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人類學可以做什麼?

2021-01-14 澎湃新聞

新冠肺炎的爆發,淚水與汗水的背後,也是一次社會力量的集結。工匠搭建病院,醫者治病救人,歷史學家從瘟疫史中吸取教訓;醫學家爭分奪秒研製疫苗;經濟學家洞察經濟政策……

那麼人類學家,到底能為疫病做什麼呢?

5月27日,清華大學人類學系教授景軍,在大理大學2020年民族學空中講堂上,發出了這樣的提問。景軍認為,在大疫面前,人類學所能做的,正好暗和了近十年來的人類學本體論轉向,即回歸「物」(「thing」)本身,將自然重新納入人類學的研究範疇。

人類學到底能為人類做什麼?

5月7日,《柳葉刀》發文《呼籲建立COVID-19健康研究組織》,召集學者針對新冠病毒,建立一個包容且透明的跨學科研究組織,組織名為「柳葉刀健康一體化委員會」。「健康一體化」(One Health)是一個由來已久的概念,旨在追求動物、自然和人類三者之間互動的和諧,讓地球實現可持續發展。

景軍認為,人類學在這三個環節上都可以有所作為。

首先,雖然人類學沒法從醫學角度溯源,但景軍認為,病毒從野外進入人類社會的過程,就包含了文化問題。

此外,當疫病爆發,景軍表示,不同的社會群體和民族所受的影響也不同。2003年,非典爆發,紐約唐人街的華人首當其衝,華人是疾病源泉的謬論也隨之出現。

而在幾年前WHO公布的最危險傳染病名單上,伊波拉傳染病、馬爾堡出血熱、非典(SARS)、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尼帕、拉沙熱、裂谷熱和剛果出血熱,超過一半都將疫病和地方聯繫到一起。

景軍認為,疫病參與社會文化的建構也體現在疫病的汙名化上,人民成為了疾病的承擔者。

在疫病的治療層面,景軍認為,可以從地方生物學的角度來分析問題。地方生物學包含兩個層面,一是指地方性物種所具備的特徵,屬於純生物學。另一方面,指的是社會生物學意義上的地域差異,比如飲食文化。生物性的血緣關係和社會性的親屬力量,分別代表了這兩方面。

當伊波拉病毒爆發時,研究者通過分子流行病學分析發現,因為在伊波拉爆發的國家,普通人上學、就業、就醫等社會活動幾乎都離不開親屬關係,所以病毒的地理分布和移動,實際上就是人們血緣和親緣關係的折射。

而在中國,根據中醫學界的判斷,無論是非典,還是此次新冠病毒的治療,中醫似乎都有所成效,這背後反映的也是地方生物學的特徵。

那麼在目前,中國社會科學學者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研究到底有哪些呢?

3月15日,雲南大學民族學公布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社會科學調查研究應急項目》被選中的30個項目。景軍將現有的研究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疾病的傳播,第二類有關疾病的衝擊,第三類圍繞針對疾病的應急行為。

景軍也表達了對這些研究的期待,「上次非典,全部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有)7篇,這次我們不會是這個樣子」。

人類學研究給我們的啟示

除了目前進行中的研究,過往的人類學研究也可以給我們啟發。景軍把以往有關疫病的研究分為四類,遭遇研究、常規研究、回溯研究和行動研究。

進行「遭遇研究」的代表是人類學家許烺光。上世紀四十年代,許烺光在雲南喜洲做研究時,遇到了霍亂。而地處雲南和緬甸交界的保山,因為受到日軍轟炸,導致很多在緬華人開始往國內跑,保山人則往昆明方向跑,最終形成了大霍亂。僅在喜洲,一個8000人的鎮子,4個月死了200多人。

許烺光在調查中發現,在實際生活中,並沒有迷信與科學的分野。之所以得到這個結論,是因為他發現面對疫情時,中國人把中藥、西藥、宗教、魔法一起使用,沒有絲毫的矛盾心理。

提到「常規研究」,景軍以一個澳大利亞學者的研究為例。他在埃及做研究時發現,因為女性身上永遠裹著長袍,無論是擦身體還是如廁,甚至獨處時她們都不能脫下,因此她們很難發現自己的便血,所以女性很難發現陰道血吸蟲。

「回溯研究」又稱「歷史研究」,指的是用考古學、文獻學的方式,用人類學的觀點來看待問題。在研究絲綢之路時,一個人類學、考古學和遺傳學的聯合研究,來分析絲綢之路上的墳墓和木乃伊。在西北部的一個驛站廁所裡,學者們發現了7種在南方典型的寄生蟲。景軍認為這樣的研究頗有意義,「所以(這)證明絲綢之路雖然是一個貿易之路、文化之路、思想之路,它同時也是一個病毒之路」。

