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醫人類學家是做什麼的,他們如何看待死亡?

2020-12-04 好奇心日報

《法醫報告:死亡教會我們什麼》

內容簡介

蘇·布萊克每天都要面對死亡,作為一名法醫人類學家,她將自己的目光投向實驗室中的普通人骸骨、墓地、暴力、謀殺、分屍現場,以及因戰爭、事故或自然災害引發的大規模死亡事件。

在這本書中,她為我們揭示了她親眼見證的死亡的不同面目,通過自己參與的真實案例探索了法醫學科的發展與進步,也講述了法醫人類學這一學科對其工作及生活的影響與感悟。

作者簡介

蘇·布萊克(Sue Black),女爵士,世界範圍內具有影響力的解剖學家、法醫人類學家。曾任鄧迪大學法醫科學研究中心主任。現為蘭卡斯特大學副校長,主要負責公眾參與工作。

1999 年,她帶領英國法醫小組在科索沃搜集戰爭犯罪證據。 2004 年印度洋海嘯之後,她是率先到達泰國的法醫人類學家之一,為那裡的死難者鑑定身份。蘇·布萊克也經常出現在媒體上,她的日常工作被拍攝成紀錄片,在 BBC 第二臺播出的《歷史疑案》(History Cold Case)中也有表現。

2016 年英國女王生日之際,她被授予大英帝國司令勳章,以表彰她在法醫人類學方面的傑出貢獻。

書籍摘錄

導言 法醫人類學家到底是做什麼的

生命中的最大損失不是死亡,而是當我們活著時就在我們心中死去的東西。諾曼·卡森斯,政治記者(1915—1990)

關於人類生存的各個方面,大概死亡及其相關之事是充斥著最多陳詞濫調的。死亡成為邪惡的化身,是疼痛和不幸的先聲,是在陰影中出沒、獵獲的捕食者,是夜間險惡的竊賊。我們給她安上不祥的惡名:冷酷的割麥人、無差別的軋路者、黑天使、蒼白騎士。我們把她畫成藏在黑色連帽鬥篷裡的殘破骷髏,舞弄著一把置人於死地的鐮刀,她只需一揮,就將我們的靈魂從身體中帶走。有時她是一個長著羽毛的黑色幽靈,兇惡地在上空盤旋,我們只能蜷縮在角落而毫無還手之力。在許多區分了名詞性別的語言(如拉丁語、法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波蘭語、立陶宛語、挪威語)裡,死亡是陰性名詞,但她卻常被描繪成一個男人。

尖刻地對待死亡很容易,在現代世界,她已經成為一個與我們敵對的「陌生人」。人類取得了無數成就,但要對生與死的複雜關聯做解釋,我們並不比幾百年前進步多少。在有些方面,我們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不理解死亡。我們大概已經遺忘死亡是什麼,她的目的是什麼,我們的先人可能把她看作朋友,我們則把她當作不受歡迎的邪惡對手,要躲著她,或者令她臣服——越久越好。

對於死亡,我們的默認態度是要麼醜化她,要麼神化她,有時在這兩端之間搖擺。不管是哪種態度,不到萬不得已我們都不願提及她,免得一提她就會靠得更近。生命是輕盈、美好和幸福的,死亡是黑暗、邪惡和悲傷的。善與惡,獎與懲,天堂與地獄,光明與黑暗——我們具有那種林奈式的分類喜好,將生和死乾脆劃分為對立的兩頭,於是就安心地懷抱著對錯分明的幻象,卻可能不公平地將死亡驅趕到黑暗中去。

結果我們開始畏懼死亡,仿佛她會傳染,要是吸引了她的注意,她就會在我們還沒準備好停止生命之前來到我們面前。我們要麼虛張聲勢地演繹,要麼取笑她來麻木自己,以此來掩蓋自己的恐懼。但是其實我們知道,當自己的名字排在她手裡名單的首位時,我們是笑不出來的,她最終總會叫到我們的名字。所以在很小的時候,我們就懂得對死亡抱著虛偽的態度,一面嘲弄她,一面深深地敬畏她。為了將她的利刃磨鈍,緩解痛苦,我們習得新的語言。我們說「失去」了某人,悄悄談論他們的「逝去」,用莊重尊敬的語調和其他人一同哀悼一位所愛之人的「離去」。

