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第六屆「公益夥伴日」期間,由手牽手生命關愛發展中心等機構主辦的首屆死亡藝術節預展在公益新天地舉行,公益與藝術跨界融合,行為藝術、繪畫、攝影等藝術手段成為表達「死亡」、推動死亡教育的新方式。
死亡是什麼?提到死亡,你會想起什麼?是冰冷?陰暗?孤獨?禁忌?死亡還有沒有其他的表現形式?
當藝術家用藝術來表達死亡
鬧鈴響起,有人突然倒下;等到下一個鈴聲,他們又重新甦醒 。這個景象在首屆死亡藝術節展覽會場內不斷上演。這是藝術家劉毅為死亡藝術節設計的行為藝術,藝術項目名稱卻是與「死亡」看似無關的《休息一下》。
鬧鈴響起,行為藝術表演者倒在作品之前。
「休息一下,這是很日常的語言。我想在作品中問所有的人,到底有沒有死亡?死亡是不是只是休息一下?是這樣一個日常而已?」對死亡與日常的關係探問貫穿劉毅的行為藝術。一方面,他設計了一個倒走的時鐘,每隔10分鐘或20分鐘響鈴一次,作為現實世界的「背面」的警示;另一方面,雖然倒下意味著死去,但劉毅更看重的是每次復活後迅速回歸日常的狀態。「鬧鐘響起,人倒下了,等到下一次鈴聲,大家又起來繼續原先的事情,喝咖啡、抽菸、聊天,進入到最熟悉的日常之中。」
為什麼在討論死亡的時候,會想到以「日常」的休息來表達?劉毅認為,正是因為中國社會避諱談論死亡,他才更希望「把死亡這種日常得不能再日常的東西變得更日常一點」,因為「日常就不可怕」。
死亡帶給人恐懼,也讓人產生遺憾,也許正因為它是最孤獨和最無能為力的人類體驗,所以長期以來,死亡一直是個禁忌的話題。參展藝術家楊振中帶來了他的影像作品《我會死的》,想讓大家開口說出死亡。從2000年起,楊振中遊歷十多個國家,拍攝了500多位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種族的普通人,面對鏡頭,他們用各自的語言說出「我會死的」。
「我拍過年齡最大的是一位90多歲的老人,他非常平靜地說出這句話,非常不容易,因為越是老人,離死亡這件事越近。我也拍過四五歲的小孩,他毫無知覺地把這句話說出來了。在墨西哥,我碰到一位中年婦女,她說完這句話眼淚就落下來了,後來別人告訴我:她女兒剛剛去世,所以同意來說這句話。」楊振中拍攝過不少人,有的印象已漸漸模糊,有的至今難以忘懷。他感興趣的是每個人說出「我會死的」這四個字時的神情和表現:有人面帶微笑、有人神態複雜、有人沒心沒肺、有人平靜冷然,「這些狀態集合在一起放到片子裡,不同的觀眾會產生不同的感覺。」
除此之外,多媒介藝術家程廣峰帶來了他的繪畫作品《火山噴發前》與《火山噴發後》,他一直在思考是怎樣的顏色在包裝「死亡」,火山爆發前後的顏色變化,是否就是由生到滅的視覺呈現。藝術家劉周棟帶來名為《≥5.2%》的特製氦氣球裝置,希望藉此表達死亡如同空氣中的氦氣一樣,雖然不被注意,但一直存在。
觀眾在參展藝術作品前放飛氦氣球。
首屆死亡藝術節預展邀請程廣峰、劉毅、陸平原、劉周棟、施少平、楊振中等11位當代藝術家參展,從傳統的架上作品、多媒體影像,到行為藝術表演和公共藝術項目,藝術家以藝術方式表明了自己對「死亡」的理解,同時也將「死亡」這個議題拋回給觀眾。如何思考死亡,是每一個普通人需要去理解的議題。
死亡教育需要提前
「對待死亡的態度意味著對待生命的態度,我們一直在討論死亡教育,以前嘗試過講座、工作坊等形式,希望談論死亡不再是一種禁忌。」首屆死亡藝術節預展主辦方之一,手牽手生命關愛發展中心主任王瑩介紹了藝術節的初衷 。
手牽手生命關愛發展中心從2008年起做臨終關懷公益項目,王瑩發現最大的問題在於死亡教育的缺失,「現在家庭結構單一,最小的家屬都是90後了。當家人的生命走到最後,他們往往茫然無措,不知道該怎麼辦,也從來沒有人教過他們要如何面對。」
死亡教育在當今是一塊空白,從臨終關懷到癌症康復期患者的公益服務,王瑩一直思考能不能再把死亡教育提前一點,希望「讓大家在身體還健康時,就開始思考、理解死亡。」
公益與藝術的結緣是一次難得的緣分。「很多藝術作品其實也在談論生命、談論生死,用更能為大眾所接受的方式進行死亡教育,藝術或許是最好的方式。」王瑩說。楊振中等藝術家面對公益項目的邀約,也欣然允諾。「死亡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在拍攝過程中,也有許多人拒絕我,但不管他拒絕與否,'我會死的』這句話每個人都是同意的。」楊振中認為,正確面對死亡,是為了好好活著。
公益與藝術的跨界融合,吸引了不少觀展人群為之駐足。在28日首屆死亡藝術節開幕當天,儘管上海下著淅淅瀝瀝的小雨,不大的展廳早早被觀眾擠得滿滿當當,以年輕人為主,但也可見中年人、老年人的身影。
「每個家庭有人出生的時候,都充滿了歡笑、溫暖,為什麼人死亡的時候,只有悲傷、眼淚、紛爭?從尊嚴來講,兩者是等同的。」這是王瑩試圖喚起公眾去反思的問題。因為有新生、必然有死亡,而死亡也不一定意味著終結。在藝術展作品中,藝術家施少平的大地裝置藝術《莫非·卵》呈現的便是孕育生命的瓷卵,「卵,是生、是初,在我對生死的理解中,死亡並不是結束,而是生的另一種開始。」
藝術家施少平潛心燒制的一枚實心瓷卵,寓意生命的誕生。
活動主辦方希望通過藝術形式的多元開放和包容來呈現對生命的關懷,觸發公眾對自我生命價值的探索。在楊振中看來,觀展的人群「看起來都挺開心」,這也是藝術家想要達到的效果,促使大家坦然面對存在於日常中的死亡。
(圖片來源:手牽手生命關愛發展中心提供 圖片編輯:笪曦)編輯郵箱:scljf@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