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藝術=什麼?值得深思的藝術

2020-12-05 大茗堂畫廊

生物+藝術=?

這個問題在1997年終於有了答案——生物藝術

生物藝術家不滿於現有工具、材料與創作的邏輯性,通過與生物學家進行合作,創造了新的「生物體」作品。

由於,生物作品始終指向未知,不斷去突破實際存在,也使得藝術品不再是靜止的陳設,決定了其先鋒性。

達文西 勒達與天鵝

但當「放蕩不羈」的藝術與爭議不斷的生物技術組隊後,常常會挑戰社會和人體禁忌的極端;其面臨的倫理挑戰正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這種爭議中,不禁會問,這種藝術形態究竟從何而來?

西方的生物藝術理論家比較一致地認為,生物藝術與西方美學乃至西方文化有著深厚淵源,這直接導致了生物藝術的最終產生。

傑洛姆 《皮格馬利翁與伽拉忒亞》

古代西方的藝術家,皮格馬利翁成為了生物藝術領域最早的「寓言」:皮格馬利翁傾注所有的激情與熱忱創作了一個近乎完美的女人——《伽拉忒亞》,他把「她」當作愛妻,並乞求上蒼賦予「她」生命。這類早期對「生命」的形態,被看成生物藝術的先驅。

伴隨著生物技術的進步,人類逐漸能掌握改變生物命運的權柄。當這些權柄落入藝術家手中,為滿足對美學的追求,對於「生命」的追根溯源,對生命形態更多可能性的解密,生物+藝術的模式便開展起來。

但,或許你會疑問,這種組合是屬於藝術還是科學範疇?

生物解決現實中問題、藝術給予其更多可能性。沒有科學技術的支撐,生物藝術實驗室無法進行的;而藝術的加入,讓生物在實驗的過程中發生了更多的可能。試想,當霍金說黑洞不黑時,一個偉大而迷人的想像到底是科學,還是藝術?

如今,科學家通過生物實驗促進了科技進步,改善著生存環境。雖然玉米、小麥、水稻在基因改造下達到高產、高質;但也有無數的青蛙、小白鼠在其中「英勇捐軀」。

科學研究的環境畢竟相對封閉,社會看不到實驗的慘烈過程。而生物藝術家則將這些本不為人知的殘酷過程,以作品的形式將其推到了公眾面前,讓全社會一同去思考。

看著愛德華·斯泰琛異常美豔的翠雀花,審美和享受的同時我們不禁會問,那是怎樣一個培育過程?有毒的化學溶液、強制篩選、抑制生長,是醜陋的幕後過程才最終「凝結」出異常美豔的「惡之花」?

而在這近20年的發展中,社會的巨大改變,也拋給了生物藝術家太多的問題;他們要解決得太多,這也讓生物藝術也漸漸從以往的「自問」轉向了「挑戰」和「可能」。

澳大利亞藝術家斯迪拉克覺得人體的形態已經過時,想著各種辦法延展身體機能。2007年開始,他花費10年時間讓自己的胳膊上「長」出了一隻耳朵,並在這隻耳朵內植入一個藍牙麥克風,與網絡連接起來,成為別人的「行走的耳朵」。

美國巴西裔當代藝術家愛德瓦多·卡茨在法國「製造」了第一件轉基因動物藝術作品——兔子「阿爾巴」。由於在製作過程中團隊獎水母中提取的螢光基因並注入到了阿爾巴體內,這使阿爾巴能夠發出綠色螢光。

美國生物藝術家蘇珊在作品《培養皿中的瓦尼塔斯》中借用「瓦尼塔斯流派繪畫中」以骷髏、腐爛等圖示去表現社會物質化的形態,從生物藝術的目的出發,一個個培養皿中放置了雞蛋與小螃蟹、荷蘭豆與蟑螂。

相比於國外,國內的生物藝術仍在發展階段。但也有不少當代作品中有生物因素。蘇珊認為大眾熟悉的張曉剛的「血緣系列」、張洹的《上海家譜》等,都是生物藝術,因為其包含了對家族血脈的思考及衍變。

但真正國內生物藝術的第一人,卻是李山。

2007年,他與張平傑公開展示了他們的《南瓜計劃》。據稱,這些南瓜自國外引種,並在上海農科院某位種植專家的幫助下,通過一些外界幹預手段進行藝術改造,然後選種、定型,以達到轉基因效果,並最終呈現出這種超越我們常識和認知範圍的南瓜新形態。