我沒有「失去」父親——我完全知道他在哪兒。他埋在因弗內斯城裡的唐納赫裡奇公墓,在殯儀員比爾·弗雷澤給的一個可愛木匣子裡。父親本人也會喜歡那匣子,不過他可能會覺得它太貴了。我們把他放進地上的一個洞穴裡,放在他父母快要散架的棺材上,那兩具棺材現在盛的不過是他們的骨頭和死時僅剩的幾顆牙齒。父親沒有逝去,沒有離開,我們沒有失去他:他就是不再呼吸了。其實他最好是什麼地方也沒有去,不然他惹了大麻煩,太不為人著想了。他的生命消失了,世界上的任何委婉修辭都沒法把生命帶回來,沒法把他帶回來。

我在一個規矩嚴格、毫無廢話的蘇格蘭長老教會家庭長大,我們把鐵鍬叫作鏟子,經常把同理心和感傷看作弱點,這種教養令我務實、不顧顏面,成為一個實務者,一個現實主義者。論及生死之事,我沒有什麼誤解,討論時也儘量誠實坦率,但這並不是說我就毫不介懷,面對他人的生死時沒有痛苦、哀慟,沒有同情。鄧迪大學的菲奧娜牧師總能啟迪人心,她曾說過一句很有道理的話:「在安全距離外說溫柔的話,帶不來一點安慰。」

在 21 世紀,我們已經如此成熟,為什麼還是選擇躲在熟悉又安全的從眾和拒斥之牆後面,而不能敞開心扉,想想死亡可能並不是我們害怕的那種魔鬼?她不一定駭人、殘酷、粗暴,她可以沉默、安寧、慈和。也許問題在於,我們不信任她,是因為我們不願去了解她,在一生中都不願費事去嘗試理解她。要是我們能理解她,也許就能認識到,我們可以將死亡作為生命歷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接受。

我們將出生看作生命的起點,將死亡看作生命的自然終結。但要是死亡只是存在的另一個階段的起點呢?這當然是大多數宗教的前設,好教我們不害怕死亡,因為它只是通往前方更美好生活的入口。這種信念世世代代相傳,安慰了許多人,可能正是我們的社會日漸世俗化所留下的空白,促使我們對死亡及其所有標誌的那種古老的、本能的、未經證實的憎惡再次升起。

無論我們懷有什麼信仰,生與死就是同一條線上必定相連的兩個部分。一方不脫離另一方存在,也無法脫離。無論現代醫藥如何幹預,死亡總是最終得勝。既然我們沒有辦法最終迴避它,專心改進和品味我們出生和死亡之間的階段——生活,可能更好。

法醫病理學和法醫人類學的根本差異,就在此處。法醫病理學追溯的是證明死亡原因和方式的證據,死亡是旅途的終點。而法醫人類學則重建旅途本身,也就是生命的全過程。我們的工作是將生時構建的身份和死後身體的遺存結合起來。因此,法醫病理學和法醫人類學在死亡一事上搭檔工作,在破獲罪案上當然也是如此。

在英國,人類學家和病理學家不同,人類學家屬於科學家而非醫生,因而沒有醫學資格證實死亡或死亡原因。現今科學知識持續拓展,病理學家也無法成為所有事情的專家,人類學家就在牽涉死亡的重大罪案調查中發揮重要作用。法醫人類學家協助解讀與受害人身份相關的線索,由此可以幫助病理學家判斷死亡方式和原因。在停屍臺上,各個學科貢獻技藝,互相補足。

舉個例子。在一張停屍臺邊,我和一位病理學家面對的是深度腐壞的人類遺體,其顱骨碎成 40 餘塊混在一起。病理學家作為具有醫學資格的從業者應判定死因,她認為,死因很可能是槍傷,但還不確定。她將灰色金屬臺子上那一堆白色骨頭碎片檢查了半天,很是沮喪,對我說:「我沒法辨別這些部位,更別提把它們組裝起來了。那是你的活兒。」

法醫人類學家的職責首先就是幫助確認這個人生前是什麼人。他是男性還是女性?是高還是矮?是年老還是年輕?是黑皮膚還是白皮膚?骨骼有沒有外傷或疾病的表徵?有的話就可能聯繫上醫療或牙齒治療記錄。我們分析骨頭、頭髮和指甲的成分,是否能說明這個人住在何處,吃哪種食物?在眼下這個案子裡,我們能不能做一個人類三維拼圖,不僅揭示死因(確實是顱骨槍傷導致死亡),而且顯示死亡方式?收集了這些信息,完成拼圖,我們就可以確定這個年輕人的身份;並且我們確認子彈是從腦後射入,從前額雙眼間射出,從而驗證了目擊證人的證詞。這是場近距離射殺,受害者跪著,槍就抵在他的後腦上。他只有15 歲,是因他的宗教信仰而被殺的。

