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生物藝術是藝術史的新章節

2020-11-27 人民網

原標題:李山:生物藝術是藝術史的新章節

  原標題:李山:生物藝術是藝術史的新章節

人物名片

  李山,1942年出生於黑龍江蘭西。1963年就讀於黑龍江大學,1964年就讀於上海戲劇學院;1968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留校任教;1969年任職於浙江省軍事農場;1958年至1998年任上海戲劇學院副教授;1995年至1996年赴美國紐約。參加過數次國內外重要展覽,當代藝術家。

南瓜計劃 80×60釐米 2006年 李山

  上世紀70年代就活躍在藝術圈的李山這些年露面不多,他在做什麼?

  「除了生物藝術,大部分時間在跟科學家打交道,準備材料,製作方案,進行思想和學術溝通。」2月份,李山回到上海,讓他高興的是「能與我的學生們玩玩」。

  2013年8月,《李山讀書筆記》面世。從書名看,讀者以為這是一本讀書筆記,實際上卻是一本關於生物藝術的開創性著作。1993年,李山客居美國紐約,開始思考生物科學與藝術創作的相關問題,閱讀了大量的生物科學研究成果,並做了詳細的筆記。為展現這些筆記原貌,上海大學出版社副社長、藝術總監張天志以影印的方式出版,並附上若干生物藝術方案及草圖,他認為此書「將會給中國當代藝術一個震動、一個反省和一個未來」。

  美術文化周刊:關於「生物藝術」,從《閱讀》方案到實際操作《南瓜計劃》,你經過了怎樣一段心路歷程?

  李山:1998年初,我在紐約完成了生物藝術方案《閱讀》,此前做了近6年的準備工作,除了知識的準備,對生命是什麼、語言如何操作等問題也必須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明確的做法。《閱讀》方案應該是生物藝術史上第一個藝術方案,也是藝術家首次以分子生物學思想為指導做出的方案。

  目前,生物藝術作品還很難由藝術家獨立完成,它需要與科學家合作,這就產生新的問題,由於觀念、目的、出發點不同而帶來溝通交流上的困難。如何建立相互信任也是藝術家必須做的工作,而更大的阻礙來自基因倫理,這也是上帝設置的關卡,我用很長時間尋找跨越關卡的可能性。

  2003年,普林斯頓大學和埃默裡大學的科學家通過實驗發現倫理程序蘊藏在細胞中,並通過基因代代相傳,倫理道德竟然是一種物質,而非人文經驗。這樣,倫理是什麼,如何看待它,我有了科學依據的支撐,在與科學家辯論時終於有了底氣。當然,你還必須思考這樣的問題:如果有一天,一隻老鼠向你道早安,你是否已做好了應答的準備?同樣,面對這樣的作品,藝術家本人的頭腦是否能經得住它的衝擊?

  儘管人類對植物生命的認識仍然膚淺,我還是找到了可以製造轉基因南瓜的機會。2007年,我與評論家張平傑將《南瓜計劃》的製作方案交給了上海農業科學院的陳教授,委託她來培育。4個月後,接滿轉基因南瓜的株枝從實驗田地移至香格納畫廊,在一片質疑聲中展出,觀眾的驚愕目光至今還歷歷在目。

  令人欣慰的是,多年的努力終於在《閱讀》方案中回答了什麼是生物藝術、生物藝術所使用的材料、生物藝術的構建方式、生物藝術所呈現的樣式、生物藝術創作的思考點等問題,這就給生物藝術廓清了界限,也給出了學術討論基礎。

  美術文化周刊:「生物藝術」的核心是什麼?在當下做這項研究難在哪裡?

  李山:生物藝術探究的是生命本身及生命的其他語言表述方式。

  我們知道,現在生命形式是由4個字母A、T、C、G來書寫的,這部經過幾十億年完成的「巨著」已於20世紀末「出版」了,那麼我們是否可以改寫一下字母或增加一些詞彙呢?這就是生物藝術創作所需要思考的核心問題。

  2012年底,在臺北當代藝術館舉辦的展覽上,我是這樣解釋作品《遭際》的:「將基因在轉錄和翻譯過程中的調控機制解除,讓其隨機表達,這可能是一個生命獲得自由的唯一一次機會。」這也是給基因解碼的一種方式。科學給藝術提供著思想,而思想只在一個智慧點上閃爍,這是創作上的書寫難度。

  美術文化周刊:「生物藝術」作為一種新的藝術實踐,當下的接受程度如何?