相關焦點

  • 生物藝術/生物+藝術=?
    生物藝術是什麼?
  • 什麼是生物藝術
    它運用諸如生物科技(包括基因工程、組織培養和克隆技術)、生物化學技術等科學手段,在實驗室、畫廊、或藝術家工作室來進行藝術創作。其二,是實驗室的改建問題,生物藝術是藝術家藉助科學手段、運用藝術的思維進行的創作,藝術和科學結合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藝術家走進實驗室,讓藝術家和科學家一起工作。生物藝術的源起始於生物技術的發展。
  • 生物藝術是什麼?
    因此BIOART(生物藝術)也成為了很多藝術家的新寵兒,這是一個非常前沿的領域,被官方解釋為生物學科和藝術的交叉學科。所以如果當你想要玩玩生物藝術的時候,具備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就成為了必然。生物藝術也和其他跨學科方式一樣,是因為藝術的進步而自然誕生的產物,尤其是大膽的藝術家越來越多,當現有的藝術表達已經不足以展示自己的藝術觀點時,他們就會想要和其他學科一起搞點事情。看到下這張圖片,你會想到什麼呢?
  • 曲高和寡的生物藝術:當代藝術新可能
    生物與藝術,看似兩個完全不沾邊的領域,當它們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近日,「當生命本身成為藝術——李山藝術展」在成都K空間舉辦,國內生物藝術的先行者向觀眾展示了這種新的藝術形式,生物藝術憑藉著其獨特的表現力與極大的爭議性,引來無數關注與討論。什麼是生物藝術?
  • 生物藝術:逾越了藝術,還是逾越了造物主?
    綠色螢光蛋白的發明是偉大的,儘管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這個東西可以拿來做什麼用?1989年,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查費在研究線蟲,以線蟲作為一種生物模型,探尋觸覺基因在細胞中的表達,可是如何檢測細胞中的基因表達呢?一個偶然的機會,他想到可以用綠色螢光蛋白來作為一個標記,如果螢光蛋白呈綠色,在半透明的線蟲中應該容易看到。但是問題來了,綠螢光蛋白能在別的生物體內發光嗎?
  • 魏穎,如何在中國討論生物藝術
    在一些科技藝術比較成熟的國家,甚至已經開始了展示收藏等一系列市場化行為,也是非常值得借鑑的事情。關於泛生物藝術實踐《是否存在一種基於亞洲文化的科技藝術?》這個題目是我在臺北藝術大學「跨領域與藝術高教的未來」閉門論壇所做的演講題目,也揭示了我近幾年所思考的問題,科技藝術是否存在文化語境下的差異,還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藝術形式?
  • 生物藝術如何定義?五位專家學者為你分享生物藝術的前世今生!
    你前面談到藝術有揭弊和隱喻兩個方面,藝術就是不直接地接觸世界,在科學的知識生產和藝術的智慧創造的區別方面,符號學到底有什麼特別的意義?任海老師很敏銳地抓住了本質,為什麼要建立一個生物藝術的概念?這是為什麼我選擇從符號學的視角去切近藝術研究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今天我想給彭佳老師對生物藝術的分享做一個前傳。什麼是生物藝術的前傳呢?生物藝術在新的世紀有這麼大的影響力以及有這麼多藝術實踐的產生,它的前身是什麼?
  • 幾分鐘搞懂「生物藝術」
    基礎課程幫助你了解生物藝術 基因基礎課程 生物藝術的先驅Stelarc先生,曾經是行為藝術的先驅,後其作品討論的範疇逐漸的擴展到,人工智慧和基於技術的對身體的延伸,90年代中期其作品「第三隻手」涉及了關於網絡和控制,以及身體機能的條件反射和表現。
  • 李山:生物藝術是藝術史的新章節
    南瓜計劃 80×60釐米 2006年 李山   上世紀70年代就活躍在藝術圈的李山這些年露面不多,他在做什麼?   「除了生物藝術,大部分時間在跟科學家打交道,準備材料,製作方案,進行思想和學術溝通。」
  • 西方生物藝術簡史(1933-2018) ——新倫理藝術運動(上)
    廣義的泛生物藝術出現在上個世紀30年代初,但沒有出現生物藝術的定義,而生物藝術的概念出現在1997年左右。值得特別註明的是,弗雷明最終展出這些細菌繪畫的地點不是在畫廊而是在醫院。值得關注的是,在這個具有藝術傾向的化學實驗中,那些帶有缺陷和病菌的花朵沒有展出,這顯露了物種天然選擇定律在生物藝術中要扮演的角色。」這段記錄傳達給我們的信息是:一,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有藝術家嘗試將生物科學發展為新媒介進行藝術創作;二,物競天擇的定律將成為未來生物藝術的歷史,物種的演化可以通過人工幹預改變進化的周期。史泰欽的觀點同時批判提出了人們對於「藝術」和「藝術家」這兩個詞彙定義的傳統理解。
  • 冥想中的外星球的高級藝術
