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絕對藝術】李山:「這可能是一個生命獲得自由的唯一機會」
▽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於2017年8月26日舉辦「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列展 李山」,聚焦於藝術家關於生物藝術的主題創作,藉由展覽引發生物藝術至人類命運的討論。
《塗抹- 1》,生命體(水稻),2017 年
50 x 50 x 90cm/1100盆
李山:「他們不把我當藝術家我很高興」
上世紀60年代後期,李山開始從事當代藝術創作,《擴延》系列、《胭脂》系列等都是那一時期的重要作品,這些早期的藝術創作被稱為「政治波普」。他是最早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藝術家之一,也是「85新潮」的主要參與者。1993年是李山藝術創作道路的轉折點,他在這一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上看到馬修·巴尼(Matthew Barne)的半人半獸的作品《Loughton Candidate》,促使李山將創作思路轉向與生命科學相關的問題。
《塗抹- 2》,生命體(玉米),2017 年
50 x 50 x 200cm/1100株
1995年,李山閱讀了分子生物學方面的書,包括大學教材等,為生物藝術儲備科學理論及知識。他試圖找到一種進化的形式,提出關於試圖從不可認知中探尋可認知的問題。
《偏離》 方案,綜合材料,200cm x 200cm/60件
2017 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藏
1998年,李山做出了第一個自認為真正有價值的生物藝術方案《閱讀》,之所以稱為《閱讀》,因為「閱讀」也是生物學概念基因必須通過閱讀信息才能表達,其表達過程才能夠準確地完成。雖然它只是停留在方案層面,但其中的思考、探索、對生物科學的認識、知識積累等,對於李山,甚至對生物藝術歷史來說都是很大意義。李山曾表示:「《閱讀》方案的重要性體現在藝術創作首次以分子生物學思想為指導來完成作品。」
《轉譯的錯誤》 方案 ,紙本作品,55cm×79cm/100幅
2012 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藏
九年後,李山在上海農業科學院的教授的協助下,完成了《南瓜計劃》。對李山來說,這些南瓜長成什麼樣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們在本質上,在基因層面已經改變。2007年,上海的香格納畫廊推出了藝術作品展「南瓜計劃」,這是國內首次展出以生物基因工程為技術基礎創作的藝術作品。對李山來說,生物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激發了藝術想像力,開闢了一片嶄新的藝術空間。生物藝術的研究和實施的過程都異常困難,只有藝術家和科學家一起配合才能完成,科學家需要理解藝術家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是科學與藝術之間的阻隔,在跨學科領域中,這也是李山不得不面對的難題。李山常常將大量的精力和科學家溝通交流,以至於藝術圈很少見到他的身影,對此,李山很淡然,「他們不把我當藝術家我很高興」。
《南瓜計劃》 ,數碼列印,85cm×65cm/33幅
2007 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藏
李山:「這可能是一個生命獲得自由的唯一機會」
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即將展出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列展 李山」中,涵括兩件活體生命的生物藝術創作、近十組以繪畫、數碼圖像、裝置、影像等視覺表達形式進行的生物藝術方案,同時涵蓋逾百件手稿和文獻記錄,以多視角、多維度呈現藝術家二十餘年在生物藝術領域的研究探索和思考路徑。
「基因在轉錄和翻譯過程中,將其控制機制解除,讓它隨機表達,這可能是一個生命獲得自由的唯一一次機會。」——李山
「基因」是李山創作中必然涉及的詞彙之一,擔任本次展覽的策展人龔彥說:「我們是誰,我們的基因裡隱藏著怎樣的密碼,我們體內大量沒有編碼的『無用』的DNA 在暗示著什麼……在人類主宰的時代,如何遏制人類的傲慢,延緩熵化的速度,讓欲望不只是一種純粹的生成,也許藝術家將給予我們必要的幫助和啟示。」
《重組》 方案 ,數碼列印,80cm×60cm/36幅
1996 年- 2003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藏
李山的藝術實踐經常通過基因編輯的手段,對活體生命的構建是當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展覽中展出李山最新的生命體藝術作品《塗抹-1》和《塗抹-2》分別以水稻和玉米作為實驗物種,挑選其中的基因,提供一個可以隨機表達的環境,致使物種生長性狀和顏色的改變。李山的藝術實踐強調生命個體的自由書寫方式,探尋更多可能性。兩組以生命體作為藝術作品進入展廳,觀者可在一片「玉米地」中感悟對生命的別樣思考。
《寫入》 方案,影像,3分鐘,2017 年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藏
除此之外,展覽入口處60件2米高的蜻蜓人造型作品《偏離》方案「飛揚」在每一個參觀者的頭頂,二樓展廳近20米寬的巨型屏幕上投影超寬景動畫《遭際-1》方案,分別以裝置和影像的形式展現李山對於未來生命體可能性形象的探索……
《閱讀系列》 方案 系列08,布面丙烯,206cm×555cm
2008 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藏
《閱讀系列》 方案 系列09,布面丙烯,228cm×591cm
2009 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藏
玉米、水稻、蜻蜓是李山在生物創作中的研究客體,從人類的概念中深入思考,以更加廣闊的視野進行自我審視。在李山看來,基因已經不僅是生命中微小的存在,它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任何生物,包括人類都不能離開基因所給予的作用和影響。重組基因,是重新認識世間萬物的方法,預想打破種種規則和秩序後,基因、各物種、人類是何種關係。高名潞曾評價「李山的基因重組可能不是讓人更『傑出』,而是讓人變得更像萬物。」基因重組後包含的眾多未知,也是關於人類命題提出的一個假設,李山曾說「人類這個物種在與其他物種相提並論時顯得不太協調,那種書寫時的武斷態度,行走式的立直姿態,都是生物界不能容忍的。」
《遭際-1》 方案,影像,8分鐘,2011 年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藏
李山對生物藝術的探索也包含了對人類的探索。科學和藝術,兩個與人類息息相關的領域帶給人類的驚喜可能遠不止此,李山給予所有生命體同等尊重,對多元可能性的反思和探尋生物藝術和人類未來命運的走向,揭開了展覽的序幕。
(圖片由藝術家惠允使用)
李山
中國當代藝術家,
生物藝術的開拓者。
1942年生於黑龍江蘭西,
1963年就讀黑龍江大學,
1964年就讀上海戲劇學院,
現居住於上海。
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列展 李山
策展人:龔彥
學術主持:高名潞
展期:2017年8月26日-11月26日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1、2樓
主辦機構: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票價:60元
編輯:《絕對藝術》Anny
聯繫我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