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藝術】李山:「這可能是一個生命獲得自由的唯一機會」

2020-11-27 搜狐網

原標題:【絕對藝術】李山:「這可能是一個生命獲得自由的唯一機會」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於2017年8月26日舉辦「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列展 李山」,聚焦於藝術家關於生物藝術的主題創作,藉由展覽引發生物藝術至人類命運的討論。

《塗抹- 1》,生命體(水稻),2017 年

50 x 50 x 90cm/1100盆

李山:「他們不把我當藝術家我很高興」

上世紀60年代後期,李山開始從事當代藝術創作,《擴延》系列、《胭脂》系列等都是那一時期的重要作品,這些早期的藝術創作被稱為「政治波普」。他是最早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中國藝術家之一,也是「85新潮」的主要參與者。1993年是李山藝術創作道路的轉折點,他在這一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上看到馬修·巴尼(Matthew Barne)的半人半獸的作品《Loughton Candidate》,促使李山將創作思路轉向與生命科學相關的問題。

《塗抹- 2》,生命體(玉米),2017 年

50 x 50 x 200cm/1100株

1995年,李山閱讀了分子生物學方面的書,包括大學教材等,為生物藝術儲備科學理論及知識。他試圖找到一種進化的形式,提出關於試圖從不可認知中探尋可認知的問題。

《偏離》 方案,綜合材料,200cm x 200cm/60件

2017 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藏

1998年,李山做出了第一個自認為真正有價值的生物藝術方案《閱讀》,之所以稱為《閱讀》,因為「閱讀」也是生物學概念基因必須通過閱讀信息才能表達,其表達過程才能夠準確地完成。雖然它只是停留在方案層面,但其中的思考、探索、對生物科學的認識、知識積累等,對於李山,甚至對生物藝術歷史來說都是很大意義。李山曾表示:「《閱讀》方案的重要性體現在藝術創作首次以分子生物學思想為指導來完成作品。」

《轉譯的錯誤》 方案 ,紙本作品,55cm×79cm/100幅

2012 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藏

九年後,李山在上海農業科學院的教授的協助下,完成了《南瓜計劃》。對李山來說,這些南瓜長成什麼樣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們在本質上,在基因層面已經改變。2007年,上海的香格納畫廊推出了藝術作品展「南瓜計劃」,這是國內首次展出以生物基因工程為技術基礎創作的藝術作品。對李山來說,生物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激發了藝術想像力,開闢了一片嶄新的藝術空間。生物藝術的研究和實施的過程都異常困難,只有藝術家和科學家一起配合才能完成,科學家需要理解藝術家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是科學與藝術之間的阻隔,在跨學科領域中,這也是李山不得不面對的難題。李山常常將大量的精力和科學家溝通交流,以至於藝術圈很少見到他的身影,對此,李山很淡然,「他們不把我當藝術家我很高興」。

《南瓜計劃》 ,數碼列印,85cm×65cm/33幅

2007 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藏

李山:「這可能是一個生命獲得自由的唯一機會」

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即將展出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列展 李山」中,涵括兩件活體生命的生物藝術創作、近十組以繪畫、數碼圖像、裝置、影像等視覺表達形式進行的生物藝術方案,同時涵蓋逾百件手稿和文獻記錄,以多視角、多維度呈現藝術家二十餘年在生物藝術領域的研究探索和思考路徑。

「基因在轉錄和翻譯過程中,將其控制機制解除,讓它隨機表達,這可能是一個生命獲得自由的唯一一次機會。」——李山

「基因」是李山創作中必然涉及的詞彙之一,擔任本次展覽的策展人龔彥說:「我們是誰,我們的基因裡隱藏著怎樣的密碼,我們體內大量沒有編碼的『無用』的DNA 在暗示著什麼……在人類主宰的時代,如何遏制人類的傲慢,延緩熵化的速度,讓欲望不只是一種純粹的生成,也許藝術家將給予我們必要的幫助和啟示。」

