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與藝術,人類社會與自然的交匯中,藝術家的角色? |CVSZ第54期討論記錄

2021-02-19 Conversazione


adamY:

我覺得類似於bioart等等新藝術的產生的基本背景是技術成為生活的基礎設施,基礎元素,人類文化的全新且急迫的部分。藝術出於這個目的要介入,也勢必急需進入技術今日的發展。而概念本身的橫向的發展,是主題衍生的討論。這是我的理解。

劉子鑫:

[Link] 人們普遍理解的「基因」——DNA序列上決定生物體發育及變異的藍圖——可能並不存在。https://media.weibo.cn/article?id=2309404333772387565440&jumpfrom=weibocom

這篇文章主要談的是「基因」可能只是一種猜想的形式,可能並不是真的存在,甚至不是一個嚴謹的模型。

 

舒怡:

是呀,大家談論生物科學的時候都假設這些都是真理和事實,其實生物科學領域也是高度政治化和意識形態化的,各種科學知識也存在許多建構/fabrication,Donna Haraway對此已經有很深入的闡述了。

 

謝晨亮:

之前我們聊到了生命的本質是什麼的問題。我們提到了薛丁格的理論:負熵——整個生態圈就是負熵傳遞的過程,生態圈遵從湧現這一現象——這些都是物質層面的。

還有就是意識的問題。在經典物理學中,意識是與物質割裂開的,但在量子物理的領域內則推翻了這一論斷。

我的理解是,基因是記錄信息的載體,存在於整體系統的一部分。根據湧現這一學說,整理系統是一個不可見卻又確實存在的。類似於國家這個概念:它是領土嗎?是政府嗎?是什麼呢?很難說。但確實存在。

 

有人說是意識形態。也有理論可以推演出是人的觀測使其他狀態坍塌了。觀測本身是客觀存在的 看這個動作就是光子撞到其他物質的粒子上產生了幹擾的過程。所以不能把問題孤立來看,否則就是不自洽的。

 

我們來看幾個生物藝術的作品吧:這是之前在推文裡發過的 sterlarc的作品,也可以看作是一個觀念先行的例子:藝術家通過移植耳朵並使它有功能的行為,本身就是對技術的一種反思。另外這一行為在當時過於激進了。