最後一類「行動研究」,指的是通過做事來達到研究目的。哈佛大學的一個醫學人類學家,同時也是內科醫生,他在海地建了一所醫院。通過治病,他和很多海地人建立聯繫,做了大量有關愛滋病苦難的個人口述史。

縱觀這些不同國家和地域的傳染疾病,也有共同點存在。醫學人類學的「健康社會梯度理論」指出了一個很淺顯的道理,即富人的健康狀態比窮人好得多。

解放神學的「冷漠制度說」認為,不應該責怪窮人不夠努力,因為整個社會制度,無論是教育、媒體還有醫療,都對窮人漠不關心。在《死亡之際沒有哭泣》中,人類學家Nancy記錄了巴西的一個貧民窟,因為新生兒的死亡率過高,當出現孩子死亡時,母親已經不會再掉眼淚。同樣是巴西,在寨卡病毒爆發後,有學者發現,由於巴西嚴禁墮胎,也不鼓勵節育,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婦女在生養很多孩子的同時,還要到蚊蟲聚集的水源地取水。

但同樣是這群婦女,其中的一批把自己的羊水捐給了醫院,從而提升了檢測寨卡病毒的能力。景軍表示,「這個研究特別有意思,他使用了悲憫人類學分析的框架,然後避免了制度化批判的局限性。它尤其捕捉到了一個弱勢群體,在極度困難和萬分悲傷的情境之中,仍然不肯放棄凝聚利他主義精神的悲憫情懷。 」

天人合一:人類學本體論轉向

2002年,在南京大學的百年校慶上,費孝通發表了題為《文化論中人與自然關係的再認識》的演講。那時「9·11」事件發生不久,身處北京的費孝通深受沙塵暴的侵擾,這些促使他重新反思文化和自然的關係。他指出,東西方文化區別的「要害處」,落在人與自然的價值觀上,「我私人認為西方文化強調的,人利用自然而產生促進技術發展的自然科學,在這一點上是有別於傳統的東方文化的,同時也正反襯出東方文化著重『天人合一』的傳統。」

北京大學人類學教授王銘銘的《聯想、比較與思考:費孝通「天人合一論」與人類學「本體論轉向」》一文指出,費孝通對於西方近代實證主義和功利主義的批判,和以「本體論人類學家」為標籤的學者不謀而合。這群「本體論人類學家」,重新審視自然和文化的關係。

景軍認為,在大疫面前,人類學對於人與自然關係的重新思考,正好暗合了近十年來人類學的本體論轉向(ontological turn)。

這次變革,從廣義層面上看,強調對概念的重新定義,反對把文化抽象化。從狹義來看,表現為對物種和自然的關注。景軍表示,「所謂的轉型,不僅僅是技術的轉型,概念的轉型,是大世界觀的轉型,他要求把生物世界拉回到人類學的研究之中,過去我們曾經做過,但是我們越來越疏遠。」

景軍列舉了近二三十年來,人類學界在本體論轉向上的努力。《當物種相聚之時》(When Species Meet)是著名的美國人類學家唐娜·哈拉維(Donna J. Haraway),研究動物行為的作品。她認為,在描寫文化的時候,應該把其他物種也寫進去,包括物種自身的情感、智慧和意識。

愛德華·科恩(Eduardo Kohn)的《森林如何思維》則更加「極端」。在這本有關森林和森林人的研究裡,他認為非人類的物種也有思維和合作方式。科學只承認一種現實,但是森林人對森林的理解是另一種現實,森林自己的世界又是另一種現實。

菲利普·德斯科拉在《身在自然社會中》也表達了相同的觀點,即「現實是多重的,只不過科學沒發現其他的現實」。

愛德華·卡斯楚在《食人形而上》(Cannibal Metaphysics)一書裡表示,西方人類學的理論方法是對第三世界國家受壓迫人民的禁錮。他認為自然主義是多元的,自然並不只有一個。他還提出了「自我決定本體論」,主張一個有關民族自覺的本體論,應該包含一個民族自我發展的根本知識體系。

中國學者朱炳祥也主張「主體民族志」,即人類學家在進行民族志寫作時,不要有過多的客觀主義包裝,而要把當地人的想法和行動呈現出來。朱曉陽所進行的地勢人類學研究,也是通過把地學和人類學相結合,將自然納入人類學的分析。

景軍認為,本體論轉向討論最大的核心,是生態生物學的問題,「我覺得很簡單的一個道理,四川人愛吃辣的,雲南人愛吃這個,然後東北人愛吃那個,這是文化多樣性。但是吃的東西代表的是生物多樣性。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在這個問題上是併合的。」

