個人還是都非常的畏懼死亡,無論是年輕的鮮活的生命,還是生命已經走到了終點的老人,肯定都不想突然的離開這個世界。
  • 在疫情時代的驚濤駭浪中,我們每個人如何正確面對現實
    疫情結束以後,為什麼有人選擇瘋狂工作,有些人卻放縱無度?事先聲明哦,這並不是一個道德評判,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我發現因為疫情的影響有的朋友被裁員了有的辭職了,有的人為了生活瘋狂工作,有的人丟了工作卻毫不在乎肆意放縱自己,這讓我很好奇。
  • 國難當頭,面對謠言和恐懼,我們該怎麼辦?
    清楚的記得每晚7點多新聞聯播播放疫情的確診人數、死亡人數。當時就只有這麼一個中心化的平臺,每天有幾次的最新消息,也就是說人們收到消息的周期按小時來計算。當時央視新聞要求人們在家不出門,我們也就老老實實的呆在家不出門,因為不互相接觸,這樣帶來一個好處就是謠言也隔離了起來,傳播的很慢。而現在有了網際網路,多了很多信息發布的平臺,而這些平臺並不一定都是權威的平臺。
  • 面對死亡,逃避或恐懼是無效的,最好的辦法是:向死而生!
    此時的莊子已經悟透了死亡的真諦,已經看透了生死。面對死亡,我們採取逃避或恐懼的心理都是不行的,因為死是生命的歸宿,是自然的必然。在哲學詩畫看來,死亡是對我們活著生命的考驗和最後的歷練。通過死亡,我們明白,在有限的生命時光裡,我們最大的生活目標就是享受當下的每分每秒,用真摯的感情或者深沉的愛去表達自己,實現人生應有之價值。
  • 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和悲傷,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除了要勇於面對死者屍體的恐懼,還要忍受常年無人理解支持的痛苦。沒有人主動跟他們交朋友,更不可能有肢體接觸。常年找不到對象,逢年過節親人都閉門不見。他們常年處於這種孤獨的心理狀態,有的人忍受不了選擇放棄,但依然有人依然堅持著自己熱愛的事情。不得不說,選擇並堅持這個職業,是真正堅強無畏的勇者。他們沒有做錯什麼,不應該被如此歧視。
  • 主持人李詠離世:當我們第一次集體面對死亡
    死亡,這樣咄咄逼人,從來都是不速之客,也從不和你商量。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但卻拒絕不了死亡。這就是死亡的權柄,它無情地轄制著每個人的生命。 死亡之所以帶給人如此刻骨銘心的傷痛,是因為它不可逆轉,死亡讓我們這些「不相干」的人為李詠惋惜。
  • 「媽媽,你會死嗎」?面對這種問題,家長可4步進行「死亡教育」
    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我們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教育,感恩教育、親子教育等等……但是中國的死亡教育仍未受到重視。當談及死亡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變了臉色,迴避死亡教育。因此孩子遇到關於死亡的問題,往往會感到困惑,並且會去諮詢父母。案例在前一段時間,小紅在電視上,看到一段病人死亡的片段。小紅很恐懼,便問媽媽:「媽媽,你會死嗎?」
  • 人在死去的瞬間是否知道自己死亡了,死者是否會感到害怕?
    我們並不能改變這個結局,但是我們唯一能改變的就是坦然面對這個結局,以及以怎樣的姿態奔赴這個結局,只有生的磊落,必然才會死的光榮。關於死亡的討論因為死亡的必然性,所以也讓很多人對於這個話題充滿了好奇。人們往往最關心的一個問題就是人在死去的瞬間,是否知道自己即將面臨死亡了?那麼死者是否會感到害怕呢?
  • 面對死亡,我的選擇是...... 文茜大姐大
    你願意修煉死亡嗎?死亡,是一種永恆的緘默。我們使用「窒息」兩個字,似乎代表對死亡的反抗。假設人的呼吸是永恆的,在某種外力介入下,一個生命止住呼吸。因為死亡不是詩詞般的晚霞,當晚霞被黑夜吞噬,走入黑暗,明天會再歸來。死亡代表的,是永不歸來。當我們是「未亡人」時,我們選擇相信靈魂,接受永生、篤信輪迴……坦白而言,這一切「迷」中之「信」,只因為我們無法直視死亡。就這麼走了嗎?
