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只有勇於面對生命,才有可能智慧面對死亡

2021-01-08 筱偉丫1314

人生最大的恐懼

對許多人來說,最令人恐懼的不是死亡,而是從未真正地活著。如果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才明白自己為什麼活著,將是人生最大的遺憾。

在人們的印象中,也許死亡是人生最大的恐懼,實際上並非如此。對許多人來說,最令人恐懼的不是死亡,而是從未真正地活著。約翰。紐曼有一句非常智慧的警言:「不要懼怕你的生命終會結束,要擔心它根本沒有開始。」如果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才明白自己為什麼活著,以及該怎樣活著,那將是一件多麼遺憾的事。

一個人只有勇於面對生命,才有可能智慧面對死亡。馬龍·白蘭度的一句話給人印象頗深:「我這麼有錢,那麼有名,可是我人生的痛苦並不能減少,我還是那麼痛苦。」一位跳樓自殺的名牌大學女生在BBs上寫道:「我並不是不願意珍惜生命,如果某一時刻你發現活下去,二十年,三十年,活著,卻沒有快樂,沒有希望,那又為什麼不在此時便終結生命?二十年回憶中真正感到幸福的時刻屈指可數,小學的時候,無比盼望中學,以為中學會更快樂;中學的時候,無比盼望大學,以為大學會更快樂;人生每一個階段的最後,充滿了難以繼續下去的悲哀。我已無法忍受這行屍走肉般的生活,對於親人,我只能夠無奈,或許死後的寂靜,可以屏蔽他們的哭聲。」

有關大學生的研究發現,那些選擇自殺的大學生,都曾對人生感到困惑,缺乏明確的人生信念,看不到自己生命的價值。西方心理學研究也發現「找不到活著的理由」是人們感到壓抑的根本原因。正如尼採所說,知道「為什麼」活著遠比知道「怎樣」活著重要得多。