《重組》 方案 ,數碼列印,80cm×60cm/36幅

1996 年- 2003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藏

李山的藝術實踐經常通過基因編輯的手段,對活體生命的構建是當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展覽中展出李山最新的生命體藝術作品《塗抹-1》和《塗抹-2》分別以水稻和玉米作為實驗物種,挑選其中的基因,提供一個可以隨機表達的環境,致使物種生長性狀和顏色的改變。李山的藝術實踐強調生命個體的自由書寫方式,探尋更多可能性。兩組以生命體作為藝術作品進入展廳,觀者可在一片「玉米地」中感悟對生命的別樣思考。

《寫入》 方案,影像,3分鐘,2017 年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藏

除此之外,展覽入口處60件2米高的蜻蜓人造型作品《偏離》方案「飛揚」在每一個參觀者的頭頂,二樓展廳近20米寬的巨型屏幕上投影超寬景動畫《遭際-1》方案,分別以裝置和影像的形式展現李山對於未來生命體可能性形象的探索……

《閱讀系列》 方案 系列08,布面丙烯,206cm×555cm

2008 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藏

《閱讀系列》 方案 系列09,布面丙烯,228cm×591cm

2009 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藏

玉米、水稻、蜻蜓是李山在生物創作中的研究客體,從人類的概念中深入思考,以更加廣闊的視野進行自我審視。在李山看來,基因已經不僅是生命中微小的存在,它扮演著更為重要的角色,任何生物,包括人類都不能離開基因所給予的作用和影響。重組基因,是重新認識世間萬物的方法,預想打破種種規則和秩序後,基因、各物種、人類是何種關係。高名潞曾評價「李山的基因重組可能不是讓人更『傑出』,而是讓人變得更像萬物。」基因重組後包含的眾多未知,也是關於人類命題提出的一個假設,李山曾說「人類這個物種在與其他物種相提並論時顯得不太協調,那種書寫時的武斷態度,行走式的立直姿態,都是生物界不能容忍的。」

《遭際-1》 方案,影像,8分鐘,2011 年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藏

李山對生物藝術的探索也包含了對人類的探索。科學和藝術,兩個與人類息息相關的領域帶給人類的驚喜可能遠不止此,李山給予所有生命體同等尊重,對多元可能性的反思和探尋生物藝術和人類未來命運的走向,揭開了展覽的序幕。

(圖片由藝術家惠允使用)

