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紹光:藝術還是應該給人類以希望_ 藝術中國

2021-01-10 藝術中國

2017年6月29日,《天堂鳥:丁紹光藝術範式》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這本書是畫家丁紹光的第一本傳記,寫作歷經十餘年,編輯過程近三年,作者胡笳用故事的方式把丁紹光的人生歷程寫出來,同時包含著丁紹光的藝術思考和主張,並配以精彩的作品,可謂是深入了解丁紹光傳奇人生和藝術的最佳途徑,同時也是研究中國現代美術史的重要資料。藝術中國對丁紹光先生進行了現場專訪。

丁紹光 《鶴與陽光》

藝術中國:這本書取名《天堂鳥》,有什麼特殊的寓意嗎?

丁紹光:書的作者(胡笳)選擇了天堂鳥(英文為 Bird of Paradise),以前我看有個美國人寫過一個傳,就叫《藝術的樂園》,也是用的這個詞,包括好多日本一些作家也用這些詞,因為在我的畫裡頭沒有表現苦難,更多的是表現真、善、美,可能和這個有關。

藝術中國:近十年您在做什麼?是否通過這本書對讀者有一個傳達?

丁紹光:我想這本書實際上從寫作到現在不止十年了,最早他曾經到美國採訪我,採訪我還不是最主要的,他採訪了很多很多的畫家,包括我的畫商、經紀人等等,他都做了採訪,最近他又加了一些東西,就是我這十年自己的想法。這十年應該說是我這一生畫畫最少的時候,我覺得更多地在思索,剛才我也講了,對自己過去我基本上抱著一個否定態度。到美國的第三十年,我曾經畫了兩張畫,一個叫《三十功名塵與土》,一個叫《八千裡路雲和月》,我覺得是一種象徵,從中國到美國就是八千裡路雲和月,三十功名塵與土的意思,就是說過去已經過去了,應該抱著一個否定態度,能夠重新開始。我現在考慮的比較多的是能夠跨行業,和一些建築進行結合,所以我們做了一些建築設計,例如一些彩色的大型彩色玻璃鑲嵌作品等。除此之外,我會在抽象繪畫的路上做一下嘗試。

丁紹光 《仲夏夜之夢》

藝術中國:您提到「裝飾」本身就是中國當代藝術,您對於中國藝術的發展現狀怎麼看呢?

丁紹光:我覺得我所走的基本上以民族民間的藝術為主,我老說要寫一本沒有人名的美術史,實際上主要是強調民族民間藝術,民族民間藝術應該是中國藝術的中流砥柱,包括像三星堆、馬王堆、一直到敦煌、麥積山、雲岡……這樣一批沒有留下作者名字的藝術實際上是中華民族藝術很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在西方的震撼也特別大。比如最近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秦漢藝術展,短短一個星期已經有10萬人了,還有敦煌的兩個洞窟到洛杉磯的蓋蒂博物館,那可真是人排長龍,那真正是打進西方的,沒有任何人做什麼宣傳,就是一種震撼。

而我們當代活著的藝術家沒有一個人能做到,能夠真正被西方這樣接受,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講,我覺得當代藝術應該怎麼走,的確值得每一個藝術家去探討,而且要提出一個方案。對當代藝術的了解,我覺得應該開展一種全國性的學術討論,另外應該研究一下現代美術運動和中國的關係,我們在當中得到什麼樣的啟發。概括講,我們以前的教育,從小學到中學,大部分還是西方的。我在國外教書的時候,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你問中國的大學畢業生說一百個西方文化名人,我看大部分人能答出來,而你要讓美國人說一百個中國名人很難,應該說我們對西方文化了解的更多。所以我覺得中華民族文化裡頭很多精華的東西應該讓我們年輕人真正去繼承,人很重要的我覺得是要有思想,而不是有知識,有思想的話,我覺得一個人才能立起來。

丁紹光 《湄公河上》1987年

藝術中國:您的公共藝術作品與繪畫在風格和精神上是一脈相承的,在您的作品裡最想表達的是什麼?

丁紹光:我覺得還是應該給人類以希望。以前在學術評論上,我覺得更多的都是講矛盾、鬥爭、衝突,和諧這個詞很少見。大家都認為真、善、美是老生常談,但永遠是藝術永恆的題材。它可以打破時間空間的局限,有些藝術家的題材是永恆的,像母愛、父愛、人與大自然之間的愛等等,像這些題材可以挖掘地更深一點,會打破空間時間和民族的界限,而且很多人都可以理解。我覺得藝術還是應該給人一些正能量,令人向上,人類還應該是有希望的。

藝術中國:這本書的全名是《天堂鳥:丁紹光藝術範式》,「範式」這個詞該如何理解?您作為主人公如何評價這本傳記呢?

