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t中國推出了全新的系列視頻節目【Get中國70問】。第一期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人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小孩子的話總是充滿童真,即使是面對死亡,這個對多數成年人來說是沉重,悲傷甚至是有些晦氣的話題,他們也能給你如下的答案: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顧晉建議全民開展死亡教育,引發了網友對死亡以及死亡教育等問題的討論。
Get中國70問也想和大家一起來看看中國人是怎麼看待死亡這件事情的。
來自北京的小張今年才8歲,但已經經歷過家人的離世。對他來說,死亡是很可怕的事情,因為一旦身邊的人或者是自己養的小寵物死去,自己就再也見不到他們了。
小景(左)今年11歲,雖然他也經歷過家人的離世,但還是覺得自己不了解死亡。對於安樂死,他說自己非常不接受,因為好好活著比什麼都重要。
同樣對死亡不是很了解的小周,卻有和小景不同的原因,還未經歷過親人離世的他表示對死亡的概念還很模糊。
也有人對死亡採取一種淡然的態度,小孫認為生老病死是人生規律,如果老人能自然死亡未必是一件壞事。親人也不用因此過度悲痛,應當坦然面對。
82歲的老陳認為既然面對死亡大家無能為力,就要在活著的時候好好活。
從這些回答看來,大家在談論死亡時還是比較坦然的。
但其實,多數中國人還是忌諱直言死亡的。受到儒家和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未知生,焉知死」也相信人死後有靈魂,會經歷輪迴。
北京師範大學的申子姣講師,教授一門叫做《影像中的生死學》的選修課,結合她在國外的經歷,申老師認為中國人是比較忌諱談到死亡的。
小編開始以為,自己可以很自然的思考與談論死亡這個客觀存在的現象,但在採訪時總感覺有些難以展開話題,甚至在面對小朋友和老人時覺得有些殘忍。可能自己也無法擺脫這種觀念的影響吧。
在採訪過程中,小編也發現多數家長選擇不直接和小孩子談論生死這個話題。
小景說小姨在因疾病過世時媽媽就沒有直言,而是告訴他小姨去走親戚了。
小郭說父母在小時候總是逗他玩說,你躺在那裡閉住氣,一翻白眼就是死了。
中國家長在小孩子談論死亡時,總是顯得有些手足無措。他們或者認為孩子太小還懂,等到了一定年齡自然就會明白,因此不需要特別教育;或者覺得死亡這個話題太沉重,不忍和孩子談論。
申子姣介紹說,其實小孩子到了一定年齡之後對死亡是有感知的,有些甚至會陷入極度的恐慌之中,需要家長的引導。
小朋友們自己也認為,很希望能有人能像朋友一樣和他們聊一聊什麼是「死亡」,而自己又該怎樣面對這個話題。
小郭是個法醫,認為開展死亡教育可以幫助人們更好的珍惜生命。
他們曾遇到過這樣的案例,有些小孩子並不懂死亡意味著什麼,在一些誤導下無意中失去了寶貴的生命。因此,死亡教育可以教會人們對危險隱患進行提前的判斷,防止一些悲劇的發生。
教師小鄭認為,和性教育一樣,死亡還是大部分中國家長比較避諱和孩子談起的話題。而如何對孩子進行相關的教育是家長們需要學習的課題。
申子姣表示,教育者更喜歡用「生命教育」這個詞。它真正的目的在於,教給人們在知道必有一死的前提下,如何更好地認識生命的意義,由此努力地過好每一天,讓自己的生命有價值。
可能正如這個網友所說,對死亡的認知或許決定這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觀。
還有一些網友也對小郭的說一些年輕人有「輕視生命」的行為做出了回應,認為重視死亡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死亡」是永恆的哲學命題。小周在採訪中和我們說,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下,人們很少有時間思考關於死亡和生命的意義。
那麼,趁著這個機會你有什麼想要表達的嗎?歡迎和我們分享,就像這些網友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