  李山:生物藝術是藝術史新的章節,語言的顛覆性難以讓人們接受,甚至提出是藝術還是科學的問題。我的一位文學家朋友說我在搞偽科學,言下之意是說我搞偽藝術,無論是開玩笑還是真實的表述,都說明生物藝術在這塊土地上生存的艱難程度。儘管中國藝術家最早從分子生物學層面去思考生物藝術問題,並多次展示過以文字表述和圖片標識的方案,但是截至2009年《南瓜計劃》作品在香格納畫廊展出時,仍舊聽不到評論界的聲音。《南瓜計劃》繼續忍受著孤獨和寂寞。

  由於藝術批評界缺乏相關的知識背景,即使引發某種討論也無法涉及藝術創作的核心。對比中國當代藝術的遲鈍,國外對生物藝術的關注度則很高。在我們一貫強調繼承傳統時,他們則強調創作,對新鮮事物十分敏感。他們的大學設有相關專業和完善的實驗室,實習與學術交流已進入常態化,科研所能夠承接相關的藝術方案。藝術家愛德瓦爾多·卡茨的生物藝術作品《螢光兔「阿爾巴」》於誕生後的第二年就參加了韓國光州雙年展,而《南瓜計劃》問世7年後才有機會參加新疆雙年展。

  遲鈍的背後是認識問題,我們還沒有意識到藝術的自然屬性的意義。理解生物藝術的前提是必須對生命有著深刻的認識,而認識生命如果偏離分子生物學的角度是做不到的,這需要我們做更多的功課。與其說是區別,還不如說是差距。

  美術文化周刊:對於同樣尚未被國內公眾了解和接受的「原生藝術」,你曾表達過一個觀點叫「可能的拐點」,請闡述一下。

  李山:在新疆的時候,我去過卡拉麥裡,在那裡觀察過野馬的生存狀態,動物們的生存法則非常簡單,就是吃和繁殖,雖然它們也有爭鬥和廝殺。而人類則變得非常複雜,貪婪成了人類的天性,人類歷史上發生的重大事件,按照人們今天的價值觀來判斷,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都與貪婪有關,並且這種貪婪有增無減、永無休止。

  那麼人類要不要反省自己,我們的文明走向是不是偏離了,我們是否需要回到初始的原點,重新思考、判斷和選擇?從這個意義上看,原生藝術已經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範式。

  「可能的拐點」不僅僅是指當代藝術和美術史,更重要的是指人類文明的走向。

  美術文化周刊:你對原生藝術從接觸、了解到持續關注,是怎樣一個過程?國內原生藝術發展的現狀如何?

  李山:2011年,為出版一本書,我來到上海大學出版社副社長張天志的辦公室,沒想到的是,辦公室的牆面上懸掛著一幅幅周惠明的作品,都是張天志的收藏。我以前也見過周惠明的作品,我知道沒有幾個人能看得懂,而眼下這些作品竟成為張天志的寶物,這令我對張天志刮目相看,年紀輕輕就有這樣犀利的目光和獨到的視角。除了收藏,對原生藝術,張天志還有一個更大的開創性、推動性規劃,這在中國屬開先河之舉。我被他的舉動所感染,我被原生藝術的純真所感染,所以也想為原生藝術做點什麼。

  國外原生藝術研究經歷了60多年的發展,才在近20年裡有了成果。而中國原生藝術的探索和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但發展勢頭迅猛。郭海平在南京創辦了中國首家原生藝術研究中心,隨後,在張天志的策劃和帶領下,誕生了國內首本引進中文版權的《原生藝術手冊》,出版了反映國內原生藝術現狀的第一本書《中國原生藝術手記》,創辦了中國第一份以發掘、研究為目的的學術雜誌《原生藝術》。前瑞士駐中國大使烏裡·希克及法國的波斯特畫廊也給予了出版和研究的支持。

  中國原生藝術家的群體也不斷擴大。郭鳳儀、周惠明的作品在海外已經受到熱烈追捧,新的藝術家如鳳琴、鳳英、景麗、李昌勝等也在不斷湧現。

  美術文化周刊:你曾說自己關心的不只是藝術問題,而是生命的問題,那麼你的終極思考的價值何在?

  李山:構成我們肌體的所有物質於137億年前就保存在介子濃湯中了,宇宙的故事就是我們的故事,當我們知道距離我們有著250萬光年的仙女座星系正以飛快的速度向我們滾來時,我們對生命將會有著什麼樣的感觸呢?如果我們從這裡出發回到當下,我們會改變自己的觀察角度、對當下會有著與以前不同的認識和不同的對待方式。

  藝術還能是什麼?

