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醫人類學家到底是做什麼的?

2020-12-04 澎湃新聞
【編者按】

蘇·布萊克(Sue Black),女爵士,解剖學家、法醫人類學家。在《法醫報告:死亡教會我們什麼》一書中,她為我們揭示了她親眼見證的死亡的不同面目,通過自己參與的真實案例探索了法醫學科的發展與進步,也將法醫人類學這一學科對其工作及生活的影響與感悟和盤託出。本文摘編自該書導言《法醫人類學家到底是做什麼的》,由澎湃新聞經中信出版集團授權發布。

生命中的最大損失不是死亡,而是當我們活著時就在我們心中死去的東西。——諾曼·卡森斯,政治記者(1915—1990)

關於人類生存的各個方面,大概死亡及其相關之事是充斥著最多陳詞濫調的。死亡成為邪惡的化身,是疼痛和不幸的先聲,是在陰影中出沒、獵獲的捕食者,是夜間險惡的竊賊。我們給她安上不祥的惡名:冷酷的割麥人、無差別的軋路者、黑天使、蒼白騎士。我們把她畫成藏在黑色連帽鬥篷裡的殘破骷髏,舞弄著一把置人於死地的鐮刀,她只需一揮,就將我們的靈魂從身體中帶走。有時她是一個長著羽毛的黑色幽靈,兇惡地在上空盤旋,我們只能蜷縮在角落而毫無還手之力。在許多區分了名詞性別的語言(如拉丁語、法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波蘭語、立陶宛語、挪威語)裡,死亡是陰性名詞,但她卻常被描繪成一個男人。

尖刻地對待死亡很容易,在現代世界,她已經成為一個與我們敵對的「陌生人」。人類取得了無數成就,但要對生與死的複雜關聯做解釋,我們並不比幾百年前進步多少。在有些方面,我們可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不理解死亡。我們大概已經遺忘死亡是什麼,她的目的是什麼,我們的先人可能把她看作朋友,我們則把她當作不受歡迎的邪惡對手,要躲著她,或者令她臣服——越久越好。

對於死亡,我們的默認態度是要麼醜化她,要麼神化她,有時在這兩端之間搖擺。不管是哪種態度,不到萬不得已我們都不願提及她,免得一提她就會靠得更近。生命是輕盈、美好和幸福的,死亡是黑暗、邪惡和悲傷的。善與惡,獎與懲,天堂與地獄,光明與黑暗——我們具有那種林奈式的分類喜好,將生和死乾脆劃分為對立的兩頭,於是就安心地懷抱著對錯分明的幻象,卻可能不公平地將死亡驅趕到黑暗中去。

結果我們開始畏懼死亡,仿佛她會傳染,要是吸引了她的注意,她就會在我們還沒準備好停止生命之前來到我們面前。我們要麼虛張聲勢地演繹,要麼取笑她來麻木自己,以此來掩蓋自己的恐懼。但是其實我們知道,當自己的名字排在她手裡名單的首位時,我們是笑不出來的,她最終總會叫到我們的名字。所以在很小的時候,我們就懂得對死亡抱著虛偽的態度,一面嘲弄她,一面深深地敬畏她。為了將她的利刃磨鈍,緩解痛苦,我們習得新的語言。我們說「失去」了某人,悄悄談論他們的「逝去」,用莊重尊敬的語調和其他人一同哀悼一位所愛之人的「離去」。

我沒有「失去」父親——我完全知道他在哪兒。他埋在因弗內斯城裡的唐納赫裡奇公墓,在殯儀員比爾·弗雷澤給的一個可愛木匣子裡。父親本人也會喜歡那匣子,不過他可能會覺得它太貴了。我們把他放進地上的一個洞穴裡,放在他父母快要散架的棺材上,那兩具棺材現在盛的不過是他們的骨頭和死時僅剩的幾顆牙齒。父親沒有逝去,沒有離開,我們沒有失去他:他就是不再呼吸了。其實他最好是什麼地方也沒有去,不然他惹了大麻煩,太不為人著想了。他的生命消失了,世界上的任何委婉修辭都沒法把生命帶回來,沒法把他帶回來。