相關焦點

  • 魏穎,如何在中國討論生物藝術
    展覽從布魯諾·拉圖爾(Bruno Latour)的「準客體」概念出發,試圖通過「準自然」這樣一個主題提出打破主體與客體、社會與自然等諸多二元對立,出離人類中心主義、超越物種之間的邊界,將人類置於萬物對等之位的主張。我為這個展覽選定的副主題「生物藝術、邊界與實驗室」分別對應了展覽的三個部分:生物藝術史上的奠基性經典作品、亞洲年輕藝術家的多元思考與探索、「實驗室作為驚奇發生器」項目。
  • 生物藝術/生物+藝術=?
    生物藝術的先驅Stelarc先生,曾經是行為藝術的先驅,後其作品討論的範疇逐漸的擴展到,人工智慧和基於技術的對身體的延伸,90年代中期其作品「第三隻手」(Third Hand)涉及了關於網絡和控制,以及身體機能的條件反射和表現。後來作品中「手臂上的耳朵」(Ear On Arm),則成為眾人討論的焦點,藝術家改造自己身體的行為藝術源流和來自科技源流的新媒體藝術終於匯集到一起。
  • 當藝術家開始用藝術討論公共議題,他們亦在記錄時代|11月滬京展覽...
    就如展覽標題所示,展覽展示了設計師和藝術家如何從自然不可捉摸之美中汲取靈感,融入日常設計中。「設計與奇思」中的大部分作品來自蓬皮杜中心館藏,同時展出的還有12位中國設計師的創作(部分為此次展覽的委約創作),它們既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精髓,又有當代文化的加持;既有手工藝品的精細,又有數字科技的神奇。它們向我們展現了常見室內裝飾——比如一張椅子、一個書架——在功能之外的,令人驚嘆的無限可能性。
  • 幾分鐘搞懂「生物藝術」
    基礎課程幫助你了解生物藝術 基因基礎課程 生物藝術的先驅Stelarc先生,曾經是行為藝術的先驅,後其作品討論的範疇逐漸的擴展到,人工智慧和基於技術的對身體的延伸,90年代中期其作品「第三隻手」涉及了關於網絡和控制,以及身體機能的條件反射和表現。
  • 曲高和寡的生物藝術:當代藝術新可能
    李山:孤獨的先行者中國的當代藝術從20年前,即20世紀90年代中早期就創作本身以及藝術批評而言已經達到了最高峰,10年前,中國第一波藝術市場的高峰期使得第一批當代藝術家在市場上也得到了認可,並且延續至今。接下來中國當代藝術面臨著一個新的課題——中國當代藝術該怎樣往前發展?這是所有藝術家都在思考的問題。
  • 西方生物藝術簡史(1933-2018) ——新倫理藝術運動(上)
    生物藝術是對科學和哲學的寓言性思考,探尋物質的本質,揭示生命存在的意義,也借其他生物的生命狀態和生態特徵隱喻人類存在的價值;同時,人工化的生物藝術的基因雜交、轉基因、克隆、人機合一技術下的藝術也直接反映出科技與自然、人本主義與科學主義之間的衝突,以及帶給人類新的倫理關係的衝擊和自然生態的破壞;甚至在未來生物技術的創新之下,如人類永生將改變社會所有的結構和倫理關係,改造神創論的思想崇拜,由神造人、自然造人向人造人的新思維轉向
  • 「生物藝術」登陸蓉城 藝術家成了「科學怪人」?
    影、單頻道錄像等,均為李山近年來在「生物藝術」領域的探索。遊走在科學倫理邊緣「生物藝術」大約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藝術家通常與科學家合作,根據生命科學的相關原理設計方案,構建帶有生物性狀的藝術作品,探索生命形式的更多可能性。
  • 生物學如何成為一種藝術媒介?
    我在北京798藝術區策劃的展覽「準自然——生物藝術、邊界與實驗室」正是對(生物)技術如何與社會、藝術相結合的一次案例闡釋。出於對技術影響社會的敏銳感知,歐美的部分藝術家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基於生物技術的藝術嘗試。這一趨勢在2000年左右得到了爆發性的呈現,本次展覽所展示的三位藝術家,其作品都是在千年交替之間贏得了廣泛的關注。
  • 生物藝術如何定義?五位專家學者為你分享生物藝術的前世今生!
    》第五期於7月11日直播。這些都導致藝術的討論或者是哲學討論接近於形式、結構和語言學,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本質主義的概念。生物藝術打破了傳統藝術的形式和語言的邊界,而是使用了新的,完全不同的,但是具有公共性的語言和形式。從另外一個角度上講,生物藝術裡面還討論到「跨物種」的交流,除了人類以外其它物種也存在交流,其實是弱化了人類中心主義的概念。
  • 鯊魚與人類:藝術家的行動