丁紹光:範式我覺得是提的很好的,不過我覺得自己有點慚愧,還達不到「範式」這種水準,範式是帶有一種指導意義的,我覺得我還沒有做到,我會向這個方向去努力。我覺得每一個人要是寫的有血有肉的話,都是有很多的缺陷的,這些東西好像寫的少,更多的以歌功頌德為主,我覺得應該把我的矛盾、做的不足,都應寫出來,恐怕這得將來自己寫了。實際上這麼多年來在藝術的追求當中我有很多的慚愧,包括像金錢對我的誘惑,到美國以後有一段時間賣畫賣得很瘋狂,有的時候是一年3000萬美元的收入在報稅,像這樣東西我覺得應該自己應該抱著懺悔的態度。

丁紹光 《生命之源》大型玻璃壁畫(局部) 上海文化廣場地下音樂廳 2011年

我在紀念老師張仃過世的一篇文章中寫到,我92年第一次回中國,展覽在革命歷史博物館(即國家博物館),晚上開了個宴會,當時中國畫家還都比較貧困,當時先在小宴會廳,然後我的哥們和同學就都找我,問「怎麼不請我,你都請的是當官的、有名的人,我們都不能來」,我後來就擴大,說誰願意來誰來,最後一直擴大到國家宴會廳,進去以後給我很大的震撼,全體老師都站起來,都是老先生,我是非常難過,我就覺得我這事兒做錯了,特別像祝大年眼睛裡都流著淚了,我趕快把他們一個個按著坐下來,說你們永遠是我老師,然後我記得很清楚去見張仃,張仃就問我畫怎麼賣,我當時突然感覺好像賣畫很丟人,在國外的時候沒這感覺。

後來有很多因素,讓我覺得要從這裡面跳出去,到底是要富還是要貴?如果要做個精神貴族的話,不要受這種誘惑。我覺得這種誘惑很厲害,雖然很多老同學說老丁沒變,實際上沒變嗎?我自己的答案還是變了。開始我剛到美國的時候租個房子都很困難,坐計程車到我媽那,她不接我,我還真的是去不了的,到後來我覺得我能夠賣到100萬就停了,開始畫我自己的藝術,我就沒做到,後來說到500萬吧,500萬也不行,所以金錢的這種誘惑對很多藝術家其實是很厲害的,所以奉勸大家注意不要物質上富有了,精神上越來越貧乏,這恐怕是很危險的。

丁紹光 《絲綢之路》

藝術中國:您一直提到中國與現代主義的擦肩而過,今天我們的藝術創作應該注意什麼?

丁紹光:我覺得第一要跟上潮流,中國畫裡有一句石濤講的很重要的一句話,叫「筆墨當隨時代」,這時代真是一日千裡,如果不了解整個世界的局勢,跟不上潮流的話,不可能成為世界的主流,我覺得我們應該想的更深入一點,這個根源從哪裡找?從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當中可以有些啟發。另外我覺得還要對現代科技和全世界整個藝術史有了解,這樣慢慢的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一定會起來,這點我還是非常有信心的。五座大山最難爬的還是文化大山,這些東西不是可以強加於人的,不是經濟就能解決的。藝術史上經常有這樣,像中世紀是人類最苦難的時代,之後就出現了米開朗基羅,所以文化的現象和經濟沒有太多直接的關係,而在於你對這個時代的了解,你付出的這種精神和靈魂上的東西。從這點上來講,我覺得現代畫家應該好好考慮。(採訪/ 許柏成)