李山

中國當代藝術家,

生物藝術的開拓者。

1942年生於黑龍江蘭西,

1963年就讀黑龍江大學,

1964年就讀上海戲劇學院,

現居住於上海。

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列展 李山

策展人:龔彥

學術主持:高名潞

展期:2017年8月26日-11月26日

地點: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1、2樓

主辦機構: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票價:60元

編輯:《絕對藝術》Anny

聯繫我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李山:生物藝術是藝術史的新章節
    李山:1998年初,我在紐約完成了生物藝術方案《閱讀》,此前做了近6年的準備工作,除了知識的準備,對生命是什麼、語言如何操作等問題也必須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和明確的做法。《閱讀》方案應該是生物藝術史上第一個藝術方案,也是藝術家首次以分子生物學思想為指導做出的方案。
  • 生命大同:李山實驗室裡的生物「烏託邦」理想和實踐
    在作品完成過程中,卡茨首次使用了「生物藝術(Bio Art)」這一概念。維基解密對於「生物藝術」的定義,則是根據活體組織、細菌、有機體和生命進程,通過科技手段,包括基因工程或克隆等分子生物技術所完成的藝術創作。
  • 李山生物藝術展:藝術家的任性,細思極恐
    李山是以科學家的姿態,真正進入到基因層面去改寫生命體本身,並且他已經製造出了活體生物樣本。更可怕的是,他又以藝術家式的任性,建造巴別塔的野心,認為這改寫應該是自由的。藝術家與作品有必要先簡單介紹一下藝術家和展覽的內容。
  • 和賈布看展|李山生物藝術展:藝術家的任性,細思極恐
    李山是以科學家的姿態,真正進入到基因層面去改寫生命體本身,並且他已經製造出了活體生物樣本。更可怕的是,他又以藝術家式的任性,建造巴別塔的野心,認為這改寫應該是自由的。藝術家與作品有必要先簡單介紹一下藝術家和展覽的內容。
  • 生物藝術:「隨機」的造物表達
    從抽象繪畫到政治波普,早先李山的創作和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彼此見證。但1993年之後,他另闢蹊徑,將藝術思考和生命科學相結合,進入生物藝術這一全新領域。   生物藝術,究竟是藝術還是生物科學本身?   從2000年出現的世界上第一個生物藝術品螢光兔子「阿爾巴」,到李山的生物嵌合體「蜻蜓人」,生物藝術品不再是一幅畫、一座雕塑,活生生的生物也可以成為藝術。
  • 曲高和寡的生物藝術:當代藝術新可能
    儘管那個年代還不可能複製人或者克隆活體,她卻用克隆樹這一方式來回應人們對於基因技術、克隆技術的反應。類似的方式她還做過把樹倒著養。」生物藝術具有以下的特徵:改造生物材料,使之改變原先固有的外形和行為;非常規甚至顛覆性地使用生物工具;在常規或非常規環境下,創造或者改造有生命的有機體。雖然簡短,但是其中有一個關鍵詞,那就是「生命」,生物藝術是建立在生命上的藝術形式。具體來說,它是以生物為屬性和原料進行創作,或者改變一個物種的器官,或者創造一個擁有新特質的生命。而這裡的「生命」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從一個細胞到哺乳動物,它全部涵蓋。
  • 藝術家李山:我寂寞了二十年
    這些事件和遭遇,對我們這代人的認識問題和藝術上的表達,是有好處的。著名的洗腳記者:整個80年代,從1980年的「星星畫展」,到「85美術新潮」,到「89現代藝術大展」,你都是親歷者。10年下來,你找到自己的語言了嗎?李山:80年代初其實是現代藝術在「文革」結束、改革開放之前的萌動期。
  • 【PSA展訊】生物藝術是什麼?來看看這個展你就知道了
    ▲李山,《寫入》方案,2017年,視頻截屏,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藏,藝術家惠允使用這些看似天馬行空的幻想,其實賦予了我們的生命無限的自由,也給予了我們生活無限的可能。這就好似李山所言:「生物藝術的使命在於給沉默的基因解碼,解放生命。」
  • 「生物藝術」登陸蓉城 藝術家成了「科學怪人」?
    影、單頻道錄像等,均為李山近年來在「生物藝術」領域的探索。遊走在科學倫理邊緣「生物藝術」大約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後期。藝術家通常與科學家合作,根據生命科學的相關原理設計方案,構建帶有生物性狀的藝術作品,探索生命形式的更多可能性。
