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藝術之後:學科化與新實踐

2020-11-27 中國網

文/王南溟

「生命體」展覽展出的學生作品

1993年,李山在威尼斯雙年展參展回來,已對當時正當紅的「政治波普」沒有了興趣,轉而思考全球藝術中的前沿問題,生物學與藝術由此進入了他的範圍,這是一個儘管受到馬修-巴尼所作半人半獸的影像的啟發,但也是對1960年代他在讀大學時談論過的人造人話題的再激活。當然30年之後,科學有了很大的發展,很多生物藝術中的想像都可以由科學來實現,我們可以從生物科學的發展倒過來回顧生物藝術成長史——即從想像的生物變異到直接的生物變異。

在這樣一個生物藝術的世界裡,張平傑是一個重要的評論兼創作者,在2007年他與李山合作了《南瓜計劃》在上海展出,這是一個與科學家合作的項目,也是國內第一個展出以生物基因工程為技術的生物藝術,變異出來的南瓜從外形到色彩都離開了原來形色。

當然這是李山已經實現的作品,還有不能實現的方案。1998年的《閱讀》方案就是,根據科學告訴我們,只要給核糖體在閱讀MRNA信息時設置一個小小的障礙,將需要的胺基酸安插到不是MRNA相對而言進行的密碼紙上,迫使信息失效的原理。李山的方案是,分別將魚和蝴蝶的生殖細胞按照上述方法操作後,再將它們放回原處,過六天,取出魚和蝴蝶的精子,打開它們的細胞核,各取出一段DNA,由於它們的遺傳密碼全部失效,便有可能將魚的密碼按偶數、蝴蝶的密碼按奇數的順序連接起來,核糖體照樣沿著MRNA鍵移動,這樣可以實現《閱讀》方案。李山想要實現的是,蛋白質被合成,蛋白質被置於盛滿培養液的器物中,18天後一個新的生物誕生,它更像魚,不像蝴蝶,當然它有很短的蝴蝶翅膀。不過李山的這個作品從1998年到現在因為一直得不到科學家的合作,所以還是一個方案。而2002年芝加哥大學的愛德華·卡茨與他的團隊通過轉基因技術創造出綠色螢光兔「阿爾巴」,被稱為世界上第一件真正存活的生物藝術。

生物藝術開啟了創造活體藝術的道路,但它是藝術與科學之間的結合,所以不是單個藝術家所能完成的,李山與卡茨的區別是,前者沒有科學家合作而使方案停留在方案的階段,後者有科學家團隊而使方案成為現實。這當然是一種遺憾,但這種遺憾同樣也包含了對新藝術的啟示。

1980年代就去美國研讀工業設計,現在又是華東師範大學設計學院教授的王大宙,身兼設計師和藝術家雙重身份,十年前就開始討論生物與藝術的關係,2011年作為華東師範大學的科研項目,王大宙再次挑起了這樣的話題,他不但為他在上海美術館舉辦的個展直接取展題為《auto-clinic/王大宙生物藝術展》,而且延伸到了教學實踐和學科建設之中。華東師範大學設計學院與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的生物藝術工作坊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這是一個藝術家、科學家和學生們之間的合作,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的教師車生泉、劉群錄、陳霆的介入使生物藝術有了一個穩定的科研基地,由王大宙對生物藝術現狀的介紹開始,學生們大膽想像並提出方案,經過生物學教授的認證,四次工作坊最後通向了一個展覽「生命體——華東師範大學設計學院+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生物藝術工作坊作品展」。展覽將於2012年3月3日在上海大學美術學院99創意中心舉辦,展出的學生作品共12組,分別是《蚯蚓-泥球》、《細菌樹》、《喜子的紗窗》、《遁隱》、《植物霓虹》、《植物馬賽克》、《蝸牛的繪畫》、《生物藝術萬花筒》、《幻象》、《生物水墨畫》、《植物墓葬設計》和《飛翔的蒲公英》。當然這個展覽是2012年3月9日華東師範大學在上海美術館主辦的《auto-clinic/王大宙生物藝術展》及「生物藝術:創造力與倫理」論壇的互動項目。三校聯動跨學科,使生物藝術被組合進了一個新的學科框架及其教學實踐之中。

新的思想和藝術在剛開始的時候都是很微弱的,但它自身有一個生長過程,這個時候需要評論,也需要專家,由於生物藝術工作坊的進行,一個新的藝術話題也隨之展開,它們是:1.如何吸收已有的生物藝術的成果並進行突破性的發展;2.藝術的想像力如何與科學結合,或者藝術能否從資助系統和工作理念上突破科學工程自身存在的缺陷,比如藝術的想像力追求與科學技術實用性效益之間的關係如何重組;3.生物科學所創造的活體本身即藝術能否成立,它與倫理之間的衝突在理論上如何闡釋,自然科學、藝術學和倫理學三者如何辯論; 4.生物藝術與工業設計的前沿地帶如何成為可能等等,這些都是這次生物藝術聯動項目所繞不過去的議題,也是這些項目令人激動的地方。

