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穎,如何在中國討論生物藝術

2020-11-27 澎湃新聞

原創 魏穎 scope藝術客

作為一名策展人和研究員,魏穎的研究領域主要涵蓋科技藝術/生物藝術。科技藝術並不僅局限於與高新技術結合的藝術,是藝術/科學/技術的廣義交集;而生物藝術則是相對年輕又非常契合這個時代精神的藝術形式。2019年的魏穎很繁忙,她的工作包含了基於研究型的展覽策劃、教學實踐、活動策劃等一系列活動。

作為策展人,她將一切工作都歸入策展的理論體系和實踐之中。下文以自述的形式,由一位青年策展人在2019年的工作,包括科技藝術中一個嶄新而具體的領域——生物藝術的引介和推進;以文獻展這一形式去梳理科技藝術的歷史;通過構建新的課程和講座去拓展科技藝術領域的實踐,以及思考中國語境下的科技藝術/生物藝術。

魏穎

魏穎是一位策展人、研究者。現為中央美術學院科技藝術研究員,也是「泛生物藝術工作室」(PBS)的創始人。她於2018年獲得「中國青年策展人藝術大獎」,她近期的研究及興趣方向為後人類語境下的科技藝術,包括生物藝術、人工智慧與生態藝術等。

愛德華多·卡茨 《綠色螢光蛋白兔》 2000

通過策展引介新藝術形式

2019年3月在798現代汽車文化中心舉辦的「準自然——生物藝術、邊界和實驗室」展覽,是我在「中國青年策展人藝術大獎」的獲獎展。

此展覽首次在中國系統地展示和闡釋了「生物藝術」這一藝術形式,通過作品、圖像、文獻等諸多形式闡釋「生物藝術」這段短暫而富於爆發力的歷史。

展覽現場

展覽的反響非常好,觀眾不止於藝術圈和科學界,更為廣義的文化界都給予諸多正面反饋。展覽從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的「準客體」概念出發,試圖通過「準自然」這樣一個主題提出打破主體與客體、社會與自然等諸多二元對立,出離人類中心主義、超越物種之間的邊界,將人類置於萬物對等之位的主張。我為這個展覽選定的副主題「生物藝術、邊界與實驗室」分別對應了展覽的三個部分:生物藝術史上的奠基性經典作品、亞洲年輕藝術家的多元思考與探索、「實驗室作為驚奇發生器」項目。展覽的第一部分展出了三組重要作品:奧倫·凱茨夫婦通過細胞組織培養做出的半活體雕塑,包括《無受害者的皮革》《半活體解憂娃娃》和《蒸汽肉》《無具形烹飪》;愛德華多·卡茨最有名的轉基因藝術作品《綠色螢光蛋白兔》及其引發的一系列個人行動和社會討論;瑪爾塔·德·梅內澤斯(Marata de Menezes) 兩件作品——改造蝴蝶翅膀圖案的《自然?》和探討基因編輯的《真正的自然》則形成了跨越十餘年的對話。

奧倫·凱茨&戴文·沃德《蒸汽肉》 2018

展覽的第一部分多為成名的歐美藝術家,第二部分則突出亞洲藝術家特別是青年藝術家的思考。例如,趙仁輝收集了55個被人類影響的故事,進而對其進行研究和亦真亦假的寫作,最終以書和攝影的方式呈現,他的另一件作品則將與藝術家共處一室的昆蟲進行了博物學式的陳列;任日與蜂群以及隨機概率一起創作出蜂蠟雕塑,預示未來的創作主體不一定是人類而很可能是一種混合身份;徐維靜關注蠶與現代機器邏輯的融合,通過藝術將生物、技術和文化編織在一起;林沛瑩以寫作來討論病毒對人類而言可能並非寄宿與致病而是共生的關係;劉娃藉助腦電波技術將理智與情感這一對抽象概念通過主客體的並置呈現出來;塔爾·丹尼諾 (Tal Danino) 在高倍顯微鏡下發現了微生物的分裂與宇宙大爆炸之間圖像的高度相似。

劉張鉑瀧《實驗室》 2013

展覽的第三部分從劉張鉑瀧的攝影作品《實驗室》引入,介紹了三個設置有藝術家駐地項目的著名實驗室: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塔拉科考船(TARA)和外星智慧搜尋計劃(SETI),陸、海、空三個樣本的展出旨在討論作為「祛魅」的實驗室如何能夠成為想像力回歸和「還自然之魅」的場所,以及預示未來的藝術創作不一定發生在藝術家工作室和公共領域,還可能發生在科學實驗室中。

