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的中國人對死亡漠然和冷淡,如何正確理解死亡?

2021-01-08 澎湃新聞

91%的中國人對死亡漠然和冷淡,如何正確理解死亡?

To view this video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and consider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supports HTML5 video

在成人的世界,死亡是或遠或近的恐懼感,是看得見的消逝。它用各種方式提醒我們,離別是再相聚的前言,死亡是人生的落幕。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焦點

  • 青少年教育探討:家長如何正確地讓孩子理解死亡和對人生的意義
    提起死亡,我們大多數中國人都是忌諱的,是的,在中國人的觀念裡,死,是一個很忌諱的詞。白巖松曾說過,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像小學生,因為我們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如何正確認識死亡,早已不是醫學能解決的問題,而是社會議題。
  • 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和悲傷,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許多人在困難和災難面前,恐慌至極,膽小怕事,逃避懦弱。然而當死亡來臨時,他們又不知所措,無法接受,懷著憎恨、恐懼和遺憾離開人世間。沒有好好道別,更沒有好好活著。因為不曾想過死亡,以及對死亡的誤解,他們反而更不懂得什麼是活著。不知死,焉知生?
  • 親人去世,家長應該如何正確的向孩子描述死亡?
    到了給老人送終的日子,小寶看到姥姥的相片還在不停的追問姥姥去哪了,小寶媽媽看著年幼的小寶也不知道應該如何解釋。死亡是人們難以逃避的話題,看似遙遠,卻又近在咫尺,但對於正處於「萌芽期」的孩子們來說,他們可能並不理解死亡背後的意義,那麼當親人去世後,家長應該如何正確的給孩子解釋清楚,關於死亡這件事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有必要解釋嗎?
  • Get中國70問:「中國人如何看待死亡?」
    第一期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中國人是如何看待死亡的。小孩子的話總是充滿童真,即使是面對死亡,這個對多數成年人來說是沉重,悲傷甚至是有些晦氣的話題,他們也能給你如下的答案: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顧晉建議全民開展死亡教育,引發了網友對死亡以及死亡教育等問題的討論。Get中國70問也想和大家一起來看看中國人是怎麼看待死亡這件事情的。
  • 如何正確面對死亡和輪迴
    幾乎所有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都感到驚慌失措、恐懼不安,這都是不了解死亡而造成的誤會。若能對死亡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就可以消除恐懼,有備而戰。這都不是因為牛犢和嬰兒很勇敢,而是因為無知。無知者無畏,不知道後果是什麼,當然不會害怕。不害怕死亡的人的情況與此相同。作為佛教徒,我們要避免走兩個極端。如果能準確地認識死亡,對死亡的整個過程心知肚明,而且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死亡不但不可怕,而且還是一個提升的機會。
  • 生離死別,世間常事,如何正確地看待死亡?
    每個人都知道生命總有終結的一天,這是生物學與醫學的科學結論,可如何對待死亡卻是一個哲學問題。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莊子,當他老婆死了,他卻敲著盆子唱歌,因為他知道人總是要死,人們不應違反自然規律,這就是有名的鼓盆而歌的故事,表達莊子了對待死亡的智者態度。
  • 如何面對死亡,是人生的一堂必修課
    可是,不管我們如何避諱、如何避免談論,總有一天,我們還是需要面對死亡。而「死亡教育」,恰恰是我們每個人應該接受到的教育。這是一段錄音,是葬禮的主人在生前專門錄下的,他交代後人,等到自己下葬後,播放給參加葬禮的人聽。在這段錄音中,他儘可能地模仿了棺材中的環境,以及自己在裡面有可能遭遇到的「問題」。是不是感觸頗深?死亡是不可控的,我們永遠都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會先來。
  •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死亡?-虎嗅網
    美國醫學人類學家莎倫·考夫曼曾經在《生死有時》一書當中探討美國醫院是如何形塑死亡的——「死亡」這個概念正在被醫學和政治重塑,它可以進行無休無止的討價還價。儘管醫學的終極任務是拒絕死亡,所有人都明白,死亡最終是無法拒絕的,但是醫學可以控制死亡何時發生。
  • 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
