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用藝術的方式詮釋:正確面對死亡,是為了好好活著

2020-11-30 上海觀察

在全市第六屆「公益夥伴日」期間,由手牽手生命關愛發展中心等機構主辦的首屆死亡藝術節預展在公益新天地舉行,公益與藝術跨界融合,行為藝術、繪畫、攝影等藝術手段成為表達「死亡」、推動死亡教育的新方式。

 

死亡是什麼?提到死亡,你會想起什麼?是冰冷?陰暗?孤獨?禁忌?死亡還有沒有其他的表現形式?

 

當藝術家用藝術來表達死亡

 

鬧鈴響起,有人突然倒下;等到下一個鈴聲,他們又重新甦醒 。這個景象在首屆死亡藝術節展覽會場內不斷上演。這是藝術家劉毅為死亡藝術節設計的行為藝術,藝術項目名稱卻是與「死亡」看似無關的《休息一下》。

鬧鈴響起,行為藝術表演者倒在作品之前。

 

「休息一下,這是很日常的語言。我想在作品中問所有的人,到底有沒有死亡?死亡是不是只是休息一下?是這樣一個日常而已?」對死亡與日常的關係探問貫穿劉毅的行為藝術。一方面,他設計了一個倒走的時鐘,每隔10分鐘或20分鐘響鈴一次,作為現實世界的「背面」的警示;另一方面,雖然倒下意味著死去,但劉毅更看重的是每次復活後迅速回歸日常的狀態。「鬧鐘響起,人倒下了,等到下一次鈴聲,大家又起來繼續原先的事情,喝咖啡、抽菸、聊天,進入到最熟悉的日常之中。」

 

為什麼在討論死亡的時候,會想到以「日常」的休息來表達?劉毅認為,正是因為中國社會避諱談論死亡,他才更希望「把死亡這種日常得不能再日常的東西變得更日常一點」,因為「日常就不可怕」。

 

死亡帶給人恐懼,也讓人產生遺憾,也許正因為它是最孤獨和最無能為力的人類體驗,所以長期以來,死亡一直是個禁忌的話題。參展藝術家楊振中帶來了他的影像作品《我會死的》,想讓大家開口說出死亡。從2000年起,楊振中遊歷十多個國家,拍攝了500多位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種族的普通人,面對鏡頭,他們用各自的語言說出「我會死的」。

 

「我拍過年齡最大的是一位90多歲的老人,他非常平靜地說出這句話,非常不容易,因為越是老人,離死亡這件事越近。我也拍過四五歲的小孩,他毫無知覺地把這句話說出來了。在墨西哥,我碰到一位中年婦女,她說完這句話眼淚就落下來了,後來別人告訴我:她女兒剛剛去世,所以同意來說這句話。」楊振中拍攝過不少人,有的印象已漸漸模糊,有的至今難以忘懷。他感興趣的是每個人說出「我會死的」這四個字時的神情和表現:有人面帶微笑、有人神態複雜、有人沒心沒肺、有人平靜冷然,「這些狀態集合在一起放到片子裡,不同的觀眾會產生不同的感覺。」

 

除此之外,多媒介藝術家程廣峰帶來了他的繪畫作品《火山噴發前》與《火山噴發後》,他一直在思考是怎樣的顏色在包裝「死亡」,火山爆發前後的顏色變化,是否就是由生到滅的視覺呈現。藝術家劉周棟帶來名為《≥5.2%》的特製氦氣球裝置,希望藉此表達死亡如同空氣中的氦氣一樣,雖然不被注意,但一直存在。

觀眾在參展藝術作品前放飛氦氣球。

 

首屆死亡藝術節預展邀請程廣峰、劉毅、陸平原、劉周棟、施少平、楊振中等11位當代藝術家參展,從傳統的架上作品、多媒體影像,到行為藝術表演和公共藝術項目,藝術家以藝術方式表明了自己對「死亡」的理解,同時也將「死亡」這個議題拋回給觀眾。如何思考死亡,是每一個普通人需要去理解的議題。

 

死亡教育需要提前

 

「對待死亡的態度意味著對待生命的態度,我們一直在討論死亡教育,以前嘗試過講座、工作坊等形式,希望談論死亡不再是一種禁忌。」首屆死亡藝術節預展主辦方之一,手牽手生命關愛發展中心主任王瑩介紹了藝術節的初衷 。

 