教學如何作為策展實踐

我在央美教授科技藝術相關的課程,以生物藝術/設計課程為主,也有和策展相關的課程。今年的兩門課《藝術與腦科學》以及《生態藝術》是在生物藝術框架之下開始的新方向。《藝術與腦科學》指向微觀,是人類內在的智能來源,可以在技術維度和哲學維度上與藝術結合全面鋪開成一個有潛力的新學科,腦與生物媒介藝術實驗室也正在籌備中;《生態藝術》則指向宏觀,是人類與其他物種共同居住星球的未來方向,「生態轉向」也是國際策展界近期的重大趨勢。《全球科技藝術機構》也是策展領域應運而生的新方向,旨在梳理科技藝術領域內的機構和展覽史。

這些課程在國內基本沒有可參照的文本,屬於全新的方向。因此備課對我來說也是資料收集、整理和輸出的過程,一如策展本身。策劃與參與論壇也有相同的作用,一些有趣而迫切的主題可以通過論壇來開展討論,例如我在「EAST-科技藝術季」策劃了《可編輯的未來——基因編輯的技術、哲學、法律和藝術維度》論壇,邀請了六位不同領域的講者,兩位科學家從「什麼是基因編輯」和「基因編輯嬰兒事件的介紹和思考」切入,為大家鋪墊了基因編輯的技術基礎;而「人生殖系基因編輯的倫理與法律論爭」和「基因編輯技術的治理:歷史與現狀」兩講,則從法律和社會學角度解析了(生物)技術與社會撞擊後帶來的實際影響。最後兩講則回歸藝術,「基因作為藝術媒介」和「身份問題:我們何去何從」,由我和一位葡萄牙的生物藝術家分別做演講。這是中國的藝術界首次探討基因編輯話題,可容納幾百人的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報告廳座無虛席,同學們都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還有很多從北京各處趕來的聽眾。該論壇的文本也將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

此外,我在中國的其它院校,例如臺北藝術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中科院神經科學所、上海紐約大學、南京大學藝術學院、西安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等推介生物藝術。與此同時,我也在其它文化語境下介紹中國的生物藝術,並且了解其它國家的生物藝術狀況,例如日本文化基金會、葡萄牙裡斯本大學美術學院、荷蘭埃因霍溫的MU空間等。在一些科技藝術比較成熟的國家,甚至已經開始了展示收藏等一系列市場化行為,也是非常值得借鑑的事情。

關於泛生物藝術實踐

《是否存在一種基於亞洲文化的科技藝術?》這個題目是我在臺北藝術大學「跨領域與藝術高教的未來」閉門論壇所做的演講題目,也揭示了我近幾年所思考的問題,科技藝術是否存在文化語境下的差異,還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藝術形式?科學似乎有去地域性,但生命這個概念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都有差異,我們應該如何在中國討論生物藝術?

任日《元塑 II》 2013

雖然」生物藝術「一詞在1997年正式出現,但真正呈現出國際影響,是從1999年和2000年開始。而在其後十餘年中,作為一個開放和成長中的藝術流派,其影響不斷深入、作品數量不斷增加。生物藝術經常被歸入媒體藝術,很大程度是因為對媒體藝術影響至深的數字革命之後緊隨著生物革命,具有天然的脈絡傳承。同樣,由於生物革命發生的中心在西方世界,所以第一波的生物藝術家也基本出現在歐美。這些作品擁有很多相似性,例如偏重在作品中使用生物技術對其他物種進行改造。而隨著生物革命的全球化擴展,使得生物藝術浸潤在更為多元的文化語境中,從而產生更為豐富的人與神、人與人、人與其他物種之間的對話。

塔爾·丹尼諾《微觀彩虹》

「生物藝術」具有較為狹窄的定義,一方面僅僅將生物學視為一種技術,另一方面也具有人類中心主義的色彩。而「泛生物藝術」相較「生物藝術」來講,更具有包容性,生物學和藝術的結合,可以實現在不同的層面。

「泛生物藝術」也反映了生物和藝術結合時,在文化語境中的演進,並擁有早期生物藝術熱潮所不具備的特徵,包括:反還原論朝向、多元文化朝向、反對唯技術論朝向、對於生物倫理的關注朝向等。