我在一個規矩嚴格、毫無廢話的蘇格蘭長老教會家庭長大,我們把鐵鍬叫作鏟子,經常把同理心和感傷看作弱點,這種教養令我務實、不顧顏面,成為一個實務者,一個現實主義者。論及生死之事,我沒有什麼誤解,討論時也儘量誠實坦率,但這並不是說我就毫不介懷,面對他人的生死時沒有痛苦、哀慟,沒有同情。鄧迪大學的菲奧娜牧師總能啟迪人心,她曾說過一句很有道理的話:「在安全距離外說溫柔的話,帶不來一點安慰。」

在21世紀,我們已經如此成熟,為什麼還是選擇躲在熟悉又安全的從眾和拒斥之牆後面,而不能敞開心扉,想想死亡可能並不是我們害怕的那種魔鬼?她不一定駭人、殘酷、粗暴,她可以沉默、安寧、慈和。也許問題在於,我們不信任她,是因為我們不願去了解她,在一生中都不願費事去嘗試理解她。要是我們能理解她,也許就能認識到,我們可以將死亡作為生命歷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接受。

我們將出生看作生命的起點,將死亡看作生命的自然終結。但要是死亡只是存在的另一個階段的起點呢?這當然是大多數宗教的前設,好教我們不害怕死亡,因為它只是通往前方更美好生活的入口。這種信念世世代代相傳,安慰了許多人,可能正是我們的社會日漸世俗化所留下的空白,促使我們對死亡及其所有標誌的那種古老的、本能的、未經證實的憎惡再次升起。

無論我們懷有什麼信仰,生與死就是同一條線上必定相連的兩個部分。一方不脫離另一方存在,也無法脫離。無論現代醫藥如何幹預,死亡總是最終得勝。既然我們沒有辦法最終迴避它,專心改進和品味我們出生和死亡之間的階段——生活,可能更好。

法醫病理學和法醫人類學的根本差異,就在此處。法醫病理學追溯的是證明死亡原因和方式的證據,死亡是旅途的終點。而法醫人類學則重建旅途本身,也就是生命的全過程。我們的工作是將生時構建的身份和死後身體的遺存結合起來。因此,法醫病理學和法醫人類學在死亡一事上搭檔工作,在破獲罪案上當然也是如此。

在英國,人類學家和病理學家不同,人類學家屬於科學家而非醫生,因而沒有醫學資格證實死亡或死亡原因。現今科學知識持續拓展,病理學家也無法成為所有事情的專家,人類學家就在牽涉死亡的重大罪案調查中發揮重要作用。法醫人類學家協助解讀與受害人身份相關的線索,由此可以幫助病理學家判斷死亡方式和原因。在停屍臺上,各個學科貢獻技藝,互相補足。

法醫人類學家的職責首先就是幫助確認這個人生前是什麼人。他是男性還是女性?是高還是矮?是年老還是年輕?是黑皮膚還是白皮膚?骨骼有沒有外傷或疾病的表徵?有的話就可能聯繫上醫療或牙齒治療記錄。我們分析骨頭、頭髮和指甲的成分,是否能說明這個人住在何處,吃哪種食物?

