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克曼謀殺案:探索現代法醫人類學起源

2020-12-05 網易科技

(原標題:帕克曼謀殺案:探索現代法醫人類學起源)

網易科技訊8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作為一門應用科學,而不是「純」學科,現代法醫人類學的歷史發展比較模糊不清。起初,法醫人類學的取證被迴避了幾十年,其研究結果並不被法庭所予以採信。然而,19世紀哈佛大學一名教授的謀殺案改變了這一現狀,影響了法醫人類學在法庭審判中的地位,使得其成為法庭所承認的科學調查,如同我們今天所看的電視劇CSI以及骨頭(Bones)等。

這個故事發生在1849年,哈佛大學的喬治·帕克曼(George Parkman)博士失蹤了。帕克曼來自於一個富裕的波士頓家族,其15歲就進入哈佛深造,堪稱同時代的醫學天才。隨後其到蘇格蘭醫學院進修,直到1812年戰爭後返回哈佛。帕克曼為哈佛醫學院捐贈了一些波士頓的土地,使得學院得以從劍橋大學搬遷出來。眾所周知,帕克曼向外借貸不少,也經常討要欠款。

哈佛大學化學和地質學教授約翰·懷特·韋伯斯特(John White Webster)也是其債務人之一。韋伯斯特一直存在債務問題,使得其放棄了位於劍橋的房產。韋伯斯特在哈佛大學的講師工資根本無法滿足其奢華的生活方式,因此韋伯斯特於1842年向帕克曼借款400美元。現在看起來似乎微不足道,但以當時的購買力計算,等值於今天的10000美元。

韋伯斯特一直拖欠借款。1847年帕克曼告知韋伯斯特連本帶息的欠款已經達到了2432美元,這相當於今天的近60000美元。但直到1849年韋伯斯特依舊未能歸還欠款,他向另外一個朋友借錢歸還了一部分欠款,但同時用已經向帕克曼抵押過的資產再次向其抵押。這一行為徹底激怒了帕克曼,致使後者在感恩節前幾天去找韋伯斯特當面對質。

1849年11月23日的午後,有人看見帕克曼出現在哈佛醫學院找韋伯斯特交談,後者聲稱其有錢還債。當天下午,學院傳達室的蓮·利特(Ephraim Littlefield)發現韋伯斯特的實驗室

以及辦公室門緊鎖,能夠聽到水聲,但並未見到韋伯斯特本人蹤跡。

第二天,帕克曼沒有回家也沒有消息,家人非常擔心。隨後幾天內,家人和警方貼出告示仿佛尋找,擔心其被綁架勒索、或者要債時遭遇搶劫,甚至於更為糟糕的情況。幾天之內,警方的搜查小組找遍了當地的查爾斯河以及波士頓港,企圖找到帕克曼的屍體,但都無濟於事。

但是傳達室的利特對韋伯斯特起了疑心。韋伯斯特幾天以來的行為都很反常,對利特毫無道理的發脾氣,又隨後道歉。甚至還在感恩節前一天帶給利特一個巨大的火雞。這與其往常的性格完全不符。

在韋伯斯特送給利特火雞的同一天,利特決定自己調查他。利特跟蹤韋伯斯特來到其解剖實驗室,在門後看著他來回在火爐和燃料櫃之間來回忙碌。當韋伯斯特離開後,利特破門而入,發現火爐上的容器是空的。

感恩節期間韋伯斯特離開了哈佛。11月29日,利特帶著工具和他的妻子一起來到韋伯斯特在哈佛的住所。在韋伯斯特私人浴室的牆壁上挖了一個隧道。利特在廁所的惡臭下不斷向下挖,直到挖到了一個人的骨盆,然後是肢解的大腿和小腿。

利特感覺非常恐怖,他先是告訴了他的妻子,隨後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哈佛教授。他們打電話給警察和驗屍官,幾個人又重新回到利特挖的隧道裡尋找遺體的其他部分。警方立即逮捕了韋伯斯特,雖然起初他矢口否認,但後來承認了謀殺帕克曼的事實。當韋伯斯特被送進監獄後,他病倒了,——他試圖用毒藥毒死自己,但失敗了。

