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中國70問:「中國人如何看待死亡?」

2021-01-08 環球網

Get中國推出了全新的系列視頻節目【Get中國70問】。第一期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人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小孩子的話總是充滿童真,即使是面對死亡,這個對多數成年人來說是沉重,悲傷甚至是有些晦氣的話題,他們也能給你如下的答案: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顧晉建議全民開展死亡教育,引發了網友對死亡以及死亡教育等問題的討論。

Get中國70問也想和大家一起來看看中國人是怎麼看待死亡這件事情的。

來自北京的小張今年才8歲,但已經經歷過家人的離世。對他來說,死亡是很可怕的事情,因為一旦身邊的人或者是自己養的小寵物死去,自己就再也見不到他們了。

小景(左)今年11歲,雖然他也經歷過家人的離世,但還是覺得自己不了解死亡。對於安樂死,他說自己非常不接受,因為好好活著比什麼都重要。

同樣對死亡不是很了解的小周,卻有和小景不同的原因,還未經歷過親人離世的他表示對死亡的概念還很模糊。

也有人對死亡採取一種淡然的態度,小孫認為生老病死是人生規律,如果老人能自然死亡未必是一件壞事。親人也不用因此過度悲痛,應當坦然面對。

82歲的老陳認為既然面對死亡大家無能為力,就要在活著的時候好好活。

從這些回答看來,大家在談論死亡時還是比較坦然的。

但其實,多數中國人還是忌諱直言死亡的。受到儒家和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未知生,焉知死」也相信人死後有靈魂,會經歷輪迴。

北京師範大學的申子姣講師,教授一門叫做《影像中的生死學》的選修課,結合她在國外的經歷,申老師認為中國人是比較忌諱談到死亡的。

小編開始以為,自己可以很自然的思考與談論死亡這個客觀存在的現象,但在採訪時總感覺有些難以展開話題,甚至在面對小朋友和老人時覺得有些殘忍。可能自己也無法擺脫這種觀念的影響吧。

在採訪過程中,小編也發現多數家長選擇不直接和小孩子談論生死這個話題。

小景說小姨在因疾病過世時媽媽就沒有直言,而是告訴他小姨去走親戚了。

小郭說父母在小時候總是逗他玩說,你躺在那裡閉住氣,一翻白眼就是死了。

中國家長在小孩子談論死亡時,總是顯得有些手足無措。他們或者認為孩子太小還懂,等到了一定年齡自然就會明白,因此不需要特別教育;或者覺得死亡這個話題太沉重,不忍和孩子談論。

申子姣介紹說,其實小孩子到了一定年齡之後對死亡是有感知的,有些甚至會陷入極度的恐慌之中,需要家長的引導。

小朋友們自己也認為,很希望能有人能像朋友一樣和他們聊一聊什麼是「死亡」,而自己又該怎樣面對這個話題。

小郭是個法醫,認為開展死亡教育可以幫助人們更好的珍惜生命。

他們曾遇到過這樣的案例,有些小孩子並不懂死亡意味著什麼,在一些誤導下無意中失去了寶貴的生命。因此,死亡教育可以教會人們對危險隱患進行提前的判斷,防止一些悲劇的發生。

教師小鄭認為,和性教育一樣,死亡還是大部分中國家長比較避諱和孩子談起的話題。而如何對孩子進行相關的教育是家長們需要學習的課題。

申子姣表示,教育者更喜歡用「生命教育」這個詞。它真正的目的在於,教給人們在知道必有一死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認識生命的意義,由此努力地過好每一天,讓自己的生命有價值。

可能正如這個網友所說,對死亡的認知或許決定這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觀。

還有一些網友也對小郭的說一些年輕人有「輕視生命」的行為做出了回應,認為重視死亡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死亡」是永恆的哲學命題。小周在採訪中和我們說,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下,人們很少有時間思考關於死亡和生命的意義。