對一些人來說,生命的起點到終點之間有漫長的距離,甚至超過一個世紀;而對那些謀殺事件的受害人來說,生與死之間的間隔就短多了,有時可能只隔著飛速流逝的寶貴數秒。從法醫人類學的視角來看,長生當然好,生命越長,其經歷就會在身體上書寫和存儲更多的痕跡,遺體上的印記就會更加清晰。對我們來說,解鎖此類信息就猶如從書裡閱讀,或者像從U盤裡下載一樣。

每年全世界有超過5500萬人死去,一秒死去兩個。死,是我們在生活中能絕對肯定將會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的事情。當然,這並不會消解我們在親密的人死去時的悲傷和哀慟,但死亡不可避免,這就需要一個有用、實在的處理辦法。我們不能對自己生命的創造施加影響,生命的結束又是不可避免的,那或許我們應該注重能夠調整的事情,那就是我們對從生到死之距離的期待。也許,就是這種期待,才是我們應該嘗試更有效處理之事,要量度、承認和頌揚這段距離的價值,而非其長度。

過去,要延遲死亡不那麼容易,那時我們似乎更善於調整對生命的預期。例如在維多利亞時代,嬰兒死亡率居高不下,沒有人會因一個孩子活不到一周歲而感到驚訝。那時,一個家庭裡好幾個孩子都取同一個名字並不罕見,這樣即便那孩子沒活下來,名字也活下來了。而在 21世紀,嬰兒的死亡罕見多了,但要是有人對99歲時的死亡還感到震驚,就完全不合理了。

對每一個努力擊退死亡的醫學專家而言,社會預期是個戰場。他們能希求做到的,最多就是贏得更多時間,拉大生死之間的距離。他們最終總是要輸掉的,但不應為此阻止他們,也阻止不了他們繼續嘗試。每一天,在全世界的醫院和診所裡,生命都在延續。然而,實際上,有些醫療成就只不過暫緩了死亡的發生。死亡還是要來的,即使不是今天,也可能是明天。

數個世紀以來的社會都會記錄和量度預期壽命。預期壽命是指在統計學意義上我們最可能死去的年齡,或者積極點看的話,它是指我們預計活著的最長時間。壽命表是很有意思也有用的工具,但它也很危險,因為它會造成人們對壽命的預期,但有些人達不到,有些人會超過。我們沒辦法知道自己會是那個平均線上的標準「老李」,還是個例外,我們會落在壽命鐘形曲線的這一邊,還是那一邊。

要是我們發現自己是在曲線的某一邊,就會產生情緒。我們活到超過預期壽命就會自豪,因為這事讓我們覺得自己以某種方式戰勝了困難。要是我們沒有達到預期的年紀,我們撒手人寰之後,親友會覺得所愛之人的生命被奪走,由此感到憤怒、苦痛和挫敗。但壽命曲線的本質恰是如此:標準只是標準,我們大多數人都落在這一標準的周圍。怪罪死亡,控訴她殘忍地竊取生命,是不公平的。死亡總是誠實地表明,我們的生命長度可能落在人類生命範圍內的任何位置。

世界上已證實的最長壽者,是法國女性讓娜·卡蒙(Jeanne Calment),她在1997年去世時年紀為122歲又164天。1930年我母親出生時,女性預期壽命是63歲,因此她在77歲去世,就超出標準14年。我的祖母幹得更出色:她1898年出生,那時的預期壽命只有52歲,但她一直活到78歲,超出了26年,這反映了她有生之年醫學的巨大進步——儘管她吸的煙最後沒幫上忙。我在1961年來到這個世界,預測大概有74年的生命,那現在我只有15年可活了。我的天,怎麼會這麼快?不過,基於我目前的年齡和生活方式,我現在能實實在在地預計活到85歲,那我可能至少還有26年時間。頓時鬆一口氣。

這樣,我在生命歷程中有望額外獲得11年。很棒吧?不一定。問題在於,我不能在20歲甚或40歲時得到這11年,要是我能得到這11年,那得在我74歲的時候了。青春總被虛度,唯願在年少力強時獲賜光陰啊。

對預期壽命的計算逐漸準確,我們已知在下兩代,即我的子輩和孫輩,會出現人類歷史上最多的百歲壽星,但我們這個物種能夠生存的最大年限卻沒有增加。劇烈變化的是我們死亡時的平均年齡,所以我們見到越來越多的個體落在那條鐘形曲線極右邊的區域。換言之,我們在改變人類人口結構,由老年人口增長引發的健康和社會問題激增,由此可一窺此種變化的社會影響。