張平傑在《上海科壇》雜誌上發表過一篇文章,標題就是《生物藝術》,他說,十年前,生物藝術這個詞出現時,人們還不知所云,而今天我們已經可以從網上討論生物藝術將對未來社會甚至社會科學帶來的衝擊與引發的變革了。張平傑引用了「維基百科」已經出現的生物藝術條目的內容,即:生物藝術是一種以活體為媒介,所創作藝術作品在實驗室及/或在藝術家或設計師工作室中完成的藝術實踐活動。其工具是包含諸如基因工程技術與克隆技術在內的生物技術。大部分藝術家認為生物藝術必須嚴格限定於「活體形式」,然而對這一標準的絕對性以及對象可被認定為存活或有生命的階段都存在一些爭論。由於對生物藝術沒有明確的定義,生物藝術的媒介與/或體裁仍然處於定義階段。生物藝術創作者所用的材料包括細胞、DNA分子和活體組織。幹擾生命形式及在生命科學領域的實踐活動也招致倫理學、社會學及美學層面的質問。生物藝術是21世紀初藝術家們拉近藝術與科學之間距離的實踐活動。(作者系獨立策展人)

相關焦點

  • 生物藝術/生物+藝術=?
    生物藝術(BioArt)是一種以生物組織,細菌,活體和生命進程為對象的藝術實踐,藝術家藉助生物技術,如基因工程,生物組織培養技術,克隆等在實驗室或者畫廊以及藝術家工作室製作生物藝術作品。而具體生物藝術或轉基因藝術是如何開始的,以及如何被納入到新媒體藝術領域的,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和科學家有著不同的解釋。
  • 李山:生物藝術是藝術史的新章節
    原標題:李山:生物藝術是藝術史的新章節  原標題:李山:生物藝術是藝術史的新章節 人物名片   李山,1942年出生於黑龍江蘭西。1993年,李山客居美國紐約,開始思考生物科學與藝術創作的相關問題,閱讀了大量的生物科學研究成果,並做了詳細的筆記。為展現這些筆記原貌,上海大學出版社副社長、藝術總監張天志以影印的方式出版,並附上若干生物藝術方案及草圖,他認為此書「將會給中國當代藝術一個震動、一個反省和一個未來」。
  • 曲高和寡的生物藝術:當代藝術新可能
    「『生物藝術』在當代藝術界中並不是新詞。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即出現了由基因技術,引發了一批科學家與藝術家開始探討生物技術可能會帶來的倫理上以及人們對於世界感知層面新的可能性。」費俊告訴記者:「克隆技術剛研發出來時有的人興奮,有的人恐懼。
  • 魏穎,如何在中國討論生物藝術
    下文以自述的形式,由一位青年策展人在2019年的工作,包括科技藝術中一個嶄新而具體的領域——生物藝術的引介和推進;以文獻展這一形式去梳理科技藝術的歷史;通過構建新的課程和講座去拓展科技藝術領域的實踐,以及思考中國語境下的科技藝術/生物藝術。魏穎魏穎是一位策展人、研究者。
  • 西方生物藝術簡史(1933-2018) ——新倫理藝術運動(上)
    生物藝術(BioArt)是以生物組織、細胞、活體及其生命狀態為對象的藝術實踐,藝術家藉助生物技術,如基因工程、生物組織培養技術等,在實驗室、工作室或藝術空間創作生物藝術作品
  • 藝術攝影之後,攝影何去何從?
    出現於20世紀70年代的此類實踐,似乎預示了一個基於社會性、批判性,並關注同類表徵問題的潛在激進的藝術實踐。此類手段的整體運用,促進了辯證的、批判的感知與分析模式,這或許可被稱作解構。(對女權主義理論與藝術實踐而言,解構尤其重要,因為理論化的表徵空間逐漸地成為女權主義的鬥爭場所。)因此,若認為後現代主義實踐用重新關注所指取代美學能指的自足觀念,那麼,我必須說明,此處的所指是問題,並非已知物。
  • 日本東京藝術大學全球藝術實踐-MFA英文項目介紹!
    東京藝術大學(Tokyo University of the Arts),簡稱藝大,本部位於東京都臺東區上野公園的日本藝術類國立大學。其前身是於1887年分別創立的東京美術學校和東京音樂學校,1949年兩校合併成為新制東京藝術大學。大學的主要目的為培養美術和音樂領域的藝術家。
  • 生物藝術是什麼?
    因此BIOART(生物藝術)也成為了很多藝術家的新寵兒,這是一個非常前沿的領域,被官方解釋為生物學科和藝術的交叉學科。所以如果當你想要玩玩生物藝術的時候,具備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就成為了必然。實際上這是紐約視覺設計學院BIOART專業下的生物藝術實驗室。
  • 生物藝術如何定義?五位專家學者為你分享生物藝術的前世今生!
    我想先談生物藝術定義的問題:彭佳老師的演講提到的藝術家兼學者都在不斷地對他們(她們)的工作進行定義,首先進行實踐的藝術創作,然後考慮怎樣做一個合理的解釋。在所有線性發展過程中間,去尋找共同的規律,當藝術的所有形式被窮盡之後反而可以從非外顯性的要素上面找到藝術的概念。我受到丹託這個影響之後,重新審視今天生物藝術的創作,可以看到迄今為止用動物來表達對生物倫理的思考,哪怕沒有用生物科技的東西,其實這個創作形式到現在也是廣泛的存在的。
  • 【好書選讀】生物藝術( Bio Art)
