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死亡,用愛告別,才能不留遺憾

2021-01-14 張德芬空間

點擊音頻,即可聆聽

本期主播 | 熙龍


「這世界所有的遺憾,都是沒能好好說聲再見。」


這只是一句電影的臺詞。但是這句臺詞,卻是無數人心裡的傷疤。


即便在離開之前,你惦記的仍然是家人

| @玉

2017年5月,患骨癌短短一年的小妹去世,回想她短暫的十八年青春,我竟沒有多少日子是好好陪伴過的。我一直騙自己她會好起來,我們相處的時間還有後半輩子。直到她要離去的前一晚和我長談,叮囑我要替她照顧好父母,帶母親去坐飛機了心願,我也沒有好好地和她說再見……


那個最熟悉的號碼,卻再也打不通了 

| @劉燕萍

讀初二那年,媽媽叫打電話給爸,就想等到下個禮拜再打,等我星期五回家的時候,才知道爸爸出車禍走了,幾天時間都不等我……那號碼再也打不通了。


在你最需要我的時候,很遺憾不在你身邊 

| @萬法唯識

我和他結婚11年,兒子9歲,8月1日建軍節那一天他選擇了自己離開了這個世界。醫生說他是抑鬱症,這是他走後我知道的,他在時總是害怕一個人在家,我把這種症狀看作是沒男人的擔當、膽小。五年了,現在才知道他是在喚我回家陪他,最遺憾的是自己沒有真心陪過他一天。如果生活可以重來,我願好好聽他說話,陪他跑步聽歌,可那時這些都是他獨自在做。


最大的遺憾是不能跟你一起慢慢變老  

| @Lemon檸檬

兩年前的那個凌晨,手機靜音沒有接到你的八個未接電話,而你就那樣離開了我和四歲的兒子。我一直在自責中度過,我想知道那個時候你想對我說什麼。你是不是也是帶著遺憾離開?這也是我的遺憾,最大的遺憾是今生不能與你一起慢慢變老……


他們的心裡,都埋著一個和至親的人訣別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再也沒有機會開口訴說的話語。

 

說了再見,是否就能不遺憾?

 

人其實是活在死亡的倒計時裡的,無一例外。可是我們總是遺忘這個真相。如果想起這個真相,那麼活著和某個人在一起相處的每一天,何嘗不是我們走向死亡前的告別。

 

如何經歷著走向死亡的漫長或短暫的告別,才能在心底不留遺憾?往往是我們在生命中遇見了死亡,才會頓悟的事情。

電影 |《結婚禮服》


在我剛開始寫文章的時候,有一次我發了一篇關於母親的愛對孩子很重要的文章,詳細論述了媽媽如何對待孩子才是最好的養育。


然後我收到了一條我無法忘懷的讀者留言:


一位母親告訴我,她得了絕症,不久於人世了,她還有兩個年幼的孩子,她說,她想知道,怎樣才能在死亡來臨之前,儘可能給孩子最好的愛,幫助他們度過以後失去了媽媽的生活。

我一時,竟然不知道說什麼。從心理學的角度,我似乎可以說很多。但是在這麼真實的死亡面前,我哽住了。


坐在電腦前良久,最後我只寫出了一句話,和心理學也沒有什麼關係,我寫的是:「你的愛,會一直存在,在你孩子的心裡,陪伴他們,這份寶貴的愛,不會隨著你的死亡消失。

 

《見字如面》是一檔讀信的電視節目,那些被朗讀的信裡,有很多的訣別。有很多信,是在最後一刻訴說著再見。而我印象最深的是,徐濤、蔣勤勤朗讀的兩封信,一封是2001年患癌症的父親,寫給六歲女兒的信,面對無法對六歲女兒解釋的死亡和永別,這位父親在信上寫下,「爸爸和你玩了好多次捉迷藏,每次都一下子就被你找出來。不過這一次,爸爸決定要躲好久好久。」「爸爸要躲這麼久,你一定會想念爸爸,對不對?不過,爸爸不能隨便跑出來,不然就輸了。如果還是很想爸爸,爸爸就變魔法出現。爸爸的魔法是:趁你睡覺的時候,跑到你夢裡玩遊戲。」「在你畫畫的時候,如果是畫爸爸,不管好看不好看,你覺得是爸爸,就是爸爸。我們這次是在比賽,看看是你厲害,還是爸爸厲害。準備好了嗎?比賽就要開始了。」蔣勤勤朗讀了十年後女兒的回信,「爸爸,我終於找到你了。不要擔心,我很勇敢,因為我知道爸爸永遠都在我身邊看著我,陪我哭,陪我笑,看著我撒嬌鬧彆扭。你真的好厲害,你的魔法讓我變得很堅強,我很幸福,我不孤單,現在爸爸你可以變作星星,在天上安心地看著我了。」「爸爸,我真的好愛你,可惜比賽已經結束了,爸爸我贏了,我是不是可以哭了?」