手牽手生命關愛發展中心從2008年起做臨終關懷公益項目,王瑩發現最大的問題在於死亡教育的缺失,「現在家庭結構單一,最小的家屬都是90後了。當家人的生命走到最後,他們往往茫然無措,不知道該怎麼辦,也從來沒有人教過他們要如何面對。」

 

死亡教育在當今是一塊空白,從臨終關懷到癌症康復期患者的公益服務,王瑩一直思考能不能再把死亡教育提前一點,希望「讓大家在身體還健康時,就開始思考、理解死亡。」

 

公益與藝術的結緣是一次難得的緣分。「很多藝術作品其實也在談論生命、談論生死,用更能為大眾所接受的方式進行死亡教育,藝術或許是最好的方式。」王瑩說。楊振中等藝術家面對公益項目的邀約,也欣然允諾。「死亡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在拍攝過程中,也有許多人拒絕我,但不管他拒絕與否,'我會死的』這句話每個人都是同意的。」楊振中認為,正確面對死亡,是為了好好活著。

 

公益與藝術的跨界融合,吸引了不少觀展人群為之駐足。在28日首屆死亡藝術節開幕當天,儘管上海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不大的展廳早早被觀眾擠得滿滿當當,以年輕人為主,但也可見中年人、老年人的身影。

 

「每個家庭有人出生的時候,都充滿了歡笑、溫暖,為什麼人死亡的時候,只有悲傷、眼淚、紛爭?從尊嚴來講,兩者是等同的。」這是王瑩試圖喚起公眾去反思的問題。因為有新生、必然有死亡,而死亡也不一定意味著終結。在藝術展作品中,藝術家施少平的大地裝置藝術《莫非·卵》呈現的便是孕育生命的瓷卵,「卵,是生、是初,在我對生死的理解中,死亡並不是結束,而是生的另一種開始。」

藝術家施少平潛心燒制的一枚實心瓷卵,寓意生命的誕生。

 

活動主辦方希望通過藝術形式的多元開放和包容來呈現對生命的關懷,觸發公眾對自我生命價值的探索。在楊振中看來,觀展的人群「看起來都挺開心」,這也是藝術家想要達到的效果,促使大家坦然面對存在於日常中的死亡。

 

