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生物藝術展:藝術家的任性,細思極恐

2020-11-27 騰訊網

[摘要]這個展覽的優點是細思恐極,缺點是絕大部分觀眾也許沒有觸摸到展覽的核心,也沒來得及細思恐極。

藝術展覽越來越多,怎麼選擇?怎麼看?怎麼評?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在原來每周「評展·資訊」的基礎上,再次推出系列評展專欄,力求以獨立態度多角度深層次看展評展。本期推出的是策展人與特展研究者賈布的「和賈布看展」專欄,評述的是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列展 李山」,同時也特別邀請到專業嘉賓李曉峰參與。

名稱: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列展 李山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PSA)

時間:2017 年8月26日至11月26日

票價:60元/人

推薦度:✭✭✭✭

優點:細思恐極

缺點:絕大部分觀眾也許沒有觸摸到展覽的核心,也沒來得及細思恐極

專業嘉賓丨李曉峰(上海大學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美術史論系當代藝術研究工作室主持):

李山的生物藝術,是他以一個藝術家的立場,對生命體的探索方式。這個展覽便是他與世人分享他的探索成果:人類21世紀的生命科學、生物醫藥技術、克隆技術、生物科技,與藝術創作、藝術想像、藝術創造性,與藝術家所代表的人類的情感是怎樣連結的。

互動嘉賓丨頡鵬(上海高等教育美學教師、李可染畫院青年畫師)

李山之所以能在當代藝術生態環境裡記憶猶新,其根植於他多年來執著的、勤勞的、勇敢的探尋與大膽的思考,他不斷將他的思考付諸實踐,儘可能去變為「真實」。他的再創造並不要彰顯自己多麼的偉大與崇高,相反,他更和睦,他平等的看待眾多「生命」。

賈布:他以科學家的姿態和藝術家的任性,進入到基因層面去改寫生命體

(喜布文化創始人、策展人、特展研究專家)

你必須充分認識到這個事情的嚴重性:這不是藝術家借用基因和生物的概念去搞藝術,他的重點不是用電腦特效或高仿真模型做出光怪陸離的奇特生物。李山是以科學家的姿態,真正進入到基因層面去改寫生命體本身,並且他已經製造出了活體生物樣本。更可怕的是,他又以藝術家式的任性,建造巴別塔的野心,認為這改寫應該是自由的。

藝術家與作品

有必要先簡單介紹一下藝術家和展覽的內容。

今年75歲的李山是中國當代藝術史上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一般用兩個標籤來快速定義他早年的江湖地位:「85新潮」的重要參與者,最早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藝術家。

PSA李山個展現場

上世紀90年代中期,李山開始了對生物藝術的思考、研究與實踐。在長達20年的生物藝術實踐中,李山的生物藝術一共有3次重要展出。2007年在香格納畫廊的「南瓜計劃」展出了基因改寫之後生長出的各種南瓜的照片,這是他首次展示活體研究成果。2012年在臺北當代藝術館的「粉紅微笑之後:閱讀‧李山」。這次PSA的大型個展是李山第3次生物藝術的集中展示,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除了前兩次展覽中出現過的重要作品,還匯聚了李山從90年代的開始的手稿、方案和草圖。

PSA李山個展現場.《南瓜計劃》

本次展覽中最重要的兩件作品,《偏離》和《塗抹》。

《偏離》是垂吊在PSA大中庭裡的一組60個「蜻蜓人」模型,和真人等比例大小,這是李山自己的身體和蜻蜓組合的「嵌合體」。雖然展示的只是一組高仿真模型,但製造出活體的嵌合體才是李山真正想要做的。

PSA李山個展現場,《偏離》

另一件重要作品《塗抹》,是分置於PSA一樓和二樓的兩大片莊稼。「塗抹」是一個技術語彙,是改變DNA的一種手段。表面看起來,這就是兩塊莊稼地,除了出現在美術館這個場地有點奇怪之外,完全乏善可陳,也沒有任何審美可以討論,很容易就被忽略了。但事實上,這兩塊莊稼完全不是普通的玉米和水稻,而是DNA被塗沫後的產物:這塊玉米地,是李山在與科學家研究後,將這些玉米的基因恢復到「世界上最原始的玉米」。二樓的水稻,則是「釋放了所有生命樣式可能性的自由的水稻」。從生命的本初,到生命未來,兩片莊稼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閉合框架。