    >生物藝術( Bio Art)前綴bio如今可在很多詞中見到,如生物化學( biochemistry)、生物技術( biotechnology)、生物工程( bioengineering)、生物製藥( biomedicine)、生物倫理學( bioethics)、生物信息學( bioinformatics
  • 什麼是生物藝術
    它運用諸如生物科技(包括基因工程、組織培養和克隆技術)、生物化學技術等科學手段,在實驗室、畫廊、或藝術家工作室來進行藝術創作。其二,是實驗室的改建問題,生物藝術是藝術家藉助科學手段、運用藝術的思維進行的創作,藝術和科學結合最直接的表現就是藝術家走進實驗室,讓藝術家和科學家一起工作。生物藝術的源起始於生物技術的發展。
  • 生物藝術:逾越了藝術,還是逾越了造物主?
    這一成績讓他破格進入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去了美國之後,下村修又開始夜以繼日的研究水母,研究方法聽起來很不人道,但沒辦法,生物研究就是踏著動物的屍體一步步前行的,將幾十萬隻水母的發光邊緣剪下來,榨出細胞液,再從中提取螢光物質,實驗室裡腥氣沖天,科學家在埋頭苦幹,但並沒有想到四十幾年後,這項工作會獲得諾貝爾獎。
  • 生物醫學工程與技術學院獲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公布第二批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的通知》。此次公布的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共845項,包括273個新工科綜合改革類項目和572個新工科專業改革類項目。生物醫學工程與技術學院王索剛老師申報的「多學科融合的醫學院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實踐探索」項目獲批新工科專業改革類項目。
  • 幾分鐘搞懂「生物藝術」
    基礎課程幫助你了解生物藝術 基因基礎課程 生物藝術的先驅Stelarc先生,曾經是行為藝術的先驅,後其作品討論的範疇逐漸的擴展到,人工智慧和基於技術的對身體的延伸,90年代中期其作品「第三隻手」涉及了關於網絡和控制,以及身體機能的條件反射和表現。
  • 「生物藝術」登陸蓉城 藝術家成了「科學怪人」?
    (原標題:「生物藝術」登陸蓉城 藝術家成了「科學怪人」?) 影、單頻道錄像等,均為李山近年來在「生物藝術」領域的探索。遊走在科學倫理邊緣「生物藝術」大約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藝術家通常與科學家合作,根據生命科學的相關原理設計方案,構建帶有生物性狀的藝術作品,探索生命形式的更多可能性。
  • 生物+藝術=什麼?值得深思的藝術
    西方的生物藝術理論家比較一致地認為,生物藝術與西方美學乃至西方文化有著深厚淵源,這直接導致了生物藝術的最終產生。伴隨著生物技術的進步,人類逐漸能掌握改變生物命運的權柄。當這些權柄落入藝術家手中,為滿足對美學的追求,對於「生命」的追根溯源,對生命形態更多可能性的解密,生物+藝術的模式便開展起來。但,或許你會疑問,這種組合是屬於藝術還是科學範疇?生物解決現實中問題、藝術給予其更多可能性。
  • 生物藝術——一場可能改變未來生命的實驗
    疫情讓我們重新審視生命科學,生物與藝術,科學的藝術的結合再次成為關注焦點。本文以分析荷蘭科學文化藝術的重要推手——測量公社為例,帶你走進未來藝術的最前沿。藝術家倫勃朗的《尼古拉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局部及其中描述的場景,恐怕是荷蘭最早的生物科學藝術合作
  • 生物藝術:「隨機」的造物表達
    從抽象繪畫到政治波普,早先李山的創作和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彼此見證。但1993年之後,他另闢蹊徑,將藝術思考和生命科學相結合,進入生物藝術這一全新領域。   生物藝術,究竟是藝術還是生物科學本身?   從2000年出現的世界上第一個生物藝術品螢光兔子「阿爾巴」,到李山的生物嵌合體「蜻蜓人」,生物藝術品不再是一幅畫、一座雕塑,活生生的生物也可以成為藝術。
  • 你好藝術 | 神秘生物與他們的產地
    你好藝術 | 神秘生物與他們的產地 2020-05-31 08: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生命大同:李山實驗室裡的生物「烏託邦」理想和實踐
    博物館大廳裡「飛翔」著60件以藝術家李山自己的矽膠模型軀體和樹脂蜻蜓結合的長達2米的「蜻蜓人嵌合體」,兩層展廳內以生物「基因敲除」技術而改變了顏色和性狀的一千盆水稻及一千株玉米正在恣意地抽著穗苗,近十組以繪畫、數碼圖像、裝置、影像等媒介傳達的生物藝術方案和逾百件詳細的讀書筆記、手稿以及文獻,綜合呈現了李山二十多年潛心於生物藝術領域的研究和創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