相關焦點

  • 繪畫大師丁紹光:走進那片神秘的森林
    上個月我們做了一次嘗試,推出了「陳薪伊的馬卡龍」特別沙龍,沒想到藝術家和甜點的搭配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讓藝術更有風味,甜點更加可口。丁紹光是中國畫家中的一個傳奇,從北京四合院裡走出的他,在雲南生活了18年,那片神秘的熱帶叢林是他藝術的底色。
  • 生物藝術:逾越了藝術,還是逾越了造物主?
    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想到可以用綠色螢光蛋白來作為一個標記,如果螢光蛋白呈綠色,在半透明的線蟲中應該容易看到。但是問題來了,綠螢光蛋白能在別的生物體內發光嗎?關於這個項目,真正的藝術,是它所引發的對話,是通過報紙、雜誌和電視等,地球上各個地方的人看到它之後的反應。這隻螢光兔不是為了滿足人類特定的需求或是獵奇的心理,而是為了讓人類認同轉基因動物作為一個『他者』的存在。」卡茨說。Alba是世界上第一隻專為「藝術」的目的而創造出來的轉基因哺乳動物,卡茨成為「Bio Art」一詞的創造者,生物藝術由此開端。
  • 是巫術還是藝術——空前絕後的狩獵者藝術文化
    作為動物演化史上前所未有的狩獵者,克羅馬農人又以空前絕後的狩獵者藝術而聞名於世,距今約 3.5萬~ 2.9 萬年,因發現於法國奧瑞納洞窟而得名的奧瑞納文化,是克羅馬農人創造的晚期舊石器文化。該文化遺址不僅擁有先進的生產工具,還發現有手鐲、串珠項圈、垂飾、骨飾針等裝飾用品,更以人類最早成熟的藝術作品而聞名。
  • 人工智慧會取代人類的藝術創造力嗎
    長此以往,人工智慧將不僅具備人類的智慧,或許還將擁有人類的情感。藝術是人類情感符號化的表現形式,當人工智慧擁有情感,並且能夠依靠情感激發來進行文藝創作,那人類獨有的文藝創作能力的確會受到極大的挑戰。   2.離人類的水平還有點遠   不可否認,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藝術家,大部分人都不認可人工智慧機器人寫的詩、畫的畫、作的曲是藝術品。
  • 生物藝術/生物+藝術=?
    從這一點上看生物藝術有著來自科學和社會介入的雙重危機,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時候生物藝術被稱之為「政治」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個方面是此類藝術往往沒有一個慣常的符合視覺藝術,或是觀念藝術的形態,其狀態往往是進程中的,而非一個藝術性的結論。更加接近實驗室和科學研究進程,當然在觀念上,還是有著很大的區別,主要在於引發觀念和產生與人性的關聯。
  • 曲高和寡的生物藝術:當代藝術新可能
    李山:孤獨的先行者中國的當代藝術從20年前,即20世紀90年代中早期就創作本身以及藝術批評而言已經達到了最高峰,10年前,中國第一波藝術市場的高峰期使得第一批當代藝術家在市場上也得到了認可,並且延續至今。接下來中國當代藝術面臨著一個新的課題——中國當代藝術該怎樣往前發展?這是所有藝術家都在思考的問題。
  • 中國藝術的「手繪地圖」
    這本集子匯集了近代赫赫有名的中國文物收藏家和鑑定家福開森於1918年在芝加哥藝術學院所作的六次關於中國藝術的演講。今天的我們對於福開森並不熟悉,但他卻是當年中國藝術文化界的風雲人物。他與當時的中國士紳和文人階層交往甚密,並由此得觀大量藝術珍品,掌握了一手藝術資料,中國文化的精神內蘊和氣息潛移默化地沉潛入他的內心。福開森七十歲時,畫家李育靈為其畫像。畫中的福開森雖有著洋人的容貌,但其衣著、身形、氣韻已與中國文人並無二致,而整幅畫的留白、款式也都是典型的中國範兒。這幅造像就像是福開森與中國藝術關係的隱喻:儘管「和而不同」,卻盡受浸染,深得其味。
  • 聚焦2020中國(青島)藝術博覽會 藝術讓城市更時尚
    本屆藝博會由中國藝術職業教育學會、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主辦,青島市委宣傳部聯合市文聯、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廣播電視臺等共同承辦,旨在通過搭建優質文化藝術資源的展示平臺,以及藝術院校、院團、行業企業的交流互動平臺,促進各類藝術成果交流互鑑,緊密對接藝術和產業資源,推動文化、旅遊、體育等產業融合發展。
  • 魏穎,如何在中國討論生物藝術
    現為中央美術學院科技藝術研究員,也是「泛生物藝術工作室」(PBS)的創始人。她於2018年獲得「中國青年策展人藝術大獎」,她近期的研究及興趣方向為後人類語境下的科技藝術,包括生物藝術、人工智慧與生態藝術等。
  • 藝術機構的教育本質是什麼?
    「在電視、電影、出版、遊戲以及一些創新產業飛速發展的當下,藝術與人文學科必須與之相應發展,從而履行其對社會和整個人類發展的責任。」但克魯斯教授同時指出,人文學科的建設和發展應該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在研究現代性的同時,應有能力將自己從所處的時代中抽離出來,用更具歷史觀的視角去看待當下,才能更好地理解藝術與人文學科的現代性,從而對藝術與人文學科的關係網進行更加科學合理的探索。」