反還原論朝向。生命概念在初代生物藝術家中經常被簡化為DNA序列、或者電腦中的人工生命、生命被視為某種機器,以便與信息理論產生更好的關聯。但事實上,生命的豐富性大大超越基因的概念,生物信息學只是浩大的生命科學中的一角,生命無法被還原為編碼的科學,而是「整體論」(Holism)的概念。

多元文化朝向,新一代的生物藝術突破以歐美為中心的地域和文化範圍,突破一神論宗教視角下的「生命」概念,將東亞、南美、印度等更為豐富的生命和自然等概念融入到藝術創作中。

反對唯技術論朝向,新一代的生物藝術家拓寬初代生物藝術家僅僅將生物學中的技術元素應用於藝術創作,而忽略了生物科學作為一門科學本身擁有豐富和深刻的本質觀念和哲學關聯。同時,在使用技術的紅利時,也需反觀和批判技術對於社會和文化所產生的深刻影響。

生物倫理的關注朝向,藝術家在創作和展示等環節更加重視生物倫理和生物安全問題,並撰寫相關文章便於機構和觀眾理解。

細胞組織培養藝術計劃(奧倫·凱茨和伊恩納·祖兒 )《半活體解憂娃娃》 2000

在網際網路和各種訊息發達的當下,全人類是否需要作為一個整體去回應技術迭代所造成的危機和困境,還是在各自的文化語境去回應。生物藝術作為一門在20世紀80年代萌芽,在90年代末具有專用名詞的藝術分支,其實非常年輕。和其它被新技術催生的藝術門類一樣,其早期作品必然對生物學的技術和理論有極大的依賴,以「未曾所見」的新奇性取勝。但是在足夠生長的情況下找到獨特的媒介語言後,它們將與社會、文化等因素交織,呈現出一種更為深刻厚重的作品形式。另外,蔓生於西方的這種藝術形式,擁有西方文化的諸多特性,而它如何與東方的技術哲思結合,在中國產生獨特的藝術形式,這也是未來的創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這種哲思可以是對於古代經典的追溯,也可以是新型技術的挪用。歸而言之,它將面臨每個新的藝術媒介曾面對的問題,也終能解決並歸結出自己獨特的語言。

普魯斯特問卷藝術客版

01 你的座右銘是什麼?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02 你最看重朋友的什麼特點?

才華或真誠。

03 你最喜歡的旅行是哪一次?

希臘之旅。

04 你目前的心境怎樣?

事情很多,需要梳理。

05 你最珍惜的財產是什麼?

熱情。

06 你最喜歡的職業是什麼?

禪師和科學家的合體。

本文刊載於《Scope藝術客》第30期

撰文+圖片 / 魏穎

- end -

掃碼購買《Scope藝術客》第30期!

直播熱再起、「野蠻院線」試水、蘇富比最強陣容、嘉德香港合二為一、羅小未先生逝世。。。| 藝術客 · 一周

吳珏輝,比特未來主義?| 藝術客 ·2020春夏刊

2020年藝術品市場上半年「財報」 | 藝術客 · 現場

《藝術客》雜誌「雲」傳播矩陣

主編 郭靜

執行主編 顧博

編輯 張酉浠/徐偉/李珺

設計總監 曲嫣

廣告總監 劉怡

顧問:範迪安/尹吉男/徐冰/張子康/吳洪亮/趙力/邵亦揚/王春辰/黃篤/徐累/方振寧/李振華/朱朱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西大望路22號