由於在廁所中並沒有更多的發現,隨後警察開始尋找遺體的其他部分。他們搜查了韋伯斯特的實驗室,打開一個巨大的箱子,裡面是一具無頭、無四肢以及部分已經被燒毀的軀幹,還有一條大腿。帕克曼的妻子被叫來識別遺體的胎記。

儘管事實上屍體已經被找到,帕克曼的妻子也已經確認就是帕克曼,而韋伯斯特也對此供認不諱,案件進入了審判程序。當時真正意義上的法醫人類學並不存在,因為通過分析屍體以確定身份和死亡原因以及方式的做法被認為是簡陋且缺乏依據。但法醫專家,哈弗解剖學家

傑弗裡斯·韋曼(Jeffries Wyman)博士以及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博士被要求查看屍體。

韋曼負責尋找骨骼以及鑑定他們。他於1850年3月19日提交了相關的檢驗報告,顯示死者生前高度為5英尺10英寸,這匹配帕克曼的外觀。霍姆斯負責調查死亡原因以及死亡方式,在屍體被肢解的情況下認定肋骨之間的一個傷口是致命的刀傷。

同時,帕克曼的牙醫,Nathan Keep博士對帕克曼的相關診療也被用於作證。在韋伯斯特實驗室的爐子裡發現了假牙。Nathan Keep稱曾在兩年前為帕克曼完成假牙製作。在法庭上他展示了骨頭如何與其為帕克曼所做的模具相吻合。

在法庭上,檢方要求人類解剖學的兩位專家對死者身份、死亡方式以及死因等列出相關證據。這宗1850年的刑事案件是第一個設計法醫人類學、法醫牙科以及法醫文檔分析共同參與的案件。相關法醫學調查佐證了案件,但死亡方式以及精確時間尚不能確定。

在陪審團審議之前,麻薩諸塞州最高法院大法官Lemeuel Shaw給力陪審團一個前所未有的授意。在19世紀中期,認定殺人案的標準是「絕對的確定性」,即檢方必須能夠確定性的證明屍體是帕克曼的,以及韋伯斯特處於目的故意殺死了他。但在該案中,Lemeuel Shaw指出陪審團僅需找出「超越合理懷疑」屍體是帕克曼即可定罪。雖然在當代社會,這一措辭已經成為審案標準,幾個世紀以來都是歐洲法律的一部分。但在當時,還不被美國法律所承認。直到1880年,美國最高法院才開始討論和界定「合理懷疑」這一措辭。

3月30日,陪審團討論了不足三個小時之後得出結論認為,屍體與帕克曼一致,即韋伯斯特故意殺害了帕克曼。4月1日Lemeuel Shaw大法官判決韋伯斯特有罪,判其死刑。

韋伯斯特的律師團隊進行上訴要求減刑,但州長並未批准。其於1850年8月30日被公開執行絞刑。雖然1884年有陰謀論稱韋伯斯特依舊活著,但並沒有相關證據。

帕克曼謀殺案被奉為現代法醫人類學的最早實踐案例。儘管韋曼以及霍姆斯並沒有收到過當前的培訓,但其工作方法和程序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當前法醫人類學家的工作。更重要的是,此案也是美國法律史上第一次採信牙科證據。

此外由於這宗謀殺案,哈佛大學成為19世紀下半葉法醫人類學發展的先行者。繼霍姆斯之後,託馬斯·德懷特(Thomas Dwight)於19世紀70年代成為「法醫人類學之父」,而喬治·多爾西(George Dorsey)被哈佛大學授予人類學博士學位。

如果不是因為19世紀中葉的這宗謀殺案,法醫人類學很有可能依舊無法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直至很久以後。(晗冰)