  • 人生路上,每個人,都會有一段異常艱難的時光
    楊絳曾經寫到:每個人都會有一段異常艱難的時光,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失意,學業的壓力,愛的惶惶不可終日,挺過來的,人生就會豁然開朗,挺不過來的,時間也會教你,怎麼與它們握手言和,所以不必害怕的。其實,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幾處不為人知的暗傷,堅強的外表下,隱藏著難以訴說的心事;開朗的笑容裡,壓抑著無法言說的苦痛。
  • 人類為什麼會對死亡產生恐懼?是基因決定的,還是後天習得的
    賈伯斯在一次演講中說過:「即便很多人嚮往天堂,也不會有人會為了去天堂,而選擇死亡。」這句話道出了人類對人間的留戀。我們從出生開始就是一場奔向死亡的過程,但是每當想到死亡時,我們卻總是慄慄危懼。我有位女性朋友,很年輕就得了肝癌晚期,她是一位虔誠的女人,是一位真正的信徒,每次一起吃飯的時候總會看到她飯前的禱告。
  • 面對死亡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怎樣活好這一生
    我們面對死亡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怎樣活好這一生。在我們的傳統思維習慣當中,死亡,我們是儘量避而不談的話題。可是,不談死亡,難道死亡就不會來臨嗎?不談死亡,人就不會死嗎?那麼人們為什麼極力去迴避這個話題呢?根本原因,其實是我們對死亡的恐懼,害怕死亡的未知。
  • 一個人只有勇於面對生命,才有可能智慧面對死亡
    人生最大的恐懼對許多人來說,最令人恐懼的不是死亡,而是從未真正地活著。如果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才明白自己為什麼活著,將是人生最大的遺憾。在人們的印象中,也許死亡是人生最大的恐懼,實際上並非如此。對許多人來說,最令人恐懼的不是死亡,而是從未真正地活著。約翰。
  • 腦部掃描顯示,我們的噩夢可以幫助我們面對現實生活中的恐懼
    每個人都會做夢,當夢醒時,如果是美夢則希望可以一直持續下去,如果是噩夢則希望早早就醒來。人們形容不好的經歷時往往用「一場噩夢」來形容,噩夢支配了人類的最高恐懼。但新的研究表明,噩夢除了恐嚇我們之外對我們還有有益的地方,它們可以像「一夜療法」一樣工作,重新調整我們的大腦,以便在第二天更好地應對恐懼。通過繪製人類睡眠時的大腦活動圖,這一發現強化了這樣一種觀點:在做夢時排練糟糕的事件,為我們準備好面對現實。研究人員發現,那些報告噩夢較多的人在清醒時也有更強的恐懼抑制。
  • 從月球觀察地球,為什麼會讓人感到恐懼?
    阿姆斯特朗是首個登上月球的人,在阿波羅計劃中,總計有12人登上過月球,在月球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也只有這12個人有機會站在月球上眺望地球,我們只能通過各種照片,體會從月球觀察地球的感覺。   為什麼從月球觀察地球會讓人感覺到恐懼呢?恐懼是一種常見的心理活動,讓我們產生恐懼的原因多種多樣,一般情況下,在面對某種危險又無法解脫,內心產生的強烈擔憂情緒被稱為「恐懼」。
  • 深海10000米有多可怕?經驗豐富的潛水員也會感到恐懼
    面對浩瀚的海洋,人類仍然是渺小的,目前人類所探索的海底只是整個海洋內部的5%,還有大量的深海區域無人踏足,在這些區域中仍然生活著大量的動物,或許有一些被認為早已滅絕的生物,就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沒有被人類探索到的角落。
  • 死亡是什麼?怎樣克服死亡恐懼?︱讀佛典
    死亡冰冷暗黑,有去無回,爛漫於滾滾紅塵中的鮮活個體哪個不害怕?哪個不恐懼?死亡恐懼大約是可憐人類與生俱來的必然與無奈。為了對治死亡恐懼,人類創造出了許許多多關於死亡的學說。對中國人而言,克服死亡恐懼的辦法大約不出唯物論哲學、佛教理論以及孔子的教誨等學說。
  • 面對死亡應有什麼態度
    大千世界,萬物循環,從春生到冬藏,從黎明到日落,從草木蔥鬱到枯木凋敝,從流水淙淙到冰封雪凍,從絨絨孩童到垂垂老者,生命有其自然的新舊更迭,無人可以違扭。生死是生命規律的必然,不管你怕不怕,願不願,接受不接受,它都會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時間來臨,我們只有敬畏,無從選擇。
  • 面對死亡,我們不能總是哭泣
    患者50多歲,是一位很有氣質的女性。我試探地問她:「您了解自己的病情嗎?」她表示很清楚自己的情況,希望我能幫助她緩解一下痛苦。我又對她說:「您有可能出不了院。如果可能,能接受回家治療嗎?」她說,此前她已經看過北京幾乎所有的知名專家,在被告知已經無法醫治後,她到世界各地轉了一下,現在已經看淡所有事情,就是想找一個好醫院、一位好醫生,有尊嚴地離開人世。當時我們的談話時間並不長,但她說的話卻強烈地震撼了我。我見過太多患者對人間不舍,為了求醫問藥不遠千裡來到北京,找最好的醫院、最知名的醫生,用最貴的藥,目的就是為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