另一個案子也可反映人類學家和病理學家的共事關係。案中一個不幸的年輕人在屋外街道上撞見了一夥正要砸車的少年,被毆打至死。他的身體曾被拳打腳踢,致命傷在頭上,表現為多處顱骨骨折。在這個案子裡,我們知道受害人的身份,病理學家可以確定死因是鈍器創傷導致大量內出血。但她也想在報告中指出死亡是怎麼發生的,尤其是最可能的兇器種類。我們辨識出每一塊顱骨碎片,將它們重組,然後病理學家就發現,由錘子或類似形狀的兇器在頭部的一次擊打,造成了一處集中凹陷骨折和多處放射狀骨折,導致顱內出血,最終致死。

對一些人來說,生命的起點到終點之間有漫長的距離,甚至超過一個世紀;而對這些謀殺事件的受害人來說,生與死之間的間隔就短多了,有時可能只隔著飛速流逝的寶貴數秒。從法醫人類學的視角來看,長生當然好,生命越長,其經歷就會在身體上書寫和存儲更多的痕跡,遺體上的印記就會更加清晰。對我們來說,解鎖此類信息就猶如從書裡閱讀,或者像從 U 盤裡下載一樣。

蘇·布萊克,來自:維基百科

在大多數人看來,這趟塵世旅程最糟糕的結果就是生命被截短,但我們如何評判怎樣算是短命?毫無疑問的是,我們在出生之後活得越久,生命遲早要結束的可能性就越高: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 90 歲時都比 20 歲時更接近死亡。從邏輯來說,比起眼下此刻,我們以後與死亡的關係只會更近,不會更遠。

那有人死去時,我們為什麼驚訝呢?每年全世界有超過 5500 萬人死去,一秒死去兩個。死,是我們在生活中能絕對肯定將會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的事情。當然,這並不會消解我們在親密的人死去時的悲傷和哀慟,但死亡不可避免,這就需要一個有用、實在的處理辦法。我們不能對自己生命的創造施加影響,生命的結束又是不可避免的,那或許我們應該注重能夠調整的事情,那就是我們對從生到死之距離的期待。也許,就是這種期待,才是我們應該嘗試更有效處理之事,要量度、承認和頌揚這段距離的價值,而非其長度。

過去,要延遲死亡不那麼容易,那時我們似乎更善於調整對生命的預期。例如在維多利亞時代,嬰兒死亡率居高不下,沒有人會因一個孩子活不到一周歲而感到驚訝。那時,一個家庭裡好幾個孩子都取同一個名字並不罕見,這樣即便那孩子沒活下來,名字也活下來了。而在21 世紀,嬰兒的死亡罕見多了,但要是有人對99 歲時的死亡還感到震驚,就完全不合理了。

對每一個努力擊退死亡的醫學專家而言,社會預期是個戰場。他們能希求做到的,最多就是贏得更多時間,拉大生死之間的距離。他們最終總是要輸掉的,但不應為此阻止他們,也阻止不了他們繼續嘗試。每一天,在全世界的醫院和診所裡,生命都在延續。然而,實際上,有些醫療成就只不過暫緩了死亡的發生。死亡還是要來的,即使不是今天,也可能是明天。

數個世紀以來的社會都會記錄和量度預期壽命。預期壽命是指在統計學意義上我們最可能死去的年齡,或者積極點看的話,它是指我們預計活著的最長時間。壽命表是很有意思也有用的工具,但它也很危險,因為它會造成人們對壽命的預期,但有些人達不到,有些人會超過。我們沒辦法知道自己會是那個平均線上的標準「老李」,還是個例外,我們會落在壽命鐘形曲線的這一邊,還是那一邊。

要是我們發現自己是在曲線的某一邊,就會產生情緒。我們活到超過預期壽命就會自豪,因為這事讓我們覺得自己以某種方式戰勝了困難。要是我們沒有達到預期的年紀,我們撒手人寰之後,親友會覺得所愛之人的生命被奪走,由此感到憤怒、苦痛和挫敗。但壽命曲線的本質恰是如此:標準只是標準,我們大多數人都落在這一標準的周圍。怪罪死亡,控訴她殘忍地竊取生命,是不公平的。死亡總是誠實地表明,我們的生命長度可能落在人類生命範圍內的任何位置。