沒錯,這個展覽上展出的是生物實驗的活體樣本,只不過因為是植物活體,而不是動物的活體樣本,它們很容易就被觀眾忽略了。

PSA展覽現場.《塗抹1》(水稻)

PSA李山個展現場,《塗抹2》(玉米)

被驚嚇的觀眾

整個展覽我看過兩回,第二次是在「和賈布看展」的直播中,與文藝批評家、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李曉峰一起看的。李曉峰是李山多年的朋友,對李山的創作脈絡與思路非常了解。隨著對展覽內容的逐步了解以及和李曉峰的深入討論,這個展覽帶給我的不安甚至是恐懼也越來越強烈。

顯然,這裡有一個巨大的關於生命倫理的問題,還和藝術攪和在一起。在這個展評中我不做價值判斷,因為對這個議題任何價值判斷都是危險的。我只能表述一下我從展覽內容中體會到的恐懼,以及探尋這恐懼的來源。

這個過程中,我問了自己幾個問題,自問自答。

自問1:如果剝離這些作品的藝術化的表達方式,如果剝離李山作為中國當代藝術界大佬級的地位,如果把所謂「藝術性」從這些「作品」中剝離掉,那還剩下什麼?

自答1:剩下的是生物科學。

自問2:那李山所使用到的生物科學很厲害嗎?

自答2:我當然不知道,而且我來談論生物科學完全就是犯賤,隨便一抬手就碰到知識天花板,所以我根本不準備展開。我只做一個簡單推理:李山不是一個生物科學家,他的生物藝術成果,都是通過與專業科學家的合作產生的。我判斷李山所使用到的生物科學的技術手段,不會超出生物科學在現實應用中的安全範圍。也就是說,應該不是最尖端、最前沿的技術。

自問3:為什麼基因改造之類的事發生在科學領域裡不會讓我恐懼,而在藝術家李山手上卻讓我感到恐懼?

自答3:在和李曉峰直播時的交流中,我隱約捕捉到了恐懼的根源。因為:科學家的改造是有目的的,他們的實驗也是有目的的。而作為藝術家的李山,他的實驗,是去除那些「功利性」的目的,是釋放生命的可能性,是給生命以「自由」。

坦然的藝術家

這是我所有恐懼的來源:李山沒有功利目的,李山在談論自由。

如果可以不論證、直接表態的話,我只有四個字:歪理邪說。(沒忍住價值判斷了)

PSA李山個展現場

在這個語境下,李山的身份算不算藝術家,以及他做出來的這些東西算不算藝術,這些都雞毛蒜皮的小事兒。重點是,李山在藝術的掩護下,以「自由」之名,開始造物了。

PSA李山個展現場

PSA李山個展現場

PSA李山個展現場

我還想發一個小跑題的感慨:藝術家是一個多麼美妙的職業!不管你做的事情多麼荒誕不經、挑戰底線,社會和輿論總願意給藝術家以最大程度的諒解和寬容,他們甚至會主動替藝術家去尋找說辭,以便更合理坦然地原諒這些荒誕。(又沒忍住價值判斷了。)

恐懼或不安,是我作為一個觀眾的感受。看了很多李山的採訪,生命倫理問題在他那裡早已解決了,完全不構成困擾。但他也不想就這個敏感的話題和人正面交鋒,爭個是非對錯。他以一個長者的智慧,每次都以嫻熟優雅的太極手段將這些質疑化解過去。

比如,有記者問:你是有神論還是無神論?

李山說:我的神就是基因。(END)

左起:頡鵬(互動嘉賓)、李曉峰(專業嘉賓)、賈布、陸嫻達(互動嘉賓)

【和賈布看展】

「和賈布看展」的國內部分,主要立足上海,每個月會挑選幾個認為有價值的展覽,邀請在相關內容領域的權威專家作為專業嘉賓一起評點判斷。國內部分,每個展覽還會通過微博和微信公開招募的1-2名看展愛好者。這個由特展專家、內容專家和普通觀眾組成的「看展團」,從各自不同的視角看展並進行交流。

「和賈布看展」的國際部分,是一年6次左右的國際看展旅行計劃,9月14日到10月5日,「和賈布看展」國際部分將開啟第二季的旅程,以法國、德國和義大利為主要目的地。(文/賈布)

本文來自澎拜新聞http://www.thepaper.cn/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相關焦點