生命延長一般是要慶賀的,但有時我也懷疑,是否不惜一切代價掙扎著活得儘可能久,實際上只是在延遲死亡而已。預期壽命可能會變,但死亡總是會如預期般到來。哪天我們真的徵服了死亡,人類和地球才真正陷入了麻煩。

本書不是傳統的關於死亡的論著,不走列舉高屋建瓴的學術理論和文化奇談的熟門套路,也不調製溫暖的雞湯。我只會試圖探究自己了解到的死亡的多個面貌,包括她已經展現給我的, 以及大約30年後她最終將要向我顯露的那一面,要是她容許我活那麼久的話。法醫人類學追求的是通過死亡重建生時的故事,本書同樣既關乎死,也關乎生,它們是整個連續整體不可分割的部分。

《法醫報告:死亡教會我們什麼》,[英]蘇·布萊克著,溫雅、徐詩凌譯,中信出版集團2020年3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法醫人類學家到底是做什麼的?
    "01法醫人類學家到底是做什麼的?我們通常將出生看作生命的起點,將死亡看作生命的自然終結。無論我們懷有什麼信仰,無論現代醫藥如何幹預,生與死都無法脫離彼此而獨立存在。既然我們沒有辦法最終迴避它,專心改進和品味我們出生和死亡之間的階段——生活,可能更好。
  • 法醫人類學家是做什麼的,他們如何看待死亡?
    《法醫報告:死亡教會我們什麼》內容簡介蘇·布萊克每天都要面對死亡,作為一名法醫人類學家,她將自己的目光投向實驗室中的普通人骸骨、墓地、暴力、謀殺、分屍現場,以及因戰爭、事故或自然災害引發的大規模死亡事件。
  • 法醫人類學家幫墨西哥失蹤親人家庭尋正義—新聞—科學網
    有一天,Alfredo因為購買的一輛汽車到韋拉克魯斯州首府哈拉帕籤署文件。然而,像韋拉克魯斯的很多年輕人(2006年以來超過700人)一樣,他再也沒有回家。 「我需要知道發生了什麼。」García Velázquez在這個港口城市能夠俯視到教堂院落的一間教室裡說,「一個人怎麼可能就那樣消失了,就像他從來沒有存在過?」 這群人點了點頭。他們都有失蹤的家庭成員。
  • 香港人氣女神首演法醫人類學家:我太難了
    本文由 TVB資訊君作者 曾澤熙 原創 轉載請註明:嚴厲打擊任何抄襲行為,勢必全網投訴到底這次在新劇中,王敏奕將挑戰全新角色——法醫人類學家。王敏奕表示法醫人類學家與法醫是有區別的,她說:「法醫是搜證用來呈堂,而法醫人類學家是研究屍體的骨頭,協助對屍體的還原分析,而在演繹上,監製、編審和導演都對我好好,讓我可以演得好舒服,我的角色是一個節儉、愛惜資源、好調皮跟好好的女生,就是跟我本身是好相似的。」
  • 揭秘那些法醫人類學家最不願接手的工作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世界著名的法醫人類學家,英國鄧迪大學法醫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蘇·布萊克撰寫的帶有半自傳性質的《法醫報告——死亡教會我們什麼》。本書的作者蘇-布萊克是英國享有盛譽的法醫人類學家,參與拍攝BBC的紀錄片《歷史疑案》而為大眾所熟知。她常常調侃自己長得不好看,脾氣又臭,還有一頭亂糟糟的紅頭髮。
  • 當法醫究竟是什麼感受?當了法醫之後還喜歡吃肉嗎?答案超出想像