世界上已證實的最長壽者,是法國女性讓娜·卡蒙(Jeanne Calment),她在1997 年去世時年紀為122 歲又164 天。1930 年我母親出生時,女性預期壽命是63 歲,因此她在77 歲去世,就超出標準14 年。我的祖母幹得更出色:她1898 年出生,那時的預期壽命只有52 歲,但她一直活到78 歲,超出了26 年,這反映了她有生之年醫學的巨大進步——儘管她吸的煙最後沒幫上忙。我在1961 年來到這個世界,預測大概有74 年的生命,那現在我只有15 年可活了。我的天,怎麼會這麼快?不過,基於我目前的年齡和生活方式,我現在能實實在在地預計活到 85 歲,那我可能至少還有 26 年時間。頓時鬆一口氣。

這樣,我在生命歷程中有望額外獲得 11 年。很棒吧?不一定。問題在於,我不能在 20 歲甚或 40 歲時得到這 11 年,要是我能得到這 11 年,那得在我 74 歲的時候了。青春總被虛度,唯願在年少力強時獲賜光陰啊。

對預期壽命的計算逐漸準確,我們已知在下兩代,即我的子輩和孫輩,會出現人類歷史上最多的百歲壽星,但我們這個物種能夠生存的最大年限卻沒有增加。劇烈變化的是我們死亡時的平均年齡,所以我們見到越來越多的個體落在那條鐘形曲線極右邊的區域。換言之,我們在改變人類人口結構,由老年人口增長引發的健康和社會問題激增,由此可一窺此種變化的社會影響。

生命延長一般是要慶賀的,但有時我也懷疑,是否不惜一切代價掙扎著活得儘可能久,實際上只是在延遲死亡而已。預期壽命可能會變,但死亡總是會如預期般到來。哪天我們真的徵服了死亡,人類和地球才真正陷入了麻煩。

我每天的工作都是與死亡為伍,我慢慢地開始尊重她。我沒有發現什麼理由讓人恐懼她或她的作用。我認為自己已經相當了解死亡,因為我們用於交流的語言直接、平白、簡單。她結束她的活兒,我才能開始我的活兒。而且有賴於她,我的事業得以持久、卓有成效、興味盎然。

本書不是傳統的關於死亡的論著,不走列舉高屋建瓴的學術理論和文化奇談的熟門套路,也不調製溫暖的雞湯。我只會試圖探究自己了解到的死亡的多個面貌,包括她已經展現給我的,

以及大約 30 年後她最終將要向我顯露的那一面,要是她容許我活那麼久的話。法醫人類學追求的是通過死亡重建生時的故事,本書同樣既關乎死,也關乎生,它們是整個連續整體不可分割的部分。

我只向你要求一件事:暫且放下你對死亡的既有成見,放下不信任、恐懼和厭惡,或許你就會開始像我一樣看待她。你或許還會開始因她的陪伴感到溫暖,更了解她,不再害怕她。據我的經驗,和她打交道有壓力,也令人著迷,從不枯燥。但她很複雜,有時無法預測,令人訝異。當你直面她時,你並不會失去什麼,或許你會發現,和一個認識的惡魔打交道,總好過與自己完全不了解的魔鬼相處。

