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每天都要面對死亡的人,是怎樣看待生死的?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作者:張斌

  隨著時代發展,清明的節日內容除了傳統的掃墓祭祖、踏青遊玩等,還被賦予更多現代意義,生命教育近年來「新增」的節日主題之一。

  殯葬人每一天都必須直面死亡,他們都會有哪些與生命有關的經歷?

  清明前夕,我們從杭州殯儀館的職工中收集了一些與生命有關的故事。

  在殯葬人的眼中,生命意味著什麼?人們對於逝者的身後事有哪些「誤解」?這些故事,就是殯葬人給出的答案。

  「那麼多的意外,提醒我關愛家人」

  

  王剛 攝

  遺體接運工戴輝東:我們的工作特殊,要一年365天春夏秋冬不間斷服務,穿梭在城市各個角落,將逝者安全運送到殯儀館。

  有次,我到醫院接一名7歲的男孩,他的家人哭得撕心裂肺,孩子爺爺不停怪自己,不該讓男孩幫忙晾衣服,否則不會掉下去……

  我身為人父,能體會到家長的悲痛,內心會很酸楚。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的意外和病痛,都提醒著我要更珍惜生命、關愛家人。

  「我們更懂『子欲養而親不待』」

  

  王剛 攝

  禮賓服務員周佳琪:我是一名「殯二代」,我媽媽退休前曾在杭州殯儀館工作。

  2017年,我像媽媽一樣成了一名殯葬人。從事這份工作後,讓我感觸最深的是,無論生前身份高低貴賤,在死亡面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

  我常在告別會悼詞中聽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它也提醒我,在自己還有機會、有能力的時候,應該懂得感恩、善待親人、孝順父母,珍惜這輩子僅有一次的親情和緣分。

  「尊重聽不見的逝者」

  

  王剛 攝

  太平間服務部工作人員吳光榮:我是單位派駐到浙醫二院太平間的一名工作人員,我每天都要將在醫院過世的病人送往太平間,為他們淨身、穿衣、打包,再通知殯儀館接運遺體。

  服務每一位逝者前,我都會向逝者鞠躬說:「現在由我為您淨身更衣。」雖然我知道逝者無法聽見,但這是為了表達我對每位逝者的尊重,也是對這份職業的敬意。

  服務好每一位逝者及其家人,但求無愧於心。每當我的服務獲得家屬或院方的肯定和表揚時,心裡都是暖暖的,感覺做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誤解」

  

  王剛 攝

  遺體整容師謝黎明:這些年,我已記不清服務過多少位逝者。

  印象最深的還是那個炎炎的夏日,我前往喪戶家,為一具已經腐爛的遺體做防腐。遺體腐爛的原因竟是家屬認為「人去世後24小時不能做防腐,這樣才能早生極樂。」無奈的我只能忍著惡臭,用針管為逝者抽取了40多次腹部脹氣,排出積液多達4公斤,用多於平常近5倍的藥劑進行防腐注射,最終讓逝者體貌恢復最佳狀態。

  離開時,我告誡逝者家屬,別再相信封建迷信,科學處置遺體才是對逝者最大的尊重和對自身最好的保護。

  「理解」

  

  王剛 攝

  遺體火化工莫穎濱:我原來幹過遺體接運工,記得2014年大年三十晚上值班,我在一家醫院和殯儀館之間來回跑了四趟接逝者。

  零點鐘聲敲響時,杭州到處都是爆竹聲,車窗外都是煙花,街上就我一輛車,所以我心情很苦悶。沒想接第四位逝者的時候,逝者的老伴對我說:「小夥子,你這份工作很偉大。你來回好幾趟了,我都看到了,替我家老頭子謝謝你。」說完這句話,她向我鞠了一躬。我當時真的感動了,感受到了別人的尊重,心想「還得幹下去!」。

  「有色眼鏡」

  

  王剛 攝

  告別會司儀李豔紅:我做告別會主持工作已有14個年頭了,時間讓我積累了很多經驗,也讓喪屬對我很認可。

  記得有位大伯參加完我主持的告別會,指定讓我在他去世後擔任告別會司儀,感覺還蠻有趣。不過也有難受的時候,有次我在公交車上碰到一名認識的喪屬,我們這行一般不跟別人主動打招呼,沒想到她主動問候我,弄得我反而不好意思。本以為她對我沒有偏見,下車順嘴說了「再見」,她立馬說「不再見」……

  不管怎樣,工作中我常收到一些喪屬的感謝簡訊,這些都是對我的肯定,會鞭策我繼續前行。

  在採訪中,每一位殯葬人都有各自生命體會,他們普遍提到的一點是,在殯儀館時常上演「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現象,每每看到,更覺惋惜。殯葬人對待生命的獨特情愫,往往源於他們在崗位上所體悟的生死之道,這也讓他們的人生態度更為通透豁達。

  正如一位老殯葬人所說「生命只有一次,沒有來世,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珍惜」一樣,面對死亡,人們不應僅為生命的逝去嗟嘆,更該在生命的無常中,把握確定的當下。

