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法醫在露天野外「破解死亡密碼」
記者近距離採訪鄱陽法醫
「人會說謊,證據不會說謊。我們所提取到痕跡,就是鐵證。」這是熱播港劇《法證先鋒》中的經典臺詞。
法醫每天面對冰冷的屍體和血腥的傷口,在別人眼中,這個職業與恐怖、陰森、血腥等詞相連。經過長時間的跟蹤採訪,記者近距離接觸了鄱陽縣公安局刑警隊的法醫們,聽他們講述工作、生活中的故事。
一名老民警帶著三個80後
從警30餘年的老民警董永華,兩個80後年輕民警鄭海明、趙峰,以及省公安廳掛職幹部朱承仁,這樣一個一老帶領三新的陣容,組成了鄱陽縣公安局刑警大隊法醫室隊伍。他們要做的工作包括全縣所有兇殺刑事案件,自殺、意外、無名屍體等非正常死亡的現場勘查鑑定,還有普通刑事、行政案件傷情鑑定。
現年56歲的董永華臉上總是掛滿笑容,讓人感到很親切。「現在公安機關的法醫不好招,縣級公安局的法醫更是少之又少。」董永華說:「我爭取再多幹兩年,帶好這兩個年輕的徒弟!」
作為法醫,他們不僅時常面對慘不忍睹的現場,還要奔波於解剖現場、殯儀館、火化場、太平間,這需要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挑戰常人難以承受的心理極限。掛職幹部朱承仁吃住均在刑警隊,在他的房間張貼著人體解剖圖,他說:「雖然現在習以為常,當初來到法醫室解剖第一具屍體時,晚上真是噩夢不斷。」在掛職的半年時間裡,解剖現場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雖然工作緊張,但業餘時間三個80後小夥子也很「潮」:喜歡玩電腦遊戲,喜歡旅遊,喜歡朋友同事之間吹吹牛皮、開開玩笑……就拿趙峰來說,別看他長著一張娃娃臉,其實是一個電腦遊戲高手和微博控。平時在與刑警隊同事朋友聊天的時候,他總會推薦大家一起去玩某款網路遊戲;勘查完現場閒下來時,他總會將自己的一些感悟和工作中遇到的種種趣事,拍成照片或編成文字的形式通過微博給網友曬出來。
沒有專門解剖室只能野外露天顯身手
受縣財政制約,鄱陽刑警大隊法醫室至今既沒有配備專門的解剖室、解剖臺,也沒有完全配備防屍毒、防臭面具等相關方面的設備。所以每次解剖屍體時,法醫只能選擇在一些人跡罕至的野外露天進行。
5月15日12時許,警方在饒河鄱陽鎮角豐圩水域發現一具女性浮屍。死者被發現時已是一周後,屍體浸泡在水中趨於腐爛。當時正是中午,天氣炎熱,記者與法醫乘船離浮屍500米遠處,就能聞到惡臭味。在記者戴口罩的間隙,鄱陽縣法醫室的4人已蹲在船頭,頂著烈日、強忍著刺鼻的惡臭進行解剖。
「法醫在對屍體進行解剖時,都是不能戴口罩的。」朱承仁告訴記者。這是因為如果死者是服用某種藥物或是毒物死亡,還需要他們通過嗅覺對毒物做初步分辨判斷。
記者在現場看到,4人通過分工協作,將屍體一塊一塊地過目、觸摸,僅對死者腐爛的胃臟解剖分離,就花了40分鐘……在此後的6小時中,他們沒有喝一口水、吃一口東西,最終將屍檢報告拿了出來:「從該女性浮屍身上,未發現機械性暴力損傷痕跡,無他殺跡象,死者系溺水死亡,綜合繩索的捆綁手法以及死者衣著特徵分析,考慮死者自殺可能性較大。」16日下午,警方成功找到了死者家屬,證實死者患有抑鬱症,近期向旁人透露過自尋短見想法。
「不管屍體有沒有腐爛,解剖打開屍體腹腔都是很難聞的,每次至少要一口氣蹲著幹上4個多小時,起身時手腳都會發麻,這種臭味常人無法想像。」法醫鄭海明說,雖然他平時不抽菸,但是有時實在忍受不了,還是會一邊解剖一邊讓同事點上一根煙,吧嗒幾口就把菸頭吐掉。
其實,對法醫來說,威脅最大的,並不是這些現場的血腥、髒臭,而是那些傳染性疾病,比如肺結核、肝炎、愛滋病等等。通常法醫在清理死者遺物時不能直接伸手進兜裡掏,要像搜身一樣先在死者身上上下拍一遍,注意有沒有針管、刀片等,防止被扎、劃傷,感染病毒。
4名法醫一周現場勘查解剖6具屍體
鄱陽縣是一個有著160餘萬人口的大縣,法醫董永華和他的同事們工作強度可想而知。在一周內,他們4個人共勘查解剖了6具屍體。
5月28日,凰崗鎮金雞村委會廟咀村一棟尚未完工的三層樓房旁,發現了一具無名男屍。據報案人稱,死者死因不明,很可能是他殺。此時,法醫董永華和他的同事剛結束對古縣渡鎮一溺水死亡女屍的現場勘查,顧不上吃午飯,迅速趕往現場展開偵查。到達現場後,警方發現屍體血肉模糊,體表有多處損傷,疑點頗多。
警方決定當即對該男屍進行解剖,以明確具體死因。
這時房主以及當地村民卻不同意,他們認為在新建的房屋旁解剖比較晦氣,會影響到房主以及村民今後的生活。任憑民警怎樣做思想工作,村民均一直不鬆口。無奈,在場法醫與偵查人員只好將屍體抬至村外一人跡罕至處,冒雨露天解剖。
接下來的4個多小時,董永華和同事餓著肚子在解剖現場緊張工作,直到16時許,鑑定初步結論出來了:死者顱骨多處骨折,硬腦膜下血腫,右側肋骨多處骨折,右胸腔大量積血,死者損傷為高處墜落摔跌形成,排除他殺可能。
「其實屍體也會說話,法醫就是要讓他們『開口』。」董永華對記者說。(記者 餘紅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