(來源:中國文化報)

相關焦點

  • 曲高和寡的生物藝術:當代藝術新可能
    「『生物藝術』在當代藝術界中並不是新詞。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即出現了由基因技術,引發了一批科學家與藝術家開始探討生物技術可能會帶來的倫理上以及人們對於世界感知層面新的可能性。」費俊告訴記者:「克隆技術剛研發出來時有的人興奮,有的人恐懼。
  • 李山生物藝術展:藝術家的任性,細思極恐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美術史論系當代藝術研究工作室主持):李山的生物藝術,是他以一個藝術家的立場,對生命體的探索方式。這個展覽便是他與世人分享他的探索成果:人類21世紀的生命科學、生物醫藥技術、克隆技術、生物科技,與藝術創作、藝術想像、藝術創造性,與藝術家所代表的人類的情感是怎樣連結的。
  • 和賈布看展|李山生物藝術展:藝術家的任性,細思極恐
    、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美術史論系當代藝術研究工作室主持):李山的生物藝術,是他以一個藝術家的立場,對生命體的探索方式。這個展覽便是他與世人分享他的探索成果:人類21世紀的生命科學、生物醫藥技術、克隆技術、生物科技,與藝術創作、藝術想像、藝術創造性,與藝術家所代表的人類的情感是怎樣連結的。
  • 【絕對藝術】李山:「這可能是一個生命獲得自由的唯一機會」
    雖然它只是停留在方案層面,但其中的思考、探索、對生物科學的認識、知識積累等,對於李山,甚至對生物藝術歷史來說都是很大意義。李山曾表示:「《閱讀》方案的重要性體現在藝術創作首次以分子生物學思想為指導來完成作品。」
  • 生物藝術之後:學科化與新實踐
    當然30年之後,科學有了很大的發展,很多生物藝術中的想像都可以由科學來實現,我們可以從生物科學的發展倒過來回顧生物藝術成長史——即從想像的生物變異到直接的生物變異。在這樣一個生物藝術的世界裡,張平傑是一個重要的評論兼創作者,在2007年他與李山合作了《南瓜計劃》在上海展出,這是一個與科學家合作的項目,也是國內第一個展出以生物基因工程為技術的生物藝術,變異出來的南瓜從外形到色彩都離開了原來形色。當然這是李山已經實現的作品,還有不能實現的方案。
  • 生命大同:李山實驗室裡的生物「烏託邦」理想和實踐
    坐標: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展覽:「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列展 李山」。博物館大廳裡「飛翔」著60件以藝術家李山自己的矽膠模型軀體和樹脂蜻蜓結合的長達2米的「蜻蜓人嵌合體」,兩層展廳內以生物「基因敲除」技術而改變了顏色和性狀的一千盆水稻及一千株玉米正在恣意地抽著穗苗,近十組以繪畫、數碼圖像、裝置、影像等媒介傳達的生物藝術方案和逾百件詳細的讀書筆記、手稿以及文獻,綜合呈現了李山二十多年潛心於生物藝術領域的研究和創作成果。
  • 藝術家李山:我寂寞了二十年
    李山和張洹,兩個旅美當代藝術家(上海、紐約兩頭跑)許多年前在飛機上相遇,聊起生物學,甚歡,從此交好。有一天,作為行為藝術家的張洹對醉心於生物藝術的李山講起第一次看到他那些照片作品時的激動:「看青蛙的時候,哦操太漂亮了,灰灰的底子,兩個眼睛特別奇怪……有點像人的屁眼。」李山道:「啊別瞎說,那是我的嘴。」
  • 生物藝術/生物+藝術=?
    還有這一新興的藝術正在稱為熱點,同時它的基礎來自基於非藝術實驗室,或是更加大膽的觸及生命的秘密,所以它一方面有著新藝術的外衣,另一方面完全的離經叛道。「生物藝術」對於中國當代藝術領域還是一個很陌生的概念。第一位撰寫有關生物藝術文章的中國人是出生於上海,現生活於紐約的策展人張平傑。2007年11月,張平傑和藝術家李山在上海香格納畫廊展出以基因工程技術為支持的作品「南瓜計劃」,同時發表了由張平傑執筆撰寫的「生物藝術對話錄」。文章篇幅不長,某些細節缺乏準確性。
  • 生物藝術:「隨機」的造物表達
    從抽象繪畫到政治波普,早先李山的創作和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彼此見證。但1993年之後,他另闢蹊徑,將藝術思考和生命科學相結合,進入生物藝術這一全新領域。   生物藝術,究竟是藝術還是生物科學本身?   從2000年出現的世界上第一個生物藝術品螢光兔子「阿爾巴」,到李山的生物嵌合體「蜻蜓人」,生物藝術品不再是一幅畫、一座雕塑,活生生的生物也可以成為藝術。
  • 馮雪:藝術檔案與美術博物館的藝術史建構
    新博物館理論解構博物館敘事的權威性的這種問題意識和自我批判性,與幾乎發生在同時期的另一派思想運動分享著類似的精神:在新藝術史的史學視野下,以形式分析和圖像學等為主的經典藝術史研究方法與「創造性」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趨向對立3。前者既不能在新的藝術實踐和社會政治發展中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也醞釀著某種藝術史學科的危險。