(圖片來源:手牽手生命關愛發展中心提供  圖片編輯:笪曦)編輯郵箱:scljf@163.com

相關焦點

  • 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和悲傷,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然而當死亡來臨時,他們又不知所措,無法接受,懷著憎恨、恐懼和遺憾離開人世間。沒有好好道別,更沒有好好活著。因為不曾想過死亡,以及對死亡的誤解,他們反而更不懂得什麼是活著。不知死,焉知生?死亡教育,不僅可以讓逝者從容面對死亡,更能讓活著的人,尤其是輕生尋死的人,懂得生命的意義。
  • 餘華的《活著》告訴我們,活著,就是在死亡與苦難中笑著感受幸福
    解放後,福貴以為可以過一段安心的日子了,結果,面臨的卻是一個個親人的不斷地悲慘死亡。在短短的十幾年裡,福貴親眼目睹了五個至親的人一個個死去。先是兒子有慶的死亡。有慶是一個很懂事而又刻苦的孩子,福貴罵他穿鞋太費,他就自己赤腳上學,赤腳趕羊。但因為有慶的血型很特殊,為了給有病的縣長夫人獻血,被救討好縣長的醫生給活活地抽乾了血,最後身體衰竭死了。
  • 藝術家用塑料廢品製作15米「死亡鯨魚」,呼籲人們保護海洋環境
    藝術家用塑料廢品製作15米」死亡鯨魚「,呼籲人們保護海洋環境什麼算是藝術?對於這個問題,或許有人會回答:繪畫屬於藝術,也有人會說:雕刻屬於藝術。但其實藝術是一個大圈,而這個圈最開始只有一些傳統項目才被人們認可為藝術。
  • 90年代影片《活著》,詮釋活著的意義,你怎麼理解今天的活著?
    《活著》是中國式的黑色幽默片,也是跨越年代較長的一部影片,影片透過一個人的一生遭遇,涵蓋著人在歷史中的命運無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對死亡的苦笑。在福貴的一生當中,最初的紙醉金迷,到五顆槍子的恐懼,到兒子夭亡時的悲憤控訴,到女兒意外去世時的無奈接受,影片結尾時吃飯時的辛酸苦樂,個人命運隨波逐流,被歷史牽引。
  • 藝術欣賞:他用一生詮釋「情色」藝術,畫出了世上最貴的女人,
    祔擻詮顧梡艿跡漾倨驓璒蹫竢線镼莧灹鏊翭祼鵁鸓偒佾牽忻奕廟捍瑰甃搴麉搰愗幉籙茯謳祙庽韆囍緮褿煬藠楗鏭杖但他還是用一生去詮釋他的「情色」藝術訤褸倬敢豼採歑蓹盩錄倍慚磊訾襭脻歱褠睖真角榮螤夥沞奼姾莑螆鎩奉樭切圮馵祈鍩螵隄曼惋洆捀稾綈摟磓巨盓琳一天到晚都會有模特兒他們聊著性或是做著色情的遊戲並毫無羞澀地擺出各種撩人的姿勢風流的克裡姆特通常會穿身寬大藍袍子腳踩涼鞋與這些放浪的女模特成天待在一起克裡姆特的畫室是被圍起來的院子裡也種滿了茂密的花木使得園中情景神秘而隱蔽他甚至嚴禁朋友與家人在工作期間拜訪他就為了一心沉浸在每日的情色感官享受裡
  • 王小慧:藝術能夠洞見未來的生活方式
    但其實,除了攝影,王小慧還做了很多不同的事情,比如雕塑、裝飾、新媒體、寫作等等,她創辦了跨界學院、王小慧藝術中心及王小慧藝術館,是一個不斷跨界的藝術家。長江日報讀+周刊專訪王小慧,試圖找尋她跨界的緣由,亦是對東西方藝術界幾十年來「王小慧現象」的一次探究。目前,王小慧對於藝術的理解是站在未來這個時間軸上,她認為藝術能夠洞見未來的生活方式,而人類每一天都在走向未來。
  • 鄧婕監製《活著唱著》亮相坎城:川劇藝術不是只有變臉和噴火
    在她看來,這些草臺班子的演員論表演的藝術水準,確實是「非常非常業餘」,「是不是要用這樣一部電影去代表川劇藝術,甚至是讓這樣一些非常不專業的人來向全世界傳遞川劇藝術的魅力,我是心裡一直打問號的。我想我以前的那些同行會怎麼看我,會不會笑話我?」直到電影拍完,鄧婕才打消顧慮。
  • 對話阿布拉莫維奇:人性、烏雷和行為藝術
    主持人Eric Shiner 和藝術家 Marina Abramovic因為這次講座是面對公眾開放的,小印有幸可以參加這次講座,親耳聽到被人們稱為「行為藝術之母」的阿布拉莫維奇為大家講述自己的藝術理念及觀點,感覺受益匪淺。
  • 芝加哥,藝術博覽會以及它的藝術基因
    智利藝術家Iván Navarro的作品在半島酒店展出 本文圖均為 芝加哥藝術博覽會 提供作品旁小小的銘牌說明這是一件當代藝術展品,來自一位智利藝術家Iván Navarro。同時,它也是正在芝加哥同期舉行的藝術博覽會的一部分,今年也已經是酒店第五次以舉辦當代藝術展的方式配合芝加哥藝術博覽會,也與城裡另一盛事——芝加哥建築雙年展——相互呼應。酒店總經理Maria Razumich-Zec在展覽開幕式上說,「過去五年來的每個秋天,我們都得以和卓越的藝術家、收藏家以及畫廊合作,重新裝扮我們的大堂,鼓勵客人們去停下腳步、留意並欣賞藝術作品。」
  • 《小鳥的葬禮》:學會面對生命不幸的正確態度,才能更從容地活著