死亡分開了本該陪伴孩子長大的父女,這是我們身為人無能為力的部分。


爸爸也改變不了自己離開的生命結局,但他想出了一個捉迷藏的遊戲,讓女兒去慢慢面對自己的離開,十年後,女兒長大,漸漸接受了爸爸的離開,知道了這種接受,就是捉迷藏遊戲的結束,所以她說,「我是不是可以哭了?」

 

當我們擦乾這個故事讓我們留下的淚水,或許很多人還是會發現,死亡真是殘忍,捉迷藏的遊戲,其實並不能改變這個六歲小女孩失去父親後的缺乏和孤單,不是嗎?


如果女兒真的只有快樂沒有痛苦和思念,真的堅強到已經驅散了父親離開的陰影,那么女兒的回信最後一句,就不會是「爸爸我是不是可以哭了?」

 

死亡不可抵抗的突襲,帶給將死者的不舍,帶給活著的人的悲傷,是始終存在的啊!


爸爸的這封信的告別,有什麼意義呢?


我想,那意義就是,這兩封信上的每一個字,都能讀出愛。那是如此真實而深切的愛。

 

雖然死亡讓這個女兒再也見不到爸爸;雖然捉迷藏的遊戲,玩了十年,最後結束時,女兒還是打開了悲傷的閘門;但是,父親對女兒的,女兒對父親的,真摯的愛意,卻永久地停留在這信的上面。

 

在這樣讀得出愛的「再見」裡,雖然有悲痛,卻不會有遺憾。

電影 |《入殮師》


我們活著,恐懼的東西很多很多,但是最恐懼的,往往是死亡。


死亡意味著訣別,死亡就是不由分說地結束,是我們不可控制的部分。


因為太恐懼,又拿它沒辦法,所以我們活著時都對死亡的事情諱莫如深。


我們不怎麼談論死去的親人,似乎談論和表達都是一種沒有必要或是一種不合時宜,甚至是想不開和放不下的表現。


儘管清明很多人都會去回老家掃墓,但是卻很少有人,去至親墓前旁若無人地表達哀傷。

 

是真的不哀傷了嗎?還是覺得自己不應該再哀傷了?


我記得,我有一位來訪者,在表達對過世十年的母親的想念時,首先浮上臉龐的,是一種不好意思的表情。在好多次訴說之後,她才慢慢哭了出來。


我有一位朋友,幾年前父親去世了,她曾經問我,現在她都結婚了生了自己的孩子,可是還是常常想起父親會覺得心痛,覺得思念,是不是不正常?

 

不,面對死亡,哀傷再正常不過。不哀傷,才不正常。哀傷不是軟弱的表現,哀傷是因為我們有感情。

 

無論是寫信詢問我的年輕母親,還是那位發明了捉迷藏遊戲的絕症父親,都無法真的改寫死亡帶給人生的悲傷,我們要承認這悲傷,而不是否認它。


無論表現得多麼堅強,無論多麼長久的說再見,當你和心愛的人不得不永遠分離時,悲傷都會襲擊你,思念都會伴隨你。


悲傷和思念,可能是一直存留在你的生活的某處。




這是死亡的陰影。


這也是真實的人生。

 

去面對死亡這種傷痛,比迴避死亡,粉飾死亡要好。面對死亡,或者分離,哀傷、畏懼、不舍、放不下,都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表達。