本文來源:網易科技報導 責任編輯:郭浩_NT5629

相關焦點

  • 從體質人類學到人類骨骼考古學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學者採用的是廣義人類學觀點,如人類學家林慧祥在其《文化人類學》中提出:「人類學是用歷史的眼光研究人類及其文化的科學,包含人類起源、種族的區分,以及物質生活、社會構造、心靈反應等的原始狀況之研究。」新中國成立後又接受了狹義人類學觀點。
  • 體質人類學——替古人的遺骨「發聲」
    中國的體質人類學家用自己的學識替古人的遺骨「發聲」。體質人類學「是從人和人種的形態學和生理學過渡到歷史的橋梁」,是研究人類體質特徵與類型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變化及其規律的科學。體質人類學主要的研究範圍基本上包括以下三個領域:一是現代人的體質特徵和類型;二是人類的起源問題;三是人類的種族變異問題(人種學)。
  • 什麼是體質人類學?
    在去年的南京博物院中學生考古夏令營課程中,增添了有關體質人類學的學習環節。本期南博中學生考古夏令營將繼續為同學們提供體質人類學的學習和實踐機會。那麼,體質人類學是什麼?和考古學之間又有什麼聯繫呢?在此,小編將進行簡單的介紹。       體質人類學是將人類作為一個生物種,研究其體質形態、身體結構及其生物學的變異和進化,以闡述人類的起源、人種的形成和發展的規律的學科。
  • 法醫人類學家到底是做什麼的?
    "01法醫人類學家到底是做什麼的?我們通常將出生看作生命的起點,將死亡看作生命的自然終結。無論我們懷有什麼信仰,無論現代醫藥如何幹預,生與死都無法脫離彼此而獨立存在。既然我們沒有辦法最終迴避它,專心改進和品味我們出生和死亡之間的階段——生活,可能更好。
  • 張雅軍:從體質人類學到人類骨骼考古學——骨骼上書寫的「人類簡史」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學者採用的是廣義人類學觀點,如人類學家林慧祥在其《文化人類學》中提出:「人類學是用歷史的眼光研究人類及其文化的科學,包含人類起源、種族的區分,以及物質生活、社會構造、心靈反應等的原始狀況之研究。」新中國成立後又接受了狹義人類學觀點。
  • 每月一講——體質人類學
    體質人類學,從廣義上來講,屬於人類學中的一個分支,在英、美國家,傳統上習慣把人類學分為研究人類自身體質特徵的體質人類學和研究人類社會文化特徵的文化人類學兩大部分
  • 法醫人類學家到底是做什麼的?
    【編者按】蘇·布萊克(Sue Black),女爵士,解剖學家、法醫人類學家。在《法醫報告:死亡教會我們什麼》一書中,她為我們揭示了她親眼見證的死亡的不同面目,通過自己參與的真實案例探索了法醫學科的發展與進步,也將法醫人類學這一學科對其工作及生活的影響與感悟和盤託出。
  • 從體質人類學到人類骨骼考古學-中國社會科學網
    關鍵詞:體質人類學;考古;人類學研究;遺骸;人類骨骼;起源;種族;研究對象;人群;病理 作者簡介:   隨著體質人類學(Physical Anthropology)的發展和演進,及其與考古學的關係不斷加深,學界最近針對考古遺址出土的人類遺骸的研究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名稱,即「人類骨骼考古學」(Human
  • 體質人類學: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了解生命起源與進化過程
    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現代體質人類學更多地轉向由生物學引導的主題,如基因、進化生物學、營養/生物適應性、生長發育等,這一轉變反映了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與應用成果,也引領人們對人類體質及行為與環境等要素之間的關係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更現實的應用。 問:什麼是體質人類學?
  • 令人驚奇的大學實驗室:法醫專家的恐怖農場
    說起來你可能不相信,這可是田納西大學法醫人類學中心日常的科學研究之地。經常看新聞報導的人知道,在很多殺人案件中,警官們往往毫無頭緒,他們面對的只是一具被害者的屍體。這具屍體可能是裸露的,也有可能穿著完好;可能被埋在地下,可能暴露在荒野中,也有可能在汽車的後備箱或者在水中等等。那麼,怎麼知道屍體死了有多久呢?
  • 法醫人類學家是做什麼的,他們如何看待死亡?
    在這本書中,她為我們揭示了她親眼見證的死亡的不同面目,通過自己參與的真實案例探索了法醫學科的發展與進步,也講述了法醫人類學這一學科對其工作及生活的影響與感悟。作者簡介蘇·布萊克(Sue Black),女爵士,世界範圍內具有影響力的解剖學家、法醫人類學家。
  • 現代分子生物學如何力證人類「非洲起源說」
    這個謎題已經困擾了我們數千年,是單一起源還是多地區起源,歷來眾說紛紜。在神話中,大地是人類起源,女媧或普羅米修斯用泥土造就了人類。隨著現代科學的興起,迷霧逐漸被撥開。科學家們從泥土中找尋出人類起源的依據,無論是修正「非洲起源說」的路線,還是以「多地區起源說」建立全新人類起源模型,都意味著傳統人類起源學說的改變。
