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智能化法醫解剖室:高科技讓人想不到

2021-01-11 東方網

&nbsp&nbsp&nbsp&nbsp錢報記者帶你探秘全省首家智能化法醫解剖室

&nbsp&nbsp&nbsp&nbsp聞不到異味、能遠程會診、可智能語音記錄4.0版法醫解剖室的高科技讓人想不到

&nbsp&nbsp&nbsp&nbsp最近,我們已經帶大家領略了南潯「法醫劍哥」和餘杭法醫團隊的風採,讓大家對法醫這個群體多了一份了解。不過,想必大伙兒對法醫依然有很多好奇的地方。

&nbsp&nbsp&nbsp&nbsp昨天,錢江晚報記者走進了一處很多人可能一輩子都沒見過的地方——法醫解剖室。

&nbsp&nbsp&nbsp&nbsp海寧市法醫學解剖檢驗室,是全省首家智能化法醫解剖室。進入解剖室要穿戴什麼樣的著裝?解剖室內部到底長什麼樣?裡面又有哪些智能設備?

&nbsp&nbsp&nbsp&nbsp在海寧市公安局刑事技術法醫專業負責人陸一的帶領下,讓我們一起來揭開法醫解剖室的神秘面紗。

&nbsp&nbsp&nbsp&nbsp要進解剖室,先要全身吹吹風

&nbsp&nbsp&nbsp&nbsp進解剖室可不像回家進家門,是有著嚴格的規定的。

&nbsp&nbsp&nbsp&nbsp首先,要經過一個狹長的風淋通道。風淋,顧名思義就是用風來做個全身「淋浴」。通道的牆壁上有三排不同角度排布的進出風口,可以清潔身上的灰塵、汙物。

&nbsp&nbsp&nbsp&nbsp通過風淋通道後,還需要穿戴整套的連體防護服,戴好口罩、手套和鞋套。

&nbsp&nbsp&nbsp&nbsp在陸一的幫助下,錢報記者人生第一次穿上了防護服。不過很快興奮之情就被悶熱的體感給壓了下去。

&nbsp&nbsp&nbsp&nbsp「你會感覺到悶熱,是因為防護服表面有一層聚合阻隔塗層,它可以防止多種有毒工業有機化學品、高濃度無機化學品、顆粒物、生物危險品等對人體的危害,因此肯定比平時穿的衣服略顯悶熱一些。」陸一笑笑說,對於法醫而言,已經習慣穿著防護服工作了。

&nbsp&nbsp&nbsp&nbsp這兩步準備工作做完後,才能正式進入解剖室。

&nbsp&nbsp&nbsp&nbsp無接觸洗眼器,到底是什麼神器

&nbsp&nbsp&nbsp&nbsp走進解剖室,第一個直觀的感受,這並不是人們想像中略顯陰森的畫面。

&nbsp&nbsp&nbsp&nbsp明亮的燈光,乾淨的器械,沒有任何異味,加上隨處可見的電腦和顯示屏,你會以為自己走進了一間實驗室。

&nbsp&nbsp&nbsp&nbsp在解剖室的正中間,有一張按照檢驗高度腐敗屍體標準建設的不鏽鋼材質的解剖臺。解剖臺連著一個清洗池。移動平臺上放著大部分解剖用的器械。

&nbsp&nbsp&nbsp&nbsp「鋼直尺、肋骨剪、血管鉗、手術刀柄、持針器、醫用剪刀……」陸一挨個介紹常用的解剖器械。

&nbsp&nbsp&nbsp&nbsp在解剖臺旁,有一個機械臂架著一臺單眼相機,相機連著一臺電腦,可以通過電腦控制拍攝角度、聚焦位置,完成整個拍攝過程。

&nbsp&nbsp&nbsp&nbsp在貼牆的位置有一排盥洗池,其中一個名為「無接觸洗眼器」的設備,是大家平時很難見到的。

&nbsp&nbsp&nbsp&nbsp「這個設備底部有一個踏板,踩下踏板後盥洗池內的兩個可調節角度的水龍頭就會出水,可以清洗眼睛等受汙染的部位。」陸一解釋道。

&nbsp&nbsp&nbsp&nbsp此外,解剖室內還有用於臟器局部取材的病理取材臺、醫院做手術常見的無影燈等常用的解剖設備。

&nbsp&nbsp&nbsp&nbsp高科技加持,解剖室不斷升級

&nbsp&nbsp&nbsp&nbsp「今天我們看到的這個智能化法醫解剖室,已經是第四代解剖室了。」陸一說,「第一代法醫解剖室,其實都稱不上解剖室,就是在野外拿兩塊門板一搭,當做解剖臺來使;第二代是在室內的簡易水泥臺;第三代室內的普通金屬解剖臺;現在的智能化解剖室已經是第四代了。」