題圖為網劇《法醫秦明》劇照,來自:豆瓣

相關焦點

  • 法醫人類學家到底是做什麼的?
    ▍非自然死亡 アンナチュラル (2018) 劇照"那些和遺骨對話的人:我想證明你曾活過。"01法醫人類學家到底是做什麼的?我們通常將出生看作生命的起點,將死亡看作生命的自然終結。無論我們懷有什麼信仰,無論現代醫藥如何幹預,生與死都無法脫離彼此而獨立存在。既然我們沒有辦法最終迴避它,專心改進和品味我們出生和死亡之間的階段——生活,可能更好。法醫病理學和法醫人類學的根本差異,就在此處。
  • 法醫人類學家到底是做什麼的?
    【編者按】蘇·布萊克(Sue Black),女爵士,解剖學家、法醫人類學家。在《法醫報告:死亡教會我們什麼》一書中,她為我們揭示了她親眼見證的死亡的不同面目,通過自己參與的真實案例探索了法醫學科的發展與進步,也將法醫人類學這一學科對其工作及生活的影響與感悟和盤託出。
  • 如何讓遺骨說真話?揭秘那些法醫人類學家最不願接手的工作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世界著名的法醫人類學家,英國鄧迪大學法醫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蘇·布萊克撰寫的帶有半自傳性質的《法醫報告——死亡教會我們什麼》。你能想像一個身經百戰處理過成百上千具屍體的法醫專家,被一隻老鼠嚇得不敢動彈淚流滿面的樣子麼?於是,這個高高在上的法醫人類學家又拉近了與我們的距離,變得像身邊的女性朋友一般親切熟悉。
  • 法醫人類學家幫墨西哥失蹤親人家庭尋正義—新聞—科學網
    長著一頭獅鬃毛髮色、塗著兩份色口紅的García Velázquez說。有一天,Alfredo因為購買的一輛汽車到韋拉克魯斯州首府哈拉帕籤署文件。然而,像韋拉克魯斯的很多年輕人(2006年以來超過700人)一樣,他再也沒有回家。 「我需要知道發生了什麼。」
  • 香港人氣女神首演法醫人類學家:我太難了
    這次在新劇中,王敏奕將挑戰全新角色——法醫人類學家。王敏奕表示法醫人類學家與法醫是有區別的,她說:「法醫是搜證用來呈堂,而法醫人類學家是研究屍體的骨頭,協助對屍體的還原分析,而在演繹上,監製、編審和導演都對我好好,讓我可以演得好舒服,我的角色是一個節儉、愛惜資源、好調皮跟好好的女生,就是跟我本身是好相似的。」
  • Get中國70問:「中國人如何看待死亡?」
    第一期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人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小孩子的話總是充滿童真,即使是面對死亡,這個對多數成年人來說是沉重,悲傷甚至是有些晦氣的話題,他們也能給你如下的答案: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顧晉建議全民開展死亡教育,引發了網友對死亡以及死亡教育等問題的討論。Get中國70問也想和大家一起來看看中國人是怎麼看待死亡這件事情的。
  • 當法醫究竟是什麼感受?當了法醫之後還喜歡吃肉嗎?答案超出想像
    也因此,大多數人會問,當法醫是什麼感受,當了法醫之後還喜歡吃肉嗎? 首先,法醫也稱司法鑑定人,在古代,又稱為仵作或令史,但古代的法醫只對屍體表面進行檢驗。並不涉及解剖學和病理學。現代法醫則需要通過所學專業進行現場醫學勘察,醫療跟蹤取證,屍體解剖等一系列法律醫學鑑定。
  • 帕克曼謀殺案:探索現代法醫人類學起源
    他們搜查了韋伯斯特的實驗室,打開一個巨大的箱子,裡面是一具無頭、無四肢以及部分已經被燒毀的軀幹,還有一條大腿。帕克曼的妻子被叫來識別遺體的胎記。儘管事實上屍體已經被找到,帕克曼的妻子也已經確認就是帕克曼,而韋伯斯特也對此供認不諱,案件進入了審判程序。當時真正意義上的法醫人類學並不存在,因為通過分析屍體以確定身份和死亡原因以及方式的做法被認為是簡陋且缺乏依據。
  • 從業二十年法醫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述說死亡經常被忽略的樣貌:《每周都去看屍體:首爾大學最熱門的死亡學》
    二十年來負責超過一千五百起屍檢案件的韓國法醫柳成昊,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述說死亡經常被忽略的最真實樣貌,讓讀者可從學習思索死亡,學習人生。  「雖然我不清楚大家會不會被書名嚇到,  但我是本著一顆溫暖的心,  希望讀者能了解死亡才寫下這本書。」  「沒有人能免於死亡──  這是我們為什麼要學習面對它。」
  • 《非自然死亡》告訴你應該怎樣看待死亡