其實死亡和分手有點像,結束時,越是要求自己堅強,越是會難以跨越死亡/分手造成的陰影。


因為不允許自己太過在意,希望自己完全不要受到這種結束的打擊,所以我們人為地做了很多「勉強」的事情,將原本應該流淌出的情緒,給壓抑了。




很多人的心理問題其實來源於壓抑。中國古代的文化,對當代人仍有影響,總覺得面對必然的別離,悲傷和失控是可恥的。

 

刻意扭轉情緒的方向,不讓人性真實的表達,就會生出心病。


壓抑了對死亡和離別的悲傷的人,理性告訴自己,我很好我很堅強,死亡沒有改變什麼,從不表達情緒,從不展現脆弱,偽裝堅強樂觀,其實無異於每天都在對自己撒著同一個謊,沒有真正地去面對已經發生的「告別」,活在不真實的世界裡。

 

說了再見,雖然是不可在這世界相見了,不等於就不能再去表達思念,不舍和悲傷。

電影 |《與神同行》 


死亡的陰影,不能完全驅散光明。


因為有一種東西,可以與之抗衡,那就是愛。

 

《尋夢環遊記》裡面有一句臺詞,「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電影裡說,如果在世間,還有人對你有最後一絲牽掛,那麼你就不會真正的死亡。


但是在我看來:即使懷念你的人都不在了,你有過的愛,也還在。

 

就像前面的那個故事裡,寫信的父親在17年前死去了,但是他的信在。


字裡行間,我們都能感受到,他那種深刻的父親對女兒的愛,是在的。沒有被他的死亡埋葬和改變。


父親這種愛的存在沒有人能抹去。即便是死亡也不能。


而他的女兒現在應該是23歲,假設如果再過八九十年,這個女孩也慢慢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掛念父親的女兒,即使也不在了,可是父親對她有過的愛,還有她對父親強烈的思念和愛,也因為存在過,而不會被抹去。

 


不到一百年的脆弱的生命,並不是我們存在過的證據。但是藉由著生命,迸發出的愛,卻是我們存在的介質,可以跨域時空和生死。

 

在時空裡,愛是一直在的。


猶如一種能量,從未消失。

 

死亡終將到來。


未來的未來的清明節,也許終有一天沒有一個人會記得這樣一個你或者我,沒有人會在墓前緬懷。


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走在和至親的人,告別的路上呢。


如何說出再見,才能不留遺憾?


我想,那應該就是,在生命裡的每一天,好好去愛吧。

 

清明了,在這個充滿了特定儀式感的日子,將你對那個已經離開而你仍然懷念至深的人的感情以你的方式,表達出來吧!

也許你一直遺憾,他/她離開時你沒有能說出「我愛你」或「對不起」。


但是,如果你現在還願意表達,那麼這些表達都仍然是,你對他/她愛意的流淌——並沒有來不及,因為在愛裡,並沒有真正的結束。


我們可以一直

真實地緬懷

真實地悲傷

真實地繼續去愛

···

心理諮詢師、寫作者。看待世界和自我的方式有點特別,一個溫柔而有力量的陪伴者。微信公眾號:周小寬(ID:xiaokuanjoy)。

 主播 | 熙龍,我用聲音,擁抱你。微信公眾號:聲優工作室。


今日話題


親愛的朋友,你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又是怎樣面對自己的哀傷呢?有沒有一個人,一段故事,一份遺憾一直藏在你的心裡無法表達?