    麻雀今天,我主要要講是,外星球的高級藝術,這種比我們更高級的外星藝術形式,在冥想中我去過,也看到了,但我只能跟你們透露一點信息:在那遙遠的外星球,有著和我們不相同的先進藝術,他(她)們的藝術審美觀和藝術理念都和我們不相同
  • 生物藝術:「隨機」的造物表達
    從抽象繪畫到政治波普,早先李山的創作和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彼此見證。但1993年之後,他另闢蹊徑,將藝術思考和生命科學相結合,進入生物藝術這一全新領域。   生物藝術,究竟是藝術還是生物科學本身?   從2000年出現的世界上第一個生物藝術品螢光兔子「阿爾巴」,到李山的生物嵌合體「蜻蜓人」,生物藝術品不再是一幅畫、一座雕塑,活生生的生物也可以成為藝術。
  • 你好藝術 | 神秘生物與他們的產地
    你好藝術 | 神秘生物與他們的產地 2020-05-31 0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生物藝術之後:學科化與新實踐
    當然30年之後,科學有了很大的發展,很多生物藝術中的想像都可以由科學來實現,我們可以從生物科學的發展倒過來回顧生物藝術成長史——即從想像的生物變異到直接的生物變異。華東師範大學設計學院與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的生物藝術工作坊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這是一個藝術家、科學家和學生們之間的合作,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的教師車生泉、劉群錄、陳霆的介入使生物藝術有了一個穩定的科研基地,由王大宙對生物藝術現狀的介紹開始,學生們大膽想像並提出方案,經過生物學教授的認證,四次工作坊最後通向了一個展覽「生命體——華東師範大學設計學院+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生物藝術工作坊作品展
  • 【好書選讀】生物藝術( Bio Art)
    >生物藝術( Bio Art)前綴bio如今可在很多詞中見到,如生物化學( biochemistry)、生物技術( biotechnology)、生物工程( bioengineering)、生物製藥( biomedicine)、生物倫理學( bioethics)、生物信息學( bioinformatics
  • 【PSA展訊】生物藝術是什麼?來看看這個展你就知道了
    ▲李山,《偏離》方案,2017年,綜合材料裝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藏,圖片由藝術家惠允李山,中國當代藝術先鋒與生物藝術第一人。他開創了中國生物藝術的先河,以藝術讓生命體綻放多元的可能性。8月26日,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將呈現其個展,大規模地聚焦於其生物藝術主題的創作。展覽將在PSA一樓至二樓展廳發生,通過多維度的方式呈現他二十多年來在生物藝術領域的探索研究和思考路徑。
  • 藝術風格有哪些?藝術風格的定義是什麼?
    我們知道在裝修中,我們也會選擇裝修的風格,當然我們知道每一種風格的藝術效果不一樣的。現在我們對於裝修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所以在選擇風格時也希望達到漂亮的藝術效果。那麼下面我們來介紹有關於藝術風格有哪些?藝術風格的定義是什麼?
  • 生物藝術是可能改變未來生命的實驗
    藝術家倫勃朗的《尼古拉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局部及其中描述的場景,恐怕是荷蘭最早的生物科學藝術合作了(原標題《荷蘭:生物藝術是可能改變未來生命的實驗》)☘聚光燈投射在杜爾博士和已被處死的罪犯上,博士一手操控著肌腱,另一手示範著手部肌肉如何運作;付費進來的觀看者們表情不一,
  • 生物藝術——一場可能改變未來生命的實驗
    疫情讓我們重新審視生命科學,生物與藝術,科學的藝術的結合再次成為關注焦點。本文以分析荷蘭科學文化藝術的重要推手——測量公社為例,帶你走進未來藝術的最前沿。藝術家倫勃朗的《尼古拉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局部及其中描述的場景,恐怕是荷蘭最早的生物科學藝術合作
  • 「生物藝術」登陸蓉城 藝術家成了「科學怪人」?
    (原標題:「生物藝術」登陸蓉城 藝術家成了「科學怪人」?) 影、單頻道錄像等,均為李山近年來在「生物藝術」領域的探索。遊走在科學倫理邊緣「生物藝術」大約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藝術家通常與科學家合作,根據生命科學的相關原理設計方案,構建帶有生物性狀的藝術作品,探索生命形式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