  • 「生物藝術」登陸蓉城 藝術家成了「科學怪人」?
    影、單頻道錄像等,均為李山近年來在「生物藝術」領域的探索。遊走在科學倫理邊緣「生物藝術」大約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藝術家通常與科學家合作,根據生命科學的相關原理設計方案,構建帶有生物性狀的藝術作品,探索生命形式的更多可能性。
  • 【PSA展訊】生物藝術是什麼?來看看這個展你就知道了
    ▲李山,《偏離》方案,2017年,綜合材料裝置,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藏,圖片由藝術家惠允李山,中國當代藝術先鋒與生物藝術第一人。他開創了中國生物藝術的先河,以藝術讓生命體綻放多元的可能性。8月26日,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將呈現其個展,大規模地聚焦於其生物藝術主題的創作。展覽將在PSA一樓至二樓展廳發生,通過多維度的方式呈現他二十多年來在生物藝術領域的探索研究和思考路徑。
  • 生物+藝術=什麼?值得深思的藝術
    西方的生物藝術理論家比較一致地認為,生物藝術與西方美學乃至西方文化有著深厚淵源,這直接導致了生物藝術的最終產生。伴隨著生物技術的進步,人類逐漸能掌握改變生物命運的權柄。當這些權柄落入藝術家手中,為滿足對美學的追求,對於「生命」的追根溯源,對生命形態更多可能性的解密,生物+藝術的模式便開展起來。但,或許你會疑問,這種組合是屬於藝術還是科學範疇?生物解決現實中問題、藝術給予其更多可能性。
  •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李山,邀你穿越千年再品「十五國風」!
    在踐行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時代主旋律之下,喜馬拉雅新疆站聯合中國電信新疆分公司、新疆藝術學院、新疆師範大學,邀請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啟功先生嫡傳弟子李山蒞臨新疆高校,深度解析《千年古歌中的文化世界》。
  • 藝術史遊戲?微積分遊戲?遊戲變成了教科書
    藝術史遊戲?微積分遊戲?發布時間: 2017-09-26 15:09 藝術史遊戲
  • 西方藝術史: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畫家之一「廢墟中的詩人」基弗...
    表現主義和新表現主義的藝術安塞爾姆·基弗(Anselm Kiefer,1945-)畫家,雕塑家,德國新表現主義代表畫家之一,德國當代最重要的藝術家,對二十世紀末的世界文化產生了重要意義。他的作品常以宗教聖經、北歐早期神話、煉丹術、華格納的音樂和對納粹的諷刺等德國的文化歷史為主題。
  • 計算美學前沿速遞:用資訊理論「重新發現」風景畫藝術史
    ,是藝術史、美學和文化研究的核心問題。以繪畫為例,繪畫在人類表達中扮演重要角色,繪畫藝術的演變,伴隨著與習俗、社會互動、歷史進程的複雜相互作用。我們可以從藝術家的代表作品中捕獲到宏大敘事,但難以客觀評價。由於數據缺乏,以及定性分析在藝術史中長期佔統治地位,人們對繪畫藝術始終缺少定量的理解。這就引發出問題——繪畫中是否存在超越文化和時間的設計原則?這些原則是怎樣演變的?
  • 魏穎,如何在中國討論生物藝術
    愛德華多·卡茨 《綠色螢光蛋白兔》 2000通過策展引介新藝術形式2019年3月在798現代汽車文化中心舉辦的「準自然——生物藝術、邊界和實驗室」展覽,是我在「中國青年策展人藝術大獎」的獲獎展。我為這個展覽選定的副主題「生物藝術、邊界與實驗室」分別對應了展覽的三個部分:生物藝術史上的奠基性經典作品、亞洲年輕藝術家的多元思考與探索、「實驗室作為驚奇發生器」項目。
  • 策展團隊|客人的到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藏展
    策展理念:呈現作品在展示之外的另一種狀態「客人的到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藏展現場「客人的到來」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藏展現場2019年9月20日,PSA首次推出館藏大展「客人的到來」,對7年來的收藏進行梳理,此次展覽在策劃上有別於結果型的展覽
  • 【世界藝術史大會】「華夏遺韻」「千年敦煌」北大賽克勒博物館雙...
    2016年9月10日,世界藝術史大會特展「華夏遺韻」中原古代音樂文物展以及「千年敦煌」敦煌壁畫藝術精品高校巡展在北京大學賽克勒博物館開幕,9月11日向觀眾開放,展覽持續到10月18日。歡迎大家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