歡迎在下方留言,跟我們分享你的故事。


相關焦點

  • 告別儀式策劃師:殯儀館裡的「非典型喪禮」,讓生命不留遺憾
    在殯儀館裡辦起的「婚禮」大廳中央的通道鋪著紅毯,音響持續播放著歡快的音樂,男主角身著禮服手捧鮮花……這一切若不是發生在南寧市殯儀館告別廳,恐怕沒有人會將其與一場告別儀式聯繫到一起。悲痛之餘,這名女士的家屬和未婚夫向殯儀館提出,希望將告別儀式辦成一場婚禮,以完成逝者的遺願。了解逝者親屬的要求後,殯儀館禮廳班向他們提供了可行的建議和方案。最終,一場「婚禮」在殯儀館告別廳裡順利舉行。告別廳裡的黑色挽帳被卸下,花圈也被移走。除了紅毯和婚禮進行曲,現場還擺放著豔麗的花柱。
  • Ella盼通過安樂死條款:用正確的態度面對死亡
    網易娛樂6月9日報導據臺灣媒體報導,藝人Ella出席牙膏品牌活動,頂著豔陽稱職擔任代言人,對於任何話題來者不拒,相當友善,而她被問到關於「傅達仁安樂死」一事,為人母的Ella也分享了自己的看法,「面對這議題要正視它,因為意外跟明天誰先來不知道
  • 如何面對死亡?(深度好文)
    一方面,對未知的恐懼以及死亡的不可預測性總是讓人們不敢、不願去談論死亡,從而導致了對「死」字及其諧音的數字的排斥與厭惡。這種複雜的情感深深地鐫刻在人類的骨子裡,隨著血液的流淌代代相傳,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了人類對待死亡的特殊語境,從而也深遠地影響了現代科學尤其是生命科學的發展方向。如何界定死亡?如何面對死亡?如何控制和導致死亡?
  • 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
    死亡,自古以來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而若是親人的意外死亡,更是雪上加霜,很多人一時無法從中走出來。面對至愛的親人,我們渴望和他永遠在一起,渴望與他同甘共苦。但是,如果這個人突然去世或即將離開,我們怎麼辦?要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
  • 面對死亡,我們不能總是哭泣
    我又對她說:「您有可能出不了院。如果可能,能接受回家治療嗎?」她說,此前她已經看過北京幾乎所有的知名專家,在被告知已經無法醫治後,她到世界各地轉了一下,現在已經看淡所有事情,就是想找一個好醫院、一位好醫生,有尊嚴地離開人世。當時我們的談話時間並不長,但她說的話卻強烈地震撼了我。
  • 世界婆娑,有遺憾才能快樂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詩詞天地,ID:shicitiandi】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我問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我問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灑脫?佛曰:世事本無常,明了自灑脫,我也曾如你般糾結。
  •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虎嗅網
    談到生,我們總是不可避免地談到它的對立面,死亡。世上總有一些不可言說,但又逃避不過的事實,比如死。就像是現代社會的人類,正在參與一場大型的「皇帝的新裝」盛宴——我們為生而狂歡,卻不去談論死,仿佛它就不存在一樣。但誰也說不清,這個年代既然有這麼多可以延長生命的高科技手段,可人要好好地死,自然地死,卻變成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 電影《漫長的告別》熱映 蒼井優笑顏治癒力滿分!
    「所有的溫暖與美好都與家人有關」、「整場下來哭了三四回」、「好像人間指南」……觸動內心的感人情節使不少觀眾感受到了面對生活的溫柔力量。蒼井優飾演的二女兒芙美常年獨自在外打拼,竹內結子則飾演在國外生活但並不幸福的大女兒麻裡,因為父親的患病,一家人再次回到一起生活。7年間,父親記憶漸漸消失,卻從未忘記對家人的愛。母女三人在照顧父親的同時逐漸感受到了家人間的羈絆。
  • 面對死亡,我的選擇是...... 文茜大姐大
    因為我們「不敢相信」死亡。我們無法面對生命徹底地消失。物理學家霍金曾經說了一句冒犯上帝的話:「人要愉悅地活著,只有接受自己會死亡,沒有永生這回事,人才懂得珍惜眼前的日子。」「所有的科學,必須從否定上帝開始。」
  • 這是每個成年人的必經之事 許多人卻以遺憾收場
    難過、憤怒、愧疚、遺憾.....面對親人的離去,倉皇之後,大多數人只剩下無止盡的哀傷。試想如果我們有和親人好好說再見,遺憾會不會更少?1遊識猷是家裡的獨生女,父親檢查出直腸癌轉移後,她決定對父親隱瞞真實病情。後來她回想起,聰明的父親也許早知道了真相。葬禮結束,父親的朋友告訴她:「最後一次看望你爸的時候,他說,『好累』。」