    當法醫究竟是什麼感受?當了法醫之後還喜歡吃肉嗎?答案超出想像 眾人皆知,社會上的各行各業之所以存在,便是因為它們適應了時代的發展和需求才得以保留和沿承。社會上的職業也是廣泛到讓人無法一一去了解,例如法醫這種職業,就得自己涉足過,不然很難理解其工作性質。隨著網劇《法醫秦明》的熱播,法醫這個職業一度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 拍拍長|法醫找上門了!拍拍長究竟做了什麼?
    他是一位法醫(化名張醫生)。要知道,青少年犯罪案件中準確認定嫌疑人的年齡,是要靠骨齡鑑定的!為了維護鑑定過程的客觀和結論的準確性,張醫生在做骨齡鑑定時,常常需要諮詢相關領域的專家意見。此番,他拿著骨齡片過來,需要邵老師給予客觀的評測。
  • 帕克曼謀殺案:探索現代法醫人類學起源
    當時真正意義上的法醫人類學並不存在,因為通過分析屍體以確定身份和死亡原因以及方式的做法被認為是簡陋且缺乏依據。但法醫專家,哈弗解剖學家傑弗裡斯·韋曼(Jeffries Wyman)博士以及奧利弗·溫德爾·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博士被要求查看屍體。
  • 大唐女法醫片頭曲是什麼歌 周潔瓊小竊喜歌詞完整版介紹
    在昨天的2月14日情人節之際,電視劇《大唐女法醫》已經開播了,這部劇一開播就迎來了很多人的關注,其中這部劇的片頭曲也特別的好聽,那麼,電視劇《大唐女法醫》片頭曲是什麼呢?據了解,這首歌的名字叫做《小竊喜》,一起來看一下《小竊喜》的歌詞完整版。
  • 探秘智能化法醫解剖室:高科技讓人想不到
    最近,我們已經帶大家領略了南潯「法醫劍哥」和餘杭法醫團隊的風採,讓大家對法醫這個群體多了一份了解。不過,想必大伙兒對法醫依然有很多好奇的地方。&nbsp&nbsp&nbsp&nbsp昨天,錢江晚報記者走進了一處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沒見過的地方——法醫解剖室。&nbsp&nbsp&nbsp&nbsp海寧市法醫學解剖檢驗室,是全省首家智能化法醫解剖室。進入解剖室要穿戴什麼樣的著裝?解剖室內部到底長什麼樣?
  • 80後美女法醫:讓屍體"說話" 還逝者尊嚴
    呂薪名:我吃東西時基本不會想那些事情,想到了也不會有什麼反應,可能會拿筆把我想到的記上,回頭查查資料。問題六:電視劇裡的法醫開著跑車,好像很有錢的樣子啊?呂薪名:法醫是公務員。謝謝。後來,呂薪名靈機一動,做了法醫,「兼顧」了二老的想法。每次談起這段事情,她都會開懷大笑。實際上,在呂薪名看來,法醫通過與逝者「對話」,還原事實真相。這也是她拋卻世俗看法,最終從事法醫這一職業的根本原因。
  • 80個只有法醫知道的秘密,你知道幾個?
    第三輯80個只有法醫知道的秘密,你知道幾個?第四輯50個被收藏最多的冷門科普,哪個最讓你吃驚?法醫的工作到底是什麼樣的?為什麼有的屍體看上去那麼匪夷所思?外國的法醫和中國的到底有什麼不一樣?人類到底會因為哪些奇怪的理由而喪命?在點開下面的連結之前,小編要放出這段大家都已經很熟悉的友情提示:文中的配圖大部分來自專業文獻,配圖目的不是獵奇,而是為了進行更直觀的科普。部分圖片可能會令人不適,睡前/飯前謹慎閱讀。13歲以下未成年人請在父母陪同下觀看。
  • 屍臭到底多臭?多少天才不會臭?法醫如何克服屍臭?