  • 現代分子生物學如何力證人類「非洲起源說」?
    這個謎題已經困擾了我們數千年,是單一起源還是多地區起源,歷來眾說紛紜。在神話中,大地是人類起源,女媧或普羅米修斯用泥土造就了人類。隨著現代科學的興起,迷霧逐漸被撥開。科學家們從泥土中找尋出人類起源的依據,無論是修正「非洲起源說」的路線,還是以「多地區起源說」建立全新人類起源模型,都意味著傳統人類起源學說的改變。
  • 美研人類學(Anthropology)專業簡介:其實你根本不懂人類
    當代人類學具有自然科學、人文學與社會科學的源頭。它的研究主題有兩個面向:一個是人類的生物性和文化性,一個是追溯人類今日特質的源頭與演變。民族志同時指稱人類學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依據人類學研究而書寫的文本。從事人類學研究的專家則稱為人類學家(anthropologist)。
  • 從分子人類學角度說說斯拉夫人的起源
    - 語言學的解釋支持斯拉夫人的快速擴張,西斯拉夫東斯拉夫南斯拉夫各方言的分化時間很短(具體數字是幾百年不記得了);- 斯拉夫的老兄弟波羅地各語種分離得早很多,人口分布也是連續在波羅地海岸上直至現代沒有大的變化(除了普魯士被日耳曼蠻子幹掉了)。基本可以確定早期波羅地/斯拉夫人是東歐「原生」而不像匈人突厥人從烏拉爾快速移進歐洲。讀到兩種較可信的假設:1.
  • 我國文學人類學與分子人類學合作研究或確認「三皇五帝」實證
    新華社上海4月18日電(汪永基)主題為「重述中國:文學人類學的新話語」的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第七屆學術年會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學落幕。包括中國社科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的四十多家學術單位百餘位學者在多學科研究前沿探討中,公示了文學人類學研究領域中新的材料、新的思考、新的角度和新的方法,同時論證了我國史前神話中的「三皇五帝」傳說通過與分子人類學等多元合作研究或可找到實證。  據介紹,文學人類學研究在我國已有三十餘年的發展,其對人文學科研究範式和觀念的革新促進作用日漸凸顯。
  • 人類學對構建非遺學理論體系的學術價值
    在全球化背景下和現代化進程中,許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消失的危險,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學科建設不斷加強,極大地推動了邊緣學科、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的形成與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作為一個重大時代課題已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非遺學學科建設已提上議事日程。
  • 中國人類學的學科困境和發展新方向
    其次,需要當代中國人類學研究者們積極探索本學科發展的新方向,即一方面要從社會層面上直面現代社會,研究和解釋由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結構轉型所帶來的重大現實議題;另一方面要從國家層面上努力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並在此探索過程中,逐漸地把中國人類學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學科。
  • 現代分子生物學如何力證人類「非洲起源說」—新聞—科學網
    這個謎題已經困擾了我們數千年,是單一起源還是多地區起源,歷來眾說紛紜。   在神話中,大地是人類起源,女媧或普羅米修斯用泥土造就了人類。隨著現代科學的興起,迷霧逐漸被撥開。科學家們從泥土中找尋出人類起源的依據,無論是修正「非洲起源說」的路線,還是以「多地區起源說」建立全新人類起源模型,都意味著傳統人類起源學說的改變。
  • 人類亞當及Y染色體譜系樹 | 分子人類學連載1
    1987年1月,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3名分子生物學家威爾遜、卡恩(Cann)、斯託金(Stoneking)聯名在英國的《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了《線粒體DNA與人類進化》一文,在文中他們根據對147名婦女(這些婦女分別來自歐、亞、非洲及太平洋群島和澳大利亞)的胎盤細胞線粒體DNA(Mitochondrion DNA)11的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夏娃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