&nbsp&nbsp&nbsp&nbsp第四代的解剖室究竟智能在什麼地方呢?

&nbsp&nbsp&nbsp&nbsp在盥洗池上方的牆壁上,有兩個大的顯示屏。其中一個顯示屏搭配的是一套遠程高清指揮會診系統。通過這套系統,可以實現與前方指揮部實時連線,匯報解剖進展。法醫專家也可以在後方通過系統對一些疑難問題進行會診,從而為破案贏取寶貴的時間。

&nbsp&nbsp&nbsp&nbsp另一個顯示屏連接的是一套法醫智能語音記錄系統,可以將語音同步轉換成文字,解決了以往因為手寫字體難以識別等問題。不同於一般的語音記錄系統,海寧公安對系統進行了改進,嵌入了法醫學專業術語熱詞庫,專業詞彙語音識別的準確率接近100%,改變了以往繁瑣費時的人工手寫記錄形式,縮短了檢驗時間,節省了檢驗人力。

&nbsp&nbsp&nbsp&nbsp在指揮室內配備有對講系統,可以實時與解剖室內的法醫進行溝通。牆壁上有全方位無死角音視頻攝入系統的顯示終端,可以實時觀察解剖室內的所有解剖細節,並應用在線生物比對系統進行身源比對查找。

&nbsp&nbsp&nbsp&nbsp從2017年投入使用以來,智能化法醫解剖室在實戰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硬體設備的提升,改善了以往相對惡劣的工作環境。現在的解剖室已經聞不到異味,提升了工作質量,提高了法醫的工作效率。」陸一說。

&nbsp&nbsp&nbsp&nbsp陸一說:「不變的是我們身為法醫的初心,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正義不缺席。」