在講座的最後,景軍表達了對非洲人類學家的讚許,目前他們研究的四大領域生態、都市化、女性和身體,都是想要解決真問題,「非洲人類學發展的很有意思,而且旗幟鮮明。所以中國學者,在向西方人類學學習的同時,還應該把自己的眼睛投向亞非拉」。

相關焦點

  • 面對疫情,普通人可以做些什麼?
    今年的春節,因為一場蔓延全國的肺炎疫情,變的非同尋常。作為延遲復工呆在家裡的普通人,我們能做什麼?少出門,不集聚,戴口罩,這些最基本應該做的自然不用說。我想說的是,作為普通人,最重要的是,保持理性。前線傳來的消息,有的能讓我感動到熱淚盈眶,有的卻能讓我憤怒地攥緊雙拳。
  • 面對疫情,你的專業可以做些什麼?先看看網友怎麼說?
    疫情肆虐,大家不得不自行「囚禁」在家。 此刻側躺在床上玩手機的你,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疫情下,你的專業可以做些什麼? 疫情爆發,醫生是衝在最前線的工作者,他們運用自己精湛的醫術為病人治病直至痊癒。
  • 什麼是體質人類學?
    在去年的南京博物院中學生考古夏令營課程中,增添了有關體質人類學的學習環節。本期南博中學生考古夏令營將繼續為同學們提供體質人類學的學習和實踐機會。那麼,體質人類學是什麼?和考古學之間又有什麼聯繫呢?在此,小編將進行簡單的介紹。       體質人類學是將人類作為一個生物種,研究其體質形態、身體結構及其生物學的變異和進化,以闡述人類的起源、人種的形成和發展的規律的學科。
  • 學者談新冠︱張生:面對疫情,我們歷史學人能做些什麼?
    【編者按】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封城、隔離、口罩……每個人的生活都被其深深改變。面對這一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我們應當如何看待?澎湃新聞·思想中心特別策劃「學者談新冠」系列稿件,訪談歷史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學者,從不同視角切入,分享他們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看法。
  • 面對一級響應,我們該做什麼?
    新疆4例新冠肺炎病例面對一級響應,我們該做什麼?啟動一級響應意味著什麼?面對一級響應,我們該做什麼?一起來看  ▲自治區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是什麼?  3、政府可以依法依規採取限制人口流動、確定疫區人員隔離等強制措施,有效防止疫情擴散。  (二)衛生行政部門做什麼?  組織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衛生監督機構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調查與處理;採取應急控制措施;發布信息與通報;普及衛生知識等。  (三)醫療機構做什麼?
  • 人類學對話考古學①|河床與河流:人類社會文化的不同時態
    考古學研究的是過去完成時,人類學研究的是現在進行時,再過五百年我們都是「過去完成時」。未來的考古學家可以研究我們的現在,我們現在的可以研究古代,人類學也可以研究古代,在於研究興趣與問題意識,從這個角度來講,人類學和考古學一樣,只是我們面對的研究對象或者說我們所面對的資料有所差別,導致我們採用不同的獲取手段,讓我們看上去好像隔得很遠。
  • 法醫人類學家到底是做什麼的?
    "01法醫人類學家到底是做什麼的?我們通常將出生看作生命的起點,將死亡看作生命的自然終結。無論我們懷有什麼信仰,無論現代醫藥如何幹預,生與死都無法脫離彼此而獨立存在。既然我們沒有辦法最終迴避它,專心改進和品味我們出生和死亡之間的階段——生活,可能更好。
  • 王銘銘:人類世該有怎樣的人類學?
    英戈爾德明確指出,人類世的地球是我們當下所處的時空,是人類生活「最大的實際」(《人類學為什麼重要》,北京大學出版社即出,第73頁,以下括注頁碼均出自該書),身處其中的人類學不能不面對這個實際,確認自身的定位。
  • 困境與希望同在:「中國人類學重建四十年」會議紀實
    他提出「在中國研究實踐當中是不是可以考慮把歷史人類學也作為一個分支來看待呢?」。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關著門講中國故事」是不行的,只按照中國固有學術理論做研究也很難成為真正具有學術意義的人類學學術流派。對此,應當既反對簡單的套用西方理論,又反對只是「講中國的事」自說自話。為此他建議深入、紮實地進行田野民族志,是建立學派的可作為之處,同時也表達了他對學派建立的實踐取向。
  • 陳根:智能時代為什麼需要重提人類學?