合生匯寫字樓四層凱撒旅遊

郵編:100024

原標題:《魏穎,如何在中國討論生物藝術 | 藝術客 ·2020春夏刊》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生物藝術:逾越了藝術,還是逾越了造物主?
    1989年,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查費在研究線蟲,以線蟲作為一種生物模型,探尋觸覺基因在細胞中的表達,可是如何檢測細胞中的基因表達呢?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想到可以用綠色螢光蛋白來作為一個標記,如果螢光蛋白呈綠色,在半透明的線蟲中應該容易看到。但是問題來了,綠螢光蛋白能在別的生物體內發光嗎?
  • 生物藝術/生物+藝術=?
    生物藝術(BioArt)是一種以生物組織,細菌,活體和生命進程為對象的藝術實踐,藝術家藉助生物技術,如基因工程,生物組織培養技術,克隆等在實驗室或者畫廊以及藝術家工作室製作生物藝術作品。而具體生物藝術或轉基因藝術是如何開始的,以及如何被納入到新媒體藝術領域的,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和科學家有著不同的解釋。
  • 曲高和寡的生物藝術:當代藝術新可能
    生物與藝術,看似兩個完全不沾邊的領域,當它們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近日,「當生命本身成為藝術——李山藝術展」在成都K空間舉辦,國內生物藝術的先行者向觀眾展示了這種新的藝術形式,生物藝術憑藉著其獨特的表現力與極大的爭議性,引來無數關注與討論。什麼是生物藝術?
  • 生物藝術如何定義?五位專家學者為你分享生物藝術的前世今生!
    接下來,我想進入到討論環節, 首先請任海老師進行提問或者是提出你的討論主題。彭佳老師的講座涉及到三個方面:生物藝術的興起;生物藝術的定義、邊界;如何從符號學的角度來去看生物藝術倫理。正像顧老師提到的,生物藝術是非常廣的。
  • 幾分鐘搞懂「生物藝術」
    基礎課程幫助你了解生物藝術 基因基礎課程 生物藝術的先驅Stelarc先生,曾經是行為藝術的先驅,後其作品討論的範疇逐漸的擴展到,人工智慧和基於技術的對身體的延伸,90年代中期其作品「第三隻手」涉及了關於網絡和控制,以及身體機能的條件反射和表現。
  • 李山:生物藝術是藝術史的新章節
    1993年,李山客居美國紐約,開始思考生物科學與藝術創作的相關問題,閱讀了大量的生物科學研究成果,並做了詳細的筆記。為展現這些筆記原貌,上海大學出版社副社長、藝術總監張天志以影印的方式出版,並附上若干生物藝術方案及草圖,他認為此書「將會給中國當代藝術一個震動、一個反省和一個未來」。
  • 什麼是生物藝術
    其二,是實驗室的改建問題,生物藝術是藝術家藉助科學手段、運用藝術的思維進行的創作,藝術和科學結合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藝術家走進實驗室,讓藝術家和科學家一起工作。生物藝術的源起始於生物技術的發展。生物科學的發展必然伴隨的倫理大討論。例如那些成功接受了基因療法改善的從試管裡出生的孩子們,假使這些試驗是安全且成功的,他們面臨的問題並非是如何誕生或是如何在基因層面上改良的,而是因為他們在基因上的變動而有可能改變的生物屬性和個人身份的社會認同,也就是說他們與我們是否仍是同一物種,即本體論(ontology)。又如,對於任意一個生命體,其生命的官能和意義是什麼?
  • 生物學如何成為一種藝術媒介?
    生物科學對於社會結構乃至個人生活的影響如此切近而深遠,21世紀出色的藝術家們無法做到視而不見,而先行者則已經出發了。我在北京798藝術區策劃的展覽「準自然——生物藝術、邊界與實驗室」正是對(生物)技術如何與社會、藝術相結合的一次案例闡釋。出於對技術影響社會的敏銳感知,歐美的部分藝術家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基於生物技術的藝術嘗試。
  • 生物藝術之後:學科化與新實踐
    當然30年之後,科學有了很大的發展,很多生物藝術中的想像都可以由科學來實現,我們可以從生物科學的發展倒過來回顧生物藝術成長史——即從想像的生物變異到直接的生物變異。1980年代就去美國研讀工業設計,現在又是華東師範大學設計學院教授的王大宙,身兼設計師和藝術家雙重身份,十年前就開始討論生物與藝術的關係,2011年作為華東師範大學的科研項目,王大宙再次挑起了這樣的話題,他不但為他在上海美術館舉辦的個展直接取展題為《auto-clinic/王大宙生物藝術展》,而且延伸到了教學實踐和學科建設之中。
  • 生物與藝術,人類社會與自然的交匯中,藝術家的角色? |CVSZ第54期討論記錄
    adamY:我覺得類似於bioart等等新藝術的產生的基本背景是技術成為生活的基礎設施,基礎元素,人類文化的全新且急迫的部分。藝術出於這個目的要介入,也勢必急需進入技術今日的發展。而概念本身的橫向的發展,是主題衍生的討論。這是我的理解。