&nbsp&nbsp&nbsp&nbsp華煒

相關焦點

  • 法醫解剖室不見血淋淋
    原來,這是廣州市公安局新落成的法醫解剖中心。近日,記者隨廣州市公安局刑警支隊法警走進這座大樓,將其神秘面紗一層層揭開。  解剖室沒有血腥味  在人們的想像中,屍體解剖室一定是陰森森、血淋淋的,恐怖得很。可記者剛踏入解剖中心大門,卻是眼前一亮———大廳內裝修華麗,地板光亮照人,恍如走進賓館一樣。
  • 記者走近法醫:解剖不戴口罩 屍臭常人無法想像
    4法醫在露天野外「破解死亡密碼」  記者近距離採訪鄱陽法醫  「人會說謊,證據不會說謊。我們所提取到痕跡,就是鐵證。」這是熱播港劇《法證先鋒》中的經典臺詞。  法醫每天面對冰冷的屍體和血腥的傷口,在別人眼中,這個職業與恐怖、陰森、血腥等詞相連。
  • 女法醫6年解剖109例屍體 忍受屍臭蛆蟲精確驗屍
    女法醫讓屍體「開口說話」六年解剖109例屍體   六年解剖109例屍體,莫傳瑩榮獲省勞模和市勞模稱號  新快報訊(記者 吳璇 通訊員 丘秉春)她看上去就是一個普通的女孩子,臉上總是掛著甜甜的笑,說起話來讓人感覺格外親切。
  • 解剖上百屍體 上海一線女法醫屍檢從不帶口罩
    至今已經解剖了100多具屍體,參與多起重大刑事案件現場勘查和鑑定工作,在李璐看來,「不管男女,做法醫都需要膽大心細,也需要意志力,能扛得住壓力。」    不僅要驗屍,法醫還要勘查現場,了解血跡分布、現場翻動等情況。「老法醫說過,不懂得現場勘查是做不好法醫的。」如今,李璐每次出警,依然承擔著法醫和痕跡員的雙重角色。    李璐在現場檢驗。
  • 探秘濟南法醫:14年前我中的那次屍毒,一輩子忘不了
    屍體解剖室2019年6月25日10:45,濟南東部孫村片區的蓮花山殯儀館門口,一輛改裝過的特型車輛——上汽大通牌警車駛過大門,輕車熟路幾個轉彎後,停在了大院的停車位上。車門打開,一個個頭不高的警察貓著腰下了車。
  • 參與新冠肺炎遺體解剖的女法醫:相當於到輻射濃度最高的地方去
    另一方面,我覺得法醫專業很神聖,它能解決一些普通人不能解決的問題。加上我一直喜歡動手工作,所以大學在跟著劉良教授進行了一次解剖工作之後,就還是選擇了法醫專業。」回顧過往時,劉茜如是說。   不過研究生期間第一次做遺體解剖,劉茜還是沒能克服心理不適:「碰到的遺體是冰冷的,跟臨床上觸摸病人的感覺完全不同。」等她做完解剖去學校食堂吃飯時,看到碗裡的肉,一時都覺得難以下咽。
  • 屍斑、屍僵、巨人觀……這部國產法醫紀錄片簡直打開了新世界
    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同時困擾影視創作者和觀眾的殘酷真相——公安探案題材的影片從來都是一場演員和導演的集體假high,辦案人員各個神機妙算,沒看完案發現場就對作案細節和案犯特徵了如指掌,讓人深度懷疑他們才是那個幕後黑手。普通觀眾看得一臉尷尬,公安幹警吐槽全是胡鬧。
  • 80後美女法醫:讓屍體"說話" 還逝者尊嚴
    提及女法醫,很多人都是從各種各樣的影視劇中了解她們的形象。今天,小編就要帶大家走近真實的女法醫,看看她們的日常。小編認識的這位女法醫,名叫呂薪名,來自長春鐵路公安處刑事技術支隊。標準「80後」美女,身材高挑,面容姣好,僅從這一點看,似乎與影視劇中的形象並無二致。
  • STEM教育案例之法醫探秘:認識指紋
    法醫或者偵探內容是非常好的啟發孩子學習STEM的內容。從《法醫秦明》到《白夜追兇》,高質量的偵探和法醫劇一推出就受到熱捧,成人都陶醉其中,好奇心和探索欲極強的孩子就更無法逃脫解密的誘惑了。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因為現實世界中的偵探和法醫相關內容通常需要極高的觀察力和較強的專業性,因此在美國,法醫課通常是在初中高段或者高中開設的。為了把對法醫的偵探學的魅力帶給更多的孩子們,今天分享一個我為某知名機構設計的法醫學STEM公開課教案,年齡段可向下延伸到小學高年級,帶孩子們走進法醫學,揭秘指紋,培養雙語環境下的STEM學習興趣。
  • 學會了這些,你也能變成法醫界的大牛
    《非自然死亡》《法醫秦明》《骨語》《Sign》《嗜血法醫》這些電視劇中的屍體解剖場景,你是否還歷歷在目?通過解剖屍體,能夠獲得大量細微的線索,由於屍體是不會說謊的,法醫們獲得的證據也往往最具有說服力。在現代的司法鑑定中,主要涉及到建築學,醫學,法醫學,法醫學與計算機等學科,這些學科環環相扣,相互制約,相互交融。實際上,驗屍過程中也經常會利用到這些學科,但利用最多的學科還是法醫學。漲知識的時刻到了!
  • 當法醫究竟是什麼感受?當了法醫之後還喜歡吃肉嗎?答案超出想像