  • 生物藝術之後:學科化與新實踐
    ,已對當時正當紅的「政治波普」沒有了興趣,轉而思考全球藝術中的前沿問題,生物學與藝術由此進入了他的範圍,這是一個儘管受到馬修-巴尼所作半人半獸的影像的啟發,但也是對1960年代他在讀大學時談論過的人造人話題的再激活。
  • 給生命一個活下去的機會!
    而這裡的「理所當然」就包括人類對非人類動物的極端剝奪,一個被人類社會避而不談的問題。這也是今天這部短片的意義所在。我們生活在這個星球上,每一種生命,都遵循著自己的運行軌跡。在這輩子死之前,生的機會或長或短,只有一次。
  • 《生生不息》:給生命一個活下去的機會
    我們生活在這個星球上,每一種生命,都遵循著自己的運行軌跡。在這輩子死之前,生的機會或長或短,只有一次。 我們人類,也是一樣。求生,是每個生命基因的原始欲望。只要我們出生在這個星球上,無論怎麼艱難,唯一的渴望都是,活下去。 但,生命與生命並不平等。
  •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李山,邀你穿越千年再品「十五國風」!
    在踐行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時代主旋律之下,喜馬拉雅新疆站聯合中國電信新疆分公司、新疆藝術學院、新疆師範大學,邀請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啟功先生嫡傳弟子李山蒞臨新疆高校,深度解析《千年古歌中的文化世界》。
  • 何為逍遙,莊子認為那是絕對的自由,可絕對的自由又是什麼?
    要做的就是順其自然,不能夠有一絲絲的人為,而且追求自由,不受約束,不被世俗的利益拉住自己的雙腳雙手。那些古代的賢人名士不都不喜歡功名利祿嗎?對於功名利祿,他們更願意隱居山裡。對功名利祿來說,自由顯然比他生命更重要。功名利祿就是浮雲,來得也快,去得也快。何必去在乎這些讓人痛苦的事呢?當一個人被束縛的時候,對最自由的追求勝過對生命的熱愛。那麼什麼樣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了?
  • 生物藝術是可能改變未來生命的實驗
    藝術家倫勃朗的《尼古拉斯·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局部及其中描述的場景,恐怕是荷蘭最早的生物科學藝術合作了(原標題《荷蘭:生物藝術是可能改變未來生命的實驗》)☘聚光燈投射在杜爾博士和已被處死的罪犯上,博士一手操控著肌腱,另一手示範著手部肌肉如何運作;付費進來的觀看者們表情不一,
  • 生物藝術——一場可能改變未來生命的實驗
    另外,藝術家作為探索者,可以幫助學術研究人員更全面地在生命科學領域繼續研究。生物藝術實驗室基金會由測量公社協辦的生物科技藝術與設計獎獲得者朱莉拉·埃薩迪成立。朱莉拉在創業家庭環境中長大,很了解不同領域交叉和好想法的價值,以及怎樣將這些想法資本化。朱莉拉研究的防彈皮膚項目,得到了許多國際實驗室和工作夥伴的合作機會。
  • 生物+藝術=什麼?值得深思的藝術
    傑洛姆 《皮格馬利翁與伽拉忒亞》古代西方的藝術家,皮格馬利翁成為了生物藝術領域最早的「寓言」:皮格馬利翁傾注所有的激情與熱忱創作了一個近乎完美的女人——《伽拉忒亞》,他把「她」當作愛妻,並乞求上蒼賦予「她」生命。這類早期對「生命」的形態,被看成生物藝術的先驅。
  • 人工生命藝術(仿生藝術)——案例分析
    它證明了人工生命和藝術創作結合的可行性及其部分潛能,並激發了其他藝術家在數字媒體領域鑽研的興趣。從此以後接受人工生命概念及技術的藝術家不斷增多。在當代文化方面甚至在當代藝術實踐中,人工生命藝術保持著「邊緣」藝術的地位,它已經被視為新媒體藝術實踐中一個活躍的門類。出版物如Leonrdo和包括Ars Electonica在內的節日已經為人工生命藝術開闢了空間。
  • 生物藝術/生物+藝術=?
    圖片來自網絡一個方面這如同實驗室的現場凸顯了來自科學的、未知領域的知識,幹預了來自科學實驗室的道德約束,美國曾經幹預類似項目,並將其關閉。從這一點上看生物藝術有著來自科學和社會介入的雙重危機,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時候生物藝術被稱之為「政治」的一個重要原因。
  • 柔術:生命的藝術,生生不息!
    本文「柔術:生命的藝術,生生不息!」由「小熙聊人文」原創獨家首發!關於本文話題:萬千世界中,我們可以擁有的有很多,其中最寶貴的一件是生命,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如此的不同,每一個人都在彰顯著自己小小的光芒,我們都在發著光。今天我們要聊到的一種藝術形式是人體的藝術,柔術。