  • 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刺繡藝術專業委員在京成立
    2018年12月1日,由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主辦、中華女子學院承辦的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刺繡藝術專業委員會成立大會於北京召開。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會長方李莉研究員、秘書長王永健副研究員、副秘書長安麗哲副研究員、來自國內外相關學科領域的百餘位高校專家學者以及多位中國刺繡藝術家參加了此次盛會。
  • 西方生物藝術簡史(1933-2018) ——新倫理藝術運動(上)
    物種如何生存、變異、基因轉變、克隆有機生命是人類討論的焦點,對於這些焦點爭論中物種變異後醫療上的實用性是有現實意義的,然而對人類衝擊最大的是倫理和心理的影響。生物藝術是以藝術的媒介表現生命存在的狀態和規律,這裡的「生命文化」多討論的是人類學的範疇,人類很少關注其他生命體存在的價值。從中西方的生命思想比較來看,西方更注重生命意志存在的功能性,而東方人注重境界與修為。
  • 生物藝術:「隨機」的造物表達
    在近期舉辦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列展 李山」中,60隻2米高的「蜻蜓人」翱翔在展覽入口的上空。這些蜻蜓人是以李山自己的身體為模型,在基因層面上,將靠近人類頭部和上肢的第7號染色體HOXA基因群集敲除,再將蜻蜓的第3號染色體中的HOX基因集群敲入,組合成的「嵌合生物體」。   七十多歲的李山,比很多青年藝術家還要前衛。
  • 生物藝術是可能改變未來生命的實驗
    藝術家倫勃朗的《尼古拉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局部及其中描述的場景,恐怕是荷蘭最早的生物科學藝術合作了(原標題《荷蘭:生物藝術是可能改變未來生命的實驗》)☘聚光燈投射在杜爾博士和已被處死的罪犯上,博士一手操控著肌腱,另一手示範著手部肌肉如何運作;付費進來的觀看者們表情不一,
  • 生物+藝術=什麼?值得深思的藝術
    西方的生物藝術理論家比較一致地認為,生物藝術與西方美學乃至西方文化有著深厚淵源,這直接導致了生物藝術的最終產生。伴隨著生物技術的進步,人類逐漸能掌握改變生物命運的權柄。當這些權柄落入藝術家手中,為滿足對美學的追求,對於「生命」的追根溯源,對生命形態更多可能性的解密,生物+藝術的模式便開展起來。但,或許你會疑問,這種組合是屬於藝術還是科學範疇?生物解決現實中問題、藝術給予其更多可能性。
  • 生物藝術是什麼?
    因此BIOART(生物藝術)也成為了很多藝術家的新寵兒,這是一個非常前沿的領域,被官方解釋為生物學科和藝術的交叉學科。所以如果當你想要玩玩生物藝術的時候,具備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就成為了必然。生物藝術也和其他跨學科方式一樣,是因為藝術的進步而自然誕生的產物,尤其是大膽的藝術家越來越多,當現有的藝術表達已經不足以展示自己的藝術觀點時,他們就會想要和其他學科一起搞點事情。看到下這張圖片,你會想到什麼呢?
  • 【好書選讀】生物藝術( Bio Art)
    >生物藝術( Bio Art)前綴bio如今可在很多詞中見到,如生物化學( biochemistry)、生物技術( biotechnology)、生物工程( bioengineering)、生物製藥( biomedicine)、生物倫理學( bioethics)、生物信息學( bioinformatics
  • 丁紹光:藝術還是應該給人類以希望_ 藝術中國
    2017年6月29日,《天堂鳥:丁紹光藝術範式》新書發布會在京舉行。這本書是畫家丁紹光的第一本傳記,寫作歷經十餘年,編輯過程近三年,作者胡笳用故事的方式把丁紹光的人生歷程寫出來,同時包含著丁紹光的藝術思考和主張,並配以精彩的作品,可謂是深入了解丁紹光傳奇人生和藝術的最佳途徑,同時也是研究中國現代美術史的重要資料。藝術中國對丁紹光先生進行了現場專訪。
  • 生物藝術——一場可能改變未來生命的實驗
    疫情讓我們重新審視生命科學,生物與藝術,科學的藝術的結合再次成為關注焦點。本文以分析荷蘭科學文化藝術的重要推手——測量公社為例,帶你走進未來藝術的最前沿。藝術家倫勃朗的《尼古拉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局部及其中描述的場景,恐怕是荷蘭最早的生物科學藝術合作
  • 藝術人類學與新時代的中國發展
    藝術人類學與新時代的中國發展 2018年中國藝術人類學學術研討會在東南大學成功召開 2018年10月03日 19:3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項江濤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