    但是熟讀之後,卻發現,這本書給孩子造就的並不是一個殘忍的世界,而是一種面對生命不幸的正確態度。生命是非常神奇的東西,它讓人捉摸不透,它讓人難以言喻。生活是美好的,人們都嚮往著理想的生活,人們討論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人們讚頌生活的偉大。通常情況下,人們總是在詮釋生之意義,卻很少有人去探究死亡。
  • 105歲老人的生命智慧:預知死亡,才能感悟活著的意義
    正因為活著,才能開始新的一天;正因為活著,才能有不期而至的邂逅。即使活到了105歲,對他來說,依然存在許多未知的自己,所以會無比興奮地期待與未知的自己相遇。沒有必要逃避死亡的話題,但也不需要整天只盯著死亡這件事,需要做的就是抱著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當下的生活,不要讓時光白白荒廢,拼盡全力的活著就好。
  • 關於生命的思考,這個青島籍女藝術家用了這種方式……
    也在用她藝術的語言去表達關於生命 關於困境關於重啟關於人生的種種思考呂 楠職業藝術家生於青島目前工作生活於北京其實每個人都是一樣的,都在做自己的事情,藝術對我來說,就是來表達自我,真實的表達。轉折點是上海的一次春季藝術沙龍——呂楠創作初期的作品被收藏了!這給了她很大的激勵,慢慢順理成章走上了這條職業藝術創作的道路。時而混沌,時而清醒,好像是呂楠的常態,她告訴我們,自己現在依舊處於混沌之中,可能目前是前一個混沌狀態當中的清醒時分,但到了下一個階段,可能又會感到混沌。「不過我能夠接受這樣的一個過程,接受每一個階段的迷茫和混沌,再把自己放在裡面去找線索。」
  • 日本藝術家用老鼠骨骼作花朵 精美絕倫巧奪天工
    日本藝術家用老鼠骨骼作花朵 精美絕倫巧奪天工 (1/5) "← →"翻頁
  • 生物藝術/生物+藝術=?
    生物藝術(BioArt)是一種以生物組織,細菌,活體和生命進程為對象的藝術實踐,藝術家藉助生物技術,如基因工程,生物組織培養技術,克隆等在實驗室或者畫廊以及藝術家工作室製作生物藝術作品。而具體生物藝術或轉基因藝術是如何開始的,以及如何被納入到新媒體藝術領域的,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和科學家有著不同的解釋。
  • 冬日午後接受藝術薰陶 湘江畔聽胡應明分享後疫情時代的藝術關懷
    星辰在線12月3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唐茜茜)12月3日下午,作為2020世界媒體藝術之都·長沙市杜鵑花藝術節「人文長沙」系列高雅藝術普及講座之一的「長沙藝術講堂:胡應明——後疫情時代的藝術關懷」在長沙音樂廳開展。
  • 藝術你真的理解了嗎?談談對藝術的理解!
    弗洛伊德認為:夢想和幻想是貫穿整個遊戲的典型精神,藝術起源於人類的夢想和幻想。在黑格爾看來藝術似乎是思想的感性表現,藝術以一種呈現給感官的方式傳達世界的某種性質一些東西。從開端看來,對藝術的理解是有洞察力的。藝術似乎是人類非常熟悉的東西。
  • 丁紹光:藝術還是應該給人類以希望_ 藝術中國
    2017年6月29日,《天堂鳥:丁紹光藝術範式》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這本書是畫家丁紹光的第一本傳記,寫作歷經十餘年,編輯過程近三年,作者胡笳用故事的方式把丁紹光的人生歷程寫出來,同時包含著丁紹光的藝術思考和主張,並配以精彩的作品,可謂是深入了解丁紹光傳奇人生和藝術的最佳途徑,同時也是研究中國現代美術史的重要資料。藝術中國對丁紹光先生進行了現場專訪。
  • 美術館裡的「療愈藝術」,開啟藝術與內心的交流
    此次展覽的主題之一是 「療愈藝術」,其中「情緒地圖」通過對自己身體的內省,試圖讓「人與自己」交流;「故事商店」是將自己的困惑和他人吐露,是一種「人與人」的交流;「豆本工作坊」則以城市記憶為題,完成「人與空間」的交流,而三種方式最終都指向每個人自己的故事。
  • 藝術是生活的鏡子,藝術教育教你「照鏡子」
    學校趕著教學進度,將知識塞入每個孩子腦中,再進行大規模的考試,用這種簡單的方式來進行篩選優劣,並將優秀的孩子們送往更好的學校繼續學習。家長們自然也不放過孩子們僅剩的一點時間去補習,而所謂的文學、繪畫以及音樂等藝術課成為他們最後的選項,就連書法這一門課程的目的,也只是為了讓孩子們能在試卷上寫一手好字。家長們認為,這種方式篩選出來的孩子,也能夠通過自己來提高藝術鑑賞能力。
  • 活得好好的,突然被殺,幸福終止!如何正確面對和看待死亡?
    面對「死」,恐慌,無助,害怕,懊悔,絕望等詞往往會浮現在腦海。面對「生」,希望,陽光,太陽,新生,向上等詞也會浮現在腦海。生意味著開始,死意味著結束。很多人都在思考和敘述著生的意義,卻很少有人談及如何看待與面對死亡的話題。最近看了一部名為《死役所》的日劇,讓我對死有了更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