    《Unnatural》(《非自然死亡》)講述了在「非自然死亡原因研究所」任職的法醫三澄美琴與同事們通過對非正常原因導致死亡的遺體進行解剖一起探查非正常死亡者的真正死因,以求找到案件真相的,從而改變現實世界的故事。「在日本,你可能死都不知道怎麼死的。」
  • 死亡代表終結嗎
    死亡代表終結嗎?考古及法醫學家證明:人一旦出生,永遠不會真的消失!因為最近生活中頻頻爆出糟心的事,不少網友感嘆,「2019年,註定是不斷告別的一年」。 故人逝去,親朋不得不承受巨大的悲傷。依靠這些痕跡來理解生命是如何突然終結的,理解一個人曾生活和死亡的世界。早在公元前2600年,人們就知道如何保存人的遺體,比如埃及的木乃伊。在早期的歷史上,埃及人就已經開始為他們的子孫後代保留自己的遺體了。最初是埋在沙子裡,這是因為滾燙的沙子有脫水的作用,屍體可以保存好多年。這些不朽的屍體就鼓勵人們千方百計地為自己尋求一種永恆。
  • 生離死別,世間常事,如何正確地看待死亡?
    每個人都知道生命總有終結的一天,這是生物學與醫學的科學結論,可如何對待死亡卻是一個哲學問題。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莊子,當他老婆死了,他卻敲著盆子唱歌,因為他知道人總是要死,人們不應違反自然規律,這就是有名的鼓盆而歌的故事,表達莊子了對待死亡的智者態度。
  • 破譯死亡密碼的法醫曾震——讓證據說話 為逝者申冤
    三秦都市報—三秦網訊(記者 李永利)法醫是個神秘的職業,他們一條小小的信息也能幫辦案人員指明偵破方向,為案件偵破提供重要的依據。西安公安新城分局法醫曾震,在西安法醫圈可是赫赫有名,今年11月3日,36歲的曾震憑藉著紮實的技術能力和穩定的競技狀態,榮獲「西安市技術標兵」稱號。
  • 法醫林可的小故事
    我想把自己遇到一些有趣的故事講給大家聽,也想讓大家可以更正確的認識我的職業----法醫。講起法醫,你會想到什麼,死亡?屍體?腐臭?或是疑惑?不解?無法接受?我講起法醫,或許可以從古代開始,法醫被稱為令史、仵作,主要做簡單的屍表檢驗(推薦看《洗冤集錄》),法醫界公認鼻祖:宋慈。
  • 來自生命的力量-《不死法醫》
    前段時間,有英媒報導: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成功「復活」了一個死亡4小時的豬腦。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對於死亡有了更新的認識。豆瓣評分 8.4,講述一個擁有不死之身的法醫的一生。兩百年前的一場意外,男主亨利獲得了永生。不僅長生不老,青春永駐,而且還獲得了超越生死的力量。
  • 拍拍長|法醫找上門了!拍拍長究竟做了什麼?
    他是一位法醫(化名張醫生)。要知道,青少年犯罪案件中準確認定嫌疑人的年齡,是要靠骨齡鑑定的!為了維護鑑定過程的客觀和結論的準確性,張醫生在做骨齡鑑定時,常常需要諮詢相關領域的專家意見。此番,他拿著骨齡片過來,需要邵老師給予客觀的評測。
  • 羅布泊乾屍案:法醫揭露真相,怵目驚心!
    做法醫的人都看透了生死,可當我聽說老法醫去世了,心中很難過,當即決定趁著在北京學習的時候,去拜祭那位老朋友。老法醫火化後,他老伴骨灰放在故宅中,他們家就在雍和宮附近的一座四合院內。我和老法醫言語投機,曾好幾次去他家做過客,他老伴認得我,我一去她就招呼我進屋坐。
  • 法醫如何克服屍臭?
    死亡是所有人都不願意面對卻又不得不面對的事情,出於對死亡的恐懼,在絕大多數人眼中,屍體也是非常恐怖的,絲毫不願意觸碰,特別是那些非正常死亡的腐屍,會散發出讓人難以忍受的屍臭味。那麼屍臭到底有多臭呢?多少天才會臭呢?法醫又是如何克服屍臭的呢?
  • 古人類學家、法醫、醫學專家細說:你的「年輪」可能藏在牙齒裡
    人類學家和口腔專家說,牙骨質環與年齡在特定條件下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古人類學家說,古人類在演化過程中,牙齒呈現規律性變化;法醫秦明說,法醫看牙齒,主要是判斷牙齒主人的年齡。 由於牙骨質環與年齡在特定條件下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所以,人們往往將牙骨質環數加上牙萌出的時間作為牙齒離體的時間或機體的死亡年齡。 「目前認為該方法對大多數個體具有適用性,在法醫人類學、考古學中推斷年齡具有一定的意義,但是這種評估方式的精確度、方法的可重複性、數據收集的差異性一直是該領域研究的焦點,尚需進一步研究。」陳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