  • 和賈布看展|李山生物藝術展:藝術家的任性,細思極恐
    和賈布看展|李山生物藝術展:藝術家的任性,細思極恐 賈布 2017-09-18 18:26 來源:澎湃新聞
  • 藝術家李山:我寂寞了二十年
    李山和張洹,兩個旅美當代藝術家(上海、紐約兩頭跑)許多年前在飛機上相遇,聊起生物學,甚歡,從此交好。有一天,作為行為藝術家的張洹對醉心於生物藝術的李山講起第一次看到他那些照片作品時的激動:「看青蛙的時候,哦操太漂亮了,灰灰的底子,兩個眼睛特別奇怪……有點像人的屁眼。」李山道:「啊別瞎說,那是我的嘴。」
  • 李山:生物藝術是藝術史的新章節
    原標題:李山:生物藝術是藝術史的新章節  原標題:李山:生物藝術是藝術史的新章節 人物名片   李山,1942年出生於黑龍江蘭西。參加過數次國內外重要展覽,當代藝術家。 南瓜計劃 80×60釐米 2006年 李山   上世紀70年代就活躍在藝術圈的李山這些年露面不多,他在做什麼?
  • 這款APP,細思極恐!
    這款APP,細思極恐!(來源:北京頭條客戶端)原標題:《這款APP,細思極恐!》
  • 細思極恐:在四維生物眼中我們人類是什麼樣子?
    細思極恐:在四維生物眼中我們人類是什麼樣子?很多人對四維空間所知甚少,根本不了解四維空間和三維空間究竟有著怎樣的差距,要知道我們人類是一種典型的三維空間的產物,如果四維空間有生物的存在,那麼作為三維空間的我們就不存在他們任何沒有辦法去到的地方,無論是空間還是時間,對於四維生物而言,這些都是可以無視的問題。
  • 看看他偷拍的記錄,令人細思極恐!
    看看他偷拍的記錄,令人細思極恐!地球對人類而言,是何其的重要,如果不是地球賦予這麼多的資源,或許人類也不可能在此生存這麼長時間,所以我們應該感謝地球上現有的一切,都是地球給予的。在4月20日,有一位著名的攝影師在ins上發布一張照片,這張照片看上去就像是一個自然的調色盤,非常的驚豔。
  • 生命大同:李山實驗室裡的生物「烏託邦」理想和實踐
    博物館大廳裡「飛翔」著60件以藝術家李山自己的矽膠模型軀體和樹脂蜻蜓結合的長達2米的「蜻蜓人嵌合體」,兩層展廳內以生物「基因敲除」技術而改變了顏色和性狀的一千盆水稻及一千株玉米正在恣意地抽著穗苗,近十組以繪畫、數碼圖像、裝置、影像等媒介傳達的生物藝術方案和逾百件詳細的讀書筆記、手稿以及文獻,綜合呈現了李山二十多年潛心於生物藝術領域的研究和創作成果。
  • 宏觀世界宇宙之大,微觀世界細菌病毒之小,讓人細思極恐嗎?
    所謂細思極恐是一個現代網絡興起的流行用語,意思是初看沒什麼,仔細想想,就會感到越來越恐怖,而且越思量越恐怖,最後恐怖到極點。那麼人類有些什麼可以細思極恐的呢?其實也可以說很多很多,每一件事情細思一下,都有極恐之處;但也可以說沒有,人們天天過生活,如果有那麼多的極恐還咋活?有這種情結的人是過於矯情罷了,沒事找事。既然矯情,今天就也來矯情一下,先說說大與小。
  • 科學家說出弊端,令人細思極恐!
    科學家說出弊端,令人細思極恐!目前科學技術得到迅速的發展,人們一直都在享受這麼多的便利。即便足不出戶,也可以購買到自己心儀的產品。近幾十年來,很多新技術的頻繁湧現,已經將人類社會推向全新的階段。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克隆技術,當初克隆羊多莉的出現,轟動整個科學界,同時也為很多史前動物的復活提供相應的條件。
  • 我的世界:讓人「細思極恐」的四個情況,天堂傳送門跟下界有關?
    我的世界玩家們時不時就會探討一些「深奧」的問題,它們往往會觸及到玩家們的知識盲區,難以解釋清楚,最終歸咎於「特性」上面,有四個情況讓人「細思極恐」!只是,我尚的大世界覺得天堂傳送門的製作材料讓人「細思極恐」,因為它需要螢石,而螢石源自下界,所以暗藏深意。或許,前往天堂的道路並沒有玩家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先要「下地獄」才行,真是應了那句話「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看來,天堂遊戲模組也是蘊涵著一些道理!
  • 細思極恐!網友分享學校靈異事件,看完毛骨悚然...