    那麼屍臭到底有多臭呢?多少天才會臭呢?法醫又是如何克服屍臭的呢?人死亡後幾個小時之內,身體就會有細菌開始滋生,從內部的器官開始分解,在分解的過程中就會產生很難聞的氣味,由於人體內部就像一個氣球一般,產生的氣體也會聚集在人體內部,時間一久人的屍體就會鼓起來,用力一按就回有許多屍油冒出來,更恐怖的還會直接炸開。
  • 法醫林可的小故事
    我想把自己遇到一些有趣的故事講給大家聽,也想讓大家可以更正確的認識我的職業----法醫。講起法醫,你會想到什麼,死亡?屍體?腐臭?或是疑惑?不解?無法接受?我講起法醫,或許可以從古代開始,法醫被稱為令史、仵作,主要做簡單的屍表檢驗(推薦看《洗冤集錄》),法醫界公認鼻祖:宋慈。
  • 古人類學家、法醫、醫學專家細說:你的「年輪」可能藏在牙齒裡
    人類學家和口腔專家說,牙骨質環與年齡在特定條件下具有一定的相關性;古人類學家說,古人類在演化過程中,牙齒呈現規律性變化;法醫秦明說,法醫看牙齒,主要是判斷牙齒主人的年齡。 「目前認為該方法對大多數個體具有適用性,在法醫人類學、考古學中推斷年齡具有一定的意義,但是這種評估方式的精確度、方法的可重複性、數據收集的差異性一直是該領域研究的焦點,尚需進一步研究。」陳晨說。
  • 面對疫情,人類學可以做什麼?
    工匠搭建病院,醫者治病救人,歷史學家從瘟疫史中吸取教訓;醫學家爭分奪秒研製疫苗;經濟學家洞察經濟政策……那麼人類學家,到底能為疫病做什麼呢?5月27日,清華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景軍,在大理大學2020年民族學空中講堂上,發出了這樣的提問。
  • 法醫秦明失明,樂融Letv能否讓劇情逆轉?
    6月14日,電影《秦明·生死語者》將登陸全國各大院線,這部電影改編自法醫秦明系列小說《屍語者》,而原著的作者秦明,則是一名真正的法醫。在談及創作初衷時,秦明表示自己從事的法醫職業經常不被大眾所理解,甚至遭遇歧視。他希望通過電影,能夠使觀眾了解到法醫職業真實的一面,消除人們的偏見與誤解,讓法醫從業人員得到應有的尊重。
  • 推理偵探文,犯罪心理側寫師VS法醫男神,最讓人猜不透的,是人心
    2《我的法醫先生》作者:吃吃吃吃吃吃簡介:她叫夏月,見習法醫助理。法醫? 嗯,是的,被逼的。他叫穆一然,首席法醫官。法醫? 嗯,也是法醫,自願的。對於夏月而言,能夠進入A市赫赫有名的政府機關,然後還成了首席法醫官欽點的見習助理,絕壁是一件生不如死的事情。(點擊下方即可閱讀)精彩片段:「驗完了?」
  • 羅布泊乾屍案:法醫揭露真相,怵目驚心!
    做法醫的人都看透了生死,可當我聽說老法醫去世了,心中很難過,當即決定趁著在北京學習的時候,去拜祭那位老朋友。老法醫火化後,他老伴骨灰放在故宅中,他們家就在雍和宮附近的一座四合院內。我和老法醫言語投機,曾好幾次去他家做過客,他老伴認得我,我一去她就招呼我進屋坐。
  • 《心靈法醫》豆瓣評分跌至5.2分,除了明川,其他刑警都是打醬油
    近日,由聶遠領銜主演的新劇《心靈法醫》正在熱播。由聶遠飾演的男主角明川,登場就帶著強大的主角光環。劇中凡是關鍵性的發現在明川眼裡都很淺顯,基本上他一眼就看出,以至於讓人對劇中其他刑偵人員的智商產生懷疑,而劇中除了明川,其他刑警基本上都是打醬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