那麼,趁著這個機會你有什麼想要表達的嗎?歡迎和我們分享,就像這些網友一樣~

相關焦點

  • 生離死別,世間常事,如何正確地看待死亡?
    每個人都知道生命總有終結的一天,這是生物學與醫學的科學結論,可如何對待死亡卻是一個哲學問題。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莊子,當他老婆死了,他卻敲著盆子唱歌,因為他知道人總是要死,人們不應違反自然規律,這就是有名的鼓盆而歌的故事,表達莊子了對待死亡的智者態度。
  • 愛因斯坦如何看待中國人?如今他的日記公開,令人大跌眼鏡
    愛因斯坦如何看待中國人?如今他的日記公開,令人大跌眼鏡。說起影響世界的偉大科學家和物理學家,我們都會想起牛頓、愛因斯坦這些人,然而除了他們的成就,我們對他們的生平幾乎一無所知,就拿愛因斯坦來說,愛因斯坦一生中發表過很多的觀點,他也曾經評價過中國人,那麼大家知不知道愛因斯坦當初是怎樣看待中國人的呢?歷史的真相總會讓人大跌眼鏡。
  • 習總十三問:如何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
    習總十三問:如何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 原標題:   【學習小組按】  去年12月11日,習總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發表了長篇講話
  • 美國僑報:如何看待海內外中國同胞的後裔?
    美國僑報:如何看待海內外中國同胞的後裔?   中新網10月30日電 美國《僑報》10月29日發表署名文章指出,對於如何認識像錢永健這樣的ABC(在美國出生的中國人)和「外省籍第二代」這樣一些中國同胞的後裔,筆者只能略抒淺見,以拋磚引玉。
  • 一隻烏鴉,如何看待同類死亡?
    烏鴉喝水 | 英國劍橋大學和紐西蘭奧克蘭大學 不吉則來自烏鴉的顏色、叫聲以及吃腐肉的生活習性導致它們常常出現在屍體附近,有時會被當成死亡的象徵。 如此聰明的烏鴉,在面對同類的死亡時,會如何表現?
  • 西藏生死書:我們該如何看待死亡?了解了死,才更珍惜生
    有人忌諱它,像躲避瘟疫般將之看作是談之色變的命題;有人則輕率地看待生命,視死亡為兒戲,甚至將之神化,看作解脫,說到底,關於生死的意義,我們從來都沒有去認真地思忖過。《西藏生死書》中提到了怎麼面對生死作為一名普通的讀者,我沒有佛性根基,也沒有深入研究藏傳佛教的深刻教義,我不把自己的體悟看作是通過此書而達到解脫和證悟。
  • 華人教授親歷:美國大學生如何看待中國?
    近期中美關係陰雲密布,如何客觀認識中國兩種價值觀體系的差異和共同點?學人Scholar採訪了在美工作多年的阿勒格尼自由自由文理學院伍國副教授,從他的觀察和思考中,或許可以對美國年輕一代有更全面客觀的認識。
  • 91%的中國人對死亡漠然和冷淡,如何正確理解死亡?
    91%的中國人對死亡漠然和冷淡,如何正確理解死亡?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在成人的世界,死亡是或遠或近的恐懼感
  • 日本人在中國生活感覺如何?日本人爽快的答案,值得中國人深思
    日本人在中國生活感覺如何?日本人爽快的答案,值得中國人深思中國在古代,經歷了多次改朝換代,在近代,取得了抗戰的勝利。中國人的堅強意志,是毋庸置疑的。隨著社會的進步,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頻繁,在和平年代,好像過去70多年的殘酷戰爭,已經煙消雲散,被人遺忘。在平淡的生活中,人們似乎一直向前,忘記了歷史恥辱。但是知道中國歷史的外國人,卻還記得。他們認為,日本抗戰時期,那般對待中國人,如今,日本人在中國生活工作,到底有沒有受到歧視,或者其他待遇。在大城市中,我們沒有注意到的事情,被老外給注意到了。
  • 已放棄中國國籍的中國人,還能使用中國護照嗎?
    如果問你這個世界上哪個國家發展最快?那毫無疑問肯定是中國!如果問你這個這個世界上哪個國家最安全幸福指數最高?那好也毫無疑問肯定還是中國,雖然說中國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雖然中國也不是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但成為一個中國人真的是很多外國網友心中大的夢想。因為只有中國才能給他們足夠的安全感,只有中國才是他們夢想的家園。
  • 中國人去瑞士大肆收購技術企業?大使:管中窺豹,一葉障目