  • 西方的藝術人類學研究
    儘管藝術史研究者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對「原始藝術」或「部落藝術」等藝術形式的研究之中,不過他們之中大多數還是人類學家,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所採用的方法,更多屬於人類學領域。  實際上,人類學對視覺藝術的興趣要追溯到19世紀下半葉,彼時,人類學或民族學開始成為西方的一個專業學術領域,有關學者先是在博物館中從事研究,後來大學裡也設立了相關專業。
  • 黃鶯《中國女性藝術》代表性藝術家
    這件作品在展出之後發現模型上面全是手指印記,因為大家走進展廳,會突然在實體空間中發現這件本來應該存在於虛擬世界的物體,和平時的經驗完全不同,都不由自主的上去觸摸求證。當攝影和繪畫在某一時刻相逢交叉時,就會出現新的藝術,當這種新的藝術是以數碼技術為主導的話,那就變成了數碼繪畫,只是用數碼繪畫來定位黃鶯的藝術還是不夠的,因為它不能涵蓋黃鶯新的作品《嬗》和《仙鏡》中最突出的特點象徵性,所以我把黃鶯的作品稱為「象徵主義數碼繪畫」。
  • 藝術你真的理解了嗎?談談對藝術的理解!
    弗洛伊德認為:夢想和幻想是貫穿整個遊戲的典型精神,藝術起源於人類的夢想和幻想。在黑格爾看來藝術似乎是思想的感性表現,藝術以一種呈現給感官的方式傳達世界的某種性質一些東西。從開端看來,對藝術的理解是有洞察力的。藝術似乎是人類非常熟悉的東西。
  • 透過當代藝術,感受油罐藝術中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百年龍華機場,見證了中國航空業的發展,也見證了時代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如今,曾經的上海飛機製造廠廠房被改建成西岸藝術中心;曾經的龍華機場主跑道改建為雲錦路,道路兩旁還建成公園,而曾經的那幾個廢棄的儲油罐,在保留工業化質感並注入藝術氣息之後,被改造成為上海油罐藝術中心,並在今年三月正式對外開放。
  • 閒談「中國藝術對世界藝術的發展的貢獻」
    中國的藝術作品,對世界藝術發展的貢獻非常大,看一下類別吧。第一大類是以石刻石雕藝術為主。比如敦煌莫高窟本身是一件浩大的藝術作品,又可以分解成無數件藝術品,壁畫的精美奇異,讓很多藝術家嘆為觀止,對於中國工筆畫與西方的油畫創作,都產生了巨大影響。還有洛陽龍門石窟,也是一座石刻寶庫。以及泰山經石峪石刻,四川樂山大佛,重慶大足石刻,重慶涪陵水下博物館白鶴梁等等。
  • 村上隆:動漫與傳統藝術會有同等藝術價值
    「村上隆哆啦A夢」當天村上隆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採訪的時候,記者問及如何看待動漫、遊戲這類亞文化門類的藝術價值。他回答說:「比如說教堂上面的彩色玻璃,在剛剛發明出來的時候,可以說是最新的藝術形式。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就變成了傳統藝術。
  • 藝術人類學與新時代的中國發展
    藝術人類學與新時代的中國發展 2018年中國藝術人類學學術研討會在東南大學成功召開 2018年10月03日 19:3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項江濤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藝術風格有哪些?藝術風格的定義是什麼?
    我們知道在裝修中,我們也會選擇裝修的風格,當然我們知道每一種風格的藝術效果不一樣的。現在我們對於裝修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所以在選擇風格時也希望達到漂亮的藝術效果。那麼下面我們來介紹有關於藝術風格有哪些?藝術風格的定義是什麼?
  • 素描藝術是各種造型藝術的基礎,也是結構法的藝術骨架
    人類的造型藝術始於素描,從原始洞壁繪畫和原始工具上的紋飾,可以理解到人類的祖先,在原始生活中就已具備天賦的造型本能。他們描繪野牛的形象,雖然是原始的繪畫,形象生動有力,線條簡練樸實,而且抓住了主要特徵。
  • 王永健:中國藝術人類學田野工作的反思與民族志書寫方式的轉變
    (一)歷史與國家在場  人類學是一門充滿反思性的學科,在中國藝術人類學的民族志文本寫作中,學者們應該自覺地形成歷史在場的觀照,即將歷時性研究與共時性研究有機結合。中國擁有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史,綿延至今而沒有間斷,這是西方國家不可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