相關焦點

  • 西藏生死書:我們該如何看待死亡?了解了死,才更珍惜生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第一次接觸死亡的經歷,或早或晚而已。在瀕臨死亡的人面前,我們顯得束手無策,很明白某人即將離我們而去,我們再也看不見他了,此時我們感到非常悲傷和孤獨。人終將一死,然而對於死亡的真正態度應該是怎樣的呢?
  • 如何正確面對和看待死亡?
    善人も悪人も死ぬときは死ぬ。善人也好惡人也罷,該死的時候都會死。面對「死」,恐慌,無助,害怕,懊悔,絕望等詞往往會浮現在腦海。面對「生」,希望,陽光,太陽,新生,向上等詞也會浮現在腦海。生意味著開始,死意味著結束。很多人都在思考和敘述著生的意義,卻很少有人談及如何看待與面對死亡的話題。
  • Get中國70問:「中國人如何看待死亡?」
    第一期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人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小孩子的話總是充滿童真,即使是面對死亡,這個對多數成年人來說是沉重,悲傷甚至是有些晦氣的話題,他們也能給你如下的答案: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顧晉建議全民開展死亡教育,引發了網友對死亡以及死亡教育等問題的討論。Get中國70問也想和大家一起來看看中國人是怎麼看待死亡這件事情的。
  • 史鐵生談死亡:生死是種誰也逃不過的困境
    對待生死我選擇一種樂觀的態度,讓我如此幽默地看待生死還得感謝卓別林。在《城市之光》這部電影裡,女主人公要自殺,卓別林將其救下,這女的說:你沒權利不讓我死?卓別林的回答讓我至今難忘:急什麼?咱們早晚不都得死?這是參透生死的大師態度。我想他是在說,這是困境,誰也逃不過,人生的一切事就是在與困境周旋。這需要靠愛去延緩死亡。
  • 人生是一場向死而生的旅程,每個人都要學會坦然地面對死亡
    生死就在一呼一吸間,大多數人都沒有瀕死體驗,也不可能有像亞歷山大那樣深刻的領悟。絕大多數臨終者都對死亡充滿恐懼,一想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便倍感痛苦。無論大人還是孩子,每個人都有死亡焦慮。心理學家湯姆匹茨辛斯基認為,死亡焦慮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即將面對死亡時的恐懼感;第二,經歷死亡時的焦灼感。現實中,人們總會把死亡和無助、不舍、恐懼、痛苦等情緒聯繫在一起,這反過來讓我們更加懼怕死亡。
  • 在儒學系統中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
    01人遲早要面對的問題是什麼?周敦頤的《太極圖說》與張載的《西銘》都很好地用儒家立場解釋了宇宙生成,並且將這樣的大概念引申入了道德與政治體系中,但似乎還有一個問題是我們沒有提及到的:人的生死。我們要清晰的一點是宋朝的儒學主要是在與佛教、道教爭奪地盤,此兩派對生死都有很好的解釋,但是儒學卻沒有。幸運的是張載在《西銘》中卻著重的談及了這一問題,他在文章結尾說:「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存,吾順事;沒,吾寧也。」大意是:富貴是天父地母給我們的恩賜,貧困同樣也是。
  • 「心理專欄」勇於面對死亡:在生活中踐行生死學 ⊙裴完花
    「生老病死」這四件事都與醫學有關,然而醫學只能解決肉身的病痛,卻沒辦法解決人該以怎樣的心理來面對生老病死的問題,而這本該是屬於人文學科的範疇,卻因為現代社會人文精神的低落,使得人們通常只能糊裡糊塗的活著,又糊裡糊塗的死去。
  • 一位美國醫生的書帶給人們的思考:疫情之下,我們該如何看待死亡
    戀生惡死是人之常態,但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無論你是國王還是車夫,是大亨還是乞丐,地位與金錢都無法改變個體生命必死的事實。人生的最後一道考題就是如何面對死神的召喚,恐懼、沮喪、憂傷是人之常情,再堅強豁達的人在死神面前也無法高傲從容起來。這是美國醫生阿圖·葛文德所寫的《最好的告別》序言裡的一句話,殘酷而又真實。阿圖·葛文德是何許人也?
  • 人生最高的境界,是面對死亡也能展開笑顏,即使困難,也要努力
    在醫院裡,老人每天都罵罵咧咧地,很是沒有口德,讓很多人都挺厭惡的。本來,醫院也不是一個樂觀的場所,不管是病人自己,還是陪護的人,都不可能是很開心的,如果長時間再聽到這些不中聽的話,誰都會覺得厭煩,但又很無奈。但是這個時候,你不能跟她說她死亡並不可怕,這樣的病痛折騰才更痛苦。對於還想活下來的人來說,讓她面對死亡,比登天還難。這是芸芸眾生的常態。
  • 面對死亡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怎樣活好這一生