  • 回到過去,我的人生不留遺憾!
    hello,大家好,我是頭號玩家左小胖,想要告別書荒,就來關注小胖吧!今天主要給大家推薦一本內容質量還不錯的重生都市文。書名:我的1979作者:爭斤論兩花花帽首發網站:起點中文網字數:395萬字狀態:完結其他作品:《卜築》已完本《庶道為王》連載中作品簡介:一覺醒來,回到那個年代,再次面對過往,你猜不透的結局……推薦理由:這是一本很有味道的書,是時代的味道,作者用不俗的筆力帶著我們一起回到那個我們未曾經歷或者是並沒有太深記憶的時代
  • 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和悲傷,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許多家屬隱瞞絕症親人真實的病情,怕對方接受不了自己的死亡。許多人在困難和災難面前,恐慌至極,膽小怕事,逃避懦弱。然而當死亡來臨時,他們又不知所措,無法接受,懷著憎恨、恐懼和遺憾離開人世間。沒有好好道別,更沒有好好活著。因為不曾想過死亡,以及對死亡的誤解,他們反而更不懂得什麼是活著。不知死,焉知生?
  • 關於死亡,這可能是一篇顛覆你認知的文章
    人不應當害怕死亡,他所應害怕的是未曾真正地生活。——奧裡利厄斯村上春樹說: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不管你願不願意接受,有沒有做好準備,它都會成為你生活裡必須面對的一部分,只有把死亡融入到我們的生命裡,我們活著才更有意義。
  • 臨終告別需謹言慎行,人在死亡時仍可聽到周圍聲音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進行了一項生命終結時無意識聽力測試的試驗,結果表明,臨死之人仍然能聽到外界的聲音,但尚不清楚他們只是能聽見,還是能夠聽懂。這項研究的對象是身體開始死亡時從生存狀態過渡到死亡狀態的患者,而不是處於昏迷中的人。
  • 色盲測試:如果找不出圖中數字9,很遺憾的告訴你,將告別開飛機
    甚至是用萬裡挑一來形容飛行員的選拔,也一點都不為過。有很多人最後之所以沒有圓自己的飛行員夢想,就是因為在視力體檢上的不合格。千萬不要以為飛行員的視力體檢只是簡單的測試視力而已,其還包括色弱和色盲等全方面的視力測試項目。
  • 這些每天都要面對死亡的人,是怎樣看待生死的?
    有次,我到醫院接一名7歲的男孩,他的家人哭得撕心裂肺,孩子爺爺不停怪自己,不該讓男孩幫忙晾衣服,否則不會掉下去……  我身為人父,能體會到家長的悲痛,內心會很酸楚。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的意外和病痛,都提醒著我要更珍惜生命、關愛家人。  「我們更懂『子欲養而親不待』」
  • 雨終於停了-《告別回憶8-無垢少女-致愛的你》
    編輯:多克特蓋姆《告別回憶8-無垢少女-致最愛的你(Memories Off-Innocent Fille-for Dearest)》是由MAGES產生並釋放的青春對Galgame的愛,他是《告別回憶8-無垢少女》遊戲的番外續作和《告別回憶》系列的最終產品。
  • 一個人只有勇於面對生命,才有可能智慧面對死亡
    人生最大的恐懼對許多人來說,最令人恐懼的不是死亡,而是從未真正地活著。如果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才明白自己為什麼活著,將是人生最大的遺憾。在人們的印象中,也許死亡是人生最大的恐懼,實際上並非如此。對許多人來說,最令人恐懼的不是死亡,而是從未真正地活著。約翰。
  • 告別2019迎接2020句子說說 告別2019的話展望2020寄語
    告別2019迎接2020句子說說 告別2019的話展望2020寄語(二)  你好,新的2020年!我會用笑臉來迎接我每一個敵人。  等待著2019的告別,迎接2020~和新一年美好生活的開始~  2019年太難了,內心世界的秩序全部被打破,需要重生,那就以一場高難度的旅行,向2019年的艱難告別,在冰天雪地裡迎接2020。
  • 面對死亡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怎樣活好這一生
    我們面對死亡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怎樣活好這一生。在我們的傳統思維習慣當中,死亡,我們是儘量避而不談的話題。可是,不談死亡,難道死亡就不會來臨嗎?不談死亡,人就不會死嗎?那麼人們為什麼極力去迴避這個話題呢?根本原因,其實是我們對死亡的恐懼,害怕死亡的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