    當法醫究竟是什麼感受?當了法醫之後還喜歡吃肉嗎?答案超出想像 眾人皆知,社會上的各行各業之所以存在,便是因為它們適應了時代的發展和需求才得以保留和沿承。社會上的職業也是廣泛到讓人無法一一去了解,例如法醫這種職業,就得自己涉足過,不然很難理解其工作性質。隨著網劇《法醫秦明》的熱播,法醫這個職業一度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
  • 首例新冠肺炎解剖結果終於出爐!過程著實不易
    來源:果殼網2020 年伊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的魔爪已經伸向全球多個國家 / 地區,拉響了全球醫療系統的警鐘,打亂幾乎所有人的計劃,甚至給一些家庭帶去不幸。截至 2020 年 3 月 1 日 24 時,我國已累計有確診病例 80026 例,累計死亡 2912 例 。
  • 五年法醫學生涯:在經歷了那麼多慘烈的屍體後 還有多少人堅持?
    大一時,金愷迪選擇攻讀法醫學(小專業),當時這個專業共有 14 人。    然而,法醫學的「人才流失」現象非常嚴重,金愷迪記得很清楚:「大學期間,先後轉走了 11 名同學,我們這一級法醫學只剩下 3 個學生,最後畢業的只有 2 人」。其實,金愷迪的家人也曾建議他轉系學中文,他再三堅持,才得以留下。
  • 網紅「扮醫學生進大學解剖室擺拍」,校方回應
    11月24日,在某短視頻平臺擁有百萬粉絲的博主澤一鋒,因近日連發多條含「醫學生」話題的短片,且畫面內容涉及大連醫科大學解剖室內不被允許拍攝的場景,引發網友關注。網紅扮「醫學生」進入大學解剖室拍攝大體標本行為惹眾怒 作為某短視頻平臺粉絲數超過104萬的網紅,博主澤一鋒自今年9月起便多次發布含「醫學生」話題的短片,每條視頻的點讚數均已過萬。
  • 揭秘那些法醫人類學家最不願接手的工作
    其實最早的時候,我跟很多普通人一樣,對法醫這個詞有著天然的敬而遠之,因為法醫的職業總是跟罪案、恐怖、兇手、屍體等等讓人不適的感受緊密相關。毫無疑問,這是一直以來約定俗成的一種職業偏見,更是一種全人類對死亡的深深畏懼。
  • 法醫林可的小故事
    生命健康和人格尊嚴對於每個人來說人人生而平等,任何人都不得剝奪。每個人都有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如何死、何時死、何地死這往往不是我們自己可以主宰的,倘若一個人的死亡是非自然死亡,那麼查清死因就是法醫的天職,天賦人權,人的生命權利至高無上,法醫替天行道,維護每一位公民的生命健康權神聖不受侵犯和凌辱。
  • 莞邑衛士丨法醫高孟傑:曾連續7小時戴防毒面具檢驗
    老高從大學開始接觸法醫這個專業,至今已10年。一路走來,他常年累月都與屍體腐肉、刀疤傷口、殘肢斷臂打交道,現場勘查、死因鑑定、致傷物推斷、傷情鑑定等等已成為他日常工作必不可少的部分。熟悉老高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人狠話不多」的法醫。他對工作要求狠,曾經他為了檢驗一起高腐命案,找出真相,連續7個小時戴著防毒面具工作,最後差點虛脫。
  • 逝世患者和家屬同意捐出遺體令人尊敬,遺體解剖為何意義重大?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對法醫解剖工作的了解與想像,大都來自《非自然死亡》,《不死法醫》,《法醫秦明》等影視作品。解剖工作的意義與價值,正如《非自然死亡》裡的主角三澄醫生所言,「法醫學是為了未來的學問」。隨著新冠肺炎逝世患者遺體解剖工作的開展,將為臨床醫生與專家的診治,提供新冠肺炎的病理學依據,搶救更多寶貴生命。
  • 網紅澤一鋒回應「進解剖室擺拍」:已和校方妥善處理
    11月24日,在某短視頻平臺擁有百萬粉絲的博主澤一鋒,因近日連發多條含「醫學生」話題的短片,且畫面內容涉及大連醫科大學解剖室內不被允許拍攝的場景,引發網友關注。
  • 上海公安詳解重案犯罪現場調查 鼻炎是法醫的職業病
    刑技中心痕跡室業務主管田巍說,「你不知道你所分析的結果是否發生,何時發生,但它們最終會發生,然後驗證你的判斷。」痕跡勘察的人最早到現場,有點像總調度。到達現場後,確認是兇殺案件,然後通知法醫、攝錄像人員、DNA生物物證檢驗員,在犯罪現場提取指紋,然後顯現後交給指紋室,足跡經過照相衝印出來,放入足跡庫進行串並,在現場有屍體,在初勘結束後,交給法醫,運送去殯儀館進行屍體解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