    點擊關鍵詞,獲取興趣內容黑暗料理/通靈遊戲/網紅/食人交易/恐怖電影分屍/馬賽克/暗網歸來/密集恐懼症/不許成精辣眼睛/東北詭事/人皮蠅/恐怖生物/細思極恐深海巨獸/手術聊天/中世紀刑具/暗網禁片恐怖意外/案發現場/禁畫/怪誕三人組/重口毛骨悚然/高能/
  • 我的世界:五個嚇人一跳的恐怖場景,細思極恐,最後一個已被移除
    每一個角落、每一種生物都有可能會對玩家造成致命的威脅。尤其是在世界中還流傳著有關Him、實體303等恐怖傳說,為世界增加了一份恐怖氣氛。當玩家進入世界時,就仿佛身臨其境,如果遇到一些恐怖場景,可能會把他們嚇一跳。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我的世界中五個嚇人一跳的恐怖場景,細思極恐,最後一個消失已久。第一個,末影蟎咬斷末影人的頭。
  • 巨蟒肚內驚見好友 5公尺大蛇活吞人類細思極恐
    巨蟒肚內驚見好友 5公尺大蛇活吞人類細思極恐時間:2017-03-29 23:31   來源:鳳凰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巨蟒肚內驚見好友 5公尺大蛇活吞人類細思極恐 近日,印尼一偏遠村落發生了一起蟒蛇吃人的事件,親友及村民外出尋找,在巨蟒肚內驚見失蹤好友,雖然其面部已難以辨識,但從靴子還是確認了死者就是失蹤的
  • 「生物藝術」登陸蓉城 藝術家成了「科學怪人」?
    影、單頻道錄像等,均為李山近年來在「生物藝術」領域的探索。遊走在科學倫理邊緣「生物藝術」大約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藝術家通常與科學家合作,根據生命科學的相關原理設計方案,構建帶有生物性狀的藝術作品,探索生命形式的更多可能性。
  • 未來:細思極恐,這個世界正朝著科幻的方向發展
    縱觀整個人類歷史,我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細思極恐,這個世界正朝著科幻的方向發展!用「細思極恐」這個詞可能誇張,但是我覺得一點也不為過。也就是說這個詞裡面既有機遇又有挑戰。
  • 每一幀畫面都令人細思極恐,必須安利這部科幻驚悚片給大家
    個人覺得,《隱形人》除了伊莉莎白·莫斯貢獻一場神級表演而外,影片通過每一幀畫面,精心營造的「細思極恐」的驚悚氛圍,堪稱歷年來恐怖片之最。甚至比近年來深得好萊塢喜愛的《小丑回魂》、《忌日快樂》、《月光心慌慌》等電影,更具看點。
  • 細思極恐!《夢幻島》海市蜃樓版海報懸念升級
    海報中看似世外桃源般的海上小島風平浪靜,但實則水下危機重重,讓人細思極恐。電影《夢幻島》講述了太平洋上有一個神秘度假島嶼,人們的各種古怪要求都可以在這實現,為了實現自己的夢,主角們踏上了一場「幻想成真」之旅。
  • 藝薦·展覽|細思極恐,人工智慧藝術展呈現AI悖論
    索菲亞和艾莉克莎分別是一個人工智慧角色,展覽中,兩個角色化身成 AI 程序所生成的文本及聲音,根據中外藝術家的12件作品產生對話。探討 AI 這個包含重重悖論、指向未來多種可能的課題。12件展出作品分別探討了AI量化感情的荒誕、用真人訓練「人性」算法的黑色勞動、AI對全球資源的重新分配等議題。其中一件作品《愛麗絲和鮑勃》,由藝術家和量子物理學家合作完成。
  • 三個「簡單」的科學理論,每個都讓人細思極恐
    而這些被提出的科學理論中,有一些理論卻讓人細思極恐,下面就挑三個最具代表性的理論給大家介紹一下。一、費米悖論相信對外星人話題感興趣的朋友,對這個著名的悖論都很熟悉。即便是宇宙直徑只有930億光年,在這930億光年的尺度中,有著極多的星系,有著比地球上沙子還要多得多的恆星系,就連跟地球自然環境差不多的行星也是多如牛毛。
  • 【絕對藝術】李山:「這可能是一個生命獲得自由的唯一機會」
    原標題:【絕對藝術】李山:「這可能是一個生命獲得自由的唯一機會」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於2017年8月26日舉辦「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列展 李山」,聚焦於藝術家關於生物藝術的主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