    首先思考一個問題:假如今天是你最後一天,你是怎樣的心情?你該怎樣度過這一天?我們面對死亡的態度,決定了我們怎樣活好這一生。在我們的傳統思維習慣當中,死亡,我們是儘量避而不談的話題。可是,不談死亡,難道死亡就不會來臨嗎?不談死亡,人就不會死嗎?
  • 面對這種問題,家長可4步進行「死亡教育」
    媽媽猶豫片刻,回答道:「會,我們每個人都會死」,聽到這句話後,小紅便開始哭鬧不止,晚上也醒了好幾次,並表示自己不想和媽媽分開。過了幾天,媽媽開始反思這件事,也認識到「死亡教育」重要性。很多時候我們想要迴避這個問題,但卻無法迴避。因此我們需要正確引導孩子去看待生死問題。一、「死亡教育」的缺失會讓孩子失去什麼?
  • 《非自然死亡》告訴你應該怎樣看待死亡
    《Unnatural》(《非自然死亡》)講述了在「非自然死亡原因研究所」任職的法醫三澄美琴與同事們通過對非正常原因導致死亡的遺體進行解剖一起探查非正常死亡者的真正死因,以求找到案件真相的,從而改變現實世界的故事。「在日本,你可能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 面對生死會有什麼感受與體悟
    佛陀說:「我們的存在就像秋天的雲那麼短暫,看著眾生的生死就像看著舞的律動,生命時光就像空中閃電,就像急流衝下山脊,匆匆消逝。」也就是生命一切皆無恆常,死亡只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開始,用來喚醒我們了悟一切無常。面對死亡,我們總是有王限的痛苦和迷惘,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忽視了無常的真相。
  • 遺願清單,一部講述如何面對死亡的電影
    在相處的時間中愛德華對於錢伯斯對於家人溫暖的態度跟對於死亡的樂觀頗為欣賞,對於這位與他一樣徘徊在生死邊緣的室友愛德華有了同病相憐的感受,一個想要幫助錢伯斯實現心願的想法逐漸在心中形成。在一次實驗之後,醫生對於兩人的身體情況判斷兩人已經時日無多,擺在兩人面前的就只有兩個選擇:要麼就是選擇參加最新的醫學實驗治療方法最後一搏,要麼就是選擇在最後的時間中體面地去面對死亡。
  • 我看《西藏生死書》:了解了死,才更珍惜生,因為愛才生生不息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第一次接觸死亡的經歷,或早或晚而已。在瀕臨死亡的人面前,我們顯得束手無策,很明白某人即將離我們而去,我們再也看不見他了,此時我們感到非常悲傷和孤獨。人終將一死,然而對於死亡的真正態度應該是怎樣的呢?
  • 面對死亡,用愛告別,才能不留遺憾
    而我印象最深的是,徐濤、蔣勤勤朗讀的兩封信,一封是2001年患癌症的父親,寫給六歲女兒的信,面對無法對六歲女兒解釋的死亡和永別,這位父親在信上寫下,「爸爸和你玩了好多次捉迷藏,每次都一下子就被你找出來。不過這一次,爸爸決定要躲好久好久。」「爸爸要躲這麼久,你一定會想念爸爸,對不對?不過,爸爸不能隨便跑出來,不然就輸了。如果還是很想爸爸,爸爸就變魔法出現。
  • 法醫人類學家是做什麼的,他們如何看待死亡?
    《法醫報告:死亡教會我們什麼》內容簡介蘇·布萊克每天都要面對死亡,作為一名法醫人類學家,她將自己的目光投向實驗室中的普通人骸骨、墓地、暴力、謀殺、分屍現場,以及因戰爭、事故或自然災害引發的大規模死亡事件。
  • 病疫帶走了那麼多人 我們該如何看待死亡
    原文首發 作者:渡心疫情期間,大家每天看著全國數據更新,尤其是死亡累計數量,截至昨天已有近3千人被帶走了生命,死亡,在我們這些適逢好時代出生成長的人面前,第一次近距離並且聲勢浩大的展現。在無數悲痛和感動中,抗疫終於迎來了較好的轉變。
  • 如何正確面對死亡和輪迴
    幾乎所有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都感到驚慌失措、恐懼不安,這都是不了解死亡而造成的誤會。若能對死亡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就可以消除恐懼,有備而戰。但所有這些觀點,都沒有說清生命的真相,也無助於解決生死問題。基於這些錯誤的生死觀,世人也很容易走到兩個極端:第一個極端,是害怕死亡,在死亡面前徹底絕望,卻不做任何準備。只是無可奈何、不知所措地聽天由命,坐以待斃。又非常恐懼,聽到這兩個字都不開心,不想聽、不想談,一直在逃避。
  • 如何修煉面對死亡的態度,形成恰當的生死觀
    墓志銘遊戲和模擬喪禮活動一樣,都是為了幫助大家直面死亡、思考生命的終極意義、最終能夠帶著清醒的自我覺察更好地活在當下。就像電影《阿甘正傳》裡、阿甘媽媽臨終前說的:「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們註定要做的事。」可是,過往的教育卻很少涉及這個人人都將面對的重大課題,於是,死亡便成了人的終極焦慮來源。一方面,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現實壓力和困擾背後,隱藏著的是死亡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