    死亡,自古以來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而若是親人的意外死亡,更是雪上加霜,很多人一時無法從中走出來。面對至愛的親人,我們渴望和他永遠在一起,渴望與他同甘共苦。但是,如果這個人突然去世或即將離開,我們怎麼辦?要如何面對親人的死亡?
  • 如何做到不害怕孤獨和死亡?科學認識是關鍵
    接下來我將重點圍繞孤獨、道德和死亡的含義、認識誤區和如何做到科學認識來展開介紹:01 孤獨、道德和死亡的含義人們通常都與孤獨為敵,但著名作家、詩人紀伯倫曾這樣描述孤獨,他說:孤獨是憂愁的伴侶,也是精神活動的密友。
  • 藝術家用藝術的方式詮釋:正確面對死亡,是為了好好活著
    為什麼在討論死亡的時候,會想到以「日常」的休息來表達?劉毅認為,正是因為中國社會避諱談論死亡,他才更希望「把死亡這種日常得不能再日常的東西變得更日常一點」,因為「日常就不可怕」。 死亡帶給人恐懼,也讓人產生遺憾,也許正因為它是最孤獨和最無能為力的人類體驗,所以長期以來,死亡一直是個禁忌的話題。
  • 如何面對死亡呢?
    最近和朋友討論死亡這個話題,有一些自己的見解分享給大家。但我的這篇分享是基於我的角度出發,不見得適合所有人!關於來生。我個人認為不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來考慮來生的問題,因為即使有來生,那來生的那個你也有可能是一個新的個體。就好像永遠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是一樣的道理。
  • 用正確的態度對待死亡
    死亡,意味著什麼?是結束?是解脫?是懷念?是撕心裂肺?還是劇終人散呢?生離死別,世人無法掌控的事實,我們沒法確定何時的來到這個世界,也無法確定何時會離開這世界。都是頭一次為人,死亡有那麼可怕嗎?人與人之間有了感情,才會傷悲。那要是沒了感情這一成分的存在呢?正確面對死亡,正確面對離去,沒有人會永遠停留在身旁,一路相伴人生就是一趟列車,每個人的軌跡長短方向各異,皆為自己選擇。而我們能做的,就是正確的面對著死亡,離去。
  • 溫州動車事故死亡人數達40人 賠償提高至91.5萬
    何奔 攝 CFP視覺中國  中新網7月29日電 綜合報導,29日上午最新消息稱,「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已升至40人。新華網援引「7·23」事故救援善後總指揮部稱,根據國家有關法律規定,經過與事故遇難人員家屬具體協商,「7·23」事故遇難人員賠償救助標準為91.5萬元。
  • 愛滋病≠死亡 這些正確的防治要點,大家都該知道!
    又該如何正確的預防和治療愛滋病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什麼是愛滋病?愛滋病的醫學全稱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英文縮寫AIDS),是由愛滋病病毒(醫學全稱為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縮寫HIV)引起的一種嚴重傳染病。愛滋病病毒侵入人體後,破壞人的免疫功能,使人體易發生多種感染和腫瘤,最終導致死亡。
  • 從《一個人的朝聖》到《朝聖之路》: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死亡
    冷靜意味著在接收到任何意見,哪怕是相左的意見時不急於表態,同時更為積極地去理解以及反饋。比如,在這兩部作品中,當哈羅德和湯姆在開始徒步行走的時候,不同的路段遇到了不同的人。當這些懷揣著各種原因的人聚在一起時候就產生了摩擦。他們從形單影隻獨自行走,到逐漸走到一起,從封閉的到開始傾聽他人對自己的意見。這就是接受的開始。其次,深度思考。
  • 這個群島禁止死亡,建有地球種子的「備份硬碟」,中國人免籤進出
    死亡是一件令人敬畏而又不得不面對的事,在醫學發展有限的古代,還有不少人在為長生不老而不懈「奮鬥」,企圖向死亡說不。這個任何靈丹妙藥都無法實現的理想,在靠近北極的一個群島上得以成為「現實」,因為這個群島上禁止死亡。當然,人固有一死的自然法則依然有效,他們拒絕死亡的方法只不過是將死亡進行轉移。
  • 這個群島禁止死亡,建有地球種子的「備份硬碟」,中國人免籤進出
    當然,人固有一死的自然法則依然有效,他們拒絕死亡的方法只不過是將死亡進行轉移。歐洲很多國家,特別是申根國家,籤證政策偏向嚴格,但這裡作為申根國家挪威的領地,中國人卻可以免籤登島。這與群島的歷史有關,斯瓦爾巴群島上發現了煤礦之後,周邊國家和其他列強紛紛爭奪開採,眼看著變成國際問題,相關各國不得不坐下來討論群島的歸屬問題。
  • 死亡是什麼?怎樣克服死亡恐懼?︱讀佛典
    死亡冰冷暗黑,有去無回,爛漫於滾滾紅塵中的鮮活個體哪個不害怕?哪個不恐懼?死亡恐懼大約是可憐人類與生俱來的必然與無奈。為了對治死亡恐懼,人類創造出了許許多多關於死亡的學說。對中國人而言,克服死亡恐懼的辦法大約不出唯物論哲學、佛教理論以及孔子的教誨等學說。
  • 如何正確與孩子談論死亡:「媽媽,我想買仙丹,讓你不會死」
    很多孩子在像小阿這個年紀的時候,可能已經經歷過失去心愛的寵物、家中長輩的過世等等跟「死亡」相關的經歷。家長們對此採取的態度很可能是,避而不談、含糊其辭或是轉移話題。現在,我突然覺得,有必要來探討一下,如何跟孩子討論「死」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