    但面對這些持續爭論的話題,人們卻依然尚未形成共識,甚至沒有一套統一的標準對其進行設計。在這樣的背景下,人類學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展現了其價值,人類學家扮演起更加重要的角色,成為解決智能時代下困境的進路之一。人類學回應智能時代作為一門基於民族志田野材料解讀人類社會文化多樣性與共通人性的學科,人類學自誕生以來就經歷了不斷演變發展的過程。
  • 中國人類學的學科困境和發展新方向
    1面對這一巨變,中國人類學者深感以目前的人類學理論和研究方法是不足以有效地認識和解釋當下轉型時期中國社會的。那麼,轉型時期的中國人類學應該如何發展自己,或者說該如何探索中國特色人類學發展的新方向,使之成為研究中國當代社會的一門顯學就成為當代中國人類學研究者們的時代使命。
  • What I cannot create, I don't understand -- 怎樣講述人類學?
    我們絞盡腦汁, 看見這種韻味, 卻品嘗不到。  其二, 人有社會的一面, 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都研究此, 也有生物的一面, 生物學和心理學研究此。 人類學研究人的整體, 理解社會性與生物性的結合。 課上, 這聽起來玄妙偉大, 但生活中, 人們說, 我懂, 不用你說。  所以, 學生說: 「不要問我什麼是人類學!」
  • 喬健:為什麼中國人類學不行?
    像我這樣的情況——從二年級到畢業,「一人一屆一班」,可以說是空前絕後。文匯報:聽說,在您求學時,人類學的四個分支都要學?喬健:我在臺大時很榮幸,跟李方桂先生學習「語言學」,他是美國語言學泰鬥薩皮爾(Edward Sapir)的學生。
  • 為疫情,人人都可以做點什麼,藝術刺破病毒
    為疫情,人人都可以做點什麼,藝術刺破病毒 2020-02-27 20: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人類學的歷史有點兒黑
    途中,他碰巧遇到了一個經過的部落,部落的人在他的周圍跳起神秘的舞蹈,身上的紋身非常精緻而獨特,列維施特勞斯很想了解他們,卻發現他一個字都聽不懂。他迷茫了,最終他想明白了一個問題,要做的絕不是把自己變成一個精通土著語言文化的人,而是不斷在漂泊中追尋文化的普遍意義,那些不斷出現的「結構」。
  • 「中國記憶人類學」工作坊:我們是誰取決於我們記住了什麼
    這方面的研究之所以持續不斷地受到全球學術界關注,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應與公共記憶在社會整合和國家認同建設乃至國際關係及區域安全發展中能起到的特殊作用有關——我們是誰取決於我們記住了什麼。記憶人類學的跨學科研究朱劍峰副教授主持了本主題並指出:記憶與醫學、社會學、認知科學和民族學都可以進行跨學科研究,這是由記憶本身的複雜性和廣泛影響所決定的;這也進一步說明記憶對於人類的重要性以及記憶人類學研究的重要性。
  • 人類學對話考古學③|文化相對論,與學科合作的可能路徑
    很多村寨有老房子,我們可以請村民講講房子原來的所有者、房間的功能,手繪草圖,再對照新的房屋格局,觀察不同空間的功能變化。這些變化帶來的是什麼?人類學則可以關注當地人之間關係的變化。比如,在客家地區,原來都住在圍屋裡,現在大多搬到新房去了,居住空間的變化是否帶來人與人關係的改變。我們可以關注這個方面的變化,原來的公共空間、神聖空間是什麼樣的,原來的私密空間、個人空間又是什麼樣的。
  • 於丹:正面面對戰場,背面面對牽掛,疫情之下女性依舊在逆流而上
    "這張照片有一個人的兩面,穿著防護服的護士長正面面對的是病毒、是戰場,她背面面對的是家庭、是牽掛。"在第七屆天下女人國際論壇的舞臺上,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於丹教授給大家展示了這樣一張照片。背面的牽掛作為一名醫護工作者,她內心放不下的牽掛,是留在家裡的孩子。
  • 世界歷史:「人類學」在法國分裂狀態下的發展歷程
    法國人類學家被同時分成兩類:一類追隨社會人類學的近期發展,另一類則追尋介於交互社會學 和美國、德國學界常見的人類學之間的結合體。在列維史特勞斯的著作中,只有《憂鬱的熱帶》回歸了調查關係。如同米歇爾·萊裡斯的《非洲幽靈》一書,列維史特勞斯的這本書展現了民族志學者感受到的不滿,尤其是面對他能「觸碰」卻無法「理解」的「野蠻人」之時,因為他不懂得他們的語言。
  • 「冷戰人類學」始末:記大衛·普萊斯的一場在線講學
    我一直覺得,疫情迫使人們在家門口打造全球化環境,而2020年秋策劃《人類學史》金課系列講座,則是我從教以來做的一場最大的教學改革,它集合了美、英、韓、中等四國若干人類學家的力量,開拓了研究生相對封閉的學習視野,帶來了持續將近兩個月的「雜食者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