    「鯊魚與人類」藝術展的使命在於探索鯊魚和人類之間的複雜關係,從魚翅的過度消費到逐漸理解鯊魚在海洋生態系統和環境可持續發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提升全民的鯊魚保護意識。  「鯊魚與人類」莫斯科展開幕式上,俄羅斯副總理Olga Golodets 女士說到,「非常感謝葉卡捷琳娜文化基金會籌辦如此意義深刻的展覽,由僑福藝動和中國當代藝術家們努力帶動的環保藝術行動更令人讚賞,鯊魚與人類是一個關乎人類和自然的國際化問題,值得俄羅斯觀眾的關注和學習。」
  • 比利時藝術家實驗「共用錢包」:走出孤島,藝術讓相處更溫暖
    2021已經到來,人類經歷了新冠疫情的分離和考驗。有10位生活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藝術家們,在過去三年,展開名為「共用錢包」的藝術社會實驗,參與者向一個帳戶裡存款,也從一個帳戶中取款。「藝術並不是一件掛在牆上的商品,而是一種生活方式,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共用錢包」以一種深深聯結的方式讓個人融入了群體,疫情對獨立藝術家的影響,因互相支持而消解不少。
  • 生物藝術讓你成為上帝一一一就是別太把自己當人
    各種生物都作為主角登上「舞臺」去闡述自己,對於活體媒介的使用引來了人們的高度關注,從而展開我們面對「非人類」生命體關係的的新定義,去破除人類中心意識。給生命更多自由的同時,在討論平等的生物社會學問題。310生物藝術研究室   生物藝術歷程1982-1999
  • 生物藝術——一場可能改變未來生命的實驗
    公會其中一個分支實驗室Open Wetlab,專注研究生物科學和生命相關的道德倫理規範。他們提倡生物科學應與社會環境相結合,利用藝術家、設計師和群眾的參與,創造新的媒介形式,以催化劑的角色推進全球範圍內的生物科技發展。其研究的對象是生命體,像植物、動物和人;現有的項目包括合成防彈皮膚、微生物研究、幹細胞育種牙、開放基因組等。
  • 生物+藝術=什麼?值得深思的藝術
    伴隨著生物技術的進步,人類逐漸能掌握改變生物命運的權柄。當這些權柄落入藝術家手中,為滿足對美學的追求,對於「生命」的追根溯源,對生命形態更多可能性的解密,生物+藝術的模式便開展起來。但,或許你會疑問,這種組合是屬於藝術還是科學範疇?生物解決現實中問題、藝術給予其更多可能性。
  • 生物藝術是可能改變未來生命的實驗
    ☘成立於1994年的測量公社,是荷蘭科學文化藝術的重要推手。公會其中一個分支實驗室Open Wetlab,專注研究生物科學和生命相關的道德倫理規範。他們提倡生物科學應與社會環境相結合,利用藝術家、設計師和群眾的參與,創造新的媒介形式,以催化劑的角色推進全球範圍內的生物科技發展。
  • 生物藝術:逾越了藝術,還是逾越了造物主?
    引發公眾討論正是他的目的,卡茨將Alba設定為一項轉基因藝術項目,其中不僅包括Alba的誕生,更重要的是向公眾宣布Alba的誕生後持續發酵的社會爭論,再接下來卡茨還計劃將Alba被帶回家中,成為家庭的一員,與他們共同生活。「Alba是作為一個複雜的社會項目誕生的,自她誕生那一刻,藝術才剛剛開始。
  • ADAE2020|他們從藝術中來,到藝術中去
    如今的藝術市場,早已不是單純依靠技術或思想爭取社會影響力與觀眾緣,而是通過不斷地社交與活動,依靠跨界嘗試多種表現形式,藉助新興技術以最大的可能吸引著大眾視野。在亞洲數字藝術展的藝術舞臺上,國際藝術泰鬥、頂級雙年展新銳翹楚、95後青年藝術家、國內科技藝術團隊攜手共同創造了這樣一場藝術盛會。
  • 什麼是生物藝術
    它運用諸如生物科技(包括基因工程、組織培養和克隆技術)、生物化學技術等科學手段,在實驗室、畫廊、或藝術家工作室來進行藝術創作。其二,是實驗室的改建問題,生物藝術是藝術家藉助科學手段、運用藝術的思維進行的創作,藝術和科學結合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藝術家走進實驗室,讓藝術家和科學家一起工作。生物藝術的源起始於生物技術的發展。
  • 第57集,藝術中的「在場」與「缺席」
    雖然虛擬世界不可能真實的出現在人類社會,但看不見卻又「真實」存在於我們的信仰世界,因此這是一種「不可感覺的在場」。 三、缺席的在場 6.《無題(羅斯在洛杉磯的肖像)》
  • 當理科生做了藝術家……
    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理科生」逐漸轉變成「藝術家」,藉助科技的力量和理性的思維,藝術的形式和邊界不斷向外擴展,讓我們看到了更多美的可能性。今天想要分享幾位基於生物領域的藝術家的作品,那麼,藝術+生物的跨領域合作會產生怎樣的美學效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