相關焦點

  • 「心理專欄」勇於面對死亡:在生活中踐行生死學 ⊙裴完花
    有一天,我去醫院探望老人,試探著和老人談手術這個話題,他說:「我不想手術,對我的創傷太大,去年做的手術就傷了我的元氣了,感覺到現在也沒恢復過來,我很清楚,假如做手術的話,沒有任何意義,有可能就一直躺床上了,也沒有生活質量,還會連累你們所有人。最終所有人都不認得我,最終你們所有人都累到疲憊不堪。」我和先生在一旁聽著,感覺非常難過,但又必須面對這件事。「人生四刻,生老病死。」
  • 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
    死亡,自古以來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而若是親人的意外死亡,更是雪上加霜,很多人一時無法從中走出來。面對至愛的親人,我們渴望和他永遠在一起,渴望與他同甘共苦。但是,如果這個人突然去世或即將離開,我們怎麼辦?要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
  • 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和悲傷,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01 入殮師:死亡可以是美好的死亡教育在我國並不普及,許多人連死亡都不願談及,更不會涉足跟死亡有關的人和事。因而一種與死亡打交道的特殊職業——入殮師,受到了許多非議和偏見。入殮師在學習殯葬專業時,都曾被教導:沒有不同於常人的強大心理素質,基本做不了這一行。除了要勇於面對死者屍體的恐懼,還要忍受常年無人理解支持的痛苦。
  • 閒談:人如何面對死亡?
    一場100分鐘的考試,一次100年的生命之旅。人終有一死,有人交了白卷,有人寫了寫,有人放棄考試,有人坦然面對。 在世界中,有四種人。第一種人,不怕死,不要面子,進了監獄。第二種人,要面子,顧忌法律。第三種人,心中有底線和道德。第四種人,珍惜此生,有自我。
  • 面對死亡,我的選擇是...... 文茜大姐大
    因為我們「不敢相信」死亡。我們無法面對生命徹底地消失。物理學家霍金曾經說了一句冒犯上帝的話:「人要愉悅地活著,只有接受自己會死亡,沒有永生這回事,人才懂得珍惜眼前的日子。」「所有的科學,必須從否定上帝開始。」
  •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虎嗅網
    但誰也說不清,這個年代既然有這麼多可以延長生命的高科技手段,可人要好好地死,自然地死,卻變成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我們沒法迴避,又沒法面對,於是多數人會把終點的決定權,交由醫學、技術和陌生人掌控——我們連自己的死都沒法好好決定。今天就讓我們坦誠相待,聊聊死亡這件事。
  • 主持人李詠離世:當我們第一次集體面對死亡
    要是我們能夠直接面對死亡的話,對於許多看似難以面對的話題,也就不會那麼介意了。這讓所有人都不得不再正視一個問題,就是:面對不可預知而又隨時會來的死亡,我們準備好了嗎?希臘哲人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未經自我反省的人生是白活了。」
  • 面對死亡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怎樣活好這一生
    既然人類對死亡有那麼大的恐懼,那麼到底在恐懼什麼呢?回到文章開頭的問題,如果一個人知道明天就要死了,那他今天最害怕的是什麼呢?一、遺憾和未知。二、死亡是生命的禮物,無恆才是宇宙的正常規律我們都渴望追求物質的永生,而不是去嘗試實踐生命的意義。為什麼不反過來呢?
  • 一個人只有面對死亡的威脅,內心時刻有恐懼感,才能成功:朱元璋
    每一次說起朱元璋,總有一部分人嘲笑他的出身。古代帝王,大部分出身或帝王世家,或祖輩有過封號,有過豐功偉業。而朱元璋卻獨樹一幟,確實就是個窮屌絲。上溯五代都是貧民,根紅苗正的"貧N代"。他的父親叫朱五四,他的祖父叫朱初一,他的曾祖父叫朱四九,高祖叫朱百六……那個時代,平常人家嫌給孩子起名字麻煩,就以夫妻歲數加一起,或者孩子出身日為名,以後有了出息再改名。
  • 如何正確面對死亡和輪迴
    幾乎所有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都感到驚慌失措、恐懼不安,這都是不了解死亡而造成的誤會。若能對死亡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就可以消除恐懼,有備而戰。只有自己的推斷與對方一致時,才肯予以採納。這種固守陳規的態度,極大地約束了人類思想的進步。簡單而言,死亡可以說是一種周期性的生命現象。其周期性,表現在死了以後還要投生,生了以後終究會死的輪迴周期。我們的意識就像發動機,可以啟動一個生命的開始,也可以讓一個生命停止。更多內容請關注鮮花天降的法緣。但究竟是怎樣啟動、停止的,一般人根本不知道。
  • 如何面對死亡呢?
    最近和朋友討論死亡這個話題,有一些自己的見解分享給大家。但我的這篇分享是基於我的角度出發,不見得適合所有人!關於來生。我個人認為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考慮來生的問題,因為即使有來生,那來生的那個你也有可能是一個新的個體。就好像永遠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是一樣的道理。
  • 面對死亡,用愛告別,才能不留遺憾
    醫生說他是抑鬱症,這是他走後我知道的,他在時總是害怕一個人在家,我把這種症狀看作是沒男人的擔當、膽小。五年了,現在才知道他是在喚我回家陪他,最遺憾的是自己沒有真心陪過他一天。如果生活可以重來,我願好好聽他說話,陪他跑步聽歌,可那時這些都是他獨自在做。
  • 18位哲學家面對死亡的思考
    關於死亡,他寫道:「我們不該為一個人的離世長久地哀悼,不然我們就沒多少時間哀悼其他人了。」霍布斯患上了「痛性尿淋瀝」,即在排尿時劇烈疼痛,很可能是膀胱潰爛所致。據說,他曾經對一個醫生講過,如果能找到一個洞,爬進去逃離這個世界,他會感到愉快些。在一次中風後他右半邊身子癱瘓,之後便離開了人世。
  • 人生最高的境界,是面對死亡也能展開笑顏,即使困難,也要努力
    後來和她的孩子接觸了一下,才知道老人一直有糖尿病,半年前又查出癌症,現在併發症都出來了。醫生說了,不是不醫,是沒法醫了。可是這些情況,老人自己是不知道的,總是埋怨兒女對她不好,不孝順。在醫院裡,老人每天都罵罵咧咧地,很是沒有口德,讓很多人都挺厭惡的。
  • 面對生死會有什麼感受與體悟
    死亡是生命的最後時刻,老人們希望在安詳和圓滿的氛圍中離去,不再留有遺憾,想在彌留之際完成最後的遺願,哭著來到這個世界,希望微微一笑中離去,口能合上,眼晴能自動合上,面部安詳,解脫而去。佛陀說:「我們的存在就像秋天的雲那麼短暫,看著眾生的生死就像看著舞的律動,生命時光就像空中閃電,就像急流衝下山脊,匆匆消逝。」也就是生命一切皆無恆常,死亡只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開始,用來喚醒我們了悟一切無常。面對死亡,我們總是有王限的痛苦和迷惘,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忽視了無常的真相。
  • 面對死亡的時候,你,會害怕嗎?
    人說:生死之間有大恐怖,生於心,顯於身。回想起了某一個夜晚,夢中生了病需要打點滴,結果醫生用錯了藥導致心跳加速到仿佛下一秒就會爆炸,氣急敗壞的我對著醫生一陣嘔吐芬芳,那一刻感覺離死亡真的好近,醒來的一剎那,我緊緊的抱著你,和你訴說著夢中的一切,你卻嘲笑著我的膽小,卻不知我不是害怕死亡,而是......捨不得你。從我們降生到這個世界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會走向死亡的結局,這是生命的規律,沒有人能逃脫它的束縛。
  • 如何面對死亡,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課
    死亡,是每個人都需要面臨的一件事情,它是一個人走完人生旅程的必經之路。但是與此同時,我們卻很忌諱談起它。在我們生活中,避諱死亡是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咱們創造出了好多字來專門表達「死」這個意思,「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總之不能直接說死字。
  • 如何修煉面對死亡的態度,形成恰當的生死觀
    墓志銘遊戲和模擬喪禮活動一樣,都是為了幫助大家直面死亡、思考生命的終極意義、最終能夠帶著清醒的自我覺察更好地活在當下。就像電影《阿甘正傳》裡、阿甘媽媽臨終前說的:「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們註定要做的事。」可是,過往的教育卻很少涉及這個人人都將面對的重大課題,於是,死亡便成了人的終極焦慮來源。一方面,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現實壓力和困擾背後,隱藏著的是死亡焦慮。
  • 面對死亡,逃避或恐懼是無效的,最好的辦法是:向死而生!
    有些人歌頌生命,有些人歌頌死亡,比如詩人狄金森、作家莫迪亞諾、《少女與死亡》的作者圖尼埃爾,以及昆丁·塔倫蒂諾的暴力美學電影。不僅西方如此,東方亦如此。對於死亡,孔子認為先把勝過好,然後才是死,所以他說「未知生焉知死」。
  • 都在教你熱愛生活,有人教你面對死亡嗎?
    下午好,歡迎回到百度百科為何而生為何而活為何而死因為人生而日日體驗生卻一生只有一次機會感受死你或許可以坦然面對生死規律了嗎前段時間,在《三聯生活周刊》上看到一篇文章,裡面有這樣一段文字:一個老人在跟我聊到死亡時說:一個人去世,有三重意義上的消失:第一個是肉體上的消失;第二個是社會關係的消失,比如一個人的組織關係、社保這些的消失;第三個是記憶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