    我印象非常深刻,它熠熠發光,質量非常好,也很漂亮,但對於當時的普通中國人來說價格非常昂貴,多數人是無力購買的。四十年後的今天,中國和中國人的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的中國人購買這樣一把軍刀早已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疫情暴發前,中國每年約有150萬遊客來到瑞士。他們不僅會購買瑞士軍刀,還會購買瑞士的其他知名品牌產品,是瑞士旅遊市場上的主要消費群體之一,助力了瑞士旅遊業的發展。
  • 袁鍾:如何看待社會達爾文主義
    社會達爾文主義一詞來源於達爾文主義,即中國人通常所說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對是否應該把達爾文主義這個生物學概念引入到社會學當中,以生存競爭與自然選擇的觀點來解釋社會的發展規律和人類之間的關係,一直以來存在爭議,因為人畢竟不是動物。在爭議過程中,人們深刻地了解到,在困難時期,如何面對弱者,不同民族的認識存在差別。
  • 日本網友如何看待「中國民眾支援熊本地震」
    一位在3月剛去熊本旅遊過的中國女生,直接拿著善款來到了事務所。「希望可以早日重建熊本,大家都要振作起來,重拾歡笑。希望可以有機會再去熊本。」這位女生說。  TBS電視臺的報導稱,支援熊本地震災區的行動在中國的網際網路上也開始擴散。一個網站上詳細介紹了如何向災區捐助善款的過程。
  • 古天樂被問如何看待新生代演員?一句話直接,網友:剛好說到點上
    近期,古天樂被問道如何看待新生代演員,想聽聽影帝的看法,他的回答僅有一句話,顯得特別直接,古天樂表示應提供更多傳承的實習機會,演藝圈注入新鮮的血液,才能保持可持續發展,這不必不可少的元素,很多網友覺得這句話說到點上了,首先傳承是至關重要的,無論哪位演員,縱使演技再好,終有隱退的一天,所以傳承是必須的,古天樂的回答也真是一針見血。古天樂被問如何看待新生代演員?
  • 如何看待社會主義本質特徵
    這13個問題是:1,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2,如何看待社會主義本質特徵,3,如何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4,如何看待加強和改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5,如何看待自由、民主、平等的科學內涵和實踐,6,如何看待西方所謂「普世價值」,7,如何準確把握「四個全面」戰略布局,8,如何深刻領會新的發展理念,9,如何科學認識經濟發展新常態,
  • 人民日報盤點中國人從生到死70多個證件(圖)
    人民日報  【證件上的人生:我們生命旅途中的70個證件】戶口簿、身份證、學生證、畢業證、結婚證、準生證、退休證、死亡證明……一個中國人一生可能需要70多個證,其中「必需」的有30到40個。網友感嘆如果將這些證件按時間順序鋪開,那就是一個人的一生。
  • 中國人死亡原因排名出爐,癌症只能排第三
    在這個談癌色變的時代,預防癌症成了很多人的日常:吃這個可以防癌、那個多吃了會得癌症……然而,被千防萬防的癌症,其實並非中國居民的頭號殺手。國際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在今年六月發表了一篇重磅論文,分析了1990年到2017年中國34個省份(包括港澳臺)居民的死亡原因。中國人目前的第一大死亡原因,是中風。什麼是中風?中風在中國的情況有多嚴重?
  • 愛迪生,你如何看待中國式「發明」
    6月7日的《北京晨報》報導說,北京的高考作文題是「愛迪生若回到21世紀如何看待手機」,看了這樣的題目其實我也有個想法,我想問問:愛迪生同志您要是回到現在,來到中國,您如何看待這個偉大的發明「狀元水」呢?
  • 如何看待義大利這次疫情感謝的是美國而不是第一個幫助其的中國?
    中國在這次疫情中對義大利的幫助【1】3月3日義大利緊急呼叫中國援助,鍾南山院士傳授義大利中國治療病毒肺炎方法。【2】3月12日中國東航派出一架A350飛機,從上海起飛直飛羅馬,專程護送中國紅十字會趁義大利抗疫專家組9名醫療專家及31噸醫療物質,也是第一個援助義大利的外國國家。
  • 古人是如何看待宇宙?梳理歷史,分析中國古代宇宙觀的起源
    古人是如何看待宇宙?梳理歷史,分析中國古代宇宙觀的起源中國古代的天文理論通常是一種樸素唯物主義哲學與道教等信仰混合的產物,有著較為樸素的唯物主義觀察理論,也有著諸如「星宿」「天象算命」等玄學觀念。而玄學與樸素唯物觀察彼此之間互相統一,構成了中國古代較為複雜的天體觀念,而在這些天體觀念當中,中國人的宇宙觀也在逐步發生著變化。下面就對中國人的宇宙觀進行總結分析,看